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用解热镇痛药减少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谭超[1](2021)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是急性高热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该药品引发不良反应累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并包含过敏性休克和粒细胞缺乏等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其不良事件监测主要依靠自发呈报系统和医疗机构的个案报道,尚无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对该药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描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在7家医疗机构内的流行情况,分析该药品对血细胞检验指标的影响,探讨其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基于真实世界的药品安全性评价供研究思路。方法:(1)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有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使用记录的病例数据,对用药人群人口学信息及临床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其临床真实应用情况。(2)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有发热症状的住院患者病例数据,根据其是否使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分为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排除病历资料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年龄≥80岁及住院天数超过30天的患者;以暴露人群患者为基准,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过敏史、入院诊断、入院科室、出院诊断及出院科室从对照人群中进行1:1匹配,分别得到905例暴露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并采集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细胞检验指标结果;采用配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细胞检验结果变化水平,探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对血细胞检验指标的影响。(3)收集7家医疗机构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有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使用记录的住院患者病例,采用处方序列分析得到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疑似过敏反应患者165例,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按性别、年龄及住院科室进行1:4匹配得到对照组研究对象660例;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过敏史、单次给药剂量以及联合用药对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整体符合说明书使用要求,但存在超剂量、长期给药、用药人群涉及婴幼儿及有禁忌症情况下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2)暴露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红细胞计数(P=0.006)、单核细胞百分比(P=0.017)、淋巴细胞百分比(P=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P=0.00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P=0.001)8项检验指标用药前后检验结果变化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疑似过敏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过敏史及单次给药剂量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药品在联合用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与硫酸镁(OR=3.132,P=0.0057)、甘露醇(OR=2.180,P=0.0202)、复方电解质注射液(OR=2.792,P=0.004)、柴胡注射液(OR=4.442,P=0.0009)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结论:(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与说明书基本相符,但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需严格按说明书规定使用,同时应结合最新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2)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使用可能与患者粒细胞水平降低有关,同时提示与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检验指标的变化相关,但所得结果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3)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与硫酸镁、甘露醇、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及柴胡注射液4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但所得研究结果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验证。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2](2021)在《儿童发热健康教育30问》文中提出
王慧珍[3](2021)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属于第三代非甾体类抗炎药,1973年由瑞士西巴-盖吉(Ciba-Geigy)制药公司开发上市,国内于2016年批准用于兽医临床。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956年由英国Javelin Pharmaceuticals公司开发作为阿斯匹林的替代物上市。双氯芬酸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二者组成复方制剂,可协同达到增效的作用,还可降低用药剂量,用于家畜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依据《兽用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中注射剂相关要求,研制了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并对该制剂进行了质量考察、稳定性研究及临床药效评价,以期获得一种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并应用于兽医临床。1.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本研究制备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由双氯芬酸钠(2.5%)与对乙酰氨基酚(15%)及其他药用辅料组成。结合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的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溶媒、抗氧化剂等药用辅料进行筛选,确定处方后对注射液pH进行筛选,并对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制得稳定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制得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进行质量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略带黏稠的澄明液体,根据注射剂要求,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pH、无菌、有关物质、可见异物等项目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主成分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以苯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三乙胺(40:60:0.5)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8.0为流动相,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方法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双氯芬酸钠的分离度良好,双氯芬酸钠在15~3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10.402x-0.13(R2=0.9999);对乙酰氨基酚峰在90~2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47.336x+252.35(R2=0.9998)。双氯芬酸钠的回收率为99.8%~100.2%,RSD为0.46%;对乙酰氨基酚的回收率为99.2%~100.0%,RSD为0.45%。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中主成分的含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和长期试验,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进行稳定性考察。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高温(60℃)稳定,但对强光照射(4500Lx±500Lx)略敏感,应避光保存。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12个月结果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pH值、可见异物、有关物质及其含量等项目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室温、避光和密闭条件下存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药理学试验:4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1倍、5倍、10倍推荐剂量组),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的药物效应,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使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是安全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6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组外,5个受试组小鼠分别肌内注射不同剂量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采用计算Bliss法计算小鼠LD50,结果表明小鼠肌内注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LD50为3.5646 mL/kg(95%的可信限=3.1609~4.0877mL/kg),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局部刺激性试验:8只健康新西兰兔采用同体左、右对照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肉刺激性,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新西兰兔股四头肌无明显的刺激性,符合肌内注射标准,可供临床肌内注射给药。3.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药效试验本研究中,建立了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LPS处理后,肺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表达量明显升高,结果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对炎性因子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其他两种单方制剂。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对LPS处理后导致肺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充血等病变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分别建立了仔猪注射高岭土致炎模型与人工仔猪去势疼痛发热模型,70头健康仔猪随机分为7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以血浆中内源性致炎疼痛因子PGE2及皮质醇的浓度以及体温和临床症状为考察指标,评估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解热镇痛抗炎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病理模型可用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药效评价,中、高剂量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较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照组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效果,中、高剂量之间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推荐用于临床的剂量为0.04 mL/kg。4.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猪的临床应用试验通过选择临床自然发热、疼痛的病猪60头,随机分为2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推荐剂量组),以临床症状、体温为考察指标,验证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临床药效。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0.04 mL/kg,肌内注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病猪具有较好的解热效果,且药效维持时间较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更长。
蒋淼,方忠宏,刘玉娟,姜玲海,任伟芳[4](2019)在《药(含中药)源性肝损伤的病因溯源》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对药源性肝损伤(DILI)住院病例用药资料的详尽调查、核实及其肝生化检测数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DILI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性特征,进而对DILI,特别是中药DILI的报告提出规范性建议。方法自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金山医院消化科住院的60例DILI病例,逐一详尽调查用药资料及其肝生化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总结,报告DILI的相关药物及影响因素,判断DILI的依据包括因果关系的明确、时间顺序关系的合理:即用药时出现临床症状、肝酶指标的异常升高或肝功能的恶化,停药后病情好转或正常。结果 DILI病例有肝酶指标的异常升高,平均年龄63.1岁。除DILI外,患1种以上疾病者60例,患2种以上疾病者56例,例均患病3.3种。例均用药5.7种,在致DILI的主药中,解热镇痛药27例,占45.0%;确定为纯中药相关者2例,占3.3%。DILI患者血白蛋白低于正常平均值者55例,占91.7%;前白蛋白低于正常平均值者58例,占96.7%;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平均值者30例,占50.0%;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平均值者53例,占88.3%;抗凝血酶活性共测45例,低于正常平均值者30例,占66.7%。结论 DILI病例以长期用多种药物的老年病例为主,大多数有以白蛋白水平降低为代表的慢性肝功能损害、有前白蛋白降低代表的新近肝功能损害,说明DILI的大多数是在有慢性肝损伤基础上产生的新近肝损伤。DILI的主要病因是解热镇痛药,而不是中药。报告DILI时,尤其是中药DILI,必需提供药物的生产厂家、批号,若是中药材必需提供足够的鉴定信息或来源证明。
吴冠虹[5](2017)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降温方法对发热影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发热降温的基础实验,探索不同降温方式及冰袋用冷时间对发热大鼠降温效果的影响,为发热症状管理模式中降温方法的选择奠定基础。2.以症状管理理论为依据,结合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制定发热症状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对住院发热患者降温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1.基础研究:(1)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将50只发热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20min组、30min组、60min组。采用20%的干酵母溶液皮下注射的方式构建大鼠发热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分别采取以下干预措施:空白对照组未行降温处理;药物组予解热镇痛药灌胃;20min组予冰袋冷敷20min;30min组予冰袋冷敷30min;60min组予冰袋冷敷60min。观察冷敷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肛温值,评价其降温效果。(2)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将64只发热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冰袋组、联合组。发热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采取以下干预措施:空白对照组未行降温处理;药物组予解热镇痛药灌胃;冰袋组予冰袋冷敷30min;联合降温组予解热镇痛药乐松灌胃+冰袋冷敷30min。干预结束后随机选择10只大鼠进行各时间点肛温监测,剩余6只大鼠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CK、LDH含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比较两个实验中各组大鼠干预后降温效果。应用Origin9.0绘制体温变化趋势曲线,并计算体温反应指数。2.临床研究:便利选取2016年05月2016年11月就诊于福建省福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呼吸内科,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发热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采用发热症状管理模式降温措施进行干预,对照组行常规临床降温护理措施干预。测量干预前及干预后30、60、90min两组的体温值,并记录体温降至38℃以下所需时间;同时在干预前后各测量一次患者的血压、脉搏、Sp O2和舒适度值。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发热症状管理模式降温措施对发热患者降温效果、各项生理指标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基础研究(1)实验一: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分组因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844,P=0.163);对各组大鼠相同时间的肛温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除用冷后300min、360min各组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其它各时间点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差别的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可得:30min组在降温后15min内、60min组在降温后45min内与对照组的肛温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min组仅在降温结束时与对照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干预后TRI6与对照组相比除药物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分组因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0.372,P=0.000),表明分组因素对肛温值变化有产生影响。将各组大鼠相同时间的肛温值进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得除用冷后300min、360min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时间点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差别的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可得:冰袋组仅在降温后15min内与对照组的肛温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药物组与联合组在降温后4小时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干预后6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6)与对照组相比除冰袋组外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大鼠血清中CK、LDH含量比较差别无显着意义(P>0.05)。2.临床研究(1)降温效果: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体温值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分组效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909,P=0.343);在降温疗效方面,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后30min的降温疗效存在显着差异(Z=-2.019,P=0.044),而在干预后60min、90min的降温疗效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两组体温降至38℃所需时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舒适度评分: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情况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Z=-1.668,P=0.095);试验组干预前后的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VAS评分差值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Z=-3.138,P=0.002)。(3)生理指标:对试验组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差值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差值比较得,收缩压、Sp O2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心率的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础研究:(1)冰袋降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冰袋使用时间在60min内,呈现一定的时效关系。但冷敷时间的选择应根据机体的状态进行判断,结合降温效果及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以30min为宜;(2)使用降温药物能有效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且作用较持久;冰袋冷敷降温起效快,但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需快速降温的情况,在冰袋冷敷基础上辅予药物降温能延长降温效果。2.临床研究: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降温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提高患者舒适度体验。从症状管理理论角度处理发热症状,还可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主动性,促进护患沟通。
安肖[6](2016)在《安乃近在山羊体内代谢、消除规律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研究》文中指出安乃近系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因其解热功效显着,镇痛作用较强,药效迅速,并有一定的抗炎、抗风湿作用,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吡唑酮类非甾体解热抗炎药。在兽医领域,安乃近由于解热镇痛效果确切,价格低廉,常作为一些严重动物疾病的辅助用药。但是,该药长期过量使用,易产生粒细胞减少、贫血、过敏等不良反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禁止安乃近在人和食源性动物使用。目前,安乃近仍在我国和欧洲许多国家普遍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动物发热性疾病。我国农业部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分别规定了牛、猪、马组织(肌肉、肝脏、肾脏和脂肪)中安乃近的最大残留限量(以残留标示物MAA计算)。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均未制定其在羊组织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给该药的残留监管带来阻碍。目前,安乃近在猪、牛、马体内的药物代谢、消除规律研究较为成熟,在羊体内的安全性评价及代谢和残留消除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为:(1)检测和鉴定安乃近在山羊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研究其在山羊体内的代谢和组织分布规律;(2)研究安乃近主要代谢产物在羊可食组织中的消除规律;(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安乃近在山羊体内的代谢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制定安乃近在羊组织内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建立了羊组织和排泄物中安乃近代谢产物的检测和鉴定方法,研究了安乃近在羊体内的主要代谢物和组织分布情况。代谢研究结果显示:在给药后24h采集的肌肉、肝脏、肾脏和脂肪和排泄物(尿液、粪便)样品中,检测到了安乃近主要代谢物MAA,AA,FAA和AAA,并在尿液中新发现了MAA、AA、FAA的羟基化产物。其中,安乃近代谢物在肾脏中总残留最高,可以作为安乃近在羊体内的主要靶组织。MAA在羊尿液中相对含量为85.16%,所占比例最高。利用液质联用(LC-MS/MS)方法建立了安乃近主要代谢物在羊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安乃近主要代谢物在羊可食组织中的消除规律研究。残留消除试验结果显示:安乃近代谢物在羊体内的残留消除较快,且在肾脏组织中残留浓度最高且消除时间最长,确定肾脏是安乃近在羊体内的靶组织。代谢物MAA在肾脏中残留浓度最高且消除最慢,可将其作为安乃近在羊体内的残留标示物。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际食品法典、美国、欧盟关于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程序,推导计算了安乃近在羊可食组织中的残留限量标准3套,讨论了按照中国膳食消费数据建立MRLs的局限性。鉴于安乃近潜在健康风险和对我国贸易保护的需要,建议参照欧盟MRLs制定规则,按照安全、保守的原则,推荐安乃近在羊组织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100μg/kg(以残留标示物MAA计算),休药期为3天。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际和国内关于安乃近在羊组织中残留安全性标准的空白。
周淑兰,章志玲,梅志亮[7](2015)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或不伴自发性骨折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钙、血磷正常,肌酐清除率(Ccr)>35mL·min-1,补充足够的钙剂、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mg,给药前静脉或口服补水5001 000mL,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时间必须>15min,其中39例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约1h使用了解热镇痛药(布洛芬胶囊),21例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未使用解热镇痛药。观察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热、肌肉及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在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1h,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低热10例,中热3例,肌肉及关节疼痛的15例,无症状的11例。21例在使用唑来膦酸前未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低热的6例,中热2例,肌肉及关节疼痛的3例,一过性肾功能损害1例,无症状9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高热,发生一过性血肌酐升高的患者1例,经静脉补水治疗后1个月血肌酐恢复正常。结论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或不伴自发性骨折时,在补充足够活性钙剂及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后,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较轻;发热及骨骼肌疼痛等不良反应可用解热镇痛药预防或缓解。
岳志华[8](2014)在《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儿童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困难及儿童用药信息、药物剂型剂量缺乏等原因,使儿童面临着比成人更大的用药安全问题。自发呈报系统提供了大规模药物安全警戒数据,尤其可为临床试验中涉及较少的儿童人群提供有用的药物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本文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药品不良事件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2012年6月),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儿童用药不良事件报告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分析了12岁以下儿童急性肾损伤事件相关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和成人用药安全性的对比。本研究旨在为儿童用药提供实证性的安全性监测信息和经验,以期加强儿童用药风险效益评估和管理、进一步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首先,分析了儿童用药特点及国内外儿童药安全性监测的现状,由此指出在自发呈报系统中进行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按照年龄分组进行分层分析,数据库中年龄分层为儿童(0-11岁),青少年(12-17岁),成年人(18-64岁),老年人(≥65岁)。12岁以下儿童年龄细分为婴幼儿(0-1岁),儿童早期(2-5岁),儿童中期(6-11岁)。结果显示,12岁以下儿童不良事件报告在性别、年龄、临床结局等方面均和成人有较大差异。第三,采用药品不良事件信号监测方法(如频率法、贝叶斯统计法)分析儿童药源性疾病-急性肾损伤相关的药物特点以及几种儿童常用药的安全性,发现非甾体抗炎药是引发儿童急性肾损伤风险较高的药物;儿童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头孢曲松、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药品时,在肾脏、肝脏、牙齿、血液系统等安全性方面和成人相比均有较大差异。第四,采用药物相互作用信号监测方法(包括贝叶斯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常用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表明二药合用可显着增加儿童急性肾损伤的发生风险。最后,针对国内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儿科临床用药管理及相关政策建议。
陆江涛[9](2012)在《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2月入我院门诊因感冒就诊的120临床资料,收集其在处方中解热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分析镇痛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效果。结果在54例使用处方药的患者中,使用1种解热镇痛药并配伍用镇咳药或抗菌药的有45例占83%;在66例使用非处方药的患者中,使用1种解热镇痛药并配伍用镇咳药或抗菌药的有27例占41%。结论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要首先了解其成分组成,避免同类药重复使用或长期服用,也不能超剂量服用,防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张昊,赵频,武志昂[10](2012)在《儿童退热药风险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介绍了我国儿童退热药的种类、使用情况及其不良反应,并对儿童用药的风险来源进行分析。经查阅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及欧洲药品评价局等官方网站,得出欧美等国关于儿童药物的注册方案及不良反应的干预措施。最后提出降低小儿退热药用药风险的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小儿退热药的安全使用。
二、巧用解热镇痛药减少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用解热镇痛药减少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概况分析 |
1.4.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
1.4.3 疑似过敏反应病例发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
1.5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字段选取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数据清洗 |
2.3.2 数据标准化 |
2.3.3 数据变换 |
2.4 研究方法 |
2.4.1 处方序列分析 |
2.4.2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2.4.3 倾向评分匹配 |
2.4.4 统计学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临床应用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临床使用情况 |
3.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
3.2.1 数据采集情况 |
3.2.2 两组间基本情况 |
3.2.3 两组间血细胞检验指标变化情况 |
3.2.4 血细胞检验指标分析结果 |
3.3 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疑似过敏反应病例发现及对照组匹配 |
3.3.2 两组间基本情况 |
3.3.3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3.4 联合用药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临床应用情况分析 |
4.2 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可疑ADR信号挖掘 |
4.3 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复方氨林巴比妥不良反应文献概述及基于EHR数据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或符号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培养基与菌株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筛选 |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质量考察 |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工艺筛选结果 |
3.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质量研究结果 |
3.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稳定性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筛选 |
4.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质量研究 |
4.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
第三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试药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安全药理学试验 |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局部刺激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安全性药理学试验结果 |
3.2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安全性药理学试验讨论与小结 |
4.2 急性毒性试验讨论与小结 |
4.3 局部刺激性试验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和猪的药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试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观察 |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的治疗试验 |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抗炎止痛效果的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 |
3.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模型的抗炎镇痛效果 |
3.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的抗炎镇痛效果 |
4 讨论与小结 |
4.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ICR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 |
4.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的抗炎镇痛效果 |
4.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的抗炎镇痛效果 |
第五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发热病猪解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受试药物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动物入选标准 |
1.4 分组与给药的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治疗效果 |
2.2 临床症状观察 |
2.3 直肠温度 |
2.4 临床疗效 |
3 讨论与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质量标准 |
附录2: 猪前列腺素E2(PGE_2)和皮质醇ELISA试剂盒操作步骤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药(含中药)源性肝损伤的病因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DILI病例资料的确定 |
1.2 DILI资料的分类与总结 |
1.3 DILI的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既往情况 |
2.3 DILI与用药 |
2.4 DILI患者的血液检验指标概要 |
3 讨论 |
3.1 DILI 病因药物的判断依据 |
3.2 DILI 病因药物的类别 |
3.3 DILI的中药病因分析 |
3.4 背景基础与使用多种药物是DILI不可忽视的因素 |
3.5 详查DILI患者的用药情况很关键 |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降温方法对发热影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理论框架和操作性定义 |
4 研究技术路线 |
5 伦理原则 |
6 研究小组成员 |
第一部分 高热降温基础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不同冰袋用冷时间对高热大鼠降温效果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不同降温方式对高热大鼠降温效果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同实验一)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发热症状管理模式对住院发热患者降温效果及舒适度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预试验 |
3 对象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应用前景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临床实证信息收集表 |
附录三 床边寒颤评估量表 |
附录四 视觉模拟舒适评分 |
附录五 基础实验图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安乃近在山羊体内代谢、消除规律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安乃近概述 |
1.1.1 安乃近的理化性质 |
1.1.2 安乃近的药理作用 |
1.1.3 关于安乃近不良反应的争议 |
1.2 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研究方法 |
1.2.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
1.2.2 高分辨质谱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3 安乃近在动物体内代谢研究 |
1.4 安乃近在动物体内残留研究 |
1.4.1 安乃近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1.4.2 安乃近在动物体内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
1.5 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 |
1.5.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关规则 |
1.5.2 兽药国际协调会相关规则 |
1.5.3 美国兽药残留标准制定规则 |
1.5.4 欧盟兽药残留标准制定规则 |
1.5.5 我国兽药残留标准制定现状 |
1.6 安乃近在动物体内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8.1 研究内容 |
1.8.2 研究目标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乃近在羊体内的代谢与组织分布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药物与试剂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4 实验动物与分组 |
2.2.5 给药与样品采集 |
2.2.6 样品处理 |
2.3 检测方法 |
2.3.1 UPLC/Q-TOF MS色谱条件 |
2.3.2 代谢物检测和结构鉴定 |
2.3.3 相对含量计算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MAA的质谱裂解特征 |
2.4.2 羊尿液中代谢产物鉴定与质谱解析 |
2.4.3 羊排泄物中代谢产物分布 |
2.4.4 羊组织中代谢产物分布 |
2.5 讨论 |
2.5.1 代谢物的组成 |
2.5.2 代谢物的分布 |
2.5.3 代谢途径推测 |
2.6 小结 |
第三章 安乃近在羊组织内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检测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线性范围 |
3.3.2 方法的灵敏度 |
3.3.3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
3.3.4 方法的特异性 |
3.4 讨论 |
3.4.1 测试条件的确定 |
3.4.2 测定方法的分析比较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安乃近在羊组织中残留分布与消除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与设备 |
4.2.2 药物与试剂 |
4.2.3 溶液的配制 |
4.2.4 实验动物与分组 |
4.2.5 给药与样品采集 |
4.2.6 样品处理与分析 |
4.2.7 分析方法 |
4.2.8 残留消除常数的计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羊肌肉中代谢物的组成与消除 |
4.3.2 羊肝脏中代谢物的组成与消除 |
4.3.3 羊肾脏中代谢物的组成与消除 |
4.3.4 羊脂肪中代谢物的组成与消除 |
4.3.5 注射部位中代谢物的组成与消除 |
4.3.6 代谢物在各组织中消除规律 |
4.4 讨论 |
4.4.1 安乃近代谢物在羊各种组织中分布特征 |
4.4.2 安乃近主要代谢物在羊各种组织消除特征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安乃近在羊组织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研究 |
5.1 前言 |
5.2 JECFA方法 |
5.2.1 安乃近的日允许摄入量确定 |
5.2.2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确定 |
5.2.3 食物篮模型与ADI分配 |
5.2.4 膳食暴露量评估 |
5.2.5 推荐最高残留限量 |
5.2.6 休药期 |
5.3 美国FDA方法 |
5.3.1 日许量 |
5.3.2 安全浓度 |
5.3.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
5.3.4 最大残留限量 |
5.3.5 休药期 |
5.4 欧盟EMA方法 |
5.4.1 日许量 |
5.4.2 安全浓度 |
5.4.3 残留靶组织与残留标示物 |
5.4.4 最大残留限量 |
5.4.5 理论最大日摄入量 |
5.4.6 休药期 |
5.5 讨论 |
5.5.1 MRLs设定方法比较 |
5.5.2 MRLs草案比较 |
5.5.3 外推法的应用 |
5.5.4 MRLs的选取和休药期的设定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8)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儿童用药特点 |
1.2.2 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法规管理 |
1.2.3 国内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材料的结构及整理 |
2.1 FAERS 及关系型数据库简介 |
2.1.1 FAERS 数据库简介 |
2.1.2 关系型数据库简介 |
2.1.3 SQL Server 简介 |
2.2 FAERS 结构及数据规范整理 |
2.2.1 FAERS 数据库结构 |
2.2.2 MedDRA 药事管理标准医学术语简介 |
2.2.3 FAERS 数据的规范和整理 |
第三章 儿童用药不良事件描述统计分析 |
3.1 儿童不良事件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
3.1.1 年龄分布情况 |
3.1.2 性别分布情况 |
3.1.3 逐年报告情况 |
3.2 儿童不良事件及相关药物统计 |
3.2.1 报告频率较高的药物 |
3.2.2 报告的用药途径 |
3.2.3 报告频率较高的不良事件 |
3.3 儿童严重不良事件统计 |
3.3.1 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
3.3.2 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报告年龄分布 |
3.3.3 严重不良事件性别分布 |
3.4 儿童不良事件报告来源统计 |
3.4.1 报告国别分布 |
3.4.2 报告人职业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儿童急性肾损伤不良事件信号监测研究 |
4.1 Case/non-case 法简介及 Case 的选择 |
4.1.1 Case/non-case 方法简介 |
4.1.2 急性肾损伤 Case 的选择 |
4.1.3 儿童急性肾损伤报告中各临床术语出现的频率 |
4.2 儿童急性肾损伤报告的性别分布及医疗结局统计 |
4.2.1 急性肾损伤报告的性别分布 |
4.2.2 急性肾损伤医疗结局分析 |
4.3 儿童急性肾损伤事件相关的药物统计 |
4.3.1 急性肾损伤相关的报告频率较高的药物 |
4.3.2 非甾体抗炎药引发急性肾损伤机理分析 |
4.4 儿童急性肾损伤相关药物信号监测分析 |
4.4.1 药物不良事件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4.4.2 非甾体抗炎药-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4.4.3 阿昔洛韦(静脉与口服)-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4.5 儿童常用药-急性肾损伤及其他不良事件 EBGM 信号监测分析 |
4.5.1 各年龄段非甾体抗炎药-急性肾损伤 EBGM 信号比较 |
4.5.2 EBGM 信号随年份变化情况 |
4.5.3 非甾体抗炎药-其他不良事件 EBGM 信号分析 |
4.5.4 典型抗生素-不良事件 EBGM 信号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儿童用药相互作用信号监测研究 |
5.1 药物相互作用及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5.1.1 药物相互作用简介 |
5.1.2 药物相互作用信号监测方法简介 |
5.2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联用及单用相关不良事件统计分析 |
5.2.1 药物及不良事件的定义 |
5.2.2 严重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3 肾脏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4 肝脏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5 胃肠道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6 皮肤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7 急性肾损伤不良事件的比较分析 |
5.2.8 本节小结 |
5.3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儿童急性肾损伤信号监测分析 |
5.3.1 各年龄段二药联用-急性肾损伤信号比较分析 |
5.3.2 药物相互作用信号随年份变化趋势表 |
5.4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儿童其他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5.4.1 二药联用-儿童肝脏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5.4.2 二药联用-儿童其他不良事件 INTSS 信号分析 |
5.5 假阳性信号和假阴性信号 |
5.5.1 儿童报告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假阳性信号 |
5.5.2 由于年龄混杂因素形成的药物相互作用假阳性信号 |
5.5.3 由于年龄混杂因素形成的药物相互作用假阴性信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儿童用药相互作用的研究 |
6.1 Logistic 回归模型简介 |
6.2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相互作用 |
6.2.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6.2.2 分析范围的选择 |
6.3 分析结果 |
6.3.1 关于急性肾损伤报告的分析 |
6.3.2 关于人口学因素分析 |
6.3.3 模型结果分析 |
6.4 儿童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讨论和建议 |
7.1 研究发现和启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启示和意义 |
7.2 主要政策建议 |
7.2.1 促进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信息的公开 |
7.2.2 推进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的法规管理 |
7.2.3 扩大我国儿童药安全性监测报告的渠道和范围 |
7.2.4 加强我国儿童药风险管理 |
7.2.5 完善我国儿童药配套法规政策 |
7.3 研究的优势和创新点 |
7.3.1 研究的优势 |
7.3.2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4.1 研究的局限性 |
7.4.2 未来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常用的几种解热镇痛药 |
3.1.1 阿司匹林 |
3.1.2 对乙酰氨基酚 |
3.1.3 双氯芬酸 |
3.1.4 布洛芬 |
3.1.5 吲哚美辛 |
3.1.6 萘普生 |
3.1.7 尼美舒利 |
3.2 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基本原则 |
四、巧用解热镇痛药减少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 谭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儿童发热健康教育30问[J].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儿童安全用药分会,"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球儿科呼吸联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8)
- [3]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王慧珍. 扬州大学, 2021(02)
- [4]药(含中药)源性肝损伤的病因溯源[J]. 蒋淼,方忠宏,刘玉娟,姜玲海,任伟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2)
- [5]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降温方法对发热影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D]. 吴冠虹.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6]安乃近在山羊体内代谢、消除规律及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研究[D]. 安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7]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的观察[J]. 周淑兰,章志玲,梅志亮. 实用临床医学, 2015(01)
- [8]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儿童用药安全性监测研究[D]. 岳志华. 天津大学, 2014(11)
- [9]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 陆江涛.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4)
- [10]儿童退热药风险干预研究[J]. 张昊,赵频,武志昂. 中国药物警戒,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