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雪[1](2021)在《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药处方特点,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观察化裁血府逐瘀汤在临床治疗FontaineⅠ-Ⅲ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细胞实验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本课题组2010年9月~2020年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筛选出388例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证型、处方药物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5例。治疗组23例,治疗方案为化裁血府逐瘀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照组22例,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化裁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为桃仁20g、红花20g、赤芍15g、川芎15g、牛膝15g、当归20g、熟地黄20g、党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统一煎制,早晚各口服200 mL,4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下肢红外热像、TG、TC、HDL-C、LDL-C、hs-CRP、FIB,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使用ox-LDL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空白组、模型组、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含药血清(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细胞形态,BrdU染色,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SMA、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及t-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α-SMA、CRBP1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Smad3定位及表达水平,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MMP-9 mRNA、PCN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患者的各年龄段发病人数及性别频次统计:40~49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人数29人,50~59岁63人,60~69岁133人,70~79岁123人,≥80岁40人。38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男性244人,女性144人。2.中医证型频次统计:按照频次升降顺序排列,血脉瘀阻证139例、寒凝血瘀证67例、气滞血瘀证47例、血虚血瘀证29例、阴虚瘀热证27例、寒湿阻络证22例、痰瘀阻络证16例、气血两虚证13例、湿热瘀滞证13例、阳虚血瘀证11例、阴虚血瘀证4例。3.用药频次统计:总计使用184种药物,所有药物的使用频次之和为6310次,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共53味;其中,频次≥100的药物为17种,使按照升降次序进行排名分别是当归、牛膝、熟地黄、赤芍、桃仁、黄芪、地龙、红花、炙甘草、川芎、生地黄、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桂枝、积壳。4.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四气频次统计分析:温性药物使用2277次、寒性1678次、平性1607次、热性151次;药物五味频次统计:甘味药物3072次、苦味2721次、辛味1830次、酸味800次、咸味494次;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肝经3748次、脾经2435次、心经2323次、肾经1812次、肺经1709次。5.用药模式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0.9,结果显示出常用的中药组合,共计198条。常用2味药物组合,如“当归,牛膝”等;常用3味药组:如“当归,牛膝,熟地黄”等;常用4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桃仁,红花”等;常用5味药组合:如“当归,牛膝,熟地黄,桃仁,红花”等。6.规则分析统计:将支持度个数设置在130,置信度为0.9,进行药物规则分析。当“->”左侧药物时,右侧药物在388例处方中所出现的概率为99%以上,通过分析共得到134条规则。7.聚类分析结果:将聚类个数设置为5,提取核心中药组合共5条。核心组合1的频次统计104次;核心组合2的频次统计89次;核心组合3的频次统计77次;核心组合4的频次统计61次;核心组合5的频次统计57次。第二部分:1.所纳入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两组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主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结果表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结局指标:组内比较踝肱指数及下肢红外热像温度,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实验室指标TG、TC、LDL-C、hs-CRP、FIB与疗前相比各项指标下降,HDL-C升高,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4例、病情恶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1.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正常,呈典型“峰-谷”状结构。通过ox-LDL处理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不规则,伪足回缩明显。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峰谷状结构。2.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率显着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殖效率(P<0.05)。3.平滑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能力逐渐减弱(P<0.05)。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α-SMA、CRBP1、PCNA、MMP-9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M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提高α-SMA表达水平,抑制CRBP1、PCNA、MMP-9、TGF-β1、TβRI、p-Smad3 表达(P<0.05);各组间t-Smad3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显着提高CRBP1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能浓度依赖性增强α-SMA的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及减弱CRB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P<0.05)。6.通过激光共聚焦定位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Smad3细胞核/细胞质的比值显着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的浓度增加,p-Smad3细胞核/细胞质比值逐渐降低,逆转了核转位(P<0.05)。7.通过RT-PCR检测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CNA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CNA mRNA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出导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虚实夹杂的血脉病机,提出活血化瘀、疏补并重的治疗原则,提炼出治疗本病的基础核心主方化裁血府逐瘀汤。2.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周后,评估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踝肱指数、红外热像,TG、TC、HDL-C等各结局指标均有改善。治疗中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3.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增殖及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

王占坤[2](2020)在《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中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与ASO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ASO的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二者的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特点分探讨二者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液学指标{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素(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α)[Lp(α)]}、彩超检测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FA-IMT),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还收集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踝臂指数(ABI),并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既往史、风险分级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ASO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定研究指标的诊断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5例,其中血瘀型53例,湿热下注型52例,比较上述指标在ASO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差异,并探讨其与ASO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C、Lp(α)、Lp-PLA2水平及CFA-IMT更高(P<0.01);HDL水平更低(P<0.01)。2.随着年龄的增长,ASO患者的CFA-IMT逐渐升高(P<0.05);随着Fontaine分期的进展,ASO患者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5);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ASO患者CFA-IMT高于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的患者(P<0.01);有糖尿病史的ASO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糖尿病史的患者(P<0.01);随着风险分级的进展,ASO患者CFA-IMT水平逐渐升高(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Cys C、Lp-PLA2、CFA-IMT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4.Lp-PLA2、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830;Lp-PLA2和CFA-IMT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Cys C、TG、TC、LDL、CFA-IMT与Lp-PLA2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Scr、Cys C、Lp(α)、Lp-PLA2与CFA-IMT呈正相关,HDL与CFA-IMT呈负相关。研究二: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1),有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BUN、Cys C、Lp(α)、Lp-PLA2、hs-CRP水平及 CFA-IMT 更高(P<0.05,P<0.01),HDL 水平、ABI 更低(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糖尿病史、hs-CRP、CFA-IMT、ABI。结论:1.Lp-PLA2、CFA-IMT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Lp-PLA2、CFA-IMT对ASO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诊断对ASO的诊断价值更高;3.在ASO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面,Lp-PLA2明显优于hs-CRP;4.Lp-PLA2、CFA-IMT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叶学劲[3](2020)在《腹主动脉管壁钙化及血清钙离子的变化与“天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希望通过探讨腹主动脉管壁钙化与血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使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与中医“天数”的关系、ASO与血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利于提高目前临床诊疗水平,同时加深中医整体对疾病认识以及为西医对疾病认识构建桥梁,做中西医结合引玉之砖。方法:本研究病例选取自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经CT检查明确诊存在腹主动脉钙化并检测血清钙离子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年龄为40~79岁),随机抽取200例患者,其中40~49岁患者、50~59岁患者、60~69岁患者、70~79岁患者各50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以上患者的CT影像学及血清钙离子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中医“天数”、衰老、阳虚等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共收入366例腹主动脉钙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40-49岁患者、50-59岁患者、60-69岁患者、70-79岁患者各随机抽取50例入组研究。血清钙离子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各组间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组间性别差异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年龄分组的性别存在差异性,男女在动脉硬化的患病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男性多于女性。经检验显示血清钙离子与年龄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百分比、血小板与年龄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对年龄和血清钙离子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能够有效预测血清钙离子变化;回归方程的估计:血清钙离子=2.361-0.003*年龄,常数项P<0.001、年龄P值为0.045均小于0.05表明模型可信。结论:1、本研究中腹主动脉管壁钙化患者的血清钙离子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2、血清钙离子与“天数”及阳气有相关性,由血清钙离子与年龄的相关性,推测腹主动脉管壁钙化患者的血清钙离子随着阳气的衰减而降低。3、本研究中腹主动脉管壁钙化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单核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与患者的年龄无相关性,与“天数”无相关性。4、本研究发现腹主动脉管壁钙化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丁亚丛[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杨洁[5](2019)在《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ower extremities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D)与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相关性,以筛选出老年LEAD的主要危险因素。2.回顾性分析老年LEAD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为路径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依据,以促进临床的推广和应用。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病房的老年LEAD患者107例(病例组)及同期住院的老年非LEAD患者101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老年LEAD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HUA、CRP升高、FIB升高、HHCY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通过采集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住院且第一诊断为老年LEAD患者的病史资料,对比未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老年LEAD患者100例(常规组)和已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老年LEAD患者100例(路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三个月内再入院率、两年预后情况。结果: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HHCY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而HUA、CRP升高、FIB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HHCY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危险因素仍被选入(P<0.05),提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HHCY是老年LEAD的危险因素。2.常规组与路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路径组住院总费用、检查费、西药费、其他费用的平均值较常规组分别降低4472.23元、1098.45元、2554.63元、573.9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常规组中药费较路径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单项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胸闷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老年LEAD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单项积分,除胸闷外,路径组均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常规组的总有效率达85.0%,路径组达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路径组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三个月内再入院率比较,常规组是21.0%,路径组是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两年预后情况比较,发生心血管复合事件及脑血管复合事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下肢溃疡或坏疽、全因死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全因死亡的最主要死因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结论:1.在纳入研究的危险因素中,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2.在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实施中医临床路径不仅能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总费用、检查费、西药费等各项费用,而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两年预后情况。

刘哲[6](2019)在《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使众多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受益,促进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等标准的100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自就诊当日起,治疗组服用四逆汤、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照组服用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周期28天左右,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的比较结果作出评价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人数以及治疗前各指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有效率为57.4%,治疗组有效率为79.2%,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在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ABI评分这些方面均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及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情况都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脂肪因子方面的比较:脂联素、瘦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管内皮因子方面的比较:一氧化氮、内皮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脂指标方面的比较: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6.ABI数值方面的比较: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7.凝血指标方面的比较:纤维蛋白原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8.炎症指标方面的比较:C反应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9.血常规、肝肾功指标方面的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着。在改善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等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2.四逆汤具有升高血清脂联素,促进NO的生成;降低血清瘦素,抑制ET-1的生成的作用,通过该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血管舒张。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NO)合成酶活性”和影响“内皮素受体(ETA)一磷脂酶C—PKC信号通路调节”通路来实现的。四逆汤具有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血清瘦素,进一步影响脂质代谢的作用。3.本次试验显示患者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异常,胃肠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说明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安震[7](2019)在《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一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92例作为观察组,以8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并统计ASO患者的病程、发病部位和临床分期。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采血,检测其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CysC、β2-MG,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进而探讨CysC和β2-MG与ASO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分期、风险分级及不同危险因素对ASO患者进行分层研究。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ASO患者100例,其中血瘀型和湿热下注型各50例,探讨上述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研究一显示:1.与对照组比较,ASO患者男性,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史患者所占比例更高(P<0.01);年龄、收缩压、BUN、Scr、Cys C、β2-MG、空腹血糖、Hcy水平更高(P<0.01);TC、HDL、舒张压、LDL水平更低(P<0.01,P<0.05)。2.Cys C、β2-MG水平于ASOⅡ期、Ⅲ期、Ⅳ期三个亚组中以及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三个亚组中依次升高(P<0.01)。3.在不同危险因素中Cys C、β2-MG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ASO患者的Cys C和β2-MG水平依次增高,(P<0.01)。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Cys C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5.计算Cys C、β2-M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和0.816,Cys C的约登指数为0.567,对应的灵敏度为60.4%,特异度为96.3%。β2-MG的约登指数为0.473,对应的灵敏度为63.5%,特异度为83.8%。研究二结果显示:与血瘀型ASO患者相比,湿热下注型患者病程更长(P<0.05),BUN、CysC、β2-MG 水平更高(P<0.01),TG、HDL、踝臂指数(ABI)更低(P<0.05,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指标为 Cys C、TG、HDL、ABI。结论:Cys C、β2-MG与ASO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ASO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ys C、β2-MG在ASO的不同证型中表达水平不同,可以作为ASO中医辨证分型的有效补充。

宋飞[8](2019)在《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动物实验通过制作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动脉缺血小鼠的血流情况检查以及对VEGF、CD31和PDGF的表达水平研究;细胞实验通过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含药血清作用于缺氧损伤的HUVECs,研究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用手术结扎股动脉建立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软坚清脉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软坚清脉颗0.185 g·kg-1·d-1、0.370 g·kg-1·d-1和0.740 g·kg-1·d-1溶液,每天1次,连续28d给药后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查血流流动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VEGF和CD3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含量表达。2、细胞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0.9%Na Cl溶液和0.275 g·kg-1·d-1、0.550 g·kg-1·d-1、1.100g·kg-1·d-1软坚清脉颗粒剂溶液,每天2次,连续灌胃10 d。末次给药后采集心脏血液,制备含药血清。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成空白、模型和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加不含含药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置于常规环境下培养(21%O2);模型组细胞加入制备的对照组含药血清,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分别加入制备的相应组别的含药血清。空白组除外,其他各组置于含95%N2+5%CO2混合气体的培养箱培养,建立缺氧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chest33342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ho123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TL1A和Caspase-3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1)普通饲料喂养并在手术建立下肢缺血性模型后,造模成功后持续给药直至第28d后,观察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情况: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下肢动脉血流阻断,未见其血流通过,可见造模后下肢动脉缺血;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流分叉分支较多,说明其侧枝循环血供良好;(2)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内VEGF较正常组内VEGF表达较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在低剂量组上优于模型组(P<0.05),存在剂量上的依存性,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别明显高于模型组这一组别(P<0.01);(3)在血管新生标记物CD3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管中CD31较正常组血管中CD31表达减少(P<0.05);与模型组对比,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中和高剂量优于模型组别(P<0.05),低剂量组CD31表达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但软坚清脉颗粒复方中剂量和高剂量组CD31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4)血清中VEGF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VEGF表达比正常组表达含量下降,低于正常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软坚清脉颗粒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中VEGF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P<0.01);且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5)血清中PDGF表达:软坚清脉颗粒对小鼠血清中PDGF表达,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中PDGF表达低于软坚清脉颗粒正常组(P<0.05),且中、低、高三个剂量组随剂量上变化呈逐步递增状态,且中、高剂量表达优于低剂量组(P<0.01)。2、细胞实验:(1)缺氧诱导48 h后,模型组HUVECs细胞活力较空白组活力显着降低(P<0.01);同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1);且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2)缺氧诱导24 h后,模型组细胞核固缩碎裂并出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的核固缩和凋亡小体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3)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细胞MMP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MMP显着升高(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的MMP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软坚清脉颗粒各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且中、高剂量组细胞TL1A和Caspase-3 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中药复方软坚清脉颗粒能够促进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流增加,剂量性的促进VEGF和CD31的表达,对VEGF和PDGF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促进下肢血管新生并建立侧枝循环;软坚清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通过稳定MMP抑制缺氧诱导的HUVECs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的表达可能与抑制TL1A和Caspase-3的表达相关。

杨文利[9](2016)在《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质量。药物治疗现代医学的药物、手术疗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针对病因根本上治愈,因而治愈率较低。传统的血管外科开放性手术由于适应症的选择,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不断发展,血管腔内治疗能有效改善下肢血供,但术后再狭窄的高发生率,造成血管通畅率降低而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降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提高通畅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中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具有自身优势,其作用机理多为降低血脂、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等作用。然而,中药对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治疗的研究报道极少,个别报道是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也没有相对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和明确的药物作用时间靶点和疗程,因此,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研究。在ASO治疗中,将发生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肢体血管通过动脉腔内治疗技术使血管开通,从而改善肢体的远端供血,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指标得到改善。但其原发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止,由于肢体动脉硬化的继续发展,从而造成治疗靶血管及其近远端或其他部位再发狭窄或闭塞。庞鹤教授在继承陈淑长教授“血瘀证”辨证思路基础上,提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病机为“正虚瘀浊化毒阻络”,以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ASO,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闭塞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次,现代研究表明血管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主要因素可能为血管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所致。很多研究表明中药对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和血管重塑具有干预作用。如:破瘀药物能水蛭提取物可使内皮细胞跨膜受体VEGFR2表达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内膜生成。再者,血管腔内治疗球囊及支架对内膜刺激损伤后导致血管内膜增生的原因可能为支架刺激切割血管内膜,由此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近年来,众多学者认为动脉内膜损伤导致的炎症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初始动因,即“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因此,对动脉腔内成形后血管损伤引起的血管内皮炎症的干预治疗,保护血管内膜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对提高ASO介入术后的通畅率至关重要。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对提高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具有治疗意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早期患者无缺血症状,患者往往不会进行中药治疗,早期应用中药提高动脉腔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成为必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对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疗效研究,对提高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通畅率,避免再狭窄反复手术及因此而造成的下肢缺血加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观察通畅率及临床疗效(包括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为益气活血解毒中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及闭塞提供临床依据。并为中药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时机探索新途径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依据统计学估算所需病例数,按脱落率20%计算,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100名,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治疗90天。观察入组后3个月、6个月肢体ABI、TcPO2、下肢动脉彩超血管通畅情况等指标。结果:共完成病例观察88例,两组患者6个月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高于对照组;A组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比较差异显着,治疗后优于治疗前。A组出现血管再狭窄、闭塞的患者治疗前后Tc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可以提高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提高局部经皮氧分压,改善局部循环。当血管出现再狭窄、闭塞时,可以缓解缺血症状,提高局部供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郭娴[10](2016)在《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吕培文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一直担任北京中医院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以及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现为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级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创新。在继承房芝萱、赵炳南、王玉章等多位外科泰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医外科临床特色,求发展、找突破,不断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2012年至2015年期间,本人有幸跟师吕教授侍诊学习,以中医传承跟师学习的方法,得到老师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临诊中感悟颇深。以期通过本论文的书写,初步探讨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中医外科特色证治方法。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一、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通过跟师学习、病案整理、文献研究、师承交流探讨等多方面学习方法的应用,整理总结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成长经历、学术传承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成就。1、正规院校学习,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之初,幸遇中医泰斗,培养了吕教授注重师承与临床相结合的学术特色,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体系。2、吕教授深得房芝萱亲授,对于外科疑难重疾,尤其是大动脉炎的证治、血分药物的应用特点以及外用甲字提毒粉的学术传承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吕教授师从于王玉章,做为学术继承人,不仅在吕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王老的临证宝贵经验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尤其对于中医外科整体与局部辨证特点、脾胃学说在外科疾病中的运用、内外同治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总结。4、吕教授随赵炳南临证,赵老阴阳辨证体系对吕教授影响颇深,强调在整体与局部辨证以及病变过程中,应明辨阴阳气血之不同,同时赵老大量实用方剂对临证遣方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二、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深入探讨总结吕培文教授临证辨证特点、理论思想体系、辨证特点、及处方用药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吕教授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溯本求源,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及经验整理,形成了具有突出优势特色的中医外科诸病的学术经验以及从外科疾病入手,形成以气血辨证为基础的特色辨证学术思想体系。1、辨证中注重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要时注重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的运用。2、注重外科首辨阴阳的理解与运用。从发病情形、局部及全身症状、判断预后等方面深入探讨阴阳辨证为外科总则。3、探讨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运用。从周围血管病病因病机、气血理论核心思想、临证气血理论的巧妙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4、熟读经典,汲取精华,将《内经》、《临证指南医案》、《血证论》等典籍中的重要思想与中医外科特色相结合运用。三、吕教授临证经验总结:1、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吕教授强调阴阳气血整体与局部辨证为重要原则。内治法寓消托补三法于调和之中,注重固护脾胃正气的治疗原则。外治法注重溻渍、掺药、消敷贴法以及清疮术(鲸食法、蚕食法)的灵活辨证运用。2、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吕教授强调,瘀血阻于脉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瘀、湿、热三者相互为病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病理特点,血瘀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应注重气血同治的原则,责之于脾、肾、肺脏为主。3、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吕教授依据本病特点,强调在辨证中尤其要注意辨湿热、辨阴阳、辨气血、辨部位,同时注重内外同治的重要作用。4、乳腺疾病证治特点:理、调、健为治疗总则,责之于肝脾肾三脏,治疗上注重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尤其擅用当归、芍药,二药为治疗乳癖之要药,均入血分,具有养血活血、调肝化瘀的作用。5、甲状腺疾病证治特点:以吕教授消瘤方为例,从气、痰、瘀致病特点分析本病早期以气滞为主,而中后期则以血瘀、痰凝为主。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滞、痰凝、血瘀为主要致病因素。6、多发大动脉炎的证治特点:老师在结合房芝荁房老经验基础上,认为本病主要分为虚寒、虚热两型。抓住调和气血为主要治则,动静结合,气机调畅,必要时攻补兼施。7、肿瘤诊疗特点分析:吕教授认为,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是治疗肿瘤的最基本原则。老师提出慢性疾病患者“与病共存”的理念,通过调和之法,可改善人体内环境的整体状况,使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8、慢性荨麻疹证治特点:吕教授认为本病亦可从“血”论治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辨气血阴阳虚实之不同,临床疗效显着。9、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外科之“‘痛”,依据其疾病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发作特点、诱发因素之不同,应细辨病因,灵活运用。10、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点:此期正是冲任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机体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会产生各种疾病,外科多见为乳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血管疾病等。吕教授认为大多为肝气太旺或肾气不足,肝肾同源、调和气血为此类患者多见立法治疗原则。四、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临床病例对照观察研究,评价本方法应用于临床的优势特色。目的:通过观察运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及客观专科指标改善情况,探讨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作用机理及优势分析。研究方法:1、本研究选自2013年1月—2015年7月,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109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两组例数按2:1设定,治疗组观察病例共74例,对照组观察病例35例。2、治疗组应用吕培文教授调和气血基本方药,对照组应用桃红四物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疗程为3个月。3、分别进行疗效评价、专科指标(踝肱比及足趾PPG)、安全性指标观察。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各时间点与基线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前均开展方差齐性检验,若变量转换后仍不符合齐性,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74例中,治愈3例,显效25例,有效3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35例中,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2、专科临床症状评分改善:两组患者主要专科临床症状,肢体皮肤发凉、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皮色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专科指标检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ABI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PPG测定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气血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在肢体皮肤发凉、酸胀、肢体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温降低、肤色异常方面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1.1 病名来源
        1.2 脱疽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ASO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2.1 定义及发病机制
        2.2 危险因素
        2.3 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诊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案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资料收集与录入信息
        3.2 数据整理与挖掘
    4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4.2 中医证型结果
        4.3 用药频次统计
        4.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
        4.5 方剂组方规律统计
    5 讨论
第二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纳人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安全指标检测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人组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ABI指数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下肢皮肤温度变化
        3.6 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hs-CRP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FIB的比较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3.10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4 讨论
第三部分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
        2.2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增殖的影响
        2.3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迁移的影响
        2.4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内α-SMA、CRBP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2.6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MMP-9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7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ox-LDL诱导VSMCs中PCNA mRNA、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8 化裁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3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9 激光共聚焦定位及检测VSMCs中p-Smad3的表达
    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一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ASO的诊断标准
        (三) ASO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检测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二) ASO患者的分层研究
        (三)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四) Lp-PLA_2、hs-CRP、CFA-IMT的ROC曲线下面积
        (五) Lp-PLA_2、hs-CRP、CFA-IMT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研究二 脂蛋白磷脂酶A_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中医证型判定方法
        (三) 观察指标
        (四) 检测方法
        (五) 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一般资料比较
        (二) ASO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三) 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一、炎症在ASO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Lp-PLA_2、hs-CRP、CFA-IMT与AS的关系
        (一) Lp-PLA_2与AS
        (二) hs-CRP与AS
        (三) CFA-IMT与AS
    三、Lp-PLA_2、hs-CRP、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一) Lp-PLA_2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二) hs-CRP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三) CFA-IMT与ASO的相关性分析
    四、ASO的危险因素与Lp-PLA_2、 hs-CRP和CFA-IMT的相关性分析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吸烟
        (四) 糖尿病
        (五) 高血压
        (六) 血脂水平
        (七) 肾功能指标
        (八) Lp-PLA_2与CFA-IMT
    五、Lp-PLA_2、 CFA-IMT在ASO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六、Lp-PLA_2和hs-CRP对ASO的辅助诊断价值比较
    七、中医学对ASO的认识
        (一) ASO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三)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四)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八、课题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蛋白磷脂酶A_2与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腹主动脉管壁钙化及血清钙离子的变化与“天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收集数据
        3.1.1 一般指标
        3.1.2 影像学资料
        3.1.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2 测量方法及判定标准
        3.2.1 CT及CTA检查
        3.2.2 血清钙离子浓度检查
        3.2.3 其他血液检查指标的检测
    4 病例分组
    5 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1 纳入研究的一般描述
    2 不同年龄段间血清钙离子浓度及其他相关检查指标差异性比较
        2.1 正态与非正态分布项目
        2.2 不同年龄段不同检测项目关联性比较
        2.3 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差异分析
        2.4 年龄和各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2.5 拟合线性回归方程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天数”的认识
        1.1 “天数”的含义
        1.2 “天数”与年龄及衰老的关系
        1.3 “天数”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关系
        1.4 “天数”与年老阳虚
        1.5 阳虚体质、阳虚证、肾阳虚证与ASO的相关性
        1.6 “天数”与钙离子的关系
        1.7 “天数”与血管钙化的关系
    2 钙离子与血管钙化的关系
        2.1 调节血管钙化的酶与蛋白
        2.2 为何血清钙离子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
    3 血小板对血管钙化的作用
        3.1 血小板的功能
        3.2 血小板的作用机理
        3.3 钙对血小板功能的调节
    4 血管中Ca~(2+)在中性粒细胞中的作用
    5 单核细胞在血管钙化中的作用
第四章 总结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方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一 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1.1 老年LEAD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因素的诊断标准
        3.1 年龄
        3.2 吸烟
        3.3 高血压
        3.4 高尿酸血症
        3.5 CRP升高
        3.6 FIB升高
        3.7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老年LEAD的流行病学
        2 老年LEAD的发病机制
        3 结果分析
        3.1 性别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2 年龄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3 吸烟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4 高血压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5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6 CRP升高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7 FIB升高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3.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LEAD的相关分析
临床研究二 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临床分期标准
        3.3 中医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7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方案
        8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2 住院天数
        3 住院费用
        4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
        4.1 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4.2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的比较
        4.3 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5 三个月内再入院率
        6 两年预后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路径的研究概况
        1.1 临床路径的起源
        1.2 临床路径在国内外的应用
        1.3 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与意义
        2 老年LEAD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2.1 祖国医学对老年LEAD的认识
        2.2 老年LEAD中医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 老年LEAD中医临床路径的综合方案
        2.4 益气活血化痰方的方药研究
        2.5 老年LEAD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住院天数
        3.3 住院费用
        3.4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
        3.5 三个月内再入院率
        3.6 两年预后情况
        4 疗效评价
        4.1 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优点
        4.2 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不足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附录2 综述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6)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分期和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病例纳入
    2.2 试验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症状量化评分的比较
    3.4 踝肱指数的比较
    3.5 脂联素、瘦素的比较
    3.6 一氧化氮、内皮素的比较
    3.7 血脂指标的比较
    3.8 C反应蛋白的比较
    3.9 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3.10 安全性评价
    3.11 脱落病例
4.讨论
    4.1 中医中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4.2 西医西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4.3 试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附录3 硕士期间奖励及参加会议、访学等情况
    附录4 伦理证明

(7)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一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检测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三、结果
        (一) ASO患者一般资料
        (二) ASO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三) ASO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四) ASO不同分期之间Cys C、β_2-MG水平的比较
        (五) ASO不同风险分级之间CysC、β_2-MG水平的比较
        (六) ASO不同危险因素之间CysC、β_2-MG水平的比较
        (七) ASO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八) Cys C、β_2-MG的ROC曲线下面积
临床研究二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
    三、临床资料
        (一) 性别
        (二) 年龄
        (三) 发病部位
        (四) 病程
        (五) 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
    四、ASO不同中医证型观察指标比较
        (一) 血压水平
        (二) 肾功能指标
        (三) 空腹血糖水平
        (四) 血脂指标
        (五) Hcy水平
        (六) ABI
    五、中医辨证分型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一、ASO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二、Cys C与ASO
    三、β_2-MG与ASO
    四、ASO不同危险因素之间Cys C、β_2-MG水平比较的结果分析
    五、祖国医学对ASO的认识
        (一) 古代医家对ASO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对ASO的认识
        (三) ASO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四) ASO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
        (五) 本研究相关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六、课题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胱抑素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着作

(8)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来源
        1.2 动物
        1.3 试剂
        1.4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造模分组及给药饲养
        2.2 下肢缺血性小鼠实验模型构建(详见图1)
        2.3 造模后分组给药
        2.4 动物血清样本采集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EGF和 CD31
        2.6 ELISA检测血清中VEGF和 PDGF的表达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下肢血流检查
        3.2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VEGF和 CD31 的免疫荧光染色图片
        3.3 软坚清脉颗粒对下肢缺血性小鼠血清中VEGF和PDGF检测
    4 讨论与分析
        4.1 现代医学研究与ASO的相关因素
        4.2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新生和保护作用
第二章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动物
        1.3 细胞株及培养
        1.4 试剂
        1.5 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含药血清制备
        2.2 分组、干预与造模
        2.3 细胞培养
        2.4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5 Hoechst33342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2.6 Rho123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
        2.7 RT-PCR细胞因子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正常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3.3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MMP的影响
        3.5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3.6 对缺氧诱导下HUVECs细胞TL1A和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与分析
        4.1 传统中医对ASO的认知
        4.2 中医中药治疗ASO
        4.3 奚氏“软坚清脉”中药复方方药分析
        4.4 软坚清脉颗粒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9)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庞鹤教授经验总结
    1.1 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
    1.2 辨证方法和论治特点
        1.2.1 沿袭仲景“阴阳和,病乃愈”;临证治疗以“调畅气机、交通阴阳”
        1.2.2 重视外科疾病内治,辨证“首分脏腑,经络入手”治以“调理气血”
        1.2.3 辨邪气性质,因势利导择路驱邪
        1.2.4 顾护脾胃而扶正
    1.3 庞鹤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的经验总结
        1.3.1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验
        参考文献
        1.3.2 慢性下肢静脉瘀滞性疾病的经验
        参考文献
        1.3.3 “臁疮”的特点及用药经验
        1.3.4 淤积性皮炎
    1.4 杂病治疗经验
        1.4.1 失眠
        1.4.2 高血压、高血脂
        1.4.3 小儿多动症
        1.4.4 肢体麻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退行性变)
        1.4.5 复视
        1.4.6 胸痹
        1.4.7 下肢水肿
        1.4.8 发热的治疗
        1.4.9 慢性胃炎
        1.4.10 便秘
    1.5 选用药特点
        1.5.1 下肢血管病温阳、活血药物用药特点
        1.5.2 重视清热解毒药物在下肢血管病中的应用
        1.5.3 治疗疼痛的药物小结
        1.5.4 皮肤病变的选药组方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
        2.2、中医古籍对本病的相关记载
        2.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2.4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防治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入组标准
        2.3 剔除或中止标准
        2.4 病例脱落
        2.5 疗效观察指标
    3 方法
        3.1 样本含量及随机化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入组及完成情况
        4.2 人口学资料
        4.3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4.4 入组时治疗组、对照组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组间比较
        4.5 6个月通畅率比较
        4.6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4.7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比较
    5 讨论与分析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
    1 学习成长经历
    2 秉承名家之旨、旁参诸家之长
        2.1 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
        2.2 房芝萱学术思想传承
        2.3 王玉章学术思想传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1 中西并重与融会贯通
    2 外科辨证首辨阴阳的理解
    3 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病中的运用
    4 固护脾肾、以调为补
    5 熟读经典、汲取典籍之精华
        5.1 针对脉管病“久病入络”的理解与认识
        5.2 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在外科中的应用
        5.3 《血证论》中对脾阴的理解
        5.4 《血证论》中气血水火的关系
    6 调和气血法与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吕培文教授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1 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
    2 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
    3 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
    4 理、调、健治疗乳腺疾病
    5 从气、痰、瘀入手治疗甲状腺疾病
    6 多发大动脉炎的中医证治
    7 应用调和法治疗肿瘤特点分析
    8 从血论治荨麻疹
    9 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
    10 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色
    11 处方谴药轻用量、对药相须重化裁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吕培文教授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
        综述一脱疽的中医诊疗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 辨证论治特点
        3 外治法特点
        4 总结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诊疗现状
        1 流行病学调查
        2 危险因素
        3 临床诊断方法
        4 药物治疗
        5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2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3 设计方法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9 一般资料
        10 疗效评价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裁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王继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脂蛋白磷脂酶A2、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占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腹主动脉管壁钙化及血清钙离子的变化与“天数”的相关性研究[D]. 叶学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老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临床路径疗效评价[D]. 杨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D]. 刘哲.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安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软坚清脉颗粒保护下肢缺血性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D]. 宋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庞鹤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治疗作用[D]. 杨文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D]. 郭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