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影迷电视大赛后的感想

京剧影迷电视大赛后的感想

一、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巩利荣[1](2020)在《新媒体时代豫剧的传播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豫剧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剪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豫剧的传承和保护十分重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豫剧的传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社会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欣赏豫剧不再是审美主流。就目前来看,虽然豫剧的传播还是以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为主,但是相关的新媒体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如抖音、腾讯微视、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移动端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戏曲手机APP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豫剧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也在不断提高。豫剧剧目冗长陈旧、豫剧的新媒体传播仅仅简单地套用新媒体模式太生硬、发布内容不合理、更新不及时、使用手段不前沿等现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豫剧传播发展。新媒体时代,豫剧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放眼全国,戏曲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皆面临着这样的考验。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笔者为豫剧的传播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保存原有豫剧资料,建立资料库虚拟博物馆等以确保豫剧的经典性与完整性。第二,用5G、AR、VR等新技术增强豫剧的艺术感染力,中国豫剧节吸引年轻受众参与,舞台美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豫剧繁荣时期豫剧现场表演的魅力,保证观演过程中受众的参与度。第三,优化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与更新频率,创建官方账号确保信息即时、准确、真实。并且借助大数据准确抓取用户喜爱的内容,以此为根据在保护豫剧原汁原味的条件下豫剧本身进行符合时代气息的创作。第四,稳定原有受众基础,开辟新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通过幼儿时期的接触熏陶,使豫剧被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层层筛选,找到适合成为豫剧新一代传承人的专业者和精通豫剧的传播者进行专门培养,以及筛选出喜爱豫剧的新戏迷。另外增加对豫剧的资金扶植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稍加倾斜,剧团制度更加优化,积极推动“豫剧走出去”战略,使豫剧既能有人传承更能有效传播。同时,为其他地方戏曲的传播提供可借鉴之策,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尽一己之力。

王金鸡[2](2020)在《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性分析 ——以《伶人王中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戏曲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更迭,近半个世纪以来,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逐渐走向合并态势,电视戏曲节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戏曲栏目涵盖了剧场传播和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渐渐体现出新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目前,电视戏曲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但伴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进步、新媒体传播方式突飞猛进,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此背景下,电视戏曲栏目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对受众群体精准定位,谋求创新发展,了解电视受众对于电视文化产品的消费心理及需求,才能实现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伶人王中王》是山西卫视播出的针对国内各剧种戏曲名家真人秀竞技节目,它发挥山西丰厚戏曲文化的独特优势,整合全国戏曲特色资源,在栏目模式及节目定位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本文详尽梳理了《伶人王中王》节目的基本概况,从其节目内容、节目模式、受众群体、传播效果、品牌内涵等方面深入剖析,从多个角度归纳出《伶人王中王》的创新性及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路径,得出通过“以戏为本”的电视化表达,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使古老戏曲呈现新活力也发掘出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潜力的结论,旨在供以其他同类节目参考,也为电视戏曲节目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借鉴与思考。

胡萱[3](2019)在《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最大化地有效阅读是通俗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通俗小说产生最佳社会影响和最多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创作、传播、运作、阅读、效益,通俗小说创作就是一个市场运行的过程,其中阅读是主要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阅读主体、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发生变化,通俗小说的市场运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本论文选择阅读的视角论述通俗小说创作的市场运作机制,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强调通俗小说批评的“通俗视角”。既然阅读是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主要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对之展开批评,就最能体现通俗小说批评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二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阅读的角度分析通俗小说的运作过程的成果还不多见,为本论文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三是刊载媒体转换迅速是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刊载媒体的不同自然带来阅读形式的不同,阅读形式的不同也就带来市场运作的不同。因此阅读方式的研究也就最能呈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创作风貌。“纸读”指的是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读者从市民阶层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但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运作延续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运作机制,同时也受到西方畅销书机制的影响。当代纸质通俗小说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本土化了的畅销书机制。“网读”指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网络小说的阅读从纸张迁移到屏幕,读者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进一步浅层化,在阅读的同时,读者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即时互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付费阅读及其衍生的市场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形成后,网络小说的读者不仅花费时间阅读小说,还要消费金钱乃至情感,过度消费的读者已变身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粉丝”。网络小说的市场运作正是深植于粉丝经济,所有市场运作的具体行为都指向对粉丝生产力的充分调动。“手读”指的是电子游戏的阅读。电子游戏可以看作是“手读”的故事。相较于“纸读”、“网读”,电子游戏具有多重技术优势,游戏玩家可以获得比阅读小说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虽然游戏更充分地调动了阅读者的感官,但其生产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阅读者能改变的内容十分有限。阅读者实际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其主体性被剥夺了。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相当繁荣,对之展开科学的批评是当务之急。从阅读和市场运作的层面展开研究,对通俗小说的价值评价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通俗小说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提供科学的对策。

贺梦茹[4](2019)在《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戏曲,戏曲进校园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弘扬戏曲从娃娃抓起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从少儿时代开始接触戏曲,接受中国式美学的熏陶,唤醒的是潜藏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基因,对儿童未来成长乃至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都大有裨益。少儿戏曲普及教育从受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一段历程,有过成功的尝试,但也进入过误区。本文将以从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梳理现有的输出渠道,借鉴西方教育戏剧模式,讨论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教完之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聂庆庆[5](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并且让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非非此即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融媒体时代。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整合,使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融媒体环境,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更加便捷和多样的途径。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意蕴深远。而电视戏曲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传播形式,一直以来在广大受众,特别是中老年观众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进入融媒体时代以后,媒体环境与日俱新,媒介融合趋势明显,受众分流加剧,传播内容多样繁杂。传统电视媒体的戏曲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典型案例,探讨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可行性传播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融媒体环境下的陕西地区的电视秦腔节目,并且基于传播学“5W”理论,对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以及节目受众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本文也将对陕西地区电视秦腔节目在融媒体时代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电视秦腔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有所启示。

吴宜辰[6](2017)在《“走下去”与“走出去”:义乌婺剧团国际化交流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多元文化及“一带一路”文化战略背景下,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等形式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加快了“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地方戏曲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本文结合地方文化“走下去”与“走出去”的文化意蕴,从多元文化视角结合多元文化理论、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等,对义乌婺剧团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梳理、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义乌婺剧团近几年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现状,分析探讨影响义乌婺剧团国际文化交流的诸多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积极因素包括了义乌婺剧的传统文化特性、政府政策支持、义乌当地经济优势和相关文化传播平台的宣传,制约因素包括了剧团内部发展资金的欠缺、剧团人才培养问题及剧团内部人员的进修学习问题和经费补贴问题等。义乌婺剧团的成功经验正是实实在在做好文化“走下去”的工作,扎实基础,修炼内在,才能更好的“走出去”。义乌婺剧团目前仅仅是迈出第一步,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能持续地做好“走下去”与“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走出去”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婺剧、吸收婺剧文化中更多文化元素,在保留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也是最为严峻的问题。

何飞雁[7](2010)在《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彩调是在湘南花鼓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融合了广西民间文艺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它形成于清末民初,流传于广西各地及毗邻的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是广西现存流行区域最广、最受人民喜爱的剧种之一。彩调富于浓郁的八桂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纵观目前彩调的研究现状,多数研究停留在彩调剧的起源、音乐特征以及表演特色等方面,也有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而对彩调自身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的分析比较欠缺。因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彩调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弥补学术界对彩调研究的不足。全文共分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内容,约20万字。导论部分论述本文选题原因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选题原因之一是彩调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尤其是广西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选题原因之二是将边缘的、民间的艺术纳入美学研究的视野中,可以突破以往美学研究主要对主流艺术、经典艺术进行形而上思考从而总结出某种审美原理的传统,纠正以往美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汉民族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理论偏差,有利于美学吸取来自边缘的、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激活美学对民间审美传统和本土问题的思考,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田野调查与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兼容的方法,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积极借鉴美学、文艺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地理学、音乐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对彩调的形成与发展、彩调的文化渊源、审美特征、彩调剧目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彩调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出路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就是突出了审美文化的维度,以此视角研究彩调自身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第一章主要研究彩调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发生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彩调进行了从源到流的梳理,在对彩调众多源流说进行分析之后,认同于彩调源于湘南花鼓戏的说法,并对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论证。自清末民初形成后,彩调的发展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三个阶段。接着,本文还从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来探究彩调,得出彩调在广西各地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桂北、桂中、桂西南三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的结论。桂林自古以来有着求知重学的文化传统,而桂北又是桂剧、文场的盛行区,桂北彩调历史较长,发展较早,文学性较强,有着较高的技艺性,受桂剧、文场的影响也较深;桂中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因此桂中彩调善于吸收各民族的语言以及民间歌舞入戏,呈现的“歌舞”味更浓;桂西南是壮族聚居之地,自古有着崇武尚勇的民风,因此桂西南彩调擅演武戏、大戏,受粤剧、壮剧的影响较深。第二章主要研究彩调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结构。彩调源于湘南花鼓戏,因此其早期剧目、唱腔、行当表演等与湘南花鼓戏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彩调在广西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又深受八桂民间文艺的影响。彩调戏俗、剧目内容、音乐表演等与岭南巫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彩调题材、音乐唱腔、演唱形式等深受广西民间歌舞的影响;广西文场、零零落、渔鼓、桂剧、粤剧、师公戏等曲艺、戏曲剧种也对彩调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共同构筑和丰富了彩调的文化积淀,使彩调成为有别于湘南花鼓戏的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戏曲剧种。第三章主要研究彩调的审美特征。本文把彩调放在八桂文化大背景中,结合彩调剧目、表演和音乐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彩调呈现出轻松愉快的总体风格,被称为“快乐的剧种”,具体表现在优美抒情的戏剧场景、诙谐风趣的喜剧色彩、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及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上。同时,彩调诞生于广西这一多民族聚居区域,它在剧目内容上展示了丰富的广西各民族风情习俗,反映了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塑造了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在形式上善于把各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融入其中,因而具有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后,笔者又从彩调赖以生成、发展、定型、繁荣的广西地域环境出发,从中国文化地理学视角对彩调审美特征的形成进行溯源,得出中国本土抒情文化的影响、秀美的八桂自然山水的孕育,丰富多彩的八桂民间文艺的渗透以及节日民俗的浸润是彩调审美特征形成的根脉,也是彩调延续至今的根柢所在。第四章主要研究彩调剧目的发展概貌、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本文对彩调剧目的五个发展阶段(对子调——江湖调——大调子——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现代剧目的创编)的题材来源、情节结构、音乐特色以及表演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求动态地展示彩调剧目的审美历史文化变迁。彩调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剧目富于丰富的八桂文化思想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广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有着重要作用,其中的爱情婚姻戏生动展现了当地倚歌择偶、婚恋自主的文化意蕴;“三学”、“五子”戏是特定时代民众的文化心理和人情心态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下层社会各色人等的生存境况;道德伦理戏体现了平民百姓的善恶标准和价值取向,是民间道德规范的折射,同时也明显受到儒家教化思想的影响;神鬼戏与广西民间浓厚的崇巫信鬼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彩调剧目在艺术特色上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民间小戏的特点。选材上以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极少历史题材戏、才子佳人戏,圣君贤相戏。在情节结构上具有结构单纯、情节集中的特点,往往采取单纯简明的方法,以小见大,通过截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表现重大的主题。在戏剧冲突上,不追求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尽力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因素,通过抒情性的富有意味的唱、舞、做、念和生动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营造欢快喜庆的舞台气氛。第五章主要研究彩调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出路。在对彩调的生存现状进行实地普查后,笔者认为彩调在当下主要有三种生存方式,即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形式存在,以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存在,与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形式存在。通过对这三种生存方式考察结果的比较研究,得出在民俗活动中的演出至今依然是彩调生存的主要方式,乡村依然是彩调主要的生存背景的结论。然后结合彩调的当下生存状态分析得知彩调在当下的合法性地位有了认同危机,处于当前消费社会的边缘处境,并从审美风尚变迁、彩调艺术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与当下主流娱乐文化特征的矛盾等多角度探究彩调发生危机的根源。接着从宏观的审美文化理论角度观照彩调在当代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生存现实,从彩调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得出彩调在当下生存环境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等多元价值,并进而提出彩调生态文化重建的重要性。其后,结合中外戏剧发展的事实,借鉴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提出诸如加强对彩调传承人及彩调生存环境的保护、加强乡土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把彩调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强化剧团的“生产自救”意识等多项传承保护和发展变革的具体措施。结语部分从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时代和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彩调探讨本土文化、民间文化对于当代美学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费泳[8](2010)在《戏曲电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80年代戏曲与电视“结缘”、“联姻”后,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两者结合的探索与实践。30年过去了,对于“戏曲电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梳理与总结。本文试图以戏曲电视为主体,以戏曲电视栏目为案例,以收视率等社会效果为客观依据,对戏曲和电视的结合作一“解剖式”研究,以探求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以及戏曲应如何借用现代传媒力量吸引当代观众。第一章“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旨在梳理戏曲与电视各自的特点,廓清“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的概念,对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作一历史回顾,并回答在不同阶段,戏曲与电视的结合给双方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章“戏曲电视栏目”。意在通过考察全国戏曲电视栏目,试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全国有较高收视率的两个戏曲栏目进行剖析探究,总结其成功之道。第三章“戏曲电视人”。将目光聚焦在戏曲电视编导和戏曲节目主持人身上,充分分析人的因素,以期挖掘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第四章“戏曲电视艺术”。力图从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角度,探析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结语:本文认为在当今信息多元时代,只有对“戏曲电视”、“剧场戏曲”、“网络戏曲”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不断吸引当代观众。并再次重申中国传统戏曲必须紧密依附于时代才能得到时代回应这一理念。

李蓉[9](2009)在《媒介趣味论 ——媒介作为精神意趣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的媒介传播活动,正在发生从信息传播到趣味传播的转型。这是一个信息传播与趣味传播共生、并存和交织的时代。在媒介传播中,信息传播是直接性、确定性、目的性与功能性的方面,趣味传播是其中间接性、隐含性、过程性与非现实功利性的方面。媒介趣味是趣味传播时代的产物与表征。媒介趣味是以媒介为载体呈现出来的传播内容所蕴涵的具有集体性、普遍性或类型化的精神意趣。它是传者驱动、受者反馈和媒介形式制约三方面综合互动的产物,其动力结构应是一种具有交互联系性、独立平等性、可沟通理解性的间性主体。共感化、符号化、感官化有系统地构成了媒介趣味的内在生成机制,分别主要联系着媒介趣味的生产、显现与接受。载体形式的嬗变,特定时间与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分层状态,都与媒介趣味的存在构成复杂的联系。从集中到分散,再到感官偏倚与多元互动,媒介形式变革带来了媒介趣味状态的流动变化。媒介化时间的涌现与时间化媒介的膨胀,体现了现代社会媒介与时间的复杂关系结构,也构成了媒介趣味在时间结构上的生成。在整合与分层的媒介地理空间中,媒介趣味以想象和虚拟的状态存在。媒介趣味是社会分层的反映及结果,具有社会身份的区隔作用。媒介趣味蕴涵着特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对当代媒介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媒介趣味是当代媒介经营战略的核心竞争力与资源之一,是检验媒介定位的重要标尺,也是创造、扩散与延伸媒介品牌的要素。在体验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背景下,媒介趣味的体验性、共同体效应以及与受众的互动生成机制,构成了媒介思维创新的动力资源。动态平衡是媒介趣味生态和谐的根本原则。现代社会的媒介趣味异化现象引人注目。媒介趣味间性主体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发生主体性偏倚,是媒介趣味异化的根本原因。媒介奇观、媒介麦当劳化、病态时尚、网络哄客等以不同的趣味主体偏倚呈现了媒介趣味异化的病象。媒介责任意识与导向意识的强调,有利于实现媒介趣味的提升。大众媒介作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传播组织,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同时也集中、广泛地反映、制造和表达着媒介趣味。大众媒介应成为趣味信息的把关人、趣味议程的设定者与趣味环境的构建者。

张永和[10](2004)在《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文中提出

二、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豫剧的传播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1.1.2 当今研究新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1.3 新媒体时代到来豫剧传播现状改变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社会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媒介发展史视角下豫剧主流传播方式的沿革
    2.1 舞台传播,游走扩散
        2.1.1 戏班艺人主动游走传播
        2.1.2 班社艺人被动转移扩散
    2.2 大众传播,媒介融合
        2.2.1 印刷传播
        2.2.2 电子传播
3.新媒体时代豫剧传播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1 新媒体时代豫剧传播现状
        3.1.1 网络传播,利弊并存
        3.1.2 两岸豫剧各有千秋,相互合作走向世界
        3.1.3 艺术节设立,仪式感十足
    3.2 新媒体时代豫剧传播面临的问题
        3.2.1 豫剧本身如何更“新”
        3.2.2 新媒体运用有待优化
        3.2.3 原受众老龄化,新用户待开发
4.新媒体时代豫剧传播方式的革新
    4.1 巧用新技术,优化原资源
        4.1.1 资料库设立,保经典永存
        4.1.2 稳定老用户,开辟新用户
        4.1.3 庆祝文化节,提升仪式感
        4.1.4 搭建新舞台,健全视听感
    4.2 适应新媒介,设计新路径
        4.2.1 移动客户端皆优化
        4.2.2 文创文旅全方位
        4.2.3 电影电视全借用
        4.2.4 剧目主题新创意
    4.3 培养新人才,设立新机制
        4.3.1 贯穿一站式熏陶,重点式培养
        4.3.2 增强学术理论建构
        4.3.3 增强传承人保护
5.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作品设计说明
    附录 (二):实地调查部分图片
    附录 (三):调查问卷
    附录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性分析 ——以《伶人王中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理论背景
        一、电视文艺节目
        二、电视戏曲节目
第二章 《伶人王中王》栏目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明确的节目定位
    第二节 优质的节目内容
    第三节 深远的节目追求
第三章 《伶人王中王》栏目的创新性分析
    第一节 独特的节目形式
        一、名人名家的嘉宾设置
        二、真人秀式的栏目情景
        三、竞技式的节目流程
    第二节 “以戏为本”的电视化表达
        一、艺术手段的综合
        二、纪实元素的深入
        三、专业化的主持人
第四章 《伶人王中王》对电视戏曲节目创新带来的启示
    第一节 舞台戏曲与电视戏曲的差异化表达
    第二节 戏曲艺术语言的电视化表现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的运用
第五章 《听戏》的创作实践
    第一节 《听戏》的基本概况介绍
    第二节 《听戏》的内在意蕴追求
    第三节 《听戏》的创新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毕业作品创意、策划书
附录 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 C 毕业作品分镜头剧本
附录 D 毕业作品效果图或剧照
附录 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论文视角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目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阅读最大化的追求
    第二节 途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设置
        一、当代通俗小说的生产
        二、当代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特点: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市场运作机制的比较
        一、与现代通俗小说相比较
        二、与欧美畅销书机制相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纸读: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
    第一节 当代纸质通俗小说的特质
        一、大众读者的阅读
        二、本土化的畅销书机制
    第二节 寄身畅销书机制的“郭敬明”现象
        一、内容消费:年轻读者的“代言人”
        二、运作策略:与出版机构合作及IP运营
        三、偶像构建:“造神”与“吸粉”
    第三节 大众传媒推动的“麦家热”
        一、文本:中国式谍战的传统
        二、营销:携手影视剧的策略
        三、传播:跨文化流行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读:网络小说的屏阅读与“粉丝”狂欢化的消费
    第一节 屏阅读:众声喧哗的开放空间
        一、载体:纸张到屏幕
        二、文本:欲望的呈现
        三、互动:阅读与评论
    第二节 读者:过度消费的粉丝
        一、结构:“70后”到“90后”
        二、生产:消费与投入
        三、参与:管理与监督
    第三节 市场运作:以读者为中心
        一、营销:纸质出版到全版权运营
        二、类型:高度细分的受众
        三、作者:卖文谋生的草根
        四、编辑:被削弱的环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手读:电子游戏的阅读与跨媒介转换
    第一节 电子游戏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电子游戏阅读机制的设置
        一、故事与空间
        二、人物与互动
    第三节 电子游戏与通俗小说的跨媒介转换
        一、“手读”变“纸读”
        二、“纸读”变“手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国家对戏曲的重视
        二、教育改革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概述
    第一节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定义
    第二节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意义
        一、唤醒中华文化基因
        二、美育和德育价值
        三、培育未来观众群体
        四、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五、刺激家庭消费
第二章 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
    第一节 政策支持
        一、政策落实情况
        (一)组织学生观看戏曲作品
        (二)在美育课程建设中予以加强
        (三)强化戏曲师资力量
        二、因地制宜新措施
    第二节 政府主导—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高参小”为例
        一、背景
        二、现状
        (一)服务内容
        (二)制度规范和课程设计
        (三)戏曲韵律操
    第三节 社会参与—以京娱万象京剧培训机构为例
        一、公司概况
        二、现状
        (一)进校园
        (一)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合作
        三、课程设计
第三章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后的输出渠道
    第一节 比赛
    第二节 电视节目
        一、戏曲频道
        三、现场演出
        四、其他
第四章 教育戏剧对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教育戏剧概述
    第二节 教育戏剧与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比较
        一、对老师的要求
        二、教学策略
        三、戏剧教材
    第三节 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未来发展道路探究
        一、拆分课程,突出戏曲美学
        二、改变观念,重在兴趣培养
        三、开拓渠道,打破空间限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融媒体”的内涵
        1.4.2 “电视戏曲”栏目的定义
        1.4.3 “5W传播模式”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径
2 秦腔的传播
    2.1 秦腔传播的发展历程
        2.1.1 早期秦腔传播
        2.1.2 传统媒体的秦腔传播
        2.1.3 融媒体环境下的秦腔传播
    2.2 电视秦腔节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3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特征
        2.3.1 多样化交流互动,交互性强
        2.3.2 突破时空的局限,“受众”变“用户”
        2.3.3 有目的地针对和照顾收视主体,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3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主体
    3.1 陕西广播电视台的《秦之声》
    3.2 西安广播电视台的《大秦腔》
    3.3 咸阳市电视台的《梨园好声音》
    3.4 渭南电视台的《东府梨园》
    3.5 宝鸡市陈仓电视台的《陈仓大戏台》
4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渠道分析
    4.1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技术
        4.1.1 大数据
        4.1.2 应用程序
        4.1.3 OTT
    4.2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平台
        4.2.1 传统传播平台
        4.2.2 新媒体传播平台
    4.3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收视终端
        4.3.1 OTT/智能电视收视终端
        4.3.2 手机/平板(ipad)/计算机移动收视终端
5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受众及传播效果分析
    5.1 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5.2 融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对电视秦腔栏目节目接触行为分析
        5.2.1 受访者对电视秦腔节目的关注情况
        5.2.2 受访者观看电视秦腔节目的渠道和原因
    5.3 受访者对电视秦腔节目观看行为分析
        5.3.1 观看电视秦腔节目的频率
        5.3.2 受访者偏爱的形式和内容
    5.4 受访者对电视秦腔栏目节目的认同度分析
    5.5 基于受众研究的电视秦腔节目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5.1 不同时段电视秦腔节目收视率分析
        5.5.2 不同主题电视秦腔节目收视率分析
6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传播的反思和对策
    6.1 加强内容建设,打造高品质秦腔节目
        6.1.1 丰富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
        6.1.2 提升节目制作质量
        6.1.3 抬高演职人员准入门槛的条件
    6.2 完善传播新渠道,提高节目关注度
        6.2.1 简化电视秦腔节目接入方式
        6.2.2 精选话题,提高“微”传播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6.2.3 引入新媒体运营人才
7 结论
    7.1 本文的创新性
    7.2 本文的不足
    7.3 实践作品阐述
        7.3.1 灵感来源
        7.3.2 创作过程
        7.3.3 实践成果
        7.3.4 作品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作品图片展示
作者攻读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6)“走下去”与“走出去”:义乌婺剧团国际化交流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一、缘起
        二、意义
    第二节 目的与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义乌婺剧
        二、国际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元文化的视角
        二、“走下去”和“走出去”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 调查问卷
    第一节 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访谈对象
    第二节 问卷设计
        一、问卷
        二、访谈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定量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访问内容总结
    第二节 定性分析
        一、归因分析
        二、理论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义乌婺剧团相关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选题原因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彩调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彩调的形成
    第二节 彩调的发展历程
        一、彩调的兴盛期
        二、彩调的衰落期
        三、彩调的复兴期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彩调流派
        一、桂北彩调
        二、桂中彩调
        三、桂西南彩调
第二章 彩调的文化结构
    第一节 彩调与湘南花鼓戏
        一、彩调的早期剧目与湘南花鼓戏的关系
        二、彩调音乐与湘南花鼓戏的关系
        三、彩调的行当、表演与湘南花鼓戏的关系
    第二节 彩调与岭南巫傩文化
        一、彩调演出与巫傩祭祀活动的交融
        二、彩调戏俗中的巫傩文化因子
        三、彩调剧目内容中的巫傩文化内涵
        四、彩调音乐及表演对巫傩音乐及其祭祀歌舞的吸收
    第三节 彩调与广西民间歌舞
        一、有些彩调剧目、题材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来
        二、彩调音乐对民歌小调的吸收
        三、广西民歌演唱形式对彩调的影响
    第四节 彩调与当地曲艺、戏曲
        一、彩调与广西文场、渔鼓、零零落
        二、彩调与桂剧、粤剧
第三章 彩调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轻松愉悦的快乐风格
        一、优美抒情的戏剧场景
        二、诙谐风趣的喜剧色彩
    第二节 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剧情反映地域民俗文化
        二、民族题材戏的民族特色
        (一)丰富的民族风情习俗
        (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
        (三)语言的民族特色
    第三节 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一、逢唱必舞,歌舞结合
        二、"彩调是丑角的艺术"
        三、彩调"三件宝"的表演技巧
    第四节 清新明快的彩调音乐
        一、优美欢快的彩调唱腔
        二、彩调唱词的结构形式
        三、通过大量的衬词衬腔来塑造人物、渲染气氛
第四章 彩调剧目透析
    第一节 彩调剧目的发展概貌
        一、对子调时期的彩调剧目
        二、江湖调时期的彩调剧目
        三、大调子时期的彩调剧目
        四、彩调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
        五、现代剧目的创编
    第二节 彩调剧目的文化内涵
        一、倚歌择偶,婚恋自主——爱情婚姻戏的文化阐释
        二、时代风气与平民思想的艺术展示——"三学"、"五子"戏的文化观照
        三、民间道德规范的折射——道德伦理戏的文化透视
        四、崇巫信鬼的文化渗透——神鬼戏的文化解读
    第三节 彩调剧目的艺术特点
        一、结构单纯,集中刻画
        二、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连贯性,细节的生动性
        三、简练生动、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
第五章 彩调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出路
    第一节 彩调的生存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一、彩调的生存现状及生存方式
        二、当前彩调面临的生存困境
        三、彩调生存困境产生原因
    第二节 彩调的发展出路
        一、彩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彩调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戏曲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
    第二节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三节 是电视“救”戏曲还是戏曲“救”电视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与播出内容
    第二节 电视收视率
    第三节 高收视的戏曲电视栏目——《梨园春》
    第四节 《非常有戏》的“非常”之处
第三章 戏曲电视人
    第一节 戏曲电视人的认识问题
    第二节 戏曲电视编导的创造策划能力
    第三节 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秘诀
第四章 戏曲电视艺术
    第一节 观众第一
    第二节 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
    第三节 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结语戏曲电视艺术:尊重与引导的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采访附录(一):从上海戏曲电视频道是否会关闭说起
采访附录(二):谈谈戏曲的荧屏化问题
附录(三):戏剧节目播出平台正式完成数字化、拓展性位移
附录(四):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五):1996 年优秀戏曲电视栏目获奖名单
附录(六):1987 年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电视台观众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媒介趣味论 ——媒介作为精神意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从信息传播时代到趣味传播时代
    第二节 媒介趣味研究的现状与理论资源
第二章 内涵、边界与生成:媒介趣味构成论
    第一节 媒介与趣味:原点的追溯
    第二节 媒介趣味的内涵与边界
    第三节 媒介趣味的主体结构与生成机制
第三章 载体、时空与社会:媒介趣味存在论
    第一节 媒介变迁与媒介趣味
    第二节 媒介时间与媒介趣味
    第三节 媒介地理与媒介趣味
    第四节 社会阶层与媒介趣味
第四章 思维创新:媒介趣味价值论
    第一节 媒介趣味的价值系统
    第二节 媒介趣味:媒介经营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案例分析:在古典与时尚的对接中打造文化品牌
    第四节 体验经济中的媒介趣味与媒介思维创新
第五章 病象与病理:媒介趣味异化论
    第一节 平衡效应与媒介趣味生态
    第二节 媒介奇观
    第三节 媒介麦当劳化
    第四节 病态的时尚
    第五节 网络哄客
第六章 导向与责任:媒介趣味提升论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媒介趣味的提升
    第二节 媒介趣味与责任:以作为媒介现象的汶川地震为例
    第三节 媒介趣味与导向:以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电视传媒影响深远
贴近老百姓观众就喜欢

四、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豫剧的传播对策研究[D]. 巩利荣.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2]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性分析 ——以《伶人王中王》为例[D]. 王金鸡.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3]当代通俗小说阅读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 胡萱. 苏州大学, 2019(06)
  • [4]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D]. 贺梦茹.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 [5]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秦腔节目的传播研究[D]. 聂庆庆.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走下去”与“走出去”:义乌婺剧团国际化交流现状研究[D]. 吴宜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7]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 何飞雁. 山东大学, 2010(09)
  • [8]戏曲电视研究[D]. 费泳. 上海戏剧学院, 2010(12)
  • [9]媒介趣味论 ——媒介作为精神意趣的研究[D]. 李蓉. 浙江大学, 2009(08)
  • [10]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赛后之思考[J]. 张永和. 中国京剧, 2004(01)

标签:;  ;  ;  ;  ;  

京剧影迷电视大赛后的感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