加油站火灾及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

加油站火灾及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

一、加油站的火患和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1)在《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防火工作探究》文中指出2020年初,除少数地区和特殊用油车辆之外,我国基本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车用乙醇汽油具有燃烧较充分、杂质沉淀少、有害气体排放小等优点。但其相关特性在运输、储存、使用等过程中给防火、灭火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对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火灾预防工作进行探讨研究,提出防火对策。

李昌霖[2](2018)在《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住楼作为一种集生活、购物、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舒适和快捷的同时,因为其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以及易燃物较多等特点,存在较多的火灾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火灾就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这一背景,提出对商住楼的火灾危险性评估与防火对策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火灾危险性评估的相关资料进行综述,阐述了火灾风险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评价方法、火灾危险性分级等,并对商住楼地下建筑部分、裙房建筑部分及高层建筑部分概况及火灾事故特点进行深入分析。(2)对商住楼火灾危险影响因素进行逐个分析,并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商住楼火灾危险指标体系。针对火灾风险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分别建立问卷,评价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SPSS23.0对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数据信度质量高,效度有效性高,说明该火灾风险指标体系设计合理。(3)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评价过程的模糊性,又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4)对某商住楼地下建筑、裙房建筑及高层部分分别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下建筑部分餐厅增加了火灾负荷且地处封闭空间,评价风险处于“比较安全”;裙房商场部分各餐厅分布分散、消防管理不到位,评价风险处于“一般安全”;高层部分以住宅用为主,高层烟囱效应使得火灾蔓延速度快,且不利于疏散,风险评价处于“比较安全”。根据三部分对商住楼的综合影响,该商住楼整体风险评价为“一般安全”。(5)针对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提出了从技术、教育以及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商住楼火灾的防控。其中商住楼火灾防控的技术措施包括加强火灾防控设施建设和锻炼火灾防控技术防范能力,商住楼火灾防控的管理措施包括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建立火灾应急管理机制,商住楼火灾防控的教育措施包括提高火灾防控意识和建立社区防火志愿队。

何远希[3](2018)在《新型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自建设以来,在灭火救援警情受理和力量调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但目前制式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消防指挥作战任务的需求。因此,构建新型消防指挥中心,成为当前消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基于消防实战指挥对提升智慧化程度的迫切需求,以某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改造项目为实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一张图”等先进技术,提出构建新一代消防指挥中心的方法如下:(1)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计算资源虚拟化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以实现资源配置合理性分析、区域消防安全指挥分析、火灾蔓延趋势分析、消防警力出警速率分析,从而快速为处警官兵提供灾情相关的一手信息。(2)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消防装备物联网系统、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接入全市重点单位消防设施,采集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信息,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深度融合。(3)运用“一张图”技术,构建消防地理信息平台、融合通信平台、数据显示系统,实现对消防相关联的语音、数据、图传等现有及待建的各种通信手段进行整合、调度。平时一张图精准显示防控和预警信息,战时一张图展示火场周边的警力、水源等资源,图上实现对战区、班组、消防车及单兵的可视化调度指挥。经研究设计,构建了新型消防指挥整体体系:从接处警开始,整合联动单位及车辆装备数据,借鉴数字化预案,以消防大数据为支撑,进行作战力量的派遣;依托融合通信平台,协同消防移动指挥中心、移动应用系统、无人机系统,通过消防作战一张图系统,进行可视化作战指挥,形成现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互通互动,事后战术评估,实现从火灾防控、预警、接警、处警、指挥作战到战评研判的闭环应用。

邱维[4](2018)在《基于用户行为的自救型消防产品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消防火灾已经成为一个每个家庭必须关注的话题。从人口的流动性来看,一方面城市居民逐渐向高层建筑转移,人群密集程度显着增加,家用电器等引发的火灾不断发生;另一方面,面对突发性火灾,普遍大众仍然缺乏应对火灾的消防知识和实践的能力,部分群体甚至完全不会使用消防产品,从而导致火灾伤亡惨重。基于以上问题探索如何通过研究火灾人群行为特征提高利用自救型消防产品的救生概率,同时对火灾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受灾群体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受灾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用户调研和访谈的方法对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例如:突发性火灾发生时,男性群体倾向灭火和救援家人的主动行为,而女性群体倾向防护自身等待救援和逃离现场的被动行为,依据用户使用行为特征找出不同场所和人群的消防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个体的详细访谈,绘制用户体验地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探讨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型消防产品是否满足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分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使用者自身产生威胁的安全隐患,从而对现有自救型消防产品进行改进。从三个方面对自救场景进行分析与模拟:一、对受灾群体进行研究,通过不同受灾场地和人群的分析,建立自救群体模型。根据群体行为数据采集,绘制用户体验地图,分析用户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二、使用环境,从用户使用安全角度出发,解析使用环境下的直接伤害和间接隐患,减少和排除对用户身心产生不安的因素。三、对自救型的消防产品进行分析,以灭火性、防护性和警报逃生性对产品进行分类,就其体验性与安全性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改善自救的整个自救消防系统的协调性。最后以灭火器为例,针对调研用户的痛点发现灭火器中的不足之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结果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阮进珂[5](2017)在《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寻找预防火患的有效途径、积极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的消防管理措施。对于正在积极融入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体以及努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越南而言、当前的消防监管机制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城市火患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欠发达城市、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改革城市消防安全工作、探索出与国内实际形势相符的消防危机监管机制。本文介绍了越南消防危机监管机制现状及其形成历史、指出了在现行消防监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消防法》尚不完善、消防法规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入全球经济脱节、技术规范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消防功能结构越权、各级消防监管机构责任混乱、消防监管队伍薄弱且素质低下。通过分析上述问题的发生原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与消防监管机制相符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法律规范体系、改革消防监管范围和模式、建立消防教育模型、培养与国情相符的专业化消防队伍。

康艳飞[6](2016)在《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是一个长远性、持续性的过程,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必然不能以违背安全使命为代价,这条红线意识我们必须认清并把握好。而当今危化品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到瑞星化工泄漏事件,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忻州市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目前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忻州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是在2000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政府部门对其安全监管工作也是随着危化企业大规模的崛起而逐步开始的。本文从行业发展、从业人员、运行体制、应急管理四个方面总结了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能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业务水平偏低;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效率低;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首先是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企业存在着效益风险大于安全风险的主观意识;安全生产的现实水平和人民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企业违法成本低。其次,从业人员方面的因素:义务教育阶段的全民安全教育没有有效落实;从业人员后续安全培训教育基本上流于形式;缺乏对员工严格的约束行为。第三,安全监管体制因素:安全监管人员身兼数职并且年龄老化;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滞后于行业的发展。第四,应急管理方面:动态的应急管理过程认识不够深入;救援联动机制不健全。文章最后通过构建安全监管分析模型提出了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改进路径及对策建议,第一要通过切实坚决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以及安全生产过程的管理来健全危险化学品综合管理机制;第二要通过运用系统管理思路建设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完善安全文化体系,督促企业建立安全文化考核机制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文化氛围;第三要通过注重监管队伍综合能力建设,聘请专家协助进行监管,构建三方协调机制,完善联合执法程序来建立危险化学品专业化监管队伍:第四要通过构建事前风险预防监管机制,建立应急救援预案以及电子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企业风险系统确定检查频率来完善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

吴军[7](2017)在《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也在全球兴起。工业革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作为工业中最传统制造业,工业的革命也催生了制造业的革命。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作为制造业中最为成熟、技术含量最高的汽车行业,也经历着蜕变和变革。随着汽车行业不断深入发展,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产量、销量双双突破新高。为了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每家汽车企业都不断新建工厂、升级流水线、拓展车型,扩大产能。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而传统的汽车制造业安全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汽车制造业安全管理,开展汽车制造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增强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有效途径。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方法与结构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论文课题的现状分析、本质安全研究成果现状,阐述研究课题的意义,明确研究方向、思路及方法,并深入研究的本质安全理论、方法;并结合安全管理现状,分析本质安全理论和方法对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紧接着下文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为例,凸出企业建设人的本质安全、三同时的本质安全、设备设施维护的本质安全、组织机构健全与保证的本质安全、标准与制度建设的本质安全等,并将PDCA模式融入由若干个管理单元构成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从而构建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管理模型。最后论证了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的实施,详细的陈述了构建本质安全型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管理系统的应用全过程。本论文通过对一家典型的汽车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安全风险分析,应用本质安全管理方法,持续改善企业安全管理,该方法对其他汽车制造企业也有借鉴作用。

吉慧[8](2013)在《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四大要素之一,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纷呈的21世纪,公共安全问题已被提到空前高度。体育场馆作为人群高度聚集、社会敏感度高的城市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扩大化的社会负面影响。在体育场馆建设方兴未艾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论文针对体育场馆的自身建筑特点,以保障公共安全为设计目标,从拥挤踩踏、火灾、爆炸袭击、生化袭击、赛场暴力五种灾害入手,进行了防御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性研究。疏散和防火是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核心问题,剖析了疏散设计的若干量化指标和薄弱环节,针对火灾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防火设计策略,肯定了性能化防火疏散设计在大空间建筑的应用趋势。论文首次提出赛场暴力概念,分析赛场暴力的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护围栏、防护沟、防护墙三种场地隔离的安全设计对策。反恐怖袭击成为体育场馆安全设计的热点问题,从建立防御汽车炸弹边界、强化建筑防爆性能和早期检测三方面探讨了应对爆炸恐怖袭击的防御策略,提出了体育馆的理想抗爆设计模式。论文归纳了防生化的一般应对方法,从源头控制毒剂释放和气流组织控制两方面提出体育馆应对生化袭击的防御策略。体育场馆可成为灾时安全庇护场所,介绍了国内应用现状,以路易斯安娜穹顶和三木体育公园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国外先进经验。论文充分挖掘场馆室外场地和主体建筑的防灾避难潜力,对其平灾转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平灾结合的避难设计策略和方法。针对室外开敞空间提出了前期引入防灾单元设计理念、强化应急设施的预备、兼顾环境要素的适灾性的应灾设计对策,针对主体建筑提出了采光通风自然化、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的应灾设计对策。以广州南沙体育中心为例,对一期已建的体育馆进行避难改造,对二期待建部分及时植入避难功能,将其打造为主要服务南沙区并辐射周边城市的中长期收容型避难场所。研究工作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简称FAHP法),以风险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实现建筑设计问题的定量化研究。筛选确定出体育场馆前四种高风险公共安全事件:依次为拥挤踩踏、赛场暴力、火灾和爆炸袭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评价结构及其各要素的权重排序,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运算实现专业人士主观安全评价的量化操作,进行了基于建筑设计和使用管理方面的安全定级评价研究。论文从气候安全、社会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和食品安全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为依据,从交通可达性、通道、边界、可进入控制、无障碍设计和风险管理六方面深入分析了体育场馆的赛时安全规划设计及安全管理要点。从管理与警力、监控与设计、通道与边界三方面搭建基于赛事安全的场馆安全评价模型,拟定出10个控制性评价指标和10个公共性评价指标,建立操作简易的加和安全评价方法,并以举办亚运足球决赛的广州天河体育场进行实证。

赵强[9](2012)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李彤[10](2009)在《大型活动安全风险模糊评价方法及预警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大型活动的数量、规模、国际化程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据我国公安机关安全检查情况调查,62%的大型活动存在各种安全问题。举办大型活动具有人群聚集、情况复杂的特点,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和管理上的疏漏,极易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因此,进行大型活动安全风险与预警的研究是非常及时、重要和有意义的。本研究依托国家科技支撑“十一五”计划《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技术研究》课题,在对大型活动风险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建立预警系统,旨在为大型活动的管理者及时快速地提供决策依据,有效地预防大型活动事故发生。本研究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提出了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针对国内外大型活动场所风险管理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大型活动、风险评价和预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大型活动风险分析,从原则性机理、原理性机理、流程性机理和操作性机理的不同层次对典型的大型活动中容易出现的突发灾难性事件进行了全新的剖析,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梳理归纳,把影响大型活动安全的风险因素分为活动本身、人、物和环境四个部分,并结合突发事件的原理性机理和流程性机理进行详细说明。探讨了模糊网络分析法及其应用。大型活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风险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关联性强的特点。针对此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了将模糊层次分析方法(F—AHP)中的利用模糊数学原理来进行判断矩阵“模糊化”的思想在网络分析方法(ANP)中延续,实施模糊网络分析方法(F—ANP)对大型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同时提出采用模糊三角数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型活动预警中的若干可监控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进行了面向大型活动的预警系统设计。通过对监控与启动机制流程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大型活动不同事故类型的分类启动体系;针对大型活动的特殊性从预警的对象、范围、功能模块、内容方面提出了预警系统的模型;给出预警系统的构成,对预警对策系统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为验证自建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论文最后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深化的主要问题。

二、加油站的火患和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油站的火患和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防火工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车用乙醇汽油的相关特性
    1.1 车用乙醇汽油的火灾危险性
    1.2 车用乙醇汽油的相关特性
2 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的防火对策
    2.1 消除改造遗留火患
    2.2 落实站内主体责任
    2.3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2.4 抓住重点加大宣传
    2.5 充分应对灭火工作
3 结语

(2)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相关基础
    2.1 商住楼建筑概况及火灾事故特点
        2.1.1 地下建筑结构及其火灾事故特点
        2.1.2 裙房建筑部分及其火灾事故特点
        2.1.3 高层建筑部分火灾事故特点
    2.2 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的基本思想
    2.3 火灾危险性评价方法
    2.4 火灾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理论
        2.4.1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2.4.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5 火灾危险性分级
        2.5.1 火灾分级基本原理
        2.5.2 分级的原则
        2.5.3 分级的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3.1.1 主动防火系统
        3.1.2 被动防火系统
        3.1.3 安全疏散系统
        3.1.4 救援系统
        3.1.5 消防安全管理
    3.2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指标体系有效性分析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分析
        3.4.1 AHP层次分析法
        3.4.2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3.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4.4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住楼火灾风险案例分析
    4.1 应用案例
        4.1.1 火灾防控概况
        4.1.2 主动防火系统分析
        4.1.3 被动防火系统分析
        4.1.4 安全疏散系统分析
        4.1.5 救援系统分析
        4.1.6 安全责任制分析
    4.2 商住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值选择
    4.3 商住楼火灾防控综合评价
        4.3.1 商住楼火灾危险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4.3.2 危险性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住楼火灾防控的措施
    5.1 商住楼火灾防控的技术措施
        5.1.1 加强防火设施建设
        5.1.2 锻炼火灾防控技术防范能力
    5.2 商住楼火灾防控的管理措施
        5.2.1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5.2.2 建立火灾应急管理机制
    5.3 商住楼火灾防控的教育措施
        5.3.1 提高火灾防控意识
        5.3.2 消防设施的管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新型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消防指挥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消防发展现状
        1.2.2. 消防指挥中心发展特点和趋势
    1.3. 存在问题分析
    1.4. 关键技术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4.1. 消防工作的现实意义
        1.4.2. 消防工作的技术要求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消防指挥中心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信息量估算及性能需求
        2.2.1. 服务范围分析
        2.2.2. 系统服务性能需求
        2.2.3. 存储需求
        2.2.4. 网络带宽需求
        2.2.5. 可维护性与可管理性要求
    2.3. 数据资源建设需求
    2.4. 信息资源共享需求
    2.5. 信息安全保障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防指挥中心新技术应用基础
    3.1. 基础支撑功能
        3.1.1. 消防数据资源管理模式
        3.1.2. 计算及存储资源虚拟化指标
        3.1.3. 大数据平台硬件指标
        3.1.4. 消防地理信息支撑服务
        3.1.5. 消防融合通信原理
        3.1.6. 统一应用支撑及系统综合运维
    3.2. 业务应用系统
        3.2.1. 消防接处警应用结构
        3.2.2. 消防“一张图”作战功能
        3.2.3. 消防移动应用功能
        3.2.4. 消防物联网应用场景
        3.2.5. 消防数据分析基础应用场景
        3.2.6. 数字化预案及消防战术评估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指挥中心构建
    4.1. 总体目标及阶段分解
        4.1.1. 总体目标
        4.1.2. 阶段目标
    4.2. 总体任务及分解内容
        4.2.1. 总体任务
        4.2.2. 总体设计内容
    4.3. 总体框架设计
        4.3.1. 系统整体应用框架
        4.3.2. 指挥中心内外系统关联机制
        4.3.3. 整体系统架构
        4.3.4. 整体网络拓扑结构
        4.3.5. 通信链路拓扑
        4.3.6. 信息安全保障平台
        4.3.7. 数据接入框架
        4.3.8. 大数据平台及应用架构
        4.3.9. 融合通信架构
        4.3.10. 接处警系统部署架构
        4.3.11. 消防物联网应用框架
        4.3.12. 消防作战“一张图”
    4.4. 关键技术一体化应用
        4.4.1. 数据资源管理平台
        4.4.2. 大数据分析平台
        4.4.3. 消防装备物联网应用系统
        4.4.4. 消防一张图作战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可实现性和预期成效
    5.1. 构建新型消防指挥中心可实现性
        5.1.1. 政策可实现
        5.1.2. 技术可实现
        5.1.3. 经济可实现
        5.1.4. 社会可实现
    5.2. 构建新型消防指挥中心的预期成效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基于用户行为的自救型消防产品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消防产品与用户安全体验
    2.1 现有消防产品类别
        2.1.1 “消”类产品
        2.1.2 “防”类产品
        2.1.3 警报逃生类产品
        2.1.4 消防系统
    2.2 用户体验理论分析
        2.2.1 用户体验概述
        2.2.2 用户体验模型
    2.3 用户体验中要素分析
        2.3.1 人之本能
        2.3.2 交互行为
        2.3.3 情感反思
        2.3.4 安全时间
        2.3.5 环境威胁
    2.4 火灾环境下安全层级分析
        2.4.1 生理安全层级
        2.4.2 心理安全层级
第3章 自救型用户行为特征研究
    3.1 确定自救群体
    3.2 自救群体分类
    3.3 群体行为特征采集
        3.3.1 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
        3.3.2 数据采集
        3.3.3 调查结果分析
        3.3.4 影响用户行为特征的要素
        3.3.5 自救群体模型建立
    3.4 行为模型建立
        3.4.1 行为模型要素建立
        3.4.2 行为模型分析
    3.5 用户行为体验地图
        3.5.1 前期材料准备
        3.5.2 梳理行为流
        3.5.3 诊断体验问题
        3.5.4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3.5.5 解读体验地图
第4章 自救消防产品设计实践—以灭火器为例
    4.1 自救型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
        4.1.1 使用需求汇总
        4.1.2 解决需求的要点
    4.2 国内外灭火器分析
    4.3 解决方案设计细则
    4.4 产品外观设计
        4.4.1 色彩设计
        4.4.2 造型创新
        4.4.3 材料选择
        4.4.4 人机工学
        4.4.5 安全体验
    4.5 结构设计模块
        4.5.1 产品效果图
        4.5.2 结构说明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局限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5)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体系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体系框架
第二章 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概述
    第一节 消防概述
    第二节 越南的消防管理历史
    第三节 消防危机管理制度
    第四节 加强对消防危机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一、越南火灾形势严峻、必须加强消防危机管理
        二、现行消防危机管理机制不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三、通过改革确定符合新形势需要的消防危机管理制度
第三章 越南现行消防危机管理制度分析
    第一节 越南现行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的形成
        一、改造队伍与创建体制时期
        二、遭受挫折和倒退停滞时期
        三、拨乱反正和改革发展时期
    第二节 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消防危机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消防危机管理的范围和方式
        三、消防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制度
第四章 目前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一节 目前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法》中还存在有诸多未完善的内容
        二、消防法律系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要求
        三、消防机构职能越位、各级消防危机机构权责混乱
        四、消防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第二节 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消防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程序复杂、周期太长
        二、消防危机管理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
        三、缺乏长期有效的消防人才培育机制
第五章 越南国外消防管理机制的经验的借鉴
    第一节 严格高效的消防法规制定和修订制度
    第二节 成熟完备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节 完善的消防人才培养制度
第六章 完善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完善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系统
        一、及时修订现行消防法律法规
        二、设立专业机构从事消防技术规范研究、编制和管理工作
        三、提高消防科技水平
    第二节 消防危机管理的模式和范围完善和改革
        一、简化消防机构职能
        二、将科学技术新理论应用到消防危机管理中
        三、将市场机制应用到消防危机管理中
        四、提高在消防危机管理中的保险制度效果
        五、充分发挥消防中介组织在消防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第三节 建立适应国情的消防职业化队伍和消防教育模式
        一、实行消防职业化改革
        二、完善消防教育培训制度
        三、消防工作社会化
        四、消防教育社会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统计分析法
        1.5.3 实地调查法
第二章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
    2.1 危险化学品
        2.1.1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2.1.2 危险化学品分类
    2.2 安全监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SWOT分析模型
        2.3.2 系统原理
        2.3.3 人本原理
        2.3.4 预防原理
第三章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历史现状及问题
    3.1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基本情况
        3.1.1 数量及分布
        3.1.2 规模及经营状况
        3.1.3 危险源分析
        3.1.4 安全风险等级分析
    3.2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模式
        3.2.1 组织机构设置
        3.2.2 机构职责权限
        3.2.3 安全监管程序和内容
    3.3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果
        3.3.1 隐患排查治理取得成效
        3.3.2 达到零伤亡零事故的监管成效
        3.3.3 实施企业标准化达标工作
        3.3.4 逐步实现执法过程流程化
    3.4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4.1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能有效落实
        3.4.2 安全生产业务水平偏低
        3.4.3 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效率低
        3.4.4 应急救援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行业发展环境因素
        4.1.1 存在效益风险大于安全风险的主观意识
        4.1.2 安全生产的现实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形成巨大反差
        4.1.3 违法成本低
    4.2 从业人员因素
        4.2.1 义务教育阶段的全民安全教育不能有效落实
        4.2.2 后续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4.2.3 缺乏严格的约束行为
    4.3 安全监管体制因素
        4.3.1 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年龄老化
        4.3.2 安全监管的工作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
        4.3.3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规范滞后于行业发展
    4.4 应急管理机制因素
        4.4.1 动态应急管理过程认识不够深入
        4.4.2 救援联动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改进路径及对策建议
    5.1 优化安全监管机制
        5.1.1 构建安全监管SWOT分析模型
        5.1.2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监管战略
    5.2 健全危险化学品综合管理
        5.2.1 切实坚决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2.2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5.2.3 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
    5.3 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文化氛围
        5.3.1 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对策
        5.3.2 完善安全文化体系
        5.3.3 督促企业建立安全文化考核机制
    5.4 建立危险化学品专业化监管队伍
        5.4.1 注重监管队伍综合能力建设
        5.4.2 聘请专家协助进行监管
        5.4.3 构建三方协调机制
        5.4.4 完善联合执法程序
    5.5 建立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
        5.5.1 构建事前风险预防监管机制
        5.5.2 有针对性地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5.5.3 建立电子信息网络平台
        5.5.4 通过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系统确定检查频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本质安全管理与应用
    2.1 本质安全的内涵
    2.2 本质安全管理的特点
    2.3 本质安全管理的工作机理
    2.4 本质安全管理的实现方法
    2.5 本质安全管理的应用
第3章 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汽车公司安全管理中的构建
    3.1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3.2 本质安全管理应用的途径
        3.2.1 本质安全管理功能定位
        3.2.2 推行本质安全管理应用的方法
        3.2.3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结构设计
    3.3 基于本质安全的PDCA管理模式在上汽大众的构建
第4章 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的实施
    4.1 确立企业安全管理目标
    4.2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3.1 风险预控体系
        4.3.2 应急管理
    4.4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4.5 安全宣传教育
    4.6 实现设备设施本质安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1.1.2 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安全
        1.3.2 公共安全
        1.3.3 人为灾害
        1.3.4 应急避难场所
        1.3.5 安全评价
        1.3.6 大型体育赛事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早期安全设计思想和实践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2.1 美国概况
        1.4.2.2 日本概况
        1.4.2.3 英国概况
        1.4.3 国内研究综述
        1.4.3.1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的朴素安全观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1.5 安全设计理论构建
        1.5.1 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1.1 系统论
        1.5.1.2 耗散结构论
        1.5.1.3 突变理论
        1.5.2 中微观层面的理论建构
        1.5.2.1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1.5.2.2 风险理论
        1.5.2.3 环境设计层面的安全理论
    1.6 研究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场馆赛时安全设计
    2.1 疏散设计
        2.1.1 疏散设计基本内容
        2.1.1.1 疏散设计原则
        2.1.1.2 主要疏散方式
        2.1.1.3 疏散设计的量化指标
        2.1.2 关于现有规范量化规定的几点思考
        2.1.2.1 对疏散时间的思考
        2.1.2.2 对疏散宽度的思考
        2.1.2.3 对人员密度和流动速率的思考
        2.1.3 疏散中的薄弱环节及设计对策
        2.1.3.1 安全出口的瓶颈现象
        2.1.3.2 看台纵向通道的易跌倒现象
        2.1.3.3 薄弱环节的设计对策
        2.1.4 疏散模拟技术
        2.1.4.1 经验公式和“处方式”规范的不足
        2.1.4.2 疏散模拟技术
    2.2 防火设计
        2.2.1 大空间体育建筑的防火设计特点
        2.2.2 现有规范标准的防火要求
        2.2.3 体育馆比赛厅的综合防火设计策略
        2.2.3.1 火灾初级阶段的“探测”和“灭火”
        2.2.3.2 火灾发展阶段的“防排烟”
        2.2.3.3 动态疏散诱导技术
        2.2.4 性能化防火设计
        2.2.4.1 性能化防火设计特点和应用现状
        2.2.4.2 突破规范限制的主要表现
        2.2.4.3 性能化设计安全判据
        2.2.4.4 火灾模拟模型
    2.3 防火疏散设计实证——以广州亚运游泳跳水馆为例
        2.3.1 项目概况
        2.3.2 处方式的精心设计
        2.3.2.1 看台设计
        2.3.2.2 疏散宽度
        2.3.2.3 疏散时间
        2.3.3 性能化的疏散模拟和火灾模拟
        2.3.3.1 疏散安全分析和 RSET 时间的确定
        2.3.3.2 火灾危险性和 ASET 时间的预测
        2.3.3.3 钢结构屋盖的安全论证
    2.4 防赛场暴力设计
        2.4.1 赛场暴力的种类
        2.4.2 防御看台区暴力事件的设计对策
        2.4.2.1 座椅和排距
        2.4.2.2 看台覆盖物
        2.4.2.3 看台高区的监控
        2.4.3 看台与场地之间的隔离设计对策
        2.4.3.1 防护围栏
        2.4.3.2 防护沟
        2.4.3.3 防护墙
    2.5 防爆炸袭击设计
        2.5.1 爆炸破坏力的作用变量分析
        2.5.1.1 爆炸物能量大小
        2.5.1.2 建筑与爆炸点的距离
        2.5.1.3 爆炸入射交角
        2.5.2 爆炸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5.3 体育场馆的防爆设计策略
        2.5.3.1 建立防御汽车炸弹的边界
        2.5.3.2 强化建筑防爆性能
        2.5.3.3 早期检测
        2.5.4 体育馆的理想抗爆模式
    2.6 防生化袭击设计
        2.6.1 生化毒剂的危害性
        2.6.2 生化袭击的一般应对方法
        2.6.3 体育馆的防生化设计策略
        2.6.3.1 污染源头上的防御
        2.6.3.2 气流的组织控制
        2.6.4 从防生化到室内空气品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场馆灾时避难设计
    3.1 避难研究的相关界定
        3.1.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3.1.2 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别划分
        3.1.3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要求
    3.2 体育场馆在避难场所中扮演的角色
        3.2.1 国内的现状和前景
        3.2.2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3.2.2.1 路易斯安娜超级穹顶体育馆
        3.2.2.2 三木防灾体育公园
    3.3 体育场馆的防灾避难优势分析
        3.3.1 层级网络化的分布结构
        3.3.2 同类建筑避难性能比较
        3.3.3 体育场馆避难潜质解析
        3.3.3.1 室外大量的附属空间
        3.3.3.2 主体建筑大容量的室内空间
        3.3.3.3 安全性高的结构、消防设计
        3.3.3.4 配套完善的机电、服务设施
        3.3.3.5 良好的交通组织
    3.4 平灾结合的设计策略
        3.4.1 室外开敞空间的应灾对策
        3.4.1.1 前期防灾单元整合
        3.4.1.2 强化应急设施预备
        3.4.1.3 兼顾景观要素适灾性
        3.4.2 主体建筑的应灾对策
        3.4.2.1 采光通风自然化
        3.4.2.2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
        3.4.2.3 增强辅助用房通用性
    3.5 南沙体育中心避难设计
        3.5.1 区位条件分析
        3.5.2 亚运背景下的南沙体育中心
        3.5.2.1 总体规划
        3.5.2.2 体育馆的建筑设计
        3.5.3 防灾构成
        3.5.3.1 避难设计指标拟定
        3.5.3.2 灾时功能分析
        3.5.4 室外开敞空间避难设计
        3.5.4.1 应急避难的功能区划
        3.5.4.2 应急交通设施及流线设计
        3.5.4.3 相关应急配套设施
        3.5.5 主体建筑的避难功能植入
        3.5.5.1 一期体育馆的避难改造
        3.5.5.2 二期主体建筑的避难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方法
    4.1 体育场馆安全评价的 FAHP 法应用
        4.1.1 模糊层次评价方法的提出
        4.1.2 层次分析法
        4.1.2.1 评价模型的层级结构
        4.1.2.2 矩阵比较和权重值计算
        4.1.2.3 排序一致性检验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3.1 评语集合的建立
        4.1.3.2 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4.1.3.3 模糊运算
        4.1.3.4 评价等级的确定
        4.1.4 体育场馆安全评定的 AHP 法应用
        4.1.4.1 层次结构指标系统的选取原则
        4.1.4.2 基于风险理论的层次结构
        4.1.4.3 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1.5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的 FAHP 法安全评价
        4.1.5.1 体育场基本情况
        4.1.5.2 评语集的建立
        4.1.5.3 准则层的模糊运算
        4.1.5.4 总体安全等级的确定
    4.2 大型赛事背景下的安全评价加和法
        4.2.1 体育赛事的大安全观
        4.2.1.1 气候安全
        4.2.1.2 社会安全
        4.2.1.3 城市生命线安全
        4.2.1.4 食品安全
        4.2.2 赛事安全的常用防御方法
        4.2.2.1 安全等级的拟定
        4.2.2.2 层级化防御圈的划分
        4.2.3 基于 CPTED 理论的安全要点分析
        4.2.3.1 交通可达性
        4.2.3.2 安全通道
        4.2.3.3 安全边界
        4.2.3.4 无障碍化
        4.2.3.5 可进入控制
        4.2.3.6 风险管理
        4.2.4 加和安全评价方法的构建
        4.2.4.1 安全评定结构
        4.2.4.2 安全评价指标系统
        4.2.4.3 安全评定标准
        4.2.5 实证——广州天河体育场亚运足球决赛
        4.2.5.1 安全概况分析
        4.2.5.2 赛事安全评价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气候变化
        1.2.2 城市环境恶化
        1.2.3 人体机能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4.1 健康、生态、社区、健康生态社区概念界定
        1.4.2 健康生态社区内涵、基本特征
        1.4.3 与健康生态社区相关的典型社区概念和内涵辨析
    1.5 研究方法
        1.5.1 跨学科与跨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文献分析、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价值观的演进及城市“社区病”诊断
    2.1 前工业文明:服从自然
        2.1.1 西方朴素生态价值观
        2.1.2 中国朴素自然观
    2.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2.2.1 空想社会主义
        2.2.2 城市美化运动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关注
        2.2.5 邻里单元
        2.2.6 《雅典宪章》
    2.3 后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2.3.1 绿色运动和增长的极限
        2.3.2 新城市主义运动
        2.3.3 精明增长
        2.3.4 国内城市社区研究
    2.4 多维生态价值观构成因素
        2.4.1 生态平衡
        2.4.2 经济发展
        2.4.3 社会公平
        2.4.4 健康宜居
    2.5 城市“社区病”诊断
        2.5.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2.5.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2.5.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2.5.4 环境污染及保护
        2.5.5 社区地域性特征缺失
        2.5.6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3.1 指标体系定义、构建意义和分类
        3.1.1 指标、指标体系的定义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3.1.3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类型
    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2.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3.1 WHO 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2 加拿大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3 上海、苏州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4.1 生态城市概述
        3.4.2 中新天津生态城
        3.4.3 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
        3.4.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3.4.5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Masdar City in Abu Dhabi)
        3.4.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3.4.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1 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4.1.2 美国 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2.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4.2.2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4.2.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4.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5 《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要点(2010 版)》
        4.2.6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7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 国内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和指标项分类比较
        4.3.3 启示与优化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制定思路
        5.1.1 既有指标体系构成方法总结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引入
    5.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技术路线
        5.2.2 评价模型
    5.3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步骤
        5.3.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3.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4 健康生态社区的评价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4.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5.4.3 指标权重计算
        5.4.4 指标测评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为例
    6.1 中新社区概况
        6.1.1 社区现状概述
        6.1.2 建设条件分析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1.4 用地功能规划
        6.1.5 道路交通规划
        6.1.6 绿化及开放空间布局
        6.1.7 水资源规划
        6.1.8 能源利用规划
        6.1.9 防灾规划
        6.1.10 社区特色设计
    6.2 中新社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6.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6.2.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
    6.3 中新社区各参评项权重的确定
    6.4 中新社区指标体系测评
        6.4.1 根据门槛条件筛选指标项
        6.4.2 指标项的量化赋值
        6.4.3 中新社区评价结果综述
    6.5 中新社区测评结果评价和分析
        6.5.1 中新社区的总体趋势
        6.5.2 中新社区的优势领域
        6.5.3 中新社区的可提升领域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探索价值
        7.1.1 国内外城市、社区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
        7.1.2 多住区、多城市案例、多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7.2.1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7.2.2 生态、社会、经济、健康相融合的指标体系
    7.3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大型活动安全风险模糊评价方法及预警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主要概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国内外大型活动场所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大型活动研究现状
    2.2 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3 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3 基于机理分析方法论的大型活动风险分析
    3.1 机理分析方法论概述
    3.2 原则性机理
    3.3 原理性机理
        3.3.1 突发事件的原理性机理
        3.3.2 应急管理的原理性机理
    3.4 流程性机理
    3.5 大型活动风险分析
        3.5.1 大型活动的原则性机理
        3.5.2 风险因素分析
4 模糊网络分析法及其应用
    4.1 网络分析法
        4.1.1 ANP 与AHP 的特征比较
        4.1.2 网络结构模型
        4.1.3 ANP 结构的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4.1.4 极限相对排序向量
        4.1.5 几种不同结构的超矩阵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4.2.2 几种常用的模糊算子
    4.3 模糊网络分析法
        4.3.1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3.2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4.4 模糊网络分析法的应用
        4.4.1 在大型活动风险评价的应用
        4.4.2 在大型活动预警指标中的应用
5 面向大型活动的预警系统设计
    5.1 预警系统概述
    5.2 预警管理系统中的分类启动体系研究
    5.3 预警系统模型的提出
        5.3.1 预警系统的对象与范围
        5.3.2 预警系统的功能模块
        5.3.3 预警系统的内容
    5.4 预警系统的构成
        5.4.1 预警信息的收集
        5.4.2 预警信息的分析、诊断、评价
        5.4.3 预警准则
        5.4.4 信息输出
        5.4.5 预警对策
    5.5 预警对策系统研究
        5.5.1 宏观对策措施
        5.5.2 微观对策措施
        5.5.3 社区应采取的措施
6 实证研究
    6.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五月天”演唱会风险评价研究
        6.1.1 “五月天演唱会”概况
        6.1.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6.1.3 风险评估因素隶属度确定
        6.1.4 “五月天演唱会”的模糊综合评价
    6.2 基于F—ANP 的某奥运羽毛球比赛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6.2.1 背景介绍
        6.2.2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网络模型
        6.2.3 构造二级指标模糊超矩阵计算权重
        6.2.4 构建一级指标成分的模糊权重
        6.2.5 计算极限排序向量
    6.3 基于F—ANP 的某园艺博览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6.3.1 背景介绍
        6.3.2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网络模型
        6.3.3 利用F—ANP 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6.4 结果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加油站的火患和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防火工作探究[J]. 陈曦.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18)
  • [2]商住楼火灾危险性评估及对策研究[D]. 李昌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新型消防支队指挥中心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何远希.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4]基于用户行为的自救型消防产品体验设计研究[D]. 邱维.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5]越南消防危机管理制度的完善研究[D]. 阮进珂.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6]忻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康艳飞. 西北大学, 2016(05)
  • [7]本质安全管理在上汽大众的应用与研究[D]. 吴军.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8]公共安全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设计研究[D]. 吉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9]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06)
  • [10]大型活动安全风险模糊评价方法及预警管理系统设计[D]. 李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标签:;  ;  ;  ;  ;  

加油站火灾及固定灭火系统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