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成绩斐然(论文文献综述)
朱雯[1](2021)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文中认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延不愈,且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口腔、皮肤粘膜、消化道、肝脏、肺、关节及筋膜等器官组织常受到累及,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程度各异的排异症状,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cGVHD的一线治疗比较公认的是糖皮质激素(加或不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是一线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仅有50%,有5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差,并且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包括感染风险增加、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除此之外对于部分糖皮质激素依赖和复发难治患者难治性患者,对cGVHD的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发起了挑战,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骁悉、干扰素等,但其疗效往往不理想。一线治疗失败的cGVHD患者往往有较差的预后结果。需要启动cGVHD的二线治疗,但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有效率较低,长期使用导致感染、胃肠道反应、复发等毒副作用比较明显,亟待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西罗莫司是一种疗效好、低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因其较低的肾毒性而受到关注,同时西罗莫司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使其对皮肤cGVHD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发现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组成新方案,用于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患者,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的有效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后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cGVHD患者27例,给予西罗莫司联合环孢素或者他克莫司治疗。参考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cGVHD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cGVH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六月及1年时各个器官cGVHD评分并与用药前基线对比,观察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总反应率(CR+PR)、6个月及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6,PFS-12)、总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此外,记录所有患者纳入该方案后用药后出现的毒副作用。从而评估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的cGV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入组27例患者,最终可分析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所有纳入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24.1(12.0~50.1)个月,纳入的27名患者中,原发疾病为AML者13人,4人为ALL,4人为CML,3人为MDS,1人患有淋巴瘤,1人患AA,1人为PNH患者。随访六个月时,3例患者cGVHD达到完全缓解(CR),12例患者的疾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表现为疾病稳定状态(SD),6例患者疾病有所进展(PD),纳入患者的总反应率(ORR=CR+PR)为55.6%,6个月时无进展生存率(PFS-6)达到88.9%,6个月时的总生存率(OS-6)为100%。随访1年时,CR者5例,PR者11例,SD者9例,PD者2例,ORR为59.3%,PFS-12达到62.9%,OS-12为100%。该方案对供者为男性的cGVH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供者为女性的cGVHD患者。对有口腔、皮肤、肝脏等器官排异表现的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未发生新增的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感染。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从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cGVH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说,西罗莫司联合CNI的治疗方案在远期效果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用药安全性较高,适合cGVHD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丁洁[2](2021)在《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深入探索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比较IDA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联合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在成人初治AML患者中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为临床医生优化AML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长海医院血液科668例初治AML(非M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诱导化疗方案不同分为IA(IDA+Ara-C)组(n=303例)和DA(DNR+Ara-C)组(n=365例)。IA组用药方法:IDA 10-12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 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DA组用药方法:DNR 45-60mg/m2/d,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0mg/m2/d,分2次持续静脉滴注3-5h,第1~7天。治疗一疗程后如果获得部分缓解或原始细胞比例下降≧60%,重复原方案一疗程,如果第二个疗程仍未取得完全缓解,则视为治疗无效,换用其他化疗方案。1个疗程获得CR患者继续采用原方案再巩固1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均采用大剂量Ara-C 3~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经化疗骨髓完全缓解后部分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均完成36个月随访。对218例患者(IA组92例,DA组126例)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检测MRD,MFC对MRD的监测通常基于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related immunophenotypes,LAIPs)进行分析。当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后,抽取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流式细胞学数据采集。对于定期巩固化疗的患者,每1-3个月监测MRD水平。当检测MRD水平≥0.001,则定义为MRD阳性,否则MRD为阴性。100例患者在骨髓CR后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全相合供者、亲缘单倍体供者和无关供者,移植前应用BUCY方案或FBA方案进行预处理,若供体为同胞全相合不加ATG(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有位点不合都要加ATG预防GVHD。研究分析比较两种化疗方案(IA、DA)在AML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ORR)、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total survival,OS)、不良反应等的差异;通过检测两组患者骨髓中的MRD研究两组患者MRD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分析比较移植后两组患者的PFS、OS。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I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70.63%、PR率为9.24%,ORR率为79.87%,DA组诱导治疗后CR率为56.99%、PR率为13.15%,ORR率为70.14%,IA组患者的CR及ORR均高于DA组。(2)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三组间CR率按低、中、高危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IA组患者预后良好组的CR及ORR高于DA组,两组患者预后中等、不良的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患者年龄,以60岁为界限,IA患者<60岁患者261例,DA组<60岁患者340例,<60岁患者的CR率IA组明显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60岁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依据FAB分型比较M1M2亚型与M4M5亚型的疗效,IA组M1+M2亚型患者有107例,M4+M5亚型患者有181例;DA组M1+M2亚型患者有142例,M4+M5亚型患者有207例。M1+M2亚型患者经诱导治疗后IA组CR率、ORR均高于DA组(P<0.05);而M4+M5亚型患者IA组CR率高于DA组(P<0.05),IA组和DA组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患者治疗疗程数,以第1疗程为界限,进行分层比较,IA组第1疗程后的CR率高于D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IA组和DA组的CR率、O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真菌感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A组患者后续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发生率低于DA组(P<0.05)。(7)IA组患者中位OS为26.3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5.6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A组患者中位PFS为19.16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3.82个月,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8)由于两组第一个疗程CR的患者无病生存较多,数据中删失比例较高,导致无法估算中位生存时间。第二个疗程达CR的IA组患者中位OS为25.50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6.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9);IA组患者中位PFS为17.27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10.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8)。(9)DA组经诱导缓解达CR的患者有126例,IA组经诱导缓解后达CR的患者有92例。两组患者经1-2疗程的诱导化疗后骨髓达CR后进行MRD检测,D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达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1.35%(0-3.78%),MRD阳性者80例(63.49%),MRD阴性者46例(36.51%)。IA组患者经诱导缓解CR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93%(0-3.76%),MRD阳性者49例(53.26%),MRD阴性者43例(46.74%);两组患者经诱导化疗达CR后进行2个疗程巩固治疗后检测MRD,D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62%(0-3.69%),MRD阳性者59例(46.83%),MRD阴性者67例(53.17%)。IA组患者巩固治疗后平均MRD阳性细胞水平为0.31%(0-3.65%),MRD阳性者36例(39.13%),MRD阴性者56例(60.87%)。DA检测患者中有43例确诊骨髓复发,IA检测患者中有21例确诊骨髓复发。(10)两组治疗方案患者中,不论性别、年龄以及疗效,MRD<0.001组复发例数均少于MRD≥0.001组,但两组患者的复发率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难治均无关(P>0.05)。(11)IA组患者中共有21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无复发患者,7-12个月内有1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有11例。I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22.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4.0月,MRD阴性的患者PFS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DA组患者中共有43例复发,其中6个月内复发患者有2例,7-12个月内有20例复发,超过12个月复发的患者有21例。DA方案组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6.5月,而MRD≥0.001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6.3月,MRD阴性的患者PFS也显着长于MRD阳性患者(P<0.001)。(12)两组患者中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性别、年龄、供体类型、预处理方案、MRD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通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供者类型、性别都不是影响患者移植后预后的因素,只有MRD是影响患者移植后OS的因素(P=0.042)。(14)移植后两组患者中MRD<1%的亚组共71例患者,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生死亡或复发事件,故无法估算IA组和DA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且无法进行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而MRD≥1%的亚组中,IA组患者中位OS为13个月,DA组患者中位OS为1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IA组患者中位PFS为10个月,DA组患者中位PFS为8个月,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与DA方案比较,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AML具有更高的缓解率,而且不增加治疗相关毒副反应。(2)IA方案可延长AML患者的OS和PFS,减少后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3)治疗后MRD的水平与患者的骨髓复发存在高度相关性,对于行allo-HSCT患者,为了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尽量在预处理前使患者的MRD<0.01。(4)采用IA方案诱导治疗的AML患者获益将延续至allo-HSCT后的OS和PFS。
郭凯[3](2021)在《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种少见且高度异质性的一类疾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0%至15%。正常T细胞的生理复杂性反映在PTCL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中,而PTCL是血液病理学和血液肿瘤学最复杂的领域之一。直到目前人们对PTCL的分子机制和相关表型还知之甚少,因此难以进行相应的前瞻性治疗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不同新药组合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经本院病理科确诊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IPI积分、PS评分、结外侵犯部位、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化疗疗程、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21.0,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率及绘制生存函数曲线,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97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范围14-84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63例(65%),女性34例(35%),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3例,ALK阴性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0例,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5例,肠病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5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94.6月;2年OS为68%,2年PFS为66%;5年OS为43%,5年PFS为42%,其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3年OS为73%,5年OS为40%,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统计数据(3年OS为60.82%)的预后[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年OS为77%,5年OS为47%,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统计的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3年OS为56.12%、5年OS为44.90%)[2];60岁以上患者1年OS为73%,2年OS为64%,3年OS为61%,优于2005年-2013年间治疗的老年PTCL患者预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41%、30%)[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IPI积分、EOCG评分、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有无骨髓累及对生存时间影响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Ann Arbor分期(I-II期中位OS与III-IV期中位OS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化疗后并发感染与未并发感染两组间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疗效(P<0.0001)、诱导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18)对生存时间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CHOP/CHOP样方案与含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含培门冬酶方案与否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含西达本胺方案中位OS与不含西达本胺方案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化疗联合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生存优势。结论1.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中位OS最长,是预后最好的病理类型。2.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较本中心早期统计总生存时间延长,提示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新药出现,该两种病理类型预后有所改善。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化疗后并发感染与否、诱导缓解后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4.含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化疗方案与CHOP/CHOP样方案相比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含培门冬酶方案与不含培门冬酶方案相比总体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应用4疗程及以上培门冬酶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复发后应用西达本胺无法改善患者预后。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中位OS均较8年前同一中心统计数据延长,提示可能由于新药的出现改善了整体预后。6.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无论分期,行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具有生存优势,两者OS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巩固放疗可以改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
张益敏[4](2020)在《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 HD)是导致移植后患者非复发死亡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Gv H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T细胞免疫扮演重要的角色。经过预处理的大剂量放化疗后,宿主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例如,TNFα、IL-1、IL-6等)、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抗原和共刺激分子在宿主抗原递呈细胞上放大表达,刺激供体来源T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最终引起靶器官的免疫损伤。T辅助细胞17(T helper lymphocyte 17,Th17)主要产生IL-17。Th17细胞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转录后修饰。Th17细胞是介导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T细胞亚群之一。但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Gv HD发生发展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论。研究报道外源性给予Th17细胞会造成受体小鼠发生肺部和皮肤的损害。而植入il17基因敲除的T细胞会使移植小鼠Th1细胞的分化增加,Gv HD的表现也加重,说明Th17细胞可能不是Gv HD的必要条件。也有人认为,肝脏和肠道的Gv HD主要由Th1细胞介导,而Th17细胞则主要在皮肤和肺部的Gv HD中发挥作用。还有研究结果显示,Th17细胞可能在Gv HD的早期发挥作用。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是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转化、凋亡及代谢等多种细胞事件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P2A通过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控免疫反应。此外,PP2A能调控T细胞亚群的分化改变机体的免疫微环境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急、慢性Gv HD(aGvHD、c Gv HD)中,PP2A和Th17细胞的分化,以及Gv HD发生之间关系,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GvHD背景下,PP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机制,为aGvH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的54例在我院行allo 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男性24例(53.3%),中位年龄37岁(范围:16~64岁)。根据是否发生Gv HD,分为Gv HD组(包括aGvHD组:14例,25.9%;c Gv HD组:9例,16.7%)和非Gv HD组(31例,57.4%)。12例正常供体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在移植前15天及移植后+15天、30天、+45天、+60天和+90天的外周血标本。Gv HD发生时和治疗缓解后均收取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A等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PCR法检测PP2AC、RORγt、IL-17A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GvHD和非Gv 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2AC、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结合情况。结果1.外周血中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与aGvHD严重程度正相关,包括:TNF-α、IL-1β、IL-2R、IL-6、Reg3α和皮肤特异性因子elafin。2.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绝对数及比例显着升高。c Gv HD组Th17细胞数与非Gv HD组无显着差异。3.aGvHD组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显着高于非Gv HD组,包括:TGF-β1、IL-6、IL-17A及IL-23。4.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患者PP2AC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h17细胞相关的IL-17A、TGF-β1、IL-6和IL-23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调控Th17分化的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5.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P2AC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非Gv HD患者,STAT3(Tyr705)和Smad2(Ser465/467)的磷酸化水平升高,Smad3(Ser423/425)的磷酸化降低。aGvHD患者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6.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Smad2(Ser465/467)和p-STAT3(Tyr705)可与RORγt蛋白结合。结论1.Th17细胞与aGv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PP2A通过调控Th17细胞的分化参与aGvHD的发生。
王玉洁[5](2020)在《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造血与淋巴组织,按细胞类别可进一步分为髓系、淋系及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来源。淋系肿瘤绝大部分起源于B细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是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传统化疗长期生存较差,随着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新药的问世,患者的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是疗效仍不能让人满意,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7.7个月。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R-CHOP方案化疗后,长期缓解率仅有60-70%。虽然伊布替尼、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来那度胺等新药的联合使用对部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或有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化疗不敏感或者在治疗缓解后复发的风险,因此如何通过新疗法、新策略,改善B细胞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预后,是临床工作中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疗法(CAR-T)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靶向CD19的CAR-T治疗B-ALL和DLBCL,其缓解率分别可达到70%-90%和54%-80%。CAR-T治疗为难治/复发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CAR-T治疗获得缓解的患者面临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AR-T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能否降低CAR-T治疗缓解后复发率,为CAR-T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B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借鉴。【方法】本课题统计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在我院血液内科治疗的55例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B-ALL患者38例,DLBCL患者17例。55例患者中25例患者接受CAR-T治疗,30例患者接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研究分为两部分:(1)对于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B-ALL患者,本研究采用CAR修饰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CAR-DLI),通过与传统DLI治疗比较,探究CAR-T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B-ALL的疗效和安全性。(2)对于难治/复发的DLBCL患者,本研究采用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反应和毒副作用,探究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计8例allo-HSCT后复发的B-ALL患者接受CAR-DLI治疗,7例(87.5%)获得CR,30例接受DLI治疗,其中16例(53.3%)获得CR。CAR-DLI的体内存活和扩增情况检测显示,CAR-T细胞在回输后20天内有显着扩增,2名患者在CAR-T回输后第50天仍能检测到CAR-T细胞。CAR-DLI组的中位PFS明显长于DLI组(P=0.046),分别为16个月和3.3月。并且,CAR-DLI组OS显着长于传统DLI治疗组(P=0.0099)。此外CAR-DLI组未出现a GVHD,而DLI组分别有2名(7%)出现I-II度a GVHD,4名(13.3%)出现III-IV度a GVHD。CAR-DLI输注后,患者均出现CRS,但是症状可控。共计17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接受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ART体内存活和扩增情况检测显示,CAR-T细胞在回输后15天内有扩增。1名患者在CAR-T回输后第35天仍能检测到CAR-T细胞。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客观反应率达到88.2%。其中,10(58.8%)名患者获得CR,5(29.4%)名患者获得PR。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接受CAR-T治疗的DLBCL患者平均PFS为24.1个月。接受CAR-T治疗患者平均OS为24.7个月。13例(76.5%)患者出现CRS,对症治疗后即好转。【结论】CART治疗显着提高了B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且引起的CRS等副作用相对可控,与DLI相比,可能是治疗复发B-ALL的更有效方案,而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达到了88.2%的客观缓解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提示CART与干细胞移植结合是治疗复发难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赵潇溟[6](2020)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免疫功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免疫重建的速度、各组分间的平衡关系,尤其Th1、Th2、Th17、Treg等T淋巴细胞亚群,对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移植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恶性肿瘤的复发与否尤为重要,是免疫重建中人们关注的重点。既往关于免疫重建的研究多关注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因子在外周血中的变化,而对骨髓中免疫组分的变化关注不多。骨髓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其中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介导的信号通路组成“免疫微环境”。各亚群的分化、增殖有相互抑制、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以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平衡。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规律及其与GVHD的关系,并与外周血免疫重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选择51例因恶性血液病在本院行allo-HSCT患者及7例健康供者为研究对象,取骨髓血及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移植患者分别在移植前、移植后+15天、+30天、+60天、+90天、+180天进行标本采集。结果1、Allo-HSCT后骨髓中T亚群变化:+180天内各观察点,CD4+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6.7±1.5)%~(10.1±1.6)%),导致CD4+/CD8+细胞比值倒置并显着低于对照组((0.299±0.07)~(0.796±0.128))。Th1细胞比例在移植后+15天达最高水平((9.0±0.6)%),且在+180天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0.4)%~(9.0±0.6)%);Th2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似,导致Th1/Th2细胞比值在移植后+15天升至最高水平,且在移植后+90天内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215±0.225~3.928±0.299),移植后+180天降至正常水平。Th17细胞比例在移植后+180天内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5±0.2)%~(6.2±0.7)%),Treg细胞比例在移植前至移植后各节点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导致Th17/Treg细胞比值在移植后迅速上升,且在+90天内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147±0.264~2.518±0.343),在移植后+180天降至正常水平。2、Allo-HSCT后外周血中T亚群变化:移植后+180天内,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11.8±1.7)%~(13.5±2.3)%)显着低于对照组,CD8+T细胞比例(13.1±2.5)%~(42.7±3.1)%)显着高于对照组,这导致CD4+/CD8+细胞比值显着降低(0.342±0.06~0.441±0.083)。另,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3.5±0.3)%~(7.2±0.5)),而Th2细胞比例无显着变化,导致Th1/Th2细胞比值移植后显着升高(1.960±0.153~3.816±0.267),但可在移植后+180天恢复正常。由于Th17细胞比例显着升高,但Treg细胞比例无显着变化,Th17/Treg细胞比值移植后早期显着升高,+90天恢复正常。3、Allo-HSCT后骨髓与外周血免疫重建差异:移植后各时间节点,骨髓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CD4+/CD8+细胞比值、Th1/Th2细胞比值、Th17/Treg细胞比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外周血中水平。CD4+T细胞的亚群中:在移植后+15天,骨髓中Th1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外周血。4、Allo-HSCT后患者按中位年龄36岁分组:两组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Th1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h1/Th2细胞比值在移植前至移植后各节点无显着差异。移植后+90天,≥36岁组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显着低于<36岁组,导致Th17/Treg细胞比值均显着高于<36岁组。两组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外周血中水平。5、Allo-HSCT后患者按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分组:两组骨髓中Treg细胞比例、Th1/Th2细胞比值在各节点无显着差异;移植后早期,HLA不合组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显着低于HLA相合组水平,CD8+T细胞比例显着高于HLA相合组水平,导致HLA不合组骨髓中CD4+/CD8+细胞比值(0.265±0.062)显着低于HLA相合组(0.939±0.142)。移植后+60天,HLA不合组骨髓中Th1细胞比例(8.1±1.1)%明显高于HLA相合组(5.5±0.5)%;HLA不合组骨髓中Th17细胞比例(5.4±0.6)%显着高于HLA相合组(3.6±0.3)%。6、Allo-HSCT后患者按预处理中是否应予ATG分组:移植后早期,ATG组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显着低于ATG组水平;CD8+T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无ATG组,导致ATG组骨髓中CD4+/CD8+细胞比值均显着低于无ATG组。ATG组骨髓中Th1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无ATG组水平。7、Allo-HSCT后患者按人类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分组:两组骨髓中CD4+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CD4+/CD8+细胞比值、Th1/Th2细胞比值、Th17/Treg细胞比值在各节点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30天,CMV+组骨髓中CD8+T细胞比例(63.1±8.4)%明显高于CMV-组(46.6±3.7)%水平;移植后+15天,CMV+组骨髓中Th1细胞比例(11.9±1.2)%明显高于CMV-组(8.2±0.7)%。8、按是否发生a GVHD(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将所有患者分组:两组骨髓中CD4+T细胞比例、CD8+T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Th1/Th2细比值在移植前及移植后各节点无显着差异;在移植后早期,a GVHD组骨髓中Th1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细胞比值显着高于无a GVHD组;a GVHD组CD4+/CD8+细胞比值显着低于无a GVHD组。结论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和外周血中均有CD4+T细胞比例显着下降,而CD8+T细胞、Th1细胞、Th17细胞的比例显着增高,导致CD4+/CD8+细胞比值、Th1/Th2细胞比值、Th17/Treg细胞比值显着升高。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中CD4+T细胞、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外周血中水平;移植后早期,Th1、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外周血,但变化规律与外周血大致相似;骨髓中Th17/Treg细胞比值恢复较外周血延迟。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亚群及其相互之间的比值变化与年龄、HLA相合程度、ATG的应用、有无CMV感染及a GVHD有一定的关系。且骨髓与外周血间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的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后早期并发症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赵潇溟,黄爱杰,胡晓霞,唐古生,章卫平,杨建民,王健民[7](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T淋巴细胞亚群重建的动态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骨髓免疫重建中T淋巴细胞的重建规律及其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重建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收集同期7名健康供者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样本。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移植前和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包括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h)1、Th2,并用Luminex技术检测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 d和30 d时骨髓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至移植后180 d仍未见回升;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移植后早期(15、30 d)低于对照组(P均<0.01),60 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髓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整体水平均低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1、0.002)。恶性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后15、30、60、90、180 d时骨髓中Th1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整体水平高于外周血中水平(P=0.006);骨髓中Th2比例在移植后90 d内均无明显变化,在180 d时高于对照组(P=0.034),但整体水平与外周血中水平无明显差异(P> 0.05)。骨髓中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移植后逐渐下降,至移植后180 d时低于对照组(P=0.040);而骨髓中Th1/Th2比值在移植后90 d内各时间节点(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180 d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IL-2R水平在移植后15、30、60、90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18水平在移植后15、30、60 d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移植后90 d时仅外周血中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骨髓与外周血中IL-2R和IL-18整体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 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allo-HSCT后,骨髓中各T淋巴细胞亚群的重建规律不同,且与外周血中有所差异。
王紫薇[8](2019)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具有独特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较常规化疗显着降低了AML患者的复发风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1],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手段。近二十年来,随着移植技术不断进步,移植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但移植后复发率却没有明显降低[2],目前针对复发患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患者一旦复发,预后极差。研究可能影响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生存的因素,对识别高危患者、早期给予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虽然异基因移植后供体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复发,既往研究认为这可能与患者体内残存的耐药白血病细胞有关。Lapidot等首次将AML患者标本中的CD34+CD38-细胞群分离后输注给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重建了与人类临床表现相似的白血病小鼠模型,这群具有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相同免疫表型和生物学特性的细胞被命名为“白血病起始细胞(LIC)”[3]。此后许多研究发现,该群细胞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耐药、复发等各个阶段[4][5][6],患者体内白血病起始细胞的负荷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7][8]。虽然LIC与白血病复发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该群细胞在异基因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研究较少,而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模型是从早期阶段开始研究白血病起始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的优质模型,因此研究此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关系并探索可能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对AML患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生存相关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首次利用小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模型,研究了白血病起始细胞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发现白血病起始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Kit分子通过上调STAT3磷酸化使PD-L1高表达,从而使该群细胞对供体免疫细胞介导的GVL效应不敏感,可以在移植后复发早期快速增殖而导致白血病复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治疗可以下调白血病起始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延长小鼠生存,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第一部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生存相关因素分析一、实验方法纳入2001年3月至2015年8月在长海医院或瑞金医院接受异基因移植治疗并生存超过100天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18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细胞遗传学/分子学预后分层、供受体性别关系、供体类型、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移植物中单个核细胞数等因素对移植后复发率及复发后生存率的影响。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将单因素分析P值小于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总生存率(OS)、复发后生存率(pr 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计算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Log-Rank检验,累积复发率计算采用竞争风险模型、Gray检验,患者信息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一)218例患者中男性123例、女性95例,中位年龄36(14-62)岁,中位随访时间21.5(3.4-179.6)个月。三年OS 62.0%(95%CI 55.0%-69.0%),EFS 54.9%(95%CI 47.9%-61.9%),累积复发率30.2%(95%CI 23.7%-36.7%)。67例(31.02%)患者移植后确诊a GVHD,103例(47.69%)确诊c GVHD。截止随访终点共62例患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5.23(2.17-42.20)月,复发后1年pr OS 33.7%(95%CI 20.6%-46.9%),2年pr OS 16.0%(95%CI 4.9%-27.1%)。(二)移植后复发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非CR1状态、半相合移植、男供女移植、移植后发生c GVHD及输注更多单个核细胞是可能影响移植后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非CR1状态[CR2/3 HR 4.62(2.37-8.99),P<0.001;NR HR 3.31(1.75-6.24),P<0.001]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而移植后发生c GVHD[局限型HR 0.40(0.21-0.77),P=0.006;广泛型HR 0.33(0.13-0.82),P=0.018]与较低的移植后复发率相关。(三)影响复发后总生存率的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移植前疾病状态、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危险分层、半相合移植、女供男移植、减低强度预处理、移植后发生c GVHD及复发出现在移植2年后是可能影响复发后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时伴c GVHD[HR 0.23(0.10-0.52),P<0.001]及复发出现在移植2年后[HR 0.11(0.03-0.43),P=0.001]的患者pr OS更高。三、结论(一)移植前非CR1状态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二)移植后发生c GVHD的患者不仅复发率更低,而且复发时有c GVHD症状的患者复发后生存率也更高(三)移植后晚期复发的患者复发后生存率更高第二部分:C-Kithigh细胞分离鉴定及干性特征研究一、材料方法(一)实验动物及细胞白血病受鼠为BALB/C雌鼠,白血病细胞为BALB/C小鼠来源携带AML1-ETO融合基因及C-Kit N882K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并携带GFP荧光标记。(二)C-Kithigh细胞分离鉴定流式分选获得Lin-GFP+Sca-1-C-Kithigh和GFP+Sca-1-C-Kitlow的细胞。两群细胞分别取1×105个细胞以M3234培养基培养,每孔接种细胞1×104个。9-10天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C-Kithigh和C-Kitlow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比较两者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同样方法分选获得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分别给予BALB/C雌鼠尾静脉注射10个/只、100个/只或1000个/只,比较极限稀释后两群细胞重建小鼠白血病的能力。(三)细胞凋亡检测给予小鼠尾静脉输注未分选白血病细胞1000个/只,定期处死白血病鼠并获取新鲜骨髓细胞1×106个,以Lin、C-Kit、Sca-1标记,以Annexin V/PI或Annexin V/7-AAD凋亡试剂盒标记后流式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流式分选获得Lin-GFP+Sca-1-C-Kithigh和GFP+Sca-1-C-Kitlow的细胞,提取蛋白后按照Western Blot标准流程检测比较两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的表达情况。(四)细胞周期检测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未分选白血病细胞1000个/只,定期处死白血病鼠获取新鲜骨髓细胞1×106个,以Lin、C-Kit、Sca-1标记后Lysing Solution固定裂红,TF Fix/Perm Buffer工作液固定穿膜,Ki-67、Hoechst33342标记后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分布。G0期细胞表型为Ki67-Hoechst-,G1期为Ki67+Hoechst-,S/G2/M期为Ki67+Hoechst+。(五)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受体BALB/C小鼠接受未分选白血病细胞1000个/只,造模第14天处死小鼠,流式分选得到Lin-GFP+Sca-1-C-Kithigh和GFP+Sca-1-C-Kitlow的细胞,分别加入TRIzol提取RNA,使用RR036A Takara Prime Script?RT Master Mix(Perfect Real Time)试剂盒反转录得到c DNA,RT-PCR引物序列见附表,使用SYBR Green q PCR Master Mix试剂盒进行q RT-PCR检测。(六)比较C-Kithigh与C-Kitlow细胞诱导的白血病小鼠模型外周血CD3+T细胞和CD3+CD4+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随疾病进展的变化分别建立C-Kithigh细胞诱导的白血病模型和C-Kitlow细胞诱导的白血病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天采集外周血,裂红后以CD3、CD4、CD28、CTLA4、PD-1,ICOS标记后,流式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CD3+T细胞和CD3+CD4+T表面CD28、PD-1、CDLA4和ICOS的表达情况。(七)数据分析统计结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不符合t检验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计数资料结果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小鼠骨髓中GFP+白血病细胞百分比将白血病发病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即骨髓GPF+细胞百分比≤10%,中期即骨髓GFP+细胞百分比大于10%小于30%,晚期即骨髓GFP+细胞百分比≥30%。二、结果(一)C-Kithigh细胞较C-Kitlow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及小鼠白血病重建能力。C-Kithigh细胞形成的集落数量更多,体积更大,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分别为14.3±8.1个/1×104个细胞和2.9±1.8个/1×104个细胞(P<0.001)。接受10个/只细胞输注的小鼠全部未发病,输注C-Kithigh细胞100个/只的小鼠发病率70.59%(12/17),发病小鼠中位生存时间29(22-48)天,接受C-Kitlow细胞100个/只的小鼠白血病发病率为33.33%(6/18),发病小鼠中位生存时间35(29-70)天(P=0.011)。输注C-Kithigh细胞1000个/只的小鼠全部发病,中位生存时间27(22-41)天,接受C-Kitlow细胞1000个/只的小鼠白血病发病率77.27%(17/22),发病小鼠中位生存时间31(23-53)天(P=0.002)。(二)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凋亡比例均随疾病进展呈升高趋势,但同一发病阶段两群细胞凋亡情况未见明显差异。两群细胞在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均仅有PI-Annexin V+的凋亡细胞而无PI+Annexin V+的凋亡细胞,两群细胞凋亡比例均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但在同一发病阶段,两群细胞凋亡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早/中/晚期比较P值分别为0.479/0.673/0.587)。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3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提示C-Kithigh及C-Kitlow细胞中均未见活化的Caspase3片段(cleaved-Caspase3),Bcl-2蛋白表达在两群细胞间差异不明显。(三)C-Kithigh细胞处于增殖期的比例始终高于C-Kitlow细胞。随着疾病进展,两群细胞G0期比例均升高,C-Kitlow细胞处于G0期的比例始终高于C-Kithigh细胞(早/中/晚期比较的P值分别为<0.001/0.005/0.029)。随着疾病进展,两群细胞G1/S/G2/M期及S/G2/M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在白血病发病各个阶段,C-Kithigh细胞G1/S/G2/M期及S/G2/M期比例均高于C-Kitlow细胞(G1/S/G2/M期比例早/中/晚期比较的P值为0.002/0.034/0.029;S/G2/M期比较P值分别为0.038/0.022/0.029)。(四)C-Kithigh细胞高表达周期正性调控基因及凋亡抑制基因,低表达周期负性调控基因。细胞周期相关正性调控基因Cyclin D2、Cyclin D3在C-Kithigh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C-Kitlow细胞(P值分别为0.048、0.049),细胞周期的负性调控基因P16及P57在C-Kithigh细胞中表达更低(P值分别为0.036、0.050),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C-Kithigh细胞中高表达(P=0.047)。(五)C-Kithigh细胞诱导的白血病小鼠与C-Kitlow细胞诱导的白血病小鼠外周血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比较C-Kithigh细胞诱导的白血病小鼠与C-Kitlow细胞诱导的白血病小鼠外周血CD3+T细胞和CD3+CD4+T细胞表面CD28、ICOS、PD-1及CTLA4的表达情况,结果提示不同发病阶段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在两种白血病小鼠模型中CD3+CD4+CD28+T细胞比例均随着疾病进展明显下降,C-Kithigh组从造模前53.43%降至36.73%(P=0.050),C-Kitlow组从造模前58.60%降至31.58%(P=0.018)。两组CD3+CD4+T细胞PD-1表达均随疾病进展而升高,C-Kithigh组从2.97%升高至7.40%(P<0.001),C-Kitlow组从3.71%升高至7.88%(P<0.001),两组CD3+T细胞PD-1表达均随疾病进展而升高,C-Kithigh组从3.64%升至8.51%(P=0.001),C-Kitlow组从4.20%升高至9.75%(P=0.001)。三、结论(一)免疫表型为Lin-GFP+Sca-1-C-Kithigh的白血病细胞比表型为GFP+Sca-1-CKitlow的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小鼠白血病重建能力,表明其具有更多早期干祖细胞特性(二)随着疾病进展,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均呈现增殖受抑、凋亡增加,但C-Kithigh细胞增殖比例始终高于C-Kitlow细胞(三)C-Kithigh细胞诱导的白血病模型与C-Kitlow细胞诱导的白血病模型外周血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在疾病各个阶段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两组均可见CD3+CD4+CD28+T细胞比例随疾病进展而降低,PD-1表达升高第三部分:C-Kithigh细胞在AML异基因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材料方法(一)实验动物及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为8-9周C57BL/6(H2Kb)雌鼠,受体为10-11周BALB/C(H2Kd)雌鼠,白血病细胞系同第二部分。(二)小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模型建立受鼠接受8Gy TBI预处理后7小时尾静脉输注供体来源细胞,根据分组BL组小鼠接受供体去T骨髓(TCD-BM)细胞5×106/只+白血病细胞1×104/只,GVL组小鼠接受供体TCD-BM细胞5×106/只+脾细胞2.5×106/只+白血病细胞1×104/只。(三)研究C-Kithigh细胞在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流式分选得到C-Kithigh与C-Kitlow细胞,步骤同第二部分,分别构建Kithigh-BL小鼠模型、Kitlow-BL小鼠模型、Kithigh-GVL小鼠模型及Kitlow-GVL小鼠模型,观察四组间生存差异。利用未分选白血病细胞构建BL小鼠模型与GVL小鼠模型,移植后第9、11、15、21天处死BL组小鼠,移植后第21、28、35、42天处死GVL组小鼠,获取新鲜骨髓细胞,凋亡及周期检测同第二部分,白血病细胞表面配体分子检测:获取白血病小鼠新鲜骨髓细胞以Lin、C-Kit、Sca-1、PD-L1和ICOSL标记后流式检测。比较BL组来源与GVL组来源C-Kithigh细胞周期、凋亡及PD-L1、ICOSL的表达差异,探索GVL效应下C-Kithigh细胞生物行为的改变。(四)阻断PD-1/PD-L1通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白血病小鼠复苏白血病细胞步骤同前,给予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1×104/只,造模第1、5、9、13、17天给予小鼠PD-L1单抗400ug/只腹腔注射,造模第1天起开始给予达沙替尼20mg/kg·天灌胃治疗,直至对照组开始出现小鼠死亡,比较空白对照组、达沙替尼单药组、PD-L1单抗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小鼠生存差异。(五)蛋白印迹法检测STAT3及MAPK(Erk)磷酸化水平处死白血病小鼠,流式无菌分选得到Lin-GFP+Sca1-C-Kithigh、GFP+Sca1-CKitlow、GFP+PD-L1high、GFP+PD-L1low的细胞。提取蛋白后以Peggy Sue全自动多功能蛋白定量分析系统检测STAT3、p STAT3、Erk及p Erk的表达。最后根据p STAT3峰面积与STAT3峰面积的比值(千分比)表示磷酸化水平。(六)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同第二部分。二、结果(一)GVL组生存较BL组明显延长,Kithigh-GVL组小鼠生存明显较Kitlow-GVL组更短BL组与GVL组小鼠移植后复发率均为100%,BL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19(15-20)天,GVL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39(30-52)天(P<0.001)。Kithigh-BL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20(19-21)天,Kitlow-BL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21(19-24)天,两组间生存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6),而Kithigh-GVL组中位生存时间32(24-54)天,Kitlow-GVL组中位生存时间51(31-58)天,Kithigh-GVL组小鼠生存时间更短(P=0.008)。(二)GVL组细胞凋亡比例较BL组更高,但组内比较C-Kithigh细胞与C-Kitlow细胞凋亡无明显差异BL组及GVL组来源白血病细胞在复发各个阶段均仅可见少量PI-Annexin V+凋亡细胞。BL组C-Kithigh及C-Kitlow细胞凋亡比例在复发各个阶段均未见明显差异,GVL组两群细胞凋亡同样未见明显差异(BL组早/中/晚期比较的P值0.674/0.174/0.212;GVL组早/中/晚期比较的P值0.343/0.877/0.561)。组间比较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提示在复发中晚期GVL来源Kithigh细胞凋亡明显多于BL来源Kithigh细胞(早/中/晚期比较P值0.486/0.025/0.011),复发中期GVL来源Kitlow细胞凋亡较BL来源Kitlow细胞更多(早/中/晚期比较P值0.943/0.012/0.200)。(三)比较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在BL组与GVL组间周期分布的差异BL组中C-Kithigh细胞G0期比例始终较C-Kitlow细胞更低(早/中/晚期P值分别为0.026/0.028/<0.001),G1/S/G2/M期比例更高(P值分别为0.133/0.032/<0.001)、S/G2/M期比例更高(早/中/晚期P值<0.001/0.002/<0.001)。GVL组内比较同样发现C-Kithigh细胞G0期比例更低、增殖期比例更高(G0期比较P值分别为0.029/0.004/0.003,G1/S/G2/M期比较P值为0.029/0.007/0.002,S/G2/M期比较P值为<0.001/0.002/0.009)。比较移植后复发过程中BL组与GVL组来源C-Kithigh细胞周期分布的差异,发现复发早期BL来源Kithigh细胞G2/S/M期比例明显高于GVL来源(P=0.016),两组间Kithigh细胞G0期及G1/S/G2/M期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C-Kitlow细胞周期分布在BL组与GVL组间的差异,发现复发早期阶段BL来源Kitlow细胞S/G2/M期及G1/S/G2/M期比例均明显高于GVL来源(P=0.002,P=0.028),BL来源Kitlow细胞G0期比例明显低于GVL组(P=0.002)。(四)C-Kithigh细胞PD-L1表达高于C-Kitlow细胞对BL组C-Kithigh细胞与C-Kitlow细胞表面PD-L1、ICOSL表达情况比较发现,在疾病各个阶段C-Kithigh细胞表面PD-L1表达均高于C-Kitlow细胞(早/中/晚期比较P值0.017/0.038/0.038),GVL组C-Kithigh细胞表面PD-L1表达同样持续高于C-Kitlow细胞(早/中/晚期P值分别为0.015/0.002/0.001)。对移植后复发各个阶段BL来源Kithigh细胞与GVL来源Kithigh细胞表面PDL1、ICOSL的表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来源Kithigh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同样不同来源Kitlow细胞表面PD-L1、ICOSL的表达也未见明显差异。(五)达沙替尼治疗延长白血病小鼠生存达沙替尼单药治疗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27(26-28)天,较空白组生存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时间23(21-24)天,(P<0.001)],但PD-L1单抗单药治疗并未能使小鼠获得生存获益[24(22-26)天,(P=0.141)],达沙替尼联合PD-L1单抗治疗组小鼠生存较达沙替尼单药组稍有延长[中位生存时间28(26-31)天,(P=0.027)]。(六)C-Kithigh细胞通过JAK/STAT通路诱导PD-L1高表达Lin-GFP+Sca1-C-Kithigh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C-Kitlow细胞,GFP+PDL1high细胞中STAT3磷酸化水平明显较GFP+PD-L1low细胞更高,给予白血病小鼠达沙替尼治疗后C-Kithigh细胞表面PD-L1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发病早、中、晚期比较分别为26.8%±4.1%和49.8%±13.5%(P=0.047)、27.3%±4.6%和40.9%±1.6%(P=0.009)、21.6%±7.7%和36.3%±9.7%(P=0.110)],但两组来源C-Kitlow细胞的PD-L1表达差异不明显。三、结论(一)C-Kithigh细胞通过上调STAT3磷酸化介导PD-L1高表达,使其对供体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更不敏感,导致该群细胞在异基因移植后复发早期可以快速增殖,介导白血病复发(二)酪氨酸激酶抑制达沙替尼治疗可以下调C-Kithigh细胞PD-L1表达水平,延长白血病小鼠生存
刘思恒[9](2018)在《骨髓病理在判断BMSC功能异常导致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中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移植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疾病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多种并发症,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和提前干预,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secondary poor graft function,sPGF)成为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allo-HSCT造血重建后再度发生严重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导致度贫血、严重感染及出血,是一种致死性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和预后转归仍不明确。Allo-HSCT后sPGF已受到较多关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人群不同及自身临床经验对其进行了定义,根据诊断标准的不同,sPGF发生率波动于5%27%。骨髓造血微环境又被称作造血干细胞龛(niche),通常认为可以分为成骨龛(osteoblastic niche)和血管龛(vascular niche),两者在HSC的增殖、分化、归巢及动员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成骨龛有利于HSC的静息,而血管龛为HSC提供了增殖、分化的场所。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等实现对HSC的调节。近期有学者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方式试图预防allo-HSCT后sPGF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我们推测allo-HSCT后sPGF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分布紊乱、粘附及分泌能力下降有关。目前对allo-HSCT后sPGF患者基质细胞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或细胞培养后应用流式细胞术、PCR技术等检测相关指标和动物实验等,这些方法的优点在于通量高,可检测指标多,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基质细胞在人骨髓中的真实状态。骨髓病理检查可通过观察allo-HSCT后发生sPGF患者骨髓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到其骨髓增生状态、细胞分布、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细胞的多少、表达强度、分布状态等。因此骨髓病理检查在研究allo-HSCT后sPGF患者基质细胞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建立本中心allo-HSCT后sPGF的临床标准,并通过检测allo-HSCT患者移植前末次骨髓病理活检标本中参与细胞粘附、HSC归巢的分子CD29、CD44、ICAM-1、VCAM-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CD105,间隙连接蛋白43等指标,揭示骨髓造血微环境在sPGF上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临床预防allo-HSCT后sPGF寻找的新靶点。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度行allo-HSCT 11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造血重建后是否再次出现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将患者分为继发性植入不良(sPGF)组与植入良好(good graft function,GGF)组,对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后是否CMV感染、移植前是否缓解、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移植后外周血血细胞减少系列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建立本科allo-HSCT后sPGF的临床标准。2.根据前述标准选取其中28例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作为实验组,植入良好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其行移植术前骨髓活检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选择CD29、CD44、ICAM-1、VCAM-1、CD105、Cx43,比较上述免疫标记的累积光密度值(IOD值)3.根据前述IOD值比较结果进一步对前述两组患者加做CD34免疫组化染色,比较CD34、CD105染色的IOD值,并分别观察两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微血管形态。结果:1.Allo-HSCT后sPGF组与GGF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原发病、干细胞来源、HLA配型、性别匹配、ABO血型匹配、移植前是否缓解、移植前骨髓增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比较移植后是否CM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GGF组复发率低于sP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1系、2系、3系血细胞减少患者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GGF组死亡率低于sPG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系、2系、3系血细胞减少患者之间死亡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105 IOD值[M(Q)]试验组32 569.7(26 824.9),对照组14 091.1(5 694.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105 IOD值与分组成负相关(r=-0.349,P=0.009)。Cx43 IOD值[M(Q)]试验组29085.2(39361.9),对照组69069.6(118486.4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x43 IOD值与分组成正相关(r=0.314,P=0.000)。试验组与对照组CD44、CD29、ICAM-1、VCAM-1IOD值[M(Q)]分别为11 476.2(4770.5)对6 499.0(3 276.1)、9 450.5(6 666.8)对7 284.8(4 159.5)、1 061.6(1014.2)对469.7(372.9)、69 258.3(46 892.7)对51 024.7(3862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34 IOD值[M(Q)]为实验组4155.6(3986.1),对照组4146.85(5964.53),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5 MVD值实验组26.6±15.8,对照组12.9±11.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D105MVD值与分组成负相关(r=-0.446,P=0.001)。CD34 MVD值实验组7.2±2.7,对照组5.6±2.3,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观察示CD105阳性部位位于梭形细胞细胞浆及细胞膜,实验组阳性细胞较多,多单独分布,较少形成管腔样结构,对照组CD105阳性细胞分布亦较为紊乱,但数量较前者少;血管内皮细胞上CD105呈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部位位于内皮细胞细胞浆及细胞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可见较多管腔样结构,分布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上CD34阳性表达清晰。结论:1.患者allo-HSCT后出现sPGF是影响其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出现至少1系血细胞减少即可认为发生sPGF;2.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移植前骨髓基质细胞CD105表达水平升高、Cx43表达水平下降;3.移植后植入不良的发生可能和移植前骨髓内肿瘤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增多相关。
刘俊[10](2018)在《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30%,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ALL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FS)30-60%,儿童ALL的长期DFS可达85%以上。但仍有30-60%的患者表现为难治或复发,成为ALL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难治/复发ALL目前无标准的有效治疗手段,即使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其长期生存率仍然不乐观,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亟待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案。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表现不俗,已跻身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第四大疗法。癌症免疫疗法主要包括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调节剂、肿瘤疫苗以及免疫结合点阻断治疗等。新一代具有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嵌合型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克服了传统细胞治疗缺乏特异性的弊端,大大推动了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免疫治疗的发展,全球CAR-T技术在血液肿瘤方面的疗效受到肯定。CAR-T技术作为新型和有效的免疫治疗手段,在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广泛的关注,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60-90%,但CAR-T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短,缓解后短期复发率高。如何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利用CAR-T细胞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有研究发现,CAR-T细胞治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其长期生存率显着提高。因此,CAR-T细胞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手段。我们针对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期提高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方法:1.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中心194例初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通过对患者初诊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伴有异常抗原表达对B-ALL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2年无进展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的影响,评价伴有异常抗原表达对B-ALL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的影响;2.针对我中心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取CAR-T细胞治疗,明确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总结CAR-T细胞治疗方案,观察治疗相关并发症(CRS、神经系统毒性)及预后;3.针对我中心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行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阐明其治疗的有效性,总结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观察治疗相关并发症(CRS、神经系统毒性、GVHD)及预后。主要结果:1.纳入分析的194例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7.54916.451),1年、2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3%和39.8%。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个月(95%CI=13.0922.90),1年、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6.6%和47.4%。伴和不伴异常抗原表达在B-AL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伴异常抗原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2=19.502,P<0.001)、总生存期(?2=22.619,P<0.001)均优于伴有异常抗原表达的患者。对106例伴有异常抗原表达患者进行分析,伴髓系异常抗原表达、伴T系异常抗原表达、同时伴髓系和T系异常抗原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期(?2=0.105,P=0.949)、总生存期差异(?2=0.09,P=0.956)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伴异常抗原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均优于伴有异常抗原表达的患者,伴有异常抗原表达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是不伴异常抗原表达的2.323倍(95%CI=1.5593.461,P<0.001);首次诱导化疗获缓解的患者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均优于不缓解的患者,首次诱导化疗获缓解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是不缓解的0.24倍(95%CI=0.1510.383,P<0.001);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均优于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移植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是未移植的0.35倍(95%CI=0.2110.581,P<0.001)。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到Cox比例风险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14岁、异常抗原表达的回归系数是正值,移植、首次诱导化疗缓解回归系数为负值,提示年龄>14岁、异常抗原表达、未进行移植、首次诱导化疗未缓解是患者疾病进展、死亡的条件组合。对入组的49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析显示:患者是否伴有异常抗原表达在WBC、PLT重建时间及移植后MRD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患者伴异常抗原表达与不伴异常抗原表达的无病生存期(?2=1.526,P=0.217)、总生存期(?2=0.883,P=0.3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26,P=0.217)。在106例伴有异常抗原表达患者中最常见的异常抗原有CD56、CD13和CD123,相关性分析显示CD123异常表达与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存在负相关,分不同年龄阶段进一步分析,各年龄段CD56、CD123、CD13与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没有相关性。2.我中心针对14例CD19表达阳性的难治/复发B-ALL患者采取的CAR-T细胞治疗,治疗前采用FC方案去淋巴细胞治疗,输注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终止。输注量10^6-10^8,最终缓解率为57.14%,CAR-T细胞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能达到缓解效果,但37.5%的缓解患者3个月内出现复发。1例患者CAR-T输注后1天即出现了严重CAR-T细胞相关的CRS,最终导致死亡。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血尿、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倾向、下肢及腰背疼痛,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失语、畏光等症状也有发生,但没有出现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脑水肿。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纳差),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3.我中心针对2例CD19表达阳性的难治/复发B-ALL患者行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将CAR-T细胞治疗融入移植前预处理中,分别联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司莫司汀+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预处理,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氨喋吟、ATG预防GVHD。两例患者均获得了完全缓解,未出现严重的CRS、神经系统毒性,aGVHD的发生严重程度也在可控范围内。但2例患者的造血重建时间都较晚。主要结论:1.B-ALL患者伴有异常抗原表达对首次诱导化疗缓解率无影响,但伴有异常抗原表达降低了患者的2年无病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伴不同类型异常抗原表达患者之间2年无病生存率及2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14岁、异常抗原表达、未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首次诱导化疗未获得缓解是患者疾病进展、死亡的重要因素。最常见的异常抗原为CD56、CD13和CD123,相关性分析显示CD123异常表达与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存在负相关。2.CAR-T细胞是治疗难治/复发B-ALL的有效手段,目前比较公认的办法是治疗前先采取“去淋巴细胞治疗”,分次递增式输注CAR-T细胞,CAR-T细胞输注量在10^6-10^9之间,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氧饱和度,监测炎症标志物等相关指标,输注前后尽量避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若出现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可予糖皮质激素、IL-6单抗等治疗。但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短期内复发率高,亟待进一步解决。3.CAR-T细胞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难治/复发B-ALL,有望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有效手段。但预处理方案、预防GVHD治疗、CAR-T细胞及干细胞的回输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成绩斐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成绩斐然(论文提纲范文)
(1)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1.2 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标准 |
2.3 数据来源 |
2.4 研究方法 |
2.5 原发疾病 |
2.6 治疗效果评估 |
2.7 生存评估 |
2.8 不良反应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病例资料 |
3.2 西罗莫司及CNI给药情况 |
3.3 治疗效果 |
3.4 生存分析 |
3.5 药物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4.1 cGVHD的影响因素 |
4.2 cGVHD的发病机制 |
4.3 cGVHD的临床表现 |
4.4 cGVHD的治疗方案 |
4.5 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激素治疗耐药/依赖的cGVHD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二线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AML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二)去甲氧柔红霉素在初诊AML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危险程度、综合预后的分级标准 |
二、方法 |
(一)DA组、IA组诱导及巩固治疗方法 |
(二)MRD检测与分析 |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一)疗效率评价 |
(二)MRD检测与分析 |
(三)移植患者的疗效评价 |
(四)毒副反应发生率 |
(五)治疗后随访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一、两组疗效比较 |
二、两组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组和综合预后危险度分组缓解率比较 |
三、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治疗效果比较 |
四、两组FAB分型疗效比较 |
五、两组患者不同诱导缓解疗程后的治疗效果比较 |
六、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 |
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一)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
(二)两组第一疗程 CR和第二疗程 CR患者OS及 PFS比较 |
八、两组患者MRD检测及预后 |
(一)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MRD阳性病例数和临床复发病例数 |
(二)两组患者复发与MRD的关系 |
(三)两组患者复发时间与MRD的关系 |
九、两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预后比较 |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二)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
(三)移植后两组患者OS及PFS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一、IA、DA化疗方案在成人AML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
二、IA、DA化疗方案在AML患者中的毒副反应及预后分析 |
三、AML患者诱导治疗CR后微小残留白血病对预后的影响 |
四、allo-HSCT前 MRD的水平对移植后预后的影响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及干细胞治疗预后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案及分组 |
三、观察指标 |
四、不良反应评价 |
五、疗效判定 |
六、随访 |
七、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临床特征 |
二、预后分析 |
三、不同治疗方案与生存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4)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移植物抗宿主病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蛋白磷酸酶2A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入组及排除标准 |
三、CAR-T细胞制备与输注、CAR-T及 DLI治疗的预处理方案及患者临床指标统计 |
四、治疗疗效及不良事件评估标准 |
结果 |
一、移植后复发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
二、CAR-T 治疗复发/难治 DLBCL 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一、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资料 |
(二)材料与实验步骤 |
(三)研究分组 |
(四)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骨髓的验证 |
(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规律及与外周血免疫重建规律比较 |
(三)不同因素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影响 |
(四)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与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的关系 |
三、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7)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T淋巴细胞亚群重建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预处理方案 |
1.3 GVHD预防方案 |
1.4 动员方案 |
1.5 标本采集 |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
1.7 细胞因子芯片检测IL-2R、IL-18水平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allo-HSCT后骨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变化 |
2.1.1 移植后CD4+T淋巴细胞比例持续降低 |
2.1.2 移植后CD8+T淋巴细胞比例迅速恢复 |
2.1.3 移植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持续降低 |
2.1.4 移植后Th1比例升高 |
2.1.5 移植后早期Th2比例与对照组相似 |
2.1.6 移植后Th1/Th2比值高于正常对照 |
2.2 allo-HSCT后骨髓中Th1相关细胞因子变化 |
2.2.1 移植后IL-2R浓度持续升高 |
2.2.2 移植后IL-18浓度升高 |
3 讨 论 |
(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
一、资料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观察指标 |
(三)随访终点 |
(四)移植方案 |
(五)复发后治疗 |
(六)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一)患者特征 |
(二)植入、GVHD、复发及生存 |
(三)移植后复发相关因素 |
(四)复发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C-Kit~(high)细胞分离鉴定及特征研究 |
一、材料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建立携带AML1-ETO融合基因伴C-Kit突变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 |
(二)C-Kit~(high)细胞干性特征研究 |
(三)随着疾病进展,C-Kit~(high)与 C-Kit~(low)细胞增殖、凋亡变化规律比较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C-Kit~(high)细胞在AML异基因移植后复发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一、材料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成功建立小鼠异基因移植后非致死性GVHD模型及移植后复发模型 |
(二)GVL组细胞凋亡比例较BL组更高,但组内比较C-Kit~(high)细胞与C-Kit~(low)细胞凋亡无明显差异 |
(三)比较C-Kit~(high)与C-Kit~(low)细胞在BL组与GVL组间周期分布的差异 |
(四)C-Kit~(high)细胞PD-L1 表达高于C-Kit~(low)细胞 |
(五)达沙替尼治疗延长白血病小鼠生存 |
(六)C-Kit~(high)细胞通过 JAK/STAT3 通路诱导 PD-L1 高表达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测及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9)骨髓病理在判断BMSC功能异常导致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植入不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分子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不良患者的表达差异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血管内皮细胞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植入不良关系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植入不良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异常抗原表达与预后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章 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结论 |
2.4 讨论 |
第三章 CAR-T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难治/复发B-ALL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AR-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 |
致谢 |
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成绩斐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D]. 朱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D]. 丁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D]. 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D]. 张益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D]. 王玉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免疫微环境重建规律研究[D]. 赵潇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T淋巴细胞亚群重建的动态观察[J]. 赵潇溟,黄爱杰,胡晓霞,唐古生,章卫平,杨建民,王健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12)
- [8]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D]. 王紫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9]骨髓病理在判断BMSC功能异常导致allo-HSCT后继发性植入不良中的作用[D]. 刘思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10]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刘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标签:白血病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car-t论文; 干细胞移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