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结构分析及提高亮度的几种方法

背光源结构分析及提高亮度的几种方法

一、背光源结构分析及几种提高亮度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叶芸,喻金辉,林淑颜,陈恩果,徐胜,郭太良[1](2020)在《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子点材料因具有发光波长可调,色度纯,量子效率高等优异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光致发光高色彩显示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比了QDs On-Chip、QDs On-Surface及QDs On-Edge 3种量子点背光主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结构,并分析了它们在液晶显示领域的应用,未来前景及面临的挑战;然后介绍了几种新型的量子点背光技术,并对两种量子点背光新技术进行重点说明:一种是采用低温注塑成型工艺将量子点与高分子材料均匀混合为一体,用于制备直下式背光的量子点体散射型结构扩散板;另一种新技术是采用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工艺将量子点转印至导光板表面,形成应用于侧入式背光的量子点网点微结构导光板。这两种背光都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对高色域液晶显示的研究及发展意义深远。

蒙春学[2](2019)在《理管机机器视觉光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器视觉照明光源是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机器视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机器视觉检测具有稳定、高效、准确率高等优点,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技术,在外观检测、尺寸测量、定位等方面广泛应用。随着半导体、计算机技术和硬件设备的发展,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机器视觉光源作为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机器视觉光源技术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为此,本文以某理管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机械结构、外界环境、被测目标特征和光学相关参数对其机器视觉光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目的是设计出最优的理管机机器视觉光源结构,应用具有该光源结构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对纱管进行识别分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部分进行展开:(1)首先,对机器视觉现状和国内外机器视觉光源设计结构、不同光源的机理以及相关领域概况进行调研和综述,并指出以往研究过程中忽略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然后,探究了机器视觉光源的各种照明方式,并对不同的光照方式进行实验模拟,掌握每一种照明方式的特点和用途。通过计算分析机器视觉光源系统中光源的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等光学参数与采集图像之间的关系,确定光源参数中影响图像采集和图像质量的参数。研究对比不同种类光源的性能特点,选择最优的光源类型作为机器视觉照明的光源。(3)其次,探究偏振片和漫射板两种光学辅助配件的基本参数、物理特性和作用。根据偏振片和漫射板的特点、用途和光学定律建立了不同的结构试验模型,在此实验基础上分析了机器视觉光源系统中偏振光和漫射板对机器视觉图像采集的影响规律,为视觉检测得到高质量的视频图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4)再次,分析研究光源颜色,探索不同颜色的光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设计了机器视觉光源颜色检测实验,应用不同颜色的光源照明采集图像,总结了不同颜色光源对视觉检测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5)最后,针对某理管机机器视觉系统,考虑了光强度、打光方式、光学辅助配件、光源颜色和色温等特性参数,以采集到最佳质量的图像为目标,设计出机器视觉检测光源结构,并进行了模拟和整体实验,得到纱管的颜色RGB值,通过得到的实验RGB值和标准RGB值误差计算,验证了设计正确性。图63幅,表13个,参考文献67篇。

宋少华[3](2019)在《用于激光背光电视照明的扫描分光和散斑抑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液晶电视机重量轻、功耗低、辐射低、价格便宜,在琳琅满目的平板电视产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液晶不能主动发光,必须由背光源提供照明,因此其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等重要显示指标由背光源决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色域和亮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液晶电视普遍采用的LED背光源不能满足的。激光具有亮度高和单色性好等天然显示优势,是液晶电视背光源的理想选择。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扫描分光系统产生匀场激光照明并兼具散斑抑制功能的激光电视背光照明方法。首先,论文介绍了LED液晶电视的发展历程以及它相比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和量子点电视的优势和劣势。随着未来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和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电视成本的降低,LED液晶电视将面临市场萎缩的危机。采用激光作为背光源的激光液晶电视在改善显示性能的同时保留了成本优势,有助于更好地开拓市场。通过调研国内外的现有激光电视背光照明方案,发现在这些方案中均采用了多个激光器作为照明光源。一般来说,激光器的光功率越高,功率与价格的比值也越高,因此采用高功率激光器可以降低成本。但多光束照明是产生均匀背光的一种必要手段,本文提出的扫描分光系统将高功率激光束分为由多模光纤阵列出射的均匀子光束用于激光背光源,同时具备一定的散斑抑制能力。多模光纤阵列具有一维和二维的形式,在背光系统中各有优势。针对不同形式的阵列我们分别设计了一维扫描分光和二维扫描分光系统。通过Zemax仿真软件对两类分光系统分别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宏语言进行扫描仿真并计算出理论上子光束的光强均匀度。依照仿真参数,我们进行了两种扫描分光系统的实验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显示:一维分光系统的仿真结果为,19束子光束功率离散系数为0.43,去除4个显着亮光束后剩余子光束的功率离散系数为0.18,对应的实验结果中共产生18束子光束,全部子光束的功率离散系数为0.26,去除4个显着亮光束后剩余光束的功率离散系数降低到0.1;二维分光系统的仿真结果为6束子光束功率离散系数为0.15,实验结果中6束子光束功率离散系数为0.07。仿真与实验的光束功率分布趋势相同,但在结果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实验还验证了两种系统均具备散斑抑制功能。实验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验证了扫描分光系统用于激光电视背光源可以有效的提供消散斑的均匀背光。

魏东辰[4](2019)在《机器视觉技术在精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浮子组件是陀螺仪中的一种关键组件,其静不平衡量直接决定了陀螺仪的精度水平。浮子的静不平衡量可以通过检测浮子在浮液中的径向滚转角和轴向倾斜角得出,目前采用的检测方式是人工检测,即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用肉眼观测浮子在浮液中的运动情况。在这种检测方式下,人的主观性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较大,检测的重复性较差。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浮子姿态角度机器视觉精密检测系统,对系统中涉及到的硬件模块(如图像传感器、镜头、光源等)的选型依据进行了详细讨论,提出了该系统的硬件选型、硬件搭配和结构搭建方案,并给出了该系统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开发方案。对浮子径向端面图像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鲁棒性、可扩展性和高运行效率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该算法通过轮廓跟踪、椭圆拟合、DBSCAN聚类等步骤找出浮子端面的同心圆纹理特征,结合先验信息计算出感兴趣区域的内、外椭圆边界,将内、外椭圆边界中间包围的闭合区域分割出来,得到浮子径向端面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基于感兴趣区域提取结果,设计了两种分别适用于静平衡不同阶段的浮子径向滚转角检测算法——基于霍夫变换的检测算法和基于SIFT的检测算法。这两种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征点的检测、匹配算法不同:第一种算法采用霍夫变换寻找图像中的圆形纹理特征,并分配给每个圆形纹理特征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记,根据两幅图像中的标记对应关系进行特征匹配,该算法的检测精度<0.6°,重复性精度<0.2°;第二种算法采用SIFT寻找图像中具有尺度不变性、旋转不变性的特征点,根据特征点描述符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进行特征点匹配,并采用RANSAC等方法对匹配结果进行了筛选,该算法的检测精度<0.02°,重复性精度<0.006°。提出了一种浮子轴向倾斜角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轮廓跟踪、距离变换等步骤对浮子侧面轮廓进行分割、提取,对浮子侧面近似轮廓进行最小外接矩形拟合,将最小外接矩形的倾斜角度作为浮子的轴向倾斜角,该算法的检测精度<0.5°,重复性精度<0.02°。本次研究提出的浮子姿态角度机器视觉精密检测系统和浮子姿态角度检测算法,目前已经应用于实际工程,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工检测带来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具有非接触式、结果可视化、实时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检测精度高以及重复性精度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晓婷[5](2019)在《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柱透镜光栅技术的裸眼3D显示屏具有亮度损失小,实现立体显示效果较容易,可以同时提供多人观看等优点。但柱透镜技术也存在串扰严重,立体显示景深不强等缺点。为此研究一种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结构,主要由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阵列、液晶图像显示屏、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源组成。其中,背光源由平凸柱透镜阵列、侧面发光光纤阵列、透镜耦合器、白光LED光源组成。论文主要设计了两个用于新型裸眼3D显示器中的自由曲面透镜,旨在解决传统柱透镜式裸眼3D显示串扰较大的问题。自由曲面柱透镜设计。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阵列的入射面为等间距排列的与显示器子像素数量相同的凹形自由曲面光栅结构,出射面为斜置的凸形自由曲面光栅结构。根据裸眼3D显示原理和几何光学原理推导了光栅单元自由曲面设计公式和光栅参数计算公式。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和Solid Works软件建模得到光栅阵列模型。用Trace Pro软件对所设计的光栅阵列模型进行光线追迹仿真,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的6视点斜置柱透镜双面光栅3D显示在最佳视角的图像串扰度为0.068%,与传统6视点斜置柱透镜光栅的最佳视角图像串扰度相比降低了2个数量级,并且在观看距离2000mm3000mm范围内图像串扰度基本不变。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设计。侧面发光光纤阵列接近理想线光源阵列,将其放在平凸柱透镜阵列的焦平面处,可发出小发散角的光束,能够很好的解决传统LED背光源发散角太大的不足。所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就是将LED光源与侧面发光光纤阵列实现光能量耦合的器件。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由两个折射曲面和两个反射曲面以及一个环形柱透镜面组成,折射曲面将修正的朗伯光型大功率LED光束中发散角度较小的光线均匀分配在POFB端面上;反射曲面将LED光束中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作为补偿光线进行能量重新分配以提高目标面的照度均匀性,并以光纤束端面的照度均匀性和有效光利用率为优化目标对透镜耦合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光学仿真结果表明,当采用3535规格的LED作为光源时,设计的耦合器可使直径为0.5mm的20×20根POF光纤束端面照度均匀性达到92%,有效光利用率达到71%。论文最后对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耦合器可使POF光纤束端面照度均匀性达到90%以上,与模拟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单庆山[6](2018)在《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光学研究与改进》文中指出背光源是液晶显示器(LCD)的关键光学组件。随着时代发展变迁,液晶显示器背光源薄、窄、轻、高亮、低功耗等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背光源的光学参数直接影响液晶模组最终能否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本论文从背光源的结构分析入手,针对光源辉度和均匀度等关键问题,对决定及影响光学规格参数的部材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二级部材的管控消除光学不良隐患,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LED发光二极管提升光学辉度,可通过选用发光面面积更大的LED,或采用多晶LED方案,增加自身的发光量来提高辉度·,同时加大驱动电流可最直接提升LED亮度,但需要考虑最大电流不能超出支架塑料耐受范围,大电流易造成LED支架耐受能力不足,进而影响LED寿命和亮度衰减速度;其次在相同输入功率、相同色温下优先选用亮度表现最佳的荧光粉配比;同时需要考虑不同荧光粉的耐热性,耐热性较佳的荧光粉在LED点亮时有较佳的热平衡光效,温度上升对亮度影响较小。在LED设计确定后,可以通过调整机构设计、提升LED光线的利用率,改善背光的辉度表现:如胶条厚度调整、胶框结构增加凸条设计以及膜片涂黑,来防止光透过间隙漏出导致不良;同时,LED-LGP(导光板)耦合距离决定光效的利用及均匀度的水准,用0.2mm的间隙作为设计出发点,可有效避免光能的浪费。(2)导光板是通过网点将光能转向出光面,不同的网点排布会对光能的利用率有所不同。局部的辉度是可以通过网点排布来提升,网点越密,这个点就会越亮。光从LED出发到出光侧能量会越来越低,因次,灯条侧的网点设计的都很稀疏,出光侧非常密集。同时,发现导光板印刷工艺过程中印刷刮刀速度、回墨刀速度、印刷刮刀角度及油墨黏度等,对网点的大小及圆整有较大的影响。(3)组装过程中,LED发光面和导光板的预留间隙对光能利用有一定影响,间隙越大,LED的光能进入导光板会减少。但导光板贴近灯条,LED发热会导致导光板热熔,所以优化预留间隔为0.5mm,并使用限位治具辅助组装作业,避免作业不良。以上研究成果为背光源光学及尺寸设计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有效防范量产过程中出现的光学问题,避免反复验证的浪费及较大的成本损失。

杨志方[7](2018)在《使用分区背光提高侧入式液晶显示动态对比度的方法》文中认为液晶显示器是目前平板显示领域的最主流的产品。近些年来,高动态对比度(HDR)是显示技术发展的热点领域,具备此特性的产品,画面黑色更加深邃,白色更加明亮,可以提升显示画面的质量。液晶本身不发光,是通过反转改变光线透过率的方式控制画面的,所以需要搭配背光源。液晶本身的动态对比度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提升的空间不大,但通过背光源的动态调节仍然可以提升整体画面的对比度。目前发光二极管(LED)因其节能,寿命长,响应快等优点,成为了目前液晶显示器的主要背光材料,同时也使背光的分区,动态调整成为了可能。根据LED的排布方式不同,主要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两种,其中侧入式背光源在显示器的一侧或者两侧排布LED,再使用导光板等光学器件使光线均匀分布于整个显示平面。侧入式背光源具有结构轻薄美观,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主流的40英尺到60英尺液晶电视产品汇总,最普遍采用的结构。本文使用了将侧入式背光模块划分成16个可独立控制的分区,并加入了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动态背光调整算法,从而提高了显示画面的动态对比度。测试用的样机,动态对比度从1000:1提升到了100,000:1。本文讨论了其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以及对调光后显示效果的客观和主观评价方法。硬件系统中,着重讨论了分区后LED各通道功率不均的问题的解决。软件系统,在常规的分区调光算法中,中加入了空域滤波器和时域滤波器,优化显示效果,解决特定画面下的画面异常。同时设计了温度控制算法,解决了某一区域长时间处于高功率状态下,过高影响LED寿命的问题。最后设计了相关性能评价测试方法并对样机进行了实测,结果达到了设计目标。

蔡浩[8](2018)在《区域可调背光的LED驱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TFT-LCD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LED为背光源的LED技术发展迅速。LED背光源分为直下式与侧入式两种主要结构,相比直下式结构,侧入式在设计上更加轻薄,使用较少的LED颗数,成本也更加低廉。这些优势促就了侧入式背光液晶显示屏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如今各厂家主要以如何降低液晶显示屏的功耗为研究方向。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带有全屏调光功能的侧入式液晶显示屏,对能耗的节约有一定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是基于侧入式背光源,且在具有广窄视角可切换功能的液晶显示屏之上,增加区域调光技术,达到节能效果。本文对侧入式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块的区域背光控制、光学设计和驱动电路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文中对LED的选型和排列方式对光学设计的影响进行了讨论,LED型号的选择和排列方式不仅可以满足液晶显示屏的各项指标,并且奠定了区域背光控制的基础;同时对背光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案及驱动芯片的选择进行了阐述,为了能够灵活控制背光的开启与关闭,选择具有反馈调节的驱动电路进行设计;同时对电路的效率提高大大增加,并且对每个模块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我们选取了NICHIA日亚的NSSW306FT-HG系列的白光LED,采用了串并混联的驱动拓扑结构。使用4并8串加5并8串的LED阵列方案对14-inch液晶显示屏的背光系统进行架构设计,我们使用Texas Instruments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LP8580芯片对背光系统的LED进行驱动设计,其中一颗LP8580芯片对应4x8阵列,另一颗对应5x8阵列进行独立驱动,采用两颗芯片对总共72颗LED的驱动,通过对驱动电路的设计以确保整个背光系统的正常工作。最后采用PWM调光的方式,完成对LED亮度的调节。同时对整个背光系统进行区域背光调节以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我们通过对不同背光区域采用不同的PWM占空比信号对区域背光进行验证,经过对100%、70%及50%三个典型值的调节搭配对背光系统进行验证,满足了我们的设计需求。

韩东[9](2015)在《LED液晶电视动态调光技术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晶显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液晶不发光,需要背光源提供光线照亮显示区域。由于液晶的漏光现象,对比度不高成为液晶显示器的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液晶显示的另一个固有问题是能效。液晶显示器通常工作时,即使显示全黑图片,背光也工作在最亮状态,无谓的消耗能量。动态调光技术能够根据液晶电视的显示内容动态地调整背光源亮度,同时对液晶像素进行补偿,有效降低整机功耗的同时提高了显示对比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态调光技术并分析了国内外现有动态调光算法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了基于S曲线的两级动态调光算法,介绍了适用于稀疏型直下式背光源的区域动态调光算法,进行了调光算法的硬件方案设计,设计并制作了FPGA调光主控板和LED背光源驱动电路板,最后开发了整体工程样机。针对国内外现有的全局动态调光算法节能率低且存在溢出失真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S曲线的两级动态调光算法。首先根据图像中像素亮度的最大值进行线性放大,然后基于亮度变化后的图像特征值确定S曲线参数,据此得到背光调光后的亮度和液晶像素补偿系数。为了增加电路设计的通用性,针对全局调光算法和区域调光算法,设计了具有图像存储机制的FPGA主控板,合理划分了功能模块,对各模块进行了RTL级描述,合理平衡了硬件资源利用率和处理速度。针对2种调光算法,分别开发了液晶电视工程样机,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50英寸的全局动态调光LED液晶电视整机节能18.4%,32英寸的区域动态调光LED液晶电视节能25.2%。两台工程样机稳定工作,显示品质均明显优于没有调光的普通电视。

杜志宏[10](2014)在《一款大尺寸电视用LED背光源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目前液晶显示己发展成为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平板显示产品必须满足:低成本、高画质、节能环保、外观轻薄、尺寸更大、画面更清晰等要求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LED因为其自多方面的优点:寿命长、节能、发光具有指向性以及体积小等,正陆续取代各种各样的传统光源运用于液晶显示产品。在小尺寸平板显示产品不断被OLED产品侵蚀的情况下,加快研发步伐尽早占领大尺寸LED液晶电视市场,延长液晶显示产业生命周期,成为各家显示企业产品研发的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目的是研制大尺寸液晶电视用背光源,对于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主要内容是开发一款大尺寸LED液晶显示背光源,并保证其光学热学性能。首先,完成了背光源的光学设计工作。使用Light Tools软件,根据所选择的LED尺寸规格,在软件中建立LED单灯三维模型。并模拟计算了LED单灯光学分布图,并且对照厂家规格书,表明LED单灯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建立了背光源设计模型,将厂家给出或实际测试的参数输入到模型里,求解及光学效果优化,确定了合理的混光距离,确定选取合理的低反射板边缘角度。根据光学模拟给出的参数,进行了背光源结构设计,并组装测试了背光源样品。结果表明,光学模拟预测的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相符合。接着,根据背光源结构设计图纸建立了热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过程。并经行了运算,累计迭代计算后,各监测点LED结温曲线趋于水平,收敛较好。但第一次计算结果表明LED灯板表面温度超过了设计值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在LED与背光源后壳板之间增加散热片,并再次进行模拟运算,运算结果表明条件散热片以后,LED表面最高温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利用红外热像仪对组装完成的样品经行了热学测试,表明本背光源能够稳定工作,并满足项目起初设定的设计要求。本课题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设计任务,并且最终整机样品在展会上经行了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产品量产化的推进相信该产品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背光源结构分析及几种提高亮度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背光源结构分析及几种提高亮度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量子点背光技术进展
    2.1 QDs On-Chip结构
    2.2 QDs On-Surface结构
    2.3 QDs On-Edge结构
3 量子点背光新技术
    3.1 量子点槽背光结构
    3.2 量子点棒背光结构
    3.3 量子点体散射扩散板
    3.4 量子点网点微结构导光板
4 结 论

(2)理管机机器视觉光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机器视觉光源系统概述
    1.2 照明光源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机器视觉光源的发展现状
        1.2.2 国外机器视觉光源的发展现状
    1.3 理管机机器视觉光源要求
    1.4 课题背景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器视觉照明系统关键参数研究
    2.1 机器视觉光源照明方式
    2.2 光源关键参数计算
        2.2.1 光通量计算
        2.2.2 发光强度计算
        2.2.3 光照强度计算
    2.3 光源的关键特性
        2.3.1 光源的光色特性
        2.3.2 光源的种类及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光源系统辅助光学配件实验
    3.1 偏振光
    3.2 偏振光在机器视觉中应用
        3.2.1 偏振片实验研究
        3.2.2 偏振片实验小结
    3.3 漫射板应用
        3.3.1 漫射板工作原理
        3.3.2 漫射板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机器视觉LED光源实验研究
    4.1 LED光谱理论基础
    4.2 光源颜色
    4.3 色温
    4.4 LED光谱实验研究
    4.5 实验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理管机图像采集LED光源结构设计
    5.1 理管机的光源系统方案
        5.1.1 光源结构设计
        5.1.2 光源及控制器选用
        5.1.3 色温控制器
    5.2 LED照射模型
        5.2.1 LED光源光通量计算
        5.2.2 LED光源光路
        5.2.3 单个条形LED光路模拟仿真及照度分析
        5.2.4 双条形LED光路模拟仿真及照度分析
    5.3 理管机LED光源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3)用于激光背光电视照明的扫描分光和散斑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液晶电视的发展及现状
    1.2 新型电视技术
        1.2.1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
        1.2.2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
    1.3 激光背光电视
        1.3.1 激光背光电视的特点
        1.3.2 激光背光源的发展
        1.3.3 扫描分光式激光背光源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Zemax仿真与实验研究
    2.1 光学扫描技术
    2.2 一维扫描分光系统
        2.2.1 仿真设计
        2.2.2 扫描参数设定
        2.2.3 仿真与实验
    2.3 二维扫描分光系统
        2.3.1 初始结构的理论计算
        2.3.2 扫描参数设定
        2.3.3 仿真与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一维扫描分光系统
    3.2 二维扫描分光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机器视觉技术在精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姿态角度的精密检测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内容安排
2 机器视觉精密检测系统设计
    2.1 检测要求与总体设计
    2.2 硬件模块的选型和搭建
        2.2.1 工业相机的选型
        2.2.2 光学镜头的选型
        2.2.3 光源的选型
        2.2.4 硬件搭配方案与成像效果
    2.3 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2.3.1 上位机控制模块
        2.3.2 机器视觉检测模块
    2.4 本章小结
3 浮子径向端面图像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
    3.1 图像的阈值分割
    3.2 基于阈值分割结果的轮廓跟踪
    3.3 获取同心圆集合
        3.3.1 椭圆拟合
        3.3.2 DBSCAN聚类
    3.4 计算感兴趣区域
    3.5 感兴趣区域分割
    3.6 本章小节
4 浮子径向滚转角检测算法
    4.1 基于霍夫变换的径向滚转角检测算法
        4.1.1 特征圆检测
        4.1.2 特征点的位置计算
        4.1.3 特征点标记
        4.1.4 转角计算
    4.2 基于SIFT的径向滚转角检测算法
        4.2.1 特征点检测与描述
        4.2.2 特征点匹配
        4.2.3 转角计算
    4.3 精度测试
        4.3.1 检测精度测试
        4.3.2 重复性精度测试
        4.3.3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浮子轴向倾斜角检测算法
    5.1 浮子侧面图像的预处理
    5.2 浮子侧面轮廓分割
    5.3 轴向倾斜角检测
    5.4 精度测试
    5.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裸眼3D显示的意义
        1.1.2 裸眼3D显示的技术分类
        1.1.3 柱透镜光栅裸眼3D显示的优势
    1.2 论文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型裸眼3D显示器简介
    2.1 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结构
        2.1.1 新型裸眼3D显示器背光源
        2.1.2 新型裸眼3D显示器面板
    2.2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
    2.3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
第3章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设计
    3.1 设计原理
        3.1.1 背光源结构设计原理
        3.1.2 柱透镜入射面单元设计原理
        3.1.3 柱透镜出射面单元设计原理
        3.1.4 柱透镜光栅节距设计原理
    3.2 自由曲面柱透镜光栅模拟仿真与参数优化
        3.2.1 仿真模型与初始参数
        3.2.2 参数的验证和优化
    3.3 实物模型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设计
    4.1 侧面发光光纤定向背光源结构
    4.2 透镜耦合器原理
    4.3 透镜耦合器设计方法
        4.3.1 近轴折射面设计
        4.3.2 全反射面的设计
    4.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近轴入射面仿真结果
        4.4.2 近轴出射面仿真结果
        4.4.3 透镜耦合器3D模型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实验
    5.1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的加工
    5.2 自由曲面透镜耦合器实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光学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面板行业简述
    1.2 背光源技术
        1.2.1 背光源的发展
        1.2.2 LED背光源技术
        1.2.3 侧光式背光源
        1.2.4 直下型背光源
    1.3 背光源光学性能问题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背光源的基本原理
    2.1 背光源之结构
    2.2 背光源光源分类
        2.2.1 电致发光(EL)光源
        2.2.2 冷阴极荧光灯
        2.2.3 LED光源
    2.3 导光板
    2.4 光学膜片
        2.4.1 扩散片
        2.4.2 棱镜片
        2.4.3 反射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背光源光学辉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LED的结构与选配
    3.2 LED与光路设计
    3.3 LED灯影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背光源光学均匀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导光板网点设计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均匀度的影响
    4.2 印刷导光板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的影响
    4.3 热压导光板工艺过程因素对光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背光源组装工艺对光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组装手法不当引起光学不良
    5.2 限位治具厚度不当引起光学不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使用分区背光提高侧入式液晶显示动态对比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区域调光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分区背光与高动态对比度技术
    2.1 液晶电视的背光系统
    2.2 高动态对比度显示技术
    2.3 技术路线及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调光的硬件实现
    3.1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3.1.1 液晶显示模组
        3.1.2 背光驱动电路
        3.1.3 图像处理系统
    3.2 区域调光LED背光驱动电路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调光的软件实现
    4.1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4.1.1 图像输入
        4.1.2 图像分区
        4.1.3 分区图像分析,获取分区背光亮度
        4.1.4 背光滤波,温度控制。
        4.1.5 图像像素补偿
        4.1.6 背光编码输出
        4.1.7 图像编码输出
    4.2 滤波器算法
        4.2.1 空域滤波器
        4.2.2 时域滤波器
    4.3 温度控制算法
        4.3.1 温度控制算法流程
        4.3.2 温度控制算法参数的获取
        4.3.3 温度控制效果的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调光效果的评价方法
    5.1 光学性能测试
        5.1.1 峰值亮度
        5.1.2 亮度维持率
        5.1.3 黑色亮度
        5.1.4 动态范围
        5.1.5 动态范围拟合率
        5.1.6 测试结果
    5.2 画质评价方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8)区域可调背光的LED驱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动态调光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TFT-LCD背光源驱动技术
    2.1 TFT-LCD介绍
        2.1.1 TFT-LCD的基本组成架构
        2.1.2 TFT-LCD工作原理
        2.1.3 TFT-LCD主要的技术指标
    2.2 背光系统
        2.2.1 背光源介绍
        2.2.2 LED背光源结构
        2.2.3 LED的基本原理
        2.2.4 LED的特性
    2.3 LED背光驱动原理
        2.3.1 LED驱动的拓扑结构
    2.4 LED亮度调节技术
        2.4.1 模拟调光
        2.4.2 PWM调光
    2.5 LED驱动电路拓扑原理
    2.6 区域调光技术的分类
        2.6.1 全局动态调光
        2.6.2 区域动态调光
    2.7 动态调光技术的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背光调节综合设计
    3.1 广窄视角技术
    3.2 LED驱动芯片的选择
    3.3 SPI/I~2C协议介绍
        3.3.1 SPI
        3.3.2 I~2C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调光应用软硬件实现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1 eDP接口介绍
        4.1.2 MCU MSP430 介绍
        4.1.3 集成开发软件CCS介绍
    4.2 LP8580 芯片驱动电路设计
        4.2.1 LP8580 芯片PWM控制设计
    4.3 区域调光应用设计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清单

(9)LED液晶电视动态调光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动态调光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动态调光技术介绍
    2.1 LCD-TV示原理与结构介绍
    2.2 LED背光源结构介绍
    2.3 动态调光技术的分类
        2.3.1 全局动态调光技术
        2.3.2 区域动态调光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调光算法研究
    3.1 现有动态调光算法
        3.1.1 背光亮度的确定
        3.1.2 像素补偿系数的确定
    3.2 基于S曲线的两级动态调光算法
        3.2.1 图像分类和背光亮度的确定
        3.2.2 液晶像素补偿
        3.2.3 人脸细节失真及算法优化
    3.3 稀疏型直下式背光源的区域动态调光算法
        3.3.1 图像分类和背光亮度的确定
        3.3.2 液晶像素补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调光技术的软硬件实现
    4.1 通用性的硬件方案设计
        4.1.1 视频输入输出模块
        4.1.2 主控芯片
        4.1.3 SDRAM数据存储模块
    4.2 LED背光驱动电路
        4.2.1 全局调光系统的LED驱动电路设计
        4.2.2 区域调光系统的LED驱动电路设计
    4.3 全局调光算法VHDL实现
        4.3.1 调光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3.2 SDRAM控制器设计
        4.3.3 背光亮度提取逻辑设计
        4.3.4 图像分类及S曲线的选取
        4.3.5 S曲线拐点求取
        4.3.6 人脸识别
        4.3.7 像素补偿模块
    4.4 稀疏型直下式区域调光算法VHDL实现
        4.4.1 功能模块划分
        4.4.2 统计直方图各段灰度值占比
        4.4.3 离散二维卷积原理
        4.4.4 几种二维卷积硬件实现介绍
        4.4.5 本文二维卷积模块结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效果的实际测试
    5.1 基于S曲线的两级动态调光样机与测试
        5.1.1 节能率测试
        5.1.2 对比度测试
    5.2 稀疏型直下式背光源的区域动态调光样机与测试
        5.2.1 节能率测试
        5.2.2 对比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一款大尺寸电视用LED背光源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技术背景
    1.2 LED 背光源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开发内容
第2章 背光源理论基础
    2.1 背光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1 直下式背光源
        2.1.2 侧光式背光源
        2.1.3 本课题采用的背光类型
    2.2 光学膜材
        2.2.1 反射膜
        2.2.2 扩散膜
        2.2.3 增亮膜
    2.3 光源
        2.3.1 冷阴极荧光灯管
        2.3.2 发光二极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下式背光源的设计理论
    3.1 直下式 LED 背光源及相关结构分析
    3.2 底反光板结构设计理论
        3.2.1 光学因素决定的底反光板的结构
        3.2.2 热学因素对底反光板结构的影响
        3.2.3 特殊结构因素对底反光板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背光源光学设计
    4.1 光学理论基础
        4.1.1 反射和折射定律
        4.1.2 散射理论
        4.1.3 光度学
    4.2 光学建模与计算
        4.2.1 光学模拟软件介绍
        4.2.2 光建模与计算
    4.3 样品测试与对比分析
        4.3.1 样品制作
        4.3.2 样品测试
        4.3.3 测试结果对比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背光源热学设计
    5.1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
    5.2 热学模拟
        5.2.1 热光学模拟软件介绍
        5.2.2 热学建模与计算
        5.2.3 样品测试与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背光源结构分析及几种提高亮度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J]. 叶芸,喻金辉,林淑颜,陈恩果,徐胜,郭太良. 中国光学, 2020(01)
  • [2]理管机机器视觉光源关键技术研究[D]. 蒙春学.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用于激光背光电视照明的扫描分光和散斑抑制方法研究[D]. 宋少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4]机器视觉技术在精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魏东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9(03)
  • [5]新型裸眼3D显示器自由曲面透镜设计[D]. 张晓婷. 华侨大学, 2019(01)
  • [6]液晶显示器背光源光学研究与改进[D]. 单庆山. 厦门大学, 2018(02)
  • [7]使用分区背光提高侧入式液晶显示动态对比度的方法[D]. 杨志方. 东南大学, 2018(03)
  • [8]区域可调背光的LED驱动技术[D]. 蔡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LED液晶电视动态调光技术及应用[D]. 韩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6)
  • [10]一款大尺寸电视用LED背光源设计与开发[D]. 杜志宏.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背光源结构分析及提高亮度的几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