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杜迎春,杨娅楠,李蕊[1](2021)在《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群体的外在专业化转变为教师个体内在的各项专业化提升。学分制作为高校管理制度中的其中一项,从制度上保证教师专业健康发展,更好地进行学分制管理,对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长军,潘存爱[2](2021)在《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学分制管理综合改革是深入推进高校振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治区明确要求疆内高校应于2021年前为实施学分制管理做好准备。昌吉学院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理清学分制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素,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全员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工作关系和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办法,制定适应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制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如期平稳过渡到学分制管理模式奠定研究基础。
何慧荣,周海玲[3](2019)在《以学分制改革推进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学分制改革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学分制管理模式能够因材施教,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专业群中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能够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在学分制下可以使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通过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为研究对象,从规章制度的建设、组织结构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操作规范与流程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构建计算机专业群。
张燕[4](2019)在《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德育学分制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它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本研究以胶州市Z中职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为对象,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深入剖析德育学分制下德育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德育学分制万能的思想;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管理;学校的学生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性等问题。立足于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体系、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校园软环境育人氛围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就提升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效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强化德育学分制下管理队伍建设;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渗透德育学分制,形成育人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支撑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力;服务社会,打造“职教义工”志愿服务品牌。
韩志朋[5](2019)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6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下简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建设力度不强、建设目标不明确、布局不平衡、重训练轻学习、运动队管理不严格、招生欠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体效益。本文从剖析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入手,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十五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对比各所高校采取的不同管理方法,并进一步分析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实施学分制的先进经验,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基本都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因为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不一样,管理办法也大不相同,但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最根本的问题便是未能解决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两者时间上的冲突。(2)山东省普通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课程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另一种是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管理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高水平运动员的学分由文化成绩学分和运动训练学分(由训练出勤学分和比赛成绩学分组成)、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实行学分的奖励或扣除等。(3)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与具体实行不一致、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实施无保障、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练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形成良性运行环境;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队管理相关文件;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做好文化课学分与运动训练学分的分配;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这样才能加强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
刘勤[6](2019)在《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文中认为高校德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家和党中央的高度关注,通过各种教育会议、方针、政策对高校德育工作进行提升。在当代高校中,德育学分制是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学分制应用于德育工作中。由于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时间比较短、实施经验不丰富、实施体系不完整、理论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严重阻碍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从此现实问题出发,遵循高校教育、高校德育、高校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对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云南师范大学这一个案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问题的解决。本文章试图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相关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现状,并且以国外高校德育的发展现状为参考,对解决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相关问题的办法进行探索,促进高校德育学分制体系的完善,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本文章包括绪论部分、正文四章部分以及结语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了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以及本研究的研究维度与研究视角。第二章是对本研究的调查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调查研究设计、访谈调查研究设计。第三章对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结果分析。从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评价维度,基于问卷结果、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云南师范大学在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第四章是基于第三章研究内容,从不同维度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提出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此次调查研究进行的总结。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清晰明确的找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并推广到我国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中。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研究角度过于细小,没有宏观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研究期望,对高校德育学分制进行更多层面的研究,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沈忠华[7](2018)在《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学分制是为现代大学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对推进新时期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学分制管理第二课堂在我国高校中具有普遍性,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对国内225所本科院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办法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学分制管理第二课堂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学分制的内涵和本质,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对于我们思考当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锦[8](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徐高虹,周珑[9](2018)在《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职院校就如何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文章从学分制教学管理在地方高职院校的适切性出发,对弹性学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与实施,学分的确认、转换与计算,学业指导与配套管理体系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尝试构建符合地方高职院校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
曹金芳,陈伟光,张清达[10](2017)在《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学分制集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是构建和完善选课制,学分制改革应该是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过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施学分制管理一年多以来,面临了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跨校区管理、学科门类不齐全的制约等多重挑战,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构建学分制管理制度框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以及加强参与式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仍然存在必修课比例高、按学分收费无法真正实行、学科壁垒一时难以打破、教务管理系统运行不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下放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开展学校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二、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面 |
(一)以建立健全教师终身学习体制为核心。 |
(二)以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重点。 |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为立足点实现创新管理。 |
二、学分制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作用的主要体现 |
(一)学分制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体认同感。 |
(二)学分制管理有利于教师丰富个人精神世界。 |
(三)学分制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自主选择提供制度保障。 |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的改进措施 |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体系。 |
(二)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课程体系。 |
(三)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 |
四、结语 |
(2)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
二、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 |
三、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主要矛盾 |
四、推进学分制管理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办法 |
五、结语 |
(3)以学分制改革推进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学分制改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 |
(一)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
(二)学分制下的专业群建设 |
1. 学分制对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
2. 学分制下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
3. 学分制下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特点 |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探析 |
(一)规章制度的建设 |
(二)组织结构(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 |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
(四)操作规范与流程 |
(五)其他 |
(4)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德育学分制 |
(二)学生管理 |
(三)德育管理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一)关于中职德育管理研究概况 |
(二)关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Z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
二、数据来源 |
三、Z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后德育管理的效果现状 |
四、德育学分制实施下学生德育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一)学校方面因素 |
(二)家庭方面因素 |
(三)社会方面因素 |
第三章 Z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思考建议及提升策略 |
一、完善德育学分制评价机制 |
(一)健全德育学分制管理组织机构 |
(二)完善德育学分制评定程序 |
(三)修订德育学分制相关量化管理细则 |
(四)完善德育学分制网络管理评价系统 |
二、强化德育学分制下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
(一)营造全员育人模式氛围 |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素质与能力 |
(三)强化班主任德育管理核心力量 |
(四)提高学校德育科研水平 |
(五)打造高素质学生会管理队伍 |
三、搭建德育学分制过程管理体系 |
(一)“三级监督管理机制”筑监察体系 |
(二)“双管齐下”促进学生发展 |
四、营造德育学分制下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
(一)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
(二)以活动为引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
五、加强德育学分制下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一)组建家长学校,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站 |
(二)加强班级家庭教育工作指导 |
六、打造德育学分制下社会志愿服务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 |
2.1.2 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2.1.3 澳大利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学分制的发展 |
2.2.2 普通高校实施的学分制类型 |
2.2.3 高水平运动队的由来、招生和办队模式的研究 |
2.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现状 |
2.2.5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现状研究 |
4.1 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基本特征 |
4.2 目前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的基本情况 |
4.2.1 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基本形式 |
4.2.2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 |
4.2.3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
4.2.4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训练情况 |
4.3 目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种类 |
4.3.1 专业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
4.3.2 高水平运动员集中管理的模式 |
4.4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 |
4.4.1 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操作的差距 |
4.4.2 职能部门之间不协调 |
4.4.3 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实施无保障 |
第5章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 |
5.1.3 整体配套原则 |
5.1.4 教育性原则 |
5.1.5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
5.2 山东省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构建 |
5.2.1 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 |
5.2.2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课程教学管理 |
5.2.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运动训练管理 |
5.2.4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 |
5.2.5 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下的后勤服务管理 |
5.3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运动训练与学习进度安排 |
5.3.1 在规定年限内必须修满文化课学分 |
5.3.2 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运动训练学分和完成相应运动成绩目标 |
5.3.3 在校期间每学年必须完成学分的最低要求和对应的运动训练目标 |
5.3.4 休学规定 |
5.3.5 停学和停训规定 |
5.3.6 退学和退队规定 |
5.4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毕业与结业条件 |
5.4.1 结业的条件 |
5.4.2 取得毕业证的必备条件 |
5.4.3 取得学位证的毕业要求 |
5.5 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教学与训练质量监控 |
5.5.1 教学与训练资源监控 |
5.5.2 教学与训练过程监控机制 |
5.5.3 教学与训练信息监控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改进学分制管理,形成良性外部环境 |
6.2.2 改进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 |
6.2.3 加强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 |
6.2.4 做好文化课学分与运动训练学分的分配 |
6.2.5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介 |
(6)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一、关于国外高校德育实施的状况研究 |
二、关于国内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伦理 |
第一章 德育学分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校德育 |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 |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的相关理论支撑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
三、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
第三节 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和视角 |
一、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维度 |
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视角 |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调查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一、问卷调查内容 |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 |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访谈调查研究设计 |
一、访谈问题内容 |
二、访谈对象情况 |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的德育学分制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状况调查分析 |
一、实施动因 |
二、推行德育学分制所具体实施的举措 |
三、学校2015—2016 年德育成绩的分析 |
第二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的问卷结果分析 |
一、目标维度 |
二、内容维度 |
三、方法维度 |
四、评价体系维度 |
五、问卷调查小结 |
第三节 德育学分制实施访谈结果分析 |
一、目标维度 |
二、内容维度 |
三、方法维度 |
四、评价体系维度 |
五、访谈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建议 |
第一节 明确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目标 |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 |
三、形成科学的高校德育学分制发展理念 |
第二节 丰富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 |
一、引入符合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 |
二、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地位 |
三、突出德育实践活动 |
第三节 优化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方法 |
一、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效率 |
二、建立高校学生德育档案的网络体系 |
三、探索德育学分制实施新方法 |
第四节 完善高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
一、加强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监督管理 |
二、推动高校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
三、开展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
第五节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问卷一 |
三、访谈问卷二 |
致谢 |
(7)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现状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第二课堂活动分类 |
(四) 不同类型活动各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情况比较 |
二、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目标指向不明确 |
(二) 内容规划不系统 |
(三) 考核体系不健全 |
三、对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中所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
(一) 学分制认识的偏差 |
(二) 管理机制的缺失 |
(三) 功利化思想影响 |
四、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的对策分析 |
(一) 正确把握学分制的本质内涵 |
(二)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
(三) 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 |
(四) 努力提升课内教学质量 |
(8)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MOOC的定义 |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1 MOOC的特征 |
4.1.1 大规模 |
4.1.2 开放性 |
4.1.3 个性化 |
4.2 MOOC的技术背景 |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4.3.1 现实与契机 |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
5.1 D校的基本情况 |
5.1.1 学校概况 |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
5.2.1 指导思想 |
5.2.2 设计原则 |
5.2.3 设计思路 |
5.2.4 方案构架 |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
6.1 制度保障 |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
6.2 经费保障 |
6.3 后勤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地方高职院校受宠的理由 |
(一) 学分制管理的自由理念与个性化特征 |
(二) 学分制管理的政策性驱动和改革要求 |
(三) 学分制管理的普遍适切性和灵活性特征 |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基本思路 |
(一) “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是渐进摸索的过程 |
(二) 弹性学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设置 |
(三) 有效重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 |
(四) 完善学生所修课程学分的确认、转换与互认机制 |
(五) 加强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学生学业指导 |
三、完善“学分制”管理的保障体系 |
(一) 辩证科学认识学分制, 形成改革合力 |
(二) 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学分制实施条件 |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学分制配套管理体系 |
(四) 加强理论研究, 提升学分制管理水平 |
(10)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学分制的内涵 |
(一) 学分制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
(二) 学分制集中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三) 学分制改革的关键是构建和完善选课制。 |
(四) 学分制改革应该是资源配置的整合和优化过程。 |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背景 |
四、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制约因素 |
五、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对策 |
(一)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
(二) 积极构建学分制管理制度框架。 |
(三) 多方协调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
(四) 加强参与式教学, 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
六、启示与思考 |
(一) 必修课比例依然较高。 |
(二) 按学分收费无法真正实行。 |
(三) 学科壁垒一时难以打破。 |
(四) 教务管理系统运行不畅成为掣肘。 |
(一) 着力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和地位。 |
(二) 探索更加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为打破学科壁垒扫清障碍。 |
(三) 逐步下放教学管理权力, 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教务管理模式。 |
(四) 完善课程和专业评估制度, 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 |
四、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管理探究[J]. 杨帆,杜迎春,杨娅楠,李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5)
- [2]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J]. 宋长军,潘存爱. 昌吉学院学报, 2021(01)
- [3]以学分制改革推进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学分制改革探析[J]. 何慧荣,周海玲.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9(05)
- [4]德育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胶州Z中职学校为例[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5]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D]. 韩志朋. 鲁东大学, 2019(12)
- [6]高校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研究 ——基于云南师范大学的调查[D]. 刘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沈忠华. 教育科学, 2018(06)
- [8]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9]地方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 徐高虹,周珑. 高教论坛, 2018(08)
- [10]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 曹金芳,陈伟光,张清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