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企业并购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鹏[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的绩效研究 ——以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为例》文中提出在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下,并购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兴涌,中国企业面临着通过并购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绝佳契机。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更是为跃跃欲试的企业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在的收购标的待价而沽。在医药行业和领域,中国企业为获取技术、资源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一再刷新。许多企业不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坚持大战略和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给“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参考,降低并购风险,本文以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为例,研究其在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而分析并购绩效变化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为日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并购提供参考。首先,本文研究学习了国内外学者在“一带一路”倡议、并购动因、并购结果及并购评价方法方面的相关文献,对企业并购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另外,还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其次,通过2017年复星医药并购案,介绍了并购双方企业基本情况、并购背景、并购动因及并购过程。在评价方法上,通过事件研究法对该案例的短期绩效进行了评价、运用熵权法对并购的长期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比同行业企业,对非财务指标绩效进行评价。通过三种评价方式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并购,复星医药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并购为企业带来成长性提升,使其在国际化战略上迈出坚实一步。最后,根据并购案例及现实形势,给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组织开展并购活动提出诚恳意见,指出市场主体在制定并购计划时要制定并坚持其长期发展战略,挑选恰当的并购目标,由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政策及制度文化等分方面的复杂性,要高度关注政策变化及整合工作等。
闫盼盼[2](2021)在《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跨境并购不仅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加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与推进,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进行跨境并购,跨境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近十年的年度交易金额均在300亿美元以上,跨境并购活动保持活跃状态。然而,在如火如荼的跨境并购热情下,高溢价率和经营亏损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利用跨境并购“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以实现“走得远、走得顺、立得住”,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跨境并购研究领域的实践焦点与理论热点。围绕着“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这一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及企业层面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学者们更多关注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客观因素,虽然制度、政治关系、文化差异、地理距离、行业特征等因素会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企业来说都是“既定”的约束,企业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而微观层面因素的探讨则更有助于找出企业在面临相同并购环境时所呈现出差异化行为的症结所在。在微观企业层面,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因素众多,但企业管理层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在企业跨境并购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境并购决策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治理行为。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和企业权利结构的重要实体,是企业并购战略的决策和实施控制部门,其特征和行为与企业跨境并购息息相关,其能否有效发挥职能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直接影响。而董事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决定了其能否高效率地履行职责。我国各级政府在加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陆续出台并提供了一系列引智引才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进入董事会。海归背景人才的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往往使其拥有广泛的境外关系网络、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的跨国跨文化的管理技能等资源与能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已促使海归背景人才逐步成长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具体到微观层面,上述优势作为一项弥足珍贵的资源将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已证实董事的海归背景能够促进董事会有效发挥职能,会对企业的绩效、创新、审计、战略等方面产生影响。而董事会作为企业跨境并购的决策和实施监督部门,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目前尚未有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海归背景董事这一视角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跨境并购交易的不同阶段,海归背景董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作用的强弱是否受制于具体的决策情境?尽管前期探讨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国际化决策关系的研究已经辨识了一系列情境因素(Laufs等,2016;李竞等,2017),但这些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目前从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出发,对何种情况下海归背景董事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较强、较弱乃至无影响进行的研究不足。此外,不同的海外经历及董事会职位赋予董事不同的“发声”能力和影响力,拥有直接经验和实质性话语权才有能力和动力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那么,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否因其海外经历的类型及职位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呢?本文以2009-2017年发生并购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考察了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并购交易前的跨境并购发起、并购交易中的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交易后取得的并购绩效的影响,明确了海归背景董事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1)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凭借其自身积累的独特资源与能力优势,提升企业进行跨境并购的能力,降低企业与跨境并购相关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帮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识别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中所存在的并购机会,增强企业发起跨境并购获取潜在收益的动机。而且,海归背景董事还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不利影响。从而当企业意图并购时,海归背景董事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2)海归背景董事有助于降低企业跨境并购溢价。在企业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帮助主并企业更好地开展尽职调查,提高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降低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的风险,优化跨境并购定价谈判策略,从而提高企业跨境并购定价效率,降低跨境并购溢价的支付。(3)海归背景董事可以促进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海归背景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跨境并购整合提供额外信息渠道和解决问题新视角的同时,还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在跨境并购整合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低效率行为,以此促进企业跨境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最终带来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效应存在部分的整合能力路径。(4)主并企业所处地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股权性质可以调节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的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决策情境的检验发现,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促进作用更显着;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提升的增量贡献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大。(5)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因其海外经历类型及职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海归背景董事的分类检验发现,相较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归背景董事的海外工作经历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更显着;相较于普通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关键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和跨境并购绩效的边际效用更大;相较于具有海归背景的执行董事,具有海归背景的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更显着。综上分析,基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首先,从宏观政策制定者角度,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海归人才的社会资本积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完善外派留学人员的现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建设;完善有关董事会的制度。其次,从企业角度,企业不仅应引入海归背景董事,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健全现行董事会治理机制;还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进一步优化跨境并购。最后,针对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其在考虑投资对象时可以将主并企业董事会中是否存在海归背景董事作为考量标准之一,以便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万紫璇[3](2020)在《文化距离、所有权性质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绩效》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单纯依靠自身高风险、高投入和长周期的研发活动往往很难跟上国际化的脚步,这使跨国技术并购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实现跨国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由于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并购失败,而调查研究显示文化冲突是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失败的重要原因。并购双方的文化距离会导致彼此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对创新等各种理念的不同理解等,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并购绩效,当然也包括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在我国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当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亦有研究表明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由于不同所有制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其对文化距离的敏感程度不同,那么,文化距离到底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所有制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就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明了文化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所有制形式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并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文化距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负向影响;国有企业这一所有制形式在文化距离与创新绩效之间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以2010-2019年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用并购当年年底新增专利申请数来衡量创新绩效,用Hofstede的国家文化距离的六维度模型来衡量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用文化距离和所有制形式的交互项作为调节变量,基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实,得出文化距离对于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所有制形式在这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并购目的、规模、实际吸收能力、研发强度以及资本结构一定的情况下,文化距离与创新绩效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所有权性质是一调节变量,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这一所有制形式能略微削弱文化距离的不良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尽管有正向调节作用的存在,在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当中,文化距离的负面影响依然没有消失。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往对于并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新兴国家为样本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中国企业并购数据出发研究跨国并购的创新绩效,扩展了该主题的研究范围。第二,将所有权性质及文化距离的交互项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对文化距离的敏感程度差异的解释,来阐明所有权性质对文化距离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政府制定跨国并购政策,和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整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天兰[4](2020)在《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和获取新资源、技能和市场份额,以响应快速变化的全球市场需求的一种流行的战略选择。中国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中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中国企业已具备足够的资本和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交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作为一种全球管理战略,跨境并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并购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并购能否为并购方创造收益/价值。企业的跨境并购过程包括并购前和并购后两个阶段,并购交易所有的价值创造都是在并购完成后进行的。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并购交易发生,但在价值创造方面,大多数并购都破坏了企业价值,那并购绩效不佳的背后因素是什么。因此,有必要探索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然而,并购的整个过程是连续的,每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并购前公开收购期企业面临审核、沟通、协商、谈判,包含对并购完成后整合事项的讨论,一系列的程序或事项会影响并购交易成本、整合阶段的价值创造;而并购前阶段的结束时点(交易完成或撤销)标志着并购能否进入并购后阶段,也就是说,并购交易的完成是进入并购后整合阶段的前提。因此,并购前阶段与并购后阶段紧密相关,对并购前阶段的研究是进行并购后整合阶段研究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并购前阶段公开收购期持续时间长短(从交易宣告到完成或撤销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以及并购前后阶段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分析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单独对并购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缺乏从全过程视角对跨境并购交易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为了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视角,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的全过程模型,主要通过四个子研究对企业跨境并购不同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第一,以往的研究对交易持续时间的关注不够,本文通过考察并购前公开收购期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丰富了跨境并购前阶段的研究。尽管有少数学者对这一问题有所研究,但忽略了资源相关性的重要影响。该项子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以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7年12月31日之前宣告的跨境并购交易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源相关性和制度距离对交易持续时间的影响,一方面丰富了资源基础观在并购前阶段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并购前公开收购期持续时间的相关研究。同时,该项研究基于并购动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了企业市场寻求动机和并购专业顾问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相关性与交易持续时间之间呈U型关系;正式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均负向影响并购交易持续时间;并购方聘请专业顾问能够增强文化距离对交易持续时间的负向影响;并购方市场寻求动机越强,资源相关性对交易持续时间的负向影响越弱。此外,为了探究并购前后阶段之间的关联性,该研究检验了交易持续时间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时间越长,并购绩效越高,进一步拓展了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并购过程的完整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第二,本文从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对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并购前阶段交易成败的研究。目前对并购交易成败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缺乏资源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引入了资源相关性因素,丰富了资源基础观的应用研究。该项子研究以中国上市企业2017年12月31日之前宣告的跨境并购交易为研究样本,基于资源基础观、制度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从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探究了制度距离、资源相关性、并购经验对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以及目标企业上市状态和所属行业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相关性正向影响并购交易成功率;制度距离对交易成败的影响不显着;并购经验负向影响并购交易成功率;目标企业为上市公司不利于交易的完成;目标企业属于自然资源行业也不利于并购交易的完成。第三,关于并购后绩效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源相关性和制度距离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一方面检验了这两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丰富了目前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另一方面检验了这两个因素的交互项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将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进行整合研究,拓展了这两个理论的相关研究。该项子研究以中国上市企业2016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的跨境并购交易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相关性负向影响并购绩效;正式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均负向影响并购绩效;资源相关性能够减弱正式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对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说明资源相关性和制度距离可以相互补充并对并购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关于并购后绩效的研究,本文其次增加了整合因素,主要分析了并购后结构整合因素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并购后整合及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并购后整合阶段是并购取得业绩的关键性阶段,制度距离通常被认为是整合的障碍,研究并购后整合能为价值创造提供更多的见解。该项子研究以中国上市企业2016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的跨境并购交易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制度理论,试图分析正式制度距离通过结构整合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并检验了企业国有股权和高管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制度距离对并购绩效产生直接负向影响,正式制度距离通过结构整合的中介作用对并购绩效间接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结构整合的存在会显着扩大正式制度距离与并购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结构整合在正式制度距离与并购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为“遮掩效应”。另外,并购方的国有股权能够减弱正式制度距离对绩效的直接负向影响;并购方高管的政治关联能够增强正式制度距离对结构整合的负向影响。最后,本文对四个子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可能的贡献和研究启示,并讨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曹坤[5](2020)在《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高创新绩效的匹配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呈现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并购的质量和结构也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并购战略资产,迈向高端价值链,成为更多企业的不懈追求。这一转变源自于中国企业获得的资金积累基础和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企业希望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战略资产,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并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吸收借鉴外部技术知识,通过技术整合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然而,海外技术并购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创新绩效。由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技术并购具有鲜明的技术能力梯度差距显着、制度与文化环境差异显着的特点,情境及要素也更为复杂和多元,因此需要多因素的组合考虑。本文从制度理论、文化整合理论、知识转移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进行展开,分析得出海外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多元影响因素,分别是制度距离、文化距离、知识距离、潜在吸收能力、实际吸收能力和企业文化强度。并对六项影响因素展开进一步分析,发现各项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因此从整体考量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复杂情境,系统性的解释因素之间的组态构型,找到高创新绩效的匹配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收集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技术并购的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外部距离和内部情境两个层面,探索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多种相关因素的联动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实际影响,最终发现高创新绩效的五种主要匹配模式,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三个命题,分别是东道国制度质量的重要性、知识距离的双情境影响和企业文化强度的双情境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企业在海外技术并购实践中应着重考虑多元距离、吸收能力和企业文化强度因素,根据自身各项吸收能力的高低,审慎选择存在着合适距离的目标企业,保障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目标的实现。
谷文艺[6](2020)在《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全球18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自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日益活跃。截至2018年末,中国已有超过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8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同年吸收外资总额约1349.7亿美元。然而,在各国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的情况下,双边企业能否“求同存异”,在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夯实投资并购活动,实现合作共赢成为跨国并购事件成败的关键。基于此,企业并购交易中越来越严峻的民族文化距离和文化整合障碍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国赴外留学生作为自古以来发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民间交流使者,也是当前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庞大的群体,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融合与民心相通,提高了双方文化认同感。那么赴外留学生是否能够因此降低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业务中由于文化距离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提高并购意愿甚至成功率呢?对此,本文基于2004-2018年中国对全球189个国家跨国并购的面板数据,结合已有研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中国赴外留学生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影响效应。本文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中国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的数量以及成功事件数量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2)与亚洲国家相比,中国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在欧洲国家的并购意愿及成功事件的促进作用更强;(3)中国赴外留学生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不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即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未对带动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具有显着的影响。本文创新采用了中国赴外留学生这一群体,实证检验了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显着的促进效应,也为探究文化因素对跨国并购的影响效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民族文化冲击、文化整合障碍、意识形态差异和国际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际化发展的能力。因此,为提高本文的实践意义,本文也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提出了推动人才国际化培养和运用的相应政策建议。未来,中国应当继续拓宽和规范国际人才培养渠道,搭建丰富的海外人文交流平台,为归国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咨询服务,提高企业岗位与留学生的匹配度,带动“留学价值”回归,从而提高企业的跨文化交流与投资要素整合能力,以期持续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事件以及成功交易的发生。
董少明[7](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丁玲[8](2020)在《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结构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企业国际战略扩张的重要战略。特别是最近十年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力改变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对发达国家(地区)的企业进行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迅速获得国外资源、国际品牌、研发创新力、经营管理技能等战略资产的重要渠道。其中,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影响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此前大多数的国内外研究者对制度距离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并购股权之间的问题做了细致全面的研究,针对制度距离对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战略的影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为了进一步发掘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比例选择上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制度距离、跨国并购以及股权选择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管制、规范和认知三个制度维度提出假设。在实证方面,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企业对全球31个发达国家(地区)的目标企业进行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672个案例数据,结合东道国宏观数据以及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以下结论:制度距离确实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比例选择存在显着影响。其中,中国与东道国管制制度距离越大,中国企业在对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并购时越倾向于低股权比例;当中国与东道国的规范制度距离越大,中国企业选择的并购股权比例越低;并且,认知距离与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比例之间同样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相应措施:第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自身的监管环境,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制度距离,并将国内有关立法与国际相关法律规范接轨,提升使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为严格的制度环境中的市场适应能力。第二是中国企业应加强对制度距离这一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并购活动的前期针对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有关法律文件进行浏览和学习,并加强与目标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对东道国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行了解,使企业能更好地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中开展新的商业活动。
刘忆[9](2020)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并购 ——基于投资边际与绩效双重视角》文中指出近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度陷入长期停滞阶段。新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冲击和逆全球化政策势头的兴起,迫使世界经济在阶段性反弹中产生剧烈分化,导致全球经济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企业乃至国家的外部环境产生剧烈变化。经济不确定性由实体经济不确定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的外生性与突发性强,受政府能动性控制较小。相比而言,经济政策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内生主观性与可控性,对其的研究更具有理论指导和现实操作意义。与其他类型投资相比,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跨国并购属于风险较高的投资,对相关经济政策的敏感性更高,是实体经济活动中比较容易受波动的部分。在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企业跨国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时不可以忽视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兴起对国际贸易、投资模式和宏观经济政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经济全球化最为显着的特点。全球价值链形成于企业跨国活动,并影响和制约企业跨国活动。本文以世界21个国家开展跨国并购的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混合截面门槛模型,尝试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与企业跨国并购置于同一研究范畴内,试图在剖清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跨国并购这一特殊投资活动的影响同时,探寻行业全球价值链在二者之间的效应关系。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无论是母国还是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在门槛值的左边,即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低于某一水平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明显促进表征数量的企业跨国并购扩展边际的增加以及并购绩效的提升;而在门槛值的右侧,即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于某一水平时,则对企业跨国并购扩展边际与并购绩效产生显着抑制作用。第二,无论是在母国还是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中,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有利于企业并购扩展边际的提升与绩效的提高,并积极影响了母国和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第三,无论是在母国还是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中,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提升,并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中发挥着促进作用。但经验数据表明当前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不高,行业整体处于低端锁定和俘获的状态,给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带来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有以下政策蕴含:第一,依据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预期合理把握和调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度。第二,促进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和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让全球价值链在企业跨国并购中发挥积极效应。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在于:(1)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投资的关系在跨国并购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再探讨,认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两面性”。(2)将全球价值链嵌入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的影响作用中,发现对外贸易的对外投资效应。
潘诗雯[10](2020)在《东道国国家风险与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热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屡创新高,其中海外并购的表现更是亮眼,但各东道国的并购区位热度却处于变化之中,例如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并购交易较2017年下降了65%,为29.7亿美元,仅为2016年峰值567亿美元的1/5。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海外并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崛起”的代表行业之一,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需求的推力,中国互联网企业正面临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全球市场和获取新能力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二是东道国区位优势的吸引力,东道国科技水平、潜在市场等因素成为吸引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原因。同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之路的坚强后盾,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并购区位热度有显着上升。本文手工搜集2013年-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从宏观国家环境和微观企业要素两个层面进行建模,运用面板泊松回归、Ologit回归、负二项回归等统计方法,考察东道国国家风险及其异质性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在国家风险类型中创造性地加入对华关系这一指标,研究其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热度的影响。由于收购股权比例受国家风险的影响,且关系到并购后的整合和收益,因此进一步就国家风险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即对收购股权比例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互联网企业偏好对国家风险低的东道国企业进行并购;(2)经济基础、社会弹性、对华关系越好的东道国越能受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青睐,政治风险越低的东道国并购区位热度越高,而偿债能力类国家风险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并购影响不显着;(3)经济基础类国家风险对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华关系、政治风险和社会弹性;(4)收购股权比例在国家风险和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热度中具有中介作用,且为不完全中介效应,即国家风险与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热度多种影响机制中的一种。
二、中国企业并购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企业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的绩效研究 ——以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 |
1.2.2 有关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 |
1.2.3 有关跨国并购后果的研究 |
1.2.4 有关跨国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一带一路” |
2.1.2 跨国并购 |
2.1.3 并购绩效 |
2.2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市场势力理论 |
2.2.3 股东财富效应理论 |
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2.3.1 事件研究法 |
2.3.2 熵权法 |
小结 |
第3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影响分析 |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 |
3.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变化 |
3.2.1 跨国并购区位选择出现变化 |
3.2.2 跨国并购行业选择呈现新的趋势 |
3.2.3 跨国并购中民营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国家层面因素 |
3.3.2 企业管理层面因素 |
3.3.3 企业财务指标层面 |
3.3.4 交易层面 |
小结 |
第4章 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案例分析 |
4.1 并购背景及案例选择 |
4.1.1 并购背景 |
4.1.2 案例选择 |
4.2 公司简介 |
4.2.1 复星医药公司简介 |
4.2.2 印度药企Glandpharma简介 |
4.3 跨国并购动因与并购过程 |
4.3.1 跨国并购动因 |
4.3.2 跨国并购过程 |
小结 |
第5章 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绩效分析 |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并购绩效评价 |
5.1.1 确定事件窗口期 |
5.1.2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与分析 |
5.2 基于熵权法的长期并购绩效评价 |
5.2.1 长期并购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2 财务指标下长期并购绩效评价过程 |
5.2.3 财务指标下长期并购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长期并购绩效评价 |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海归背景董事相关文献回顾 |
2.3 跨境并购相关文献回顾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高阶理论 |
3.2 资源依赖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影响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进一步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影响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进一步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进一步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文化距离、所有权性质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国技术并购及跨国并购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 |
2.1.1 跨国技术并购 |
2.1.2 跨国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衡量 |
2.1.3 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
2.2 文化距离、所有制形式与并购创新绩效的文献综述 |
2.2.1 文化距离与并购创新绩效的关系 |
2.2.2 所有制形式与并购绩效 |
2.3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跨国并购影响并购创新绩效的机制 |
3.1.1 协同效应理论 |
3.1.2 风险控制理论 |
3.1.3 所有权资产获得论 |
3.1.4 规模效应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2 文化距离影响并购创新绩效的机制 |
3.2.1 文化距离与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 |
3.2.2 制度因素论 |
3.2.3 组织学习论 |
3.3 企业所有制形式的调节作用 |
3.4 其他因素对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变量及其测定 |
4.1.1 被解释变量 |
4.1.2 解释变量 |
4.1.3 调节变量 |
4.1.4 控制变量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4.3 实证模型设计 |
5.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相关性检验 |
5.3 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检验 |
5.4 实证结果 |
5.4.1 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5.4.2 并购方企业所有制形式的调节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本文的局限性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跨境并购 |
2.1.2 资源相关性 |
2.1.3 制度距离 |
2.1.4 并购整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2 资源基础观 |
2.2.3 制度理论 |
2.2.4 并购动机及收益理论 |
2.2.5 社会资本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并购过程相关研究 |
2.3.2 跨境并购决策阶段相关研究 |
2.3.3 跨境并购后绩效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境并购交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相关文献回顾 |
3.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3.1 资源相关性与交易持续时间 |
3.3.2 制度距离与交易持续时间 |
3.3.3 并购专业顾问的调节作用 |
3.3.4 并购动机的调节作用 |
3.4 实证研究设计 |
3.4.1 样本描述 |
3.4.2 变量描述 |
3.4.3 研究模型与方法 |
3.5 实证结果分析 |
3.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3.5.2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3 进一步分析 |
3.5.4 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跨境并购交易成败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2.1 制度距离与并购交易成败 |
4.2.2 资源相关性与并购交易成败 |
4.2.3 跨境并购经验与并购交易成败 |
4.2.4 目标企业上市状态与并购交易成败 |
4.2.5 目标企业行业性质与并购交易成败 |
4.3 实证研究设计 |
4.3.1 样本描述 |
4.3.2 变量描述 |
4.3.3 研究模型与方法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4.4.2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3 进一步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源相关性、制度距离与跨境并购绩效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文献回顾 |
5.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3.1 资源相关性与并购绩效 |
5.3.2 制度距离与并购绩效 |
5.3.3 资源相关性的调节作用 |
5.4 实证研究设计 |
5.4.1 样本描述 |
5.4.2 变量描述 |
5.4.3 研究模型与方法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5.5.2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3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正式制度距离、结构整合与跨境并购绩效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文献回顾 |
6.2.1 整合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
6.2.2 整合与绩效的研究 |
6.2.3 研究小结 |
6.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6.3.1 正式制度距离与结构整合 |
6.3.2 结构整合与并购绩效 |
6.3.3 并购方国有股权的调节作用 |
6.3.4 并购方高管政治关联的调节作用 |
6.4 实证研究设计 |
6.4.1 样本描述 |
6.4.2 变量描述 |
6.4.3 研究模型与方法 |
6.5 实证结果分析 |
6.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6.5.2 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贡献与启示 |
7.2.1 研究贡献 |
7.2.2 研究启示 |
7.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高创新绩效的匹配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并购的概念界定 |
2.1.2 技术并购的概念界定 |
2.1.3 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
2.2 技术并购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2.2.2 海外技术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在企业并购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模型 |
3.1 理论分析 |
3.1.1 制度理论 |
3.1.2 文化整合理论 |
3.1.3 知识转移理论 |
3.1.4 吸收能力理论 |
3.2 研究模型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变量定义和度量 |
4.1.1 被解释结果 |
4.1.2 前因条件 |
4.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选取 |
第5章 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前因条件和结果校准 |
5.3 单个前因条件的必要性检验 |
5.4 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
5.4.1 主检验:高创新绩效匹配构型 |
5.4.2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讨论与分析 |
6.1 构型分析 |
6.2 案例分析与命题提出 |
6.2.1 东道国制度质量的重要性 |
6.2.2 知识距离的双情境影响 |
6.2.3 企业文化强度的双情境影响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贡献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全球18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赴外留学生研究综述 |
2.1.1 国际留学教育的经济效应研究 |
2.1.2 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3 赴外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
2.1.4 赴外留学生学成归国现象的相关研究 |
2.2 跨国并购研究综述 |
2.2.1 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2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3 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 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赴外留学生发展及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
3.1 中国赴外留学生发展现状 |
3.1.1 中国留学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 |
3.1.2 中国赴外留学生的规模与分布现状分析 |
3.1.3 中国赴外留学生学成归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
第4章 理论模型及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文化交流溢出效应 |
4.1.2 企业对外投资区位理论 |
4.1.3 社会网络管理理论 |
4.1.4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
4.2 理论框架 |
4.3 研究假设 |
4.3.1 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 |
4.3.2 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域异质性影响 |
第5章 赴外留学生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样本选择 |
5.1.3 变量测量 |
5.2 实证结果 |
5.2.1 初步检验 |
5.2.2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果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对政府建议 |
6.2.2 对企业建议 |
6.2.3 对学校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结构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本文难点与创新点 |
1.3.1 难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制度距离 |
2.1.1 制度距离的测算 |
2.1.2 制度距离与FDI |
2.2 股权选择 |
2.3 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MNCS)的跨国并购 |
2.3.1 影响因素 |
2.3.2 跨国并购动机与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行为 |
2.4 制度距离对股权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理论框架与作用机制 |
3.1 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并购股权的作用机制 |
3.1.1 管制距离Regulative Distance与企业并购股权 |
3.1.2 规范距离Normative Distance与企业并购股权 |
3.1.3 认知距离Cognitive Distance与企业并购股权 |
3.2 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并购股权选择的行业异质性机制 |
3.3 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并购股权选择的企业异质性机制 |
第4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设计 |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
4.1.1 海外并购风险增加并购规模显着下降 |
4.1.2 发达国家(地区)是主流 |
4.1.3 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进一步增加 |
4.1.4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占比较大 |
4.2 模型设定 |
4.3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4.3.1 因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4.3.2 自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4.3.3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第5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东道国制度距离与中国企业并购的股权选择的全样本回归 |
5.3.2 东道国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行业并购的股权选择的影响 |
5.3.3 东道国制度距离对中国上市企业并购的股权选择的影响 |
5.3.4 内生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国家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并购 ——基于投资边际与绩效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微观影响研究 |
1.3.2 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3 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 |
1.3.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对外活动研究 |
1.3.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全球价值链研究 |
1.3.6 全球价值链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
1.3.7 文献评介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投资 |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2.2.1 母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2.2.2 东道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2.3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2.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下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2.3.2 全球价值链位置下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第3章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3.1 样本选择 |
3.1.1 关于跨国并购的样本选择 |
3.1.2 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样本选择 |
3.1.3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样本选择 |
3.2 数据来源 |
3.3 变量遴选 |
3.3.1 并购边际与绩效 |
3.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3.3.3 全球价值链 |
3.3.4 控制变量 |
3.4 方法选取与模型设定 |
3.4.1 方法选取 |
3.4.2 模型设定 |
第4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1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1.1 描述性统计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4.1.4 全球价值链下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 |
4.2 内生性问题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替代变量检验 |
4.3.2 U型效应检验 |
4.3.3 时期滞延检验 |
第5章 进一步研究 |
5.1 分样本研究 |
5.1.1 分行业研究 |
5.1.2 分金融危机前后研究 |
5.1.3 分国家发展程度研究 |
5.2 扩展性分析 |
5.2.1 基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 |
5.2.2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的分析 |
5.2.3 基于双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异的分析 |
5.2.4 基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样本的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政策建议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研项目 |
(10)东道国国家风险与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热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跃 |
1.1.2 国家风险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至关重要 |
1.1.3 东道国国家风险对海外并购的不利影响已蔓延至互联网行业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国家风险的概念及度量 |
2.1.2 并购区位热度的概念 |
2.2 国家风险与海外并购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家风险与海外并购 |
2.2.2 国家风险、收购股权比例与海外并购 |
2.3 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数字经济理论 |
3.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3.1.3 区位选择理论 |
3.1.4 理性选择主义与连续并购理论 |
3.1.5 并购潮理论 |
3.1.6 理论模型 |
3.2 研究假设 |
3.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主要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2.2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2.3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2.4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4.3 模型构建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 |
5.1.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重共线性检验分析 |
5.4 回归分析 |
5.4.1 国家风险及其异质性与并购区位热度 |
5.4.2 国家风险、收购股权比例与并购区位热度 |
5.5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国企业并购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的绩效研究 ——以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pharma为例[D]. 万鹏.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D]. 闫盼盼.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文化距离、所有权性质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技术创新绩效[D]. 万紫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中国上市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研究[D]. 武天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高创新绩效的匹配模式研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D]. 曹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6]赴外留学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全球18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D]. 谷文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7]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8]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股权结构选择的研究[D]. 丁玲.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9]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并购 ——基于投资边际与绩效双重视角[D]. 刘忆.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10]东道国国家风险与互联网企业海外并购区位热度的相关性研究[D]. 潘诗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