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慧[2](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纲领之下,教育部相继推出多项政策鼓励中职学校大力开设《3D打印》课程,培养3D打印技术专业人才。3D打印技术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等多学科融合产物,而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地综合运用,注重科学探究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地培养。因此,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3D打印》课程,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对国内外《3D打印》课程、STEAM教育理念的相关文献进行大量查阅、分析,界定《3D打印》课程、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概念。再对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做中学理论以及工程学思想进行阐述,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中职《3D打印》课程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存在技术实操生硬、工程思维薄弱、情感态度消极等问题,借助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优势为问题提供解决途径。然后,阐述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3D打印》课程的融合条件;将趣味性、多维性、协作性以及项目性作为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以5E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工程设计流程,依照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实现条件五大要素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最后,基于教学模式实施《笔筒设计》、《手机支架设计》、《合页设计》三轮行动研究,对行动研究进行总体规划,分析学生学情、制定前端设计;依照制定计划、行动实施、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步骤实施教学;根据课堂观察、学习评价、量表测评、学生作品等数据检验教学效果,对行动研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中职《3D打印》课程,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夯实学生的技术实操、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改善学生的情感态度,取得一定的课堂教学效果。希望通过本次教学研究,为中职《3D打印》课程地开展提供一些经验参考,也为中职学生将来从事3D打印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蒲雅倩[3](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指出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刚[4](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吴卫江[5](2021)在《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广东省经济一直排在全国前三强,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广东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技工院校规模和综合实力居全国之冠。然而,虽然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和技工教育发展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但是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广东需不断提升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水平,实现技能人才从量到质的发展。论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进行研究,以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作为案例,对该校学生技能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论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分层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等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指出学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的专业设置、职业能力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企业、政府等多个视角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者在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论文在明确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国内外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提出以技工学校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主体,企业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合作伙伴,政府作为校企合作制度制定者和主导者,重新定位学校、企业、学校在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理顺三者合作的关系,建立起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制度,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而言,论文从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的角度重塑三者合作关系,最终从学校对学生技能培养进行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企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力资本储备策略全程参与学生技能培养、政府通过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强化其主导职能三方面提出技工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水平提升的对策和建议,为解决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文丽云[6](2021)在《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景区导游实务》作为中职学校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规范了景区导游人员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该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合格导游员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能独立开展导游服务,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应对旅游中的突发事件和游客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导向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在分析问题导向教学法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可借鉴优势的基础上,实地通过教师学生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两所学校《景区导游实务》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在实践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比较频繁,但是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存在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不足、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表的设置与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标准不符合、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不高、对问题的总结与延伸不足等问题。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各环节的重要性,并最终界定了本文教学法优化之后的教学流程。紧接着根据教学最优化理论,结合学情、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接下来的优化方案设计和优化行动研究奠定基础。针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优化路径初步设计了优化的方案。本研究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性、循序渐进性、启发引导性、协作性等原则对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进行优化路径的设计。为了全方位检验教学优化路径的有效性,展开了三轮行动研究,针对每轮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根据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访谈结果以及学生的测试分数分析发现,优化后的PBL在提问环节更加灵活合理,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环节更加契合岗位职责要求,能更有效的对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证明经过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王纲[7](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戚晓思[8](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周玲玲[9](2021)在《基于智慧云平台的中职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充分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积极推动情景教学的广泛应用,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是实现我国现阶段教学目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把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利用教学新理念、新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则显得更为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种新型教育模式陆续产生,进而形成了一种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本研究基于当前中职商务助理专业《会议实务》课程的教育现状,深入理解并剖析项目式教学法,结合智慧云平台,构建了基于在线智慧云学习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设计和应用,采用以实验研究法为主,结合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智慧云平台、项目式教学模式和中职《会议实务》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并深入了解智慧云平台、项目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和相关的支撑理论。分析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当前应用与设计方面存在困难,根据当前项目式教学模式、《会议实务》课程存在的不足来进一步界定智慧云平台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关系以及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与《会议实务》课程的关系。(2)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会议实务》课程内容的项目确定、学习目标和资源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前期分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对《会议实务》这本教材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将其分解成若干具体项目,进行课程项目设计。并按照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将其从七个阶段予以展开设计,最后从资源、策略、活动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智慧云平台支持下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资源开发。(3)将设计好的项目教学实践于XX省XX职业学校的商务助理专业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利用问卷调查进行前测从而获取原始数据。然后利用设计好的基于智慧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一学期教学后,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后测、访谈取得的数据以及平台的日常数据,收集并对比两个班级实验前后的成绩数据,并以此展开总结。分析基于智慧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会议实务》课程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是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方面。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创新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本次研究,学生通过智慧云平台支持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学习后,对《会议实务》这门课有了新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显着提升,对该模式也有着很高的评价。本次研究证实,与传统模式相比,采用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以促进和提高。
黄威威[10](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行业、企业为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电子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阶段其毕业生在市场上较难找到满意的专业对口工作,出现学校人才供给滞后于企业需求的现状。究其原因,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与市场存在脱节,学生“学非所用”较为普遍,因此导致中职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中无法体现自身应有优势。唯有改良中职学校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其与企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才能有效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市场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急缺的现状。现流行于高等工程教育的OBE理念,因其聚焦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可以达到的学习成果,并据此对教学进行反向设计,对于只注重“教育投入”而不注重“教育产出”的传统教学而言,是一种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灵感与启发。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基于OBE理念,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反推教学过程与活动,以确保中职学校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介于此,本研究以数字电路实训课程,这一培养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为研究对象,基于OBE理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OBE理念的内涵、发展与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其次,通过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现状以及电子电工类企业对中职电子技术类毕业生从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接着从调查结果中界定中职数字电路实训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再次,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将调查所得的预期学习成果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点衔接且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电路实训内容、选择“翻转课堂+引导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教学评价、形成具有持续更新功能的教学反思闭环系统。最后,通过教育实验法,以《组合逻辑电路综合实训》为案例,将基于OBE理念设计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在中职学校进行了对比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实训教学新模式较传统模式而言,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训理论与实操掌握、工作责任意识、自我管理等能力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且新模式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与支持,因而基于OBE理念设计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技能实训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2.1.3 职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DIO理论 |
2.2.2 体验学习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2.2.4 “知行合一”理论 |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
3.1.1 就业面向岗位 |
3.1.2 专业培养目标 |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
3.1.4 教学标准分析 |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
3.2.1 教学目标 |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
3.3.5 调查问卷总结 |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
5.1 课程结构设计 |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
5.2 课程标准构建 |
5.3 课程目标构建 |
5.4 课程内容构建 |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
6.2 前期准备 |
6.2.1 实践目的 |
6.2.2 实践内容 |
6.2.3 授课对象 |
6.2.4 环境设计 |
6.2.5 教材准备 |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
6.3.1 环境搭建 |
6.3.2 材料准备 |
6.3.3 案例实施 |
6.3.4 分析调整 |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
6.4.1 材料准备 |
6.4.2 案例说明 |
6.4.3 案例实施 |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
附录Ⅶ 任务书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推动中职《3D打印》课程发展 |
2.中职《3D打印》课程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
3.STEAM教育理念契合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改革 |
(二)研究综述 |
1.STEAM教育研究 |
2.《3D打印》课程教学研究 |
3.STEAM教育与《3D打印》课程的融合研究 |
4.文献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相关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3D打印》课程 |
2.STEAM教育理念 |
3.5 E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情境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做中学理论 |
4.工程学思想 |
三、中职学校《3D打印》课程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设计 |
1.调研目的 |
2.调研对象 |
3.调研方法 |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
1.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2.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技术实操生硬 |
2.工程思维薄弱 |
3.情感态度消极 |
(四)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分科教学致使学生实践能力羸弱 |
2.脱离真实情境限制学生工程思维 |
3.学习过程枯燥导致学生情感消极 |
(五)问题的解决途径 |
1.STEAM教育理念实现跨学科式教学 |
2.STEAM教育理念基于真实问题情境 |
3.STEAM教育理念加强学生学习体验 |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 |
(一)STEAM教育理念与中职《3D打印》课程的融合条件 |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
1.趣味性原则 |
2.多维性原则 |
3.协作性原则 |
4.项目性原则 |
(三)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
1.理论依据 |
2.教学目标 |
3.操作程序 |
4.实现条件 |
5.教学评价 |
(四)教学模式的构建形式 |
(五)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总体设计 |
1.学生学情分析 |
2.教学前端设计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制定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观察分析 |
4.反思调整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制定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观察分析 |
4.反思调整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1.制定计划 |
2.行动实施 |
3.观察分析 |
4.反思调整 |
(五)行动研究效果评价 |
1.技术实操熟练 |
2.工程思维增强 |
3.情感态度活跃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学校《3D打印》课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学校《3D打印》课程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三:工程思维测评量表 |
附录四:学习评价表 |
附录五:小组评价量规 |
附录六:笔筒建模、打印流程 |
附录七:手机支架建模、打印流程 |
附录八:合页建模、打印流程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三、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问题和局限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内容与逻辑结构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技工院校 |
2.技能培养 |
(二)相关理论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人力资本理论 |
二、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现状 |
(一)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历史概述 |
1.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历史回顾 |
2.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体制与相关制度 |
3.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
4.逐步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学生技能培养模式 |
(二)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取得的主要成效 |
1.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 |
2.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成绩斐然 |
3.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
三、影响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问题 |
(一)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匹配不足 |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不足 |
2.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不足 |
3.毕业生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匹配不足 |
4.毕业生学历提升和职位升迁艰难 |
(二)学校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
1.企业对于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 |
2.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
3.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
(三)政府对于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支持不足 |
1.政府对于技工学校招生政策支持不足 |
2.政府对于技工学校发展经费支持不足 |
3.学校办学场地与师资严重不足 |
四、影响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匹配不足的原因分析 |
1.学校课程设置落后于企业的职业标准 |
2.学校学生技能培养模式与的企业需求不适应 |
3.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 |
4.学生的评价体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
(二)学校学生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的原因分析 |
1.企业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校企合作认识不足 |
2.企业对于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社会责任缺失 |
3.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
(三)政府对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
1.政府对于学校学生技能培养保障制度不完善 |
2.政府财政拨款不能适应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经费的增长 |
3.政府制定的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制度和法规不完善 |
五、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国内外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的典型经验 |
1.国外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典型经验 |
2.国内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典型经验 |
(三)国内外技能人才培养典型经验的启示 |
1.技工院校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 |
2.注重企业参与培养技能人才 |
3.政府应该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
(三)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对策建议 |
1.学校学生技能培养进行双轨制课程体系改革 |
2.学校学生技能培养应具有前瞻性 |
3.强化企业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参与 |
4.强化政府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主导职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6)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 |
2.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
3.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优化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益尝试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二、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PBL |
2.《景区导游实务》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社会互赖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教学最优化理论 |
三、《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问卷、访谈设计 |
2.调研结果分析 |
(二)PBL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问题设计灵活性不足 |
2.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 |
3.教学评价表的内容设计与景区导游服务标准不符合 |
4.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
5.教师对问题总结与拓展引导不足 |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1.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2.PBL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明显 |
3.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 |
(四)《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PBL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1.师生对PBL教学的接受度较高,且具有优化PBL的愿望 |
2.教师具有较高的提问素养 |
3.《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内容适合PBL教学 |
4.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 |
四、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方案设计 |
(一)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优化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
1.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和启发引导的原则 |
2.以教学目标和岗位职责要求为依托,坚持协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
(二)PBL的教学流程设计 |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
1.课前环节 |
2.课中环节 |
3.课后环节 |
五、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教学优化实践 |
(一)教学优化行动研究方案 |
1.优化目的 |
2.实践对象 |
3.行动研究课程内容分析 |
4.实践步骤与效果评价 |
5.行动研究方案整体思路图 |
(二)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
1.第一轮行动研究 |
2.第二轮行动研究 |
3.第三轮行动研究 |
4.实践效果分析 |
(三)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2.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
3.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
4.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六、研究结果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PBL优化路径总结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1.研究反思 |
2.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全面质量管理 |
二、高校音乐专业 |
三、人才培养质量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一、已有研究启示 |
二、已有研究局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问题 |
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数据搜集 |
一、访谈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分析方法 |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
五、案例小结 |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
五、案例小结 |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
一、个案简介 |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
五、案例小结 |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
一、项目分析 |
二、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差异性比较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智慧云平台的中职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国家中职教育政策 |
二、 中职教学的需要 |
三、 项目式教学的兴起 |
四、 基于智慧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变革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实验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项目式教学模式概述 |
一、项目式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智慧云平台概述 |
一、关于智慧云平台 |
二、智慧云平台功能 |
三、智慧云研究现状 |
四、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
四、合作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中职商务助理专业及《会议实务》课程概述 |
一、商务助理专业 |
二、《会议实务》课程 |
三、中职商助专业教学特点及现状 |
四、中职商助专业项目式教学实施可行性分析 |
五、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议实务》课程中可行性分析 |
六、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会议实务》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中职商助专业项目式教学前期分析 |
一、学习目标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学习内容分析 |
四、资源环境分析 |
第三节 中职商助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设计 |
一、总体框架设计 |
二、项目分解 |
三、中职《会议实务》课程项目设计 |
第四节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平台应用 |
一、教师功能 |
二、学生功能 |
第五节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评价设计 |
一、过程评价 |
二、终结性评价 |
第六节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设计 |
第四章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
第一节 实践实施计划 |
第二节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方案设计 |
一、“安排会议住宿”项目设计与应用教学设计 |
二、实验组实施过程 |
第五章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与评价 |
第一节 中职《会议实务》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分析 |
一、形成性成绩分析 |
二、终结性成绩 |
三、活动组织分析 |
第二节 学生访谈分析 |
第三节 教师访谈分析 |
第四节 基于智慧云平台中职商务助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实践总结 |
一、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
二、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职商助专业学生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前测问卷调查 |
附录 B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 C 中职学校项目教学基本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基于智慧云平台的中职商务助理专业项目式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学习成果 |
致谢 |
(10)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三)OBE理念的启发与指导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状综述与发展分析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OBE理念 |
(二)数字电路 |
(三)实训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一)教育目标理论 |
(二)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三)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
(四)混合式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实训教学现状及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 |
一、调研说明 |
(一)调研目的 |
(二)调研对象 |
(三)调研设计 |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
(一)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
(二)企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
三、调研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
一、参考教材分析 |
二、学生学情分析 |
三、实训教学设计 |
(一)实训教学目标确定 |
(二)实训教学内容构建 |
(三)实训教学方法选择 |
(四)实训教学评价开展 |
(五)实训教学反思改进 |
第五章 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教学实践 |
一、实践内容选择 |
二、实践对象确定 |
三、实践资源介绍 |
(一)引导文 |
(二)微课 |
(三)资料包 |
(四)在线学习软件 |
四、实践过程说明 |
(一)课前学习阶段 |
(二)课中练习阶段 |
(三)课后复习阶段 |
五、实践结果分析 |
(一)实训教学效果分析 |
(二)学生学习感受分析 |
(三)实践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职数字电路实训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电工电子类企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职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摸底卷》 |
附录六 《二人抢答器》引导文 |
附录七 《4 线—16 线译码器》引导文 |
附录八 《三人投票表决器》引导文 |
附录九 引导文中《工作情况检查表》部分内容的设计过程 |
附录十 《二人抢答器》与《三人投票表决器》的教学设计 |
附录十一 《数字电路综合实训终结考试卷》 |
附录十二 基于OBE理念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感受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改革教学模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职《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 刘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5]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研究[D]. 吴卫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D]. 文丽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9]基于智慧云平台的中职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D]. 周玲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于OBE理念的中职数字电路综合实训设计与实践研究[D]. 黄威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