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

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

一、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贾培凝,薛志慧,陈志丹,刘慧,梁燕青,孙威江[1](2020)在《茶树的氟特性及控氟降氟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作物,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与人的身体健康、数千万茶农的经济收益及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等息息相关。茶叶氟含量超标是茶叶质量安全的一大问题,研究茶树(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富氟机制及控氟降氟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茶树对氟的吸收富集与解毒耐受机制及控氟、降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筛选低氟茶树品种、提升茶叶氟质量安全等方面提供参考。

胡文秀,张欢,周金飒,刘学慧,郭菲菲,孙素菊[2](2020)在《2017-2019年石家庄市市售茶叶浸出液中氟含量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石家庄市市售茶叶浸出液中氟含量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2017-2019年,将石家庄市茶叶市场抽取的销量较高的茶叶(包括绿茶、花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7大类),经不同的浸泡时间(5、10、15、20 min)、浸泡次数(1、2、3次)处理后,使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结果本研究共检测82个茶叶样品,其中绿茶25个(30.49%),花茶5个(6.10%),黑茶11个(13.41%),乌龙茶17个(20.73%),红茶15个(18.29%),白茶7个(8.54%),黄茶2个(2.44%)。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浸泡20 min后茶叶浸出液中氟含量(中位数,40.63、65.43、26.39、58.90 mg/kg)显着高于5 min(23.09、32.24、15.77、32.00 mg/kg,P均< 0.05)。以浸泡20 min浸出液氟含量为总氟量计,乌龙茶最高,中位数为65.43 mg/kg;红茶最低,中位数为26.39 mg/kg;且乌龙茶、黑茶、花茶的氟含量显着高于红茶(P均< 0.05)。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茶叶浸出液中的氟含量显着减少(P均< 0.05)。结论石家庄市市售茶叶浸出液中氟含量最高为乌龙茶,最低为红茶,建议石家庄市本地居民宜饮用红茶。

张婕[3](2020)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居民茶氟暴露与尿氟水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成年居民茶氟暴露水平、饮茶型氟中毒患病现况及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开展现况调查,对居民尿氟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确认甘肃省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和制定干预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少数民族县为调查现场,通过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成年居民719人,8-12岁儿童1351人。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入户调查、入校调查方式,面对面访问开展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饮茶习惯、氟中毒患病情况及饮茶型氟中毒相关知晓程度等相关信息;入户调查中,采集调查对象家庭成员尿液、茶叶和主食样品。在学校调查中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收集儿童尿样。氟离子含量检测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操作。采用描述性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尿氟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调查共纳入成年居民719人,其中男性351人(48.82%),女性368人(51.18%),年龄范围16~90岁,平均年龄51.94±14.22岁;86.37%的居民有饮茶习惯,以茯砖茶为主(53.30%),饮茶方式主要为奶茶(56.84%);居民尿氟含量检测中位数为2.928mg/L,波动范围在0.191~25.512mg/L之间。调查对象每日总摄氟量为5.270mg,其中茶源性摄氟量为4.587mg;8-12岁儿童1352例,尿氟含量检测中位数为1.342mg/L,波动范围在0.2111~5.703mg/L之间。(2)氟斑牙检出结果:根据《WS/T208-2001》氟斑牙诊断标准,成人氟斑牙检出率为31.99%,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29.22%。(3)成人尿氟水平单因素差异分析结果:不同人口学特征:年龄、人均年收入、民族、职业、BMI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饮食习惯:大米(r=-0.170,P<0.001)、蔬菜(r=-0.100,P=0.009)、青稞(r=0.201,P=0.001)、牛肉(r=0.121,P=0.009)、羊肉(r=0.208,P<0.001)、牛奶(r=0.156,P=0.002)、奶制品(r=0.175,P=0.015)等的摄入量不同,尿氟含量明显不同;饮茶习惯:是否饮茶、饮茶方式、茶叶种类、茶叶消耗量、茶氟含量均会明显影响尿氟水平(P<0.05);知晓情况:知晓氟元素、饮茶型氟中毒、茶叶中氟含量较高时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但依然会继续喝茶者,尿氟水平较高(P<0.05)。(4)8-12岁儿童尿氟水平单因素差异分析结果:尿氟水平与年龄(r=0.349,P<0.001)、民族(rs=0.680,P<0.013)、是否饮用茶叶(rs=0.404,P<0.001)及氟斑牙情况(rs=0.290,P<0.001)具有相关性。(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民族、知道茶叶氟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但依然会继续喝茶、日常青稞消费是尿氟水平的影响因素;饮茶人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氟含量水平的影响因素有茶叶消耗量、民族和茶种类;8-12岁儿童尿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民族、饮茶量以及氟斑牙。结论(1)甘肃省少数民族居民(哈萨克族、藏族、裕固族)普遍有饮用砖茶的习惯,饮茶方式以奶茶为主。(2)甘肃省部分少数民族(哈萨克族、藏族、裕固族)地区成年人、8-12岁儿童茶氟暴露水平较高,氟斑牙检出率较高,结合饮水氟含量、茶氟含量以及人群日均摄氟量及其来源,可以初步判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潜在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区,应进一步加强氟骨症调查工作。(3)民族、饮茶、知道茶叶中氟含量较高对身体有影响后还会饮茶、茶叶种类为砖茶和茶叶消耗量是成人尿氟水平的危险因素;年龄、民族(哈萨克族、藏族、裕固族、蒙古族)是儿童尿氟水平的危险因素。回族没有饮用砖茶的习惯,因此回族儿童尿氟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倪韵晨[4](2019)在《茶叶、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及浸出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QuEChERS预处理技术,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仪(GC-MS/MS)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添加氟虫腈-13C2,15N2同位素内标后,用水浸润后乙腈提取,氯化钠(NaCl)、无水硫酸镁(MgSO4)盐析脱水,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4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定量限(LOQs)均为1.00μg/kg,在四个添加水平(1、5、20、200μg/kg)下的加标回收率为76.72%96.53%,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4.76%13.07%。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冲泡后茶叶渣中残留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方法便捷、灵敏、准确,适用于茶叶、茶渣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灵敏度满足日本、欧盟残留限量要求。同时基于两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液-液萃取法与固相萃取法,对茶汤中的氟虫腈及其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仪(GC-MS/MS)测定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其中液-液萃取法是在样品中添加氟虫腈-13C2,15N2同位素内标,用二氯甲烷进行液-液萃取三次,无水硫酸镁(MgSO4)盐析脱水并去除乳化层,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4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定量限(LOQs)均为0.02μg/L,在三个添加水平(0.10、0.40、4.00μg/kg)下的加标回收率为71.72%95.76%,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4.05%10.30%;固相萃取法是在样品中添加氟虫腈-13C2,15N2同位素内标后,用经过二氯甲烷、甲醇、水预洗的C18柱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富集净化,再用二氯甲烷进行洗脱,氮吹后定容,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08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定量限(LOQs)均为0.48 ng/L,在三个添加水平(0.02、0.80、8.00μg/kg)下的加标回收率为95.25%119.75%,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3.24%6.34%。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快速定量测定。将上述方法在茶叶-茶汤冲泡过程中应用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浸出率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6次冲泡的总浸出率均小于52.4%,而对应浸出率下含量最高的阳性样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不超过31μg/kg。计算得人体最大摄入量为0.00369μg/kg﹒d﹒bw,该值仅为氟虫腈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002 mg/kg﹒d﹒bw的1.85%。说明该浓度下的茶叶理论上对饮茶者而言也是比较安全的。

倪韵晨,徐小民,黄百芬,徐美佳,李祖光[5](2020)在《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快速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文中研究说明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建立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仪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添加氟虫腈-13C2,15N2同位素内标后,用水浸润后乙腈提取,NaCl、无水MgSO4盐析脱水,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黑净化,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4~1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5,定量限均为1?μg/kg,在4个添加水平(1、5、20、200?μg/kg)下的加标回收率为76.72%~96.53%,相对标准偏差(n=6)为4.76%~13.07%。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的灵敏度满足日本、欧盟的残留限量要求。

朱姣姣[6](2019)在《茶树氟处理下的转录组分析及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O.Kuntze]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其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对人体健康有益。研究认为茶叶中40%-90%的氟极易通过泡茶的方式释放到茶汤中,进而被人体吸收,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氟的主要渠道。通过饮茶的方式摄取适量的氟有利于维持人体骨骼的稳定,防止龋齿和骨骼的病变;而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茶会增加人体患‘饮茶型氟中毒’的风险,因此茶叶中的氟含量与人体健康有关。大量研究表明茶树是一种超富集氟的植物,尤其是其叶片中可以累积大量的氟而不表现出任何毒性症状,解析茶树中氟累积/解毒的机理将为调节茶叶中的氟含量,指导低氟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龙井长叶’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探究氟处理下茶树叶片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响应机制,氟处理对茶树叶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累积潜在的分子机制,以及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功能,具体研究和结论如下:1.通过RNA-Seq技术鉴定和分析了氟处理下茶树叶片基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茶树叶片F吸收过程中存在大量参与离子吸收和转运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与Ca2+和K+摄取和转运相关基因(CNGC、TPC1、CAX和VH4)表达的上调,增加了茶树叶片F积累过程中细胞内和液泡中阳离子的浓度,从而增加茶树叶片对F的吸收能力。我们还发现一些AQP(PIPs和TIPs)可能分别促进F进入茶树叶片的细胞内和液泡中,这为探索茶树超积累F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侯选基因。此外,与植物激素代谢和信号通路(ABA、生长素和GA),转录因子(WRKY、MYB、NAC、bHLH和AP2/ERF)和泛素系统相关的基因(E2s和E3s)被鉴定为差异表达基因,表明它们在茶树叶片对F的响应中起作用。总的来说,以上发现为研究茶树氟累积/解毒机制提供全面的理解。2.分析F处理对茶树叶片中氟累积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F处理会诱导叶片氟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增加,茶多酚和游离氛基酸含量的显着降低。同时,HPLC的分析结论表明,F处理下茶树叶片中总氨基酸、总儿茶素的含量均明显降低,而咖啡碱的含量增加,茶氨酸的含量短暂增加,说明F处理对茶树叶片中F的积累和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累积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使用高通量Illumina RNA-Seq技术和qRT-PCR技术鉴定和分析了与次生物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DEGs,尤其是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结果发现关键调控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与茶树叶片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变化相一致,表明上述研究背后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总之,这些数据为探索F处理下茶树叶片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积累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其涉及总黄酮、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以及其他氨基酸含量的变化。3.首次从茶树中鉴定和克隆出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并在转基因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中研究该基因在缓解氟毒中发挥的作用。CsFEX含有两个crcB结构域,这是植物中的典型结构。CsFEX在茶树中的表达是组织特异性的,且与叶片的成熟度有关,同时发现CsFEX在茶树不同组织中表达被氟显着诱导,特别是叶片。此外,研究发现氟处理可以抑制茶树、大肠杆菌和拟南芥的生长。然而,与对照相比,氟处理下过表达CsFEX的大肠杆菌表现出生长的增加和更低的氟含量累积。类似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氟处理下过表达CsFEX的拟南芥的萌芽率和生长都被提高,且有较低的氟含量。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CsFEX 缓解氟毒是通过减少转基因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中氟的积累来实现的。

章骅,陈旭艳,彭杨思[7](2019)在《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氟》文中指出建立采用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氟含量的条件及方法。以氧弹对茶叶试样进行燃烧,10 mmol/L NaOH为吸收液进行吸收,以Dionex IonPac AS 11-HC柱,KOH梯度淋洗,流速为1.0 mL/min。经离子色谱分离测定茶叶中氟的含量。氟离子的方法检出限为2.3μg/L。利用该方法对茶叶中氟进行测定,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0.8%~93.7%,相对标准偏差为1.2%~3.1%。

刘淑娟,钟兴刚,覃事永,罗意,谭正初[8](2016)在《茶叶氟含量现状及控氟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因个别茶类存在氟含量超标现象,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研究茶叶中氟超标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茶叶氟含量现状、茶树吸氟耐氟机制、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因素及茶叶降氟措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控氟、降氟提供参考。

朱晓慧[9](2016)在《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关键风险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茶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工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也增多,这可能使茶园周边环境受到重金属等污染。茶叶中的重金属不仅可以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关系到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和数千万茶农的经济收益。此外,茶树具有很强的富集氟、铝的能力,且主要积累在茶树叶片中,而茶叶中高含量的氟和铝能够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主要研究安徽省不同地区茶园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Mn、Cu、Pb、Cr和Cd)含量,及其与茶园土壤部分理化指标(p 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磷和有效磷)和土壤中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茶园土壤和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的分布特点及迁移规律;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叶片不同成熟度和不同加工方式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对115种市售商品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旨在为研究控制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及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茶叶中F、Al、Cu、Pb和Cr含量分别与土壤中水溶性氟(WS-F)、生物有效态铝(Bio-Al)、生物有效态铜(Bio-Cu)、生物有效态铅(Bio-Pb)和生物有效态铬(Bio-Cr)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58、0.67、0.65和0.47(P<0.05或P<0.01)。由此可知,茶叶中F、Al和重金属含量主要与土壤中F、Al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相关。2.通过分析不同季节茶叶中F、Al和重金属含量可知,茶叶中F、Al与重金属含量遵循如下规律:F、Al、Mn:夏>秋>春;Pb:秋>春和夏;Cr:夏和秋>春;Cd:秋>夏>春;铜:季节变化不明显。通过对8个茶树品种间F、Al、Mn、Cu、Pb、Cr和Cd含量分析可知,不同茶树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的元素有F、Al、Mn和Cd,含量差异性较小的元素有Cu、Pb和Cr。3.茶叶中F、Al和重金属元素与叶片成熟度呈线性相关。其中,除茶叶中Cu含量随叶片成熟度的增长而下降外,茶叶中F、Al、Mn、Pb、Cr和Cd均随着叶片成熟度的增长而增长。4.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中F、Al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影响。六大茶类加工过程对茶叶中总F没有显着性影响,无外源性氟污染。茶叶中水溶性F含量在白茶、红茶和乌龙茶萎凋过程中有所提高,增量为9.315.8%。其他过程如揉捻,发酵对茶叶中水溶性F含量无显着性影响。加工后,成品白茶中Mn含量与茶鲜叶相比升高了7.14%;茶叶加工过程中绿茶、红茶、黄茶、黑茶和乌龙茶中Al、Mn和Cd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而Cu、Pb和Cr含量分别增长了20.0429.87%,15.2826.39%和7.9310.27%,这些污染主要来自茶叶与金属揉捻机接触的揉捻过程。5.通过对商品茶含量分析可知,115种商品茶中F、Al、Mn、Cu、Pb、Cr和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1.70 mg/kg,743.85 mg/kg,584.10 m/kg,14.16 mg/kg,1.47 mg/kg,0.50 mg/kg和15.15 mg/kg。运用蒙特卡罗分析方法对人体饮茶途径的健康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叶中F、Al、Mn、Cu、Pb、Cr和Cd在95%置信区间处的风险熵(HQ)分别为0.68、0.28、0.81、0.11、0.02、9.79×10-5和6.84×10-3均小于1。由此可知,成人通过正常饮茶摄入的F、Al和重金属不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影响。

高慧敏[10](2016)在《茶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氟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但人体摄入氟过多易引起氟斑牙、氟骨症等氟中毒病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人体摄入氟主要来源于饮食,尤其是自然界中一些特殊的聚氟动植物。茶树是少有的富氟植物,且氟主要集中于叶片中,前期研究表明茶叶中多糖有聚氟特性。为研究茶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本实验分析了多糖组成可能对吸附氟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氟添加量、不同pH下多糖对氟化钠氟的吸附情况,可能的吸附机理,为进一步明确茶树聚氟机理及今后茶叶降氟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糖组成与氟的结合特性就不同纯度多糖组成、氟含量及添加氟对多糖吸附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粗多糖经脱蛋白处理后,中性糖、糖醛酸含量上升,氟含量大幅下降,脱色后多糖中性糖含量有所下降、糖醛酸有所增加,氟含量变化较小。不同纯度多糖添加氟化钠后,氟含量都大幅增加,粗多糖氟含量增加到了近6倍,脱蛋白多糖和脱色多糖氟含量则增加了近5倍,分别达到11089.0mg/kg、858.0 mg/Kg和858.1 mg/Kg。茶多糖吸附氟离子的能力与多糖的组成有关,蛋白质在多糖结合氟中起到较重要的作用。茶多糖中含较多的Ca2+,Mg2+,Mn2+,Fe3+,Al3+等金属离子,以Al3+的含量最高(23533.2 mg/kg)其次是Mn2+(4193.5 mg/kg),经脱蛋白处理后,二者都急剧下降。在茶多糖的纯化过程中,Al3+、Mn2+和Fe3+的变化规律与氟的变化规律一致,相关系数在0.8以上;Mg2+、Ca2+则与氟含量呈负相关。说明了 Mn2+、Fe3+、Al3+可能主要存在蛋白质中,并在茶多糖与氟结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粗多糖脱蛋白和脱色后,由疏松的分枝棒状结构变为致密的片状或孔洞状。吸附氟后多糖变为致密的片状,短棒状,且表面较光滑。多糖热特性分析表明脱蛋白多糖和脱色多糖有两次大的质量损失过程,粗多糖有三次大的质量损失过程,说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添加氟处理后,多糖质量损失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有差别,质量损失过程未实质性变化,说明多糖结构变化较小。2.温度及氟离子加入量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多糖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添加不同浓度的氟化钠进行吸附,分析多糖吸附氟离子特性、结构及形貌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吸附温度和添加氟量对多糖吸附氟离子有显着影响,温度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不尽相同,40 ℃下多糖吸附氟的能力最强,其次是100 ℃;随着氟添加剂量的增加,多糖吸附氟量增加,当添加剂量达到多糖剂量3倍后,多糖吸附氟量不再增加。通过Langmuir和Freundiich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多糖对氟的吸附特性更符合Langmuir方程,除70 ℃条件下R2在0.64外,其他温度条件下都在0.88以上。分配因子RL计算结果显示均大于0小于1,茶多糖吸附氟为有利的吸附。运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扫描电镜分析多糖在不同温度下吸附氟前后结构的变化。从多糖的红外光谱图中得出羟基和氨基在茶多糖吸附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羧基。通过扫描电镜,不同温度下添加氟处理后,与脱蛋白和脱色多糖变化一致,表面变为致密的片状,短棒状,且表面较光滑。3.不同pH条件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分析了不同pH条件下多糖吸附氟离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多糖在微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加氟后,除中性条件及pH 2条件下,多糖对氟有一定吸附作用外,其他条件下,多糖氟含量相对对照则显着下降。酸碱条件下,多糖不仅失去吸附能力,而且由于结构的变化导致自身氟游离出来而流失。4.多糖与氟的动态结合分析了多糖在40 ℃、55 ℃、70 ℃、85 ℃、100 ℃下吸附氟离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多糖结合氟离子的能力不同,但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在最初阶段,多糖吸附氟离子的能力骤增,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多糖结合氟离子的量反而逐渐降低,在3 h左右多糖与氟离子的结合达到稳定状态。说明多糖很容易吸附大量氟离子,但多数不稳定,可能只是一种松散的聚集。

二、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的氟特性及控氟降氟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树氟的吸收富集和解毒耐受特性及机制
    1.1 茶树氟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1.2 茶树氟的吸收和富集机制
    1.3 茶树对氟的解毒和耐受机制
        1.3.1 抗氧化系统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循环系统)
        1.3.2 降低氟的跨膜运输
        1.3.3 叶片液泡中氟铝络合区隔化
2 茶树控氟及茶叶降氟技术措施
    2.1 茶树控氟措施
        2.1.1 选择适宜茶树生长环境
        2.1.2 合理控制茶树土肥环境
        2.1.3 筛选培育氟低富集茶树品种
        2.1.4 外源添加物质
    2.2 茶叶降氟技术
        2.2.1 使用茶渣生物吸附剂
        2.2.2 优化茶叶加工技术
        2.2.3 合理冲泡茶叶
        2.2.4 适当添加除氟剂
3 展望

(3)甘肃省少数民族居民茶氟暴露与尿氟水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研究
        1.1.1 全球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状况概括
        1.1.2 中国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概况
        1.1.3 甘肃省地方性氟中毒流行概况
    1.2 饮茶型氟中毒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地方性氟中毒的表现及机理研究
        1.3.1 地方性氟中毒对人体的影响
        1.3.2 地方性氟中毒与环境及饮食
        1.3.3 地方性氟中毒机理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调查现场及对象
        2.1.1 调查地点选择
        2.1.2 调查对象选择
    2.2 调查内容
        2.2.1 流行病学调查
        2.2.2 实验室检测
        2.2.3 氟斑牙检测
        2.2.4 人群总氟摄入量计算
    2.3 调查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家庭基本情况
        3.1.2 人口学特征
        3.1.3 临床症状及疾病情况
        3.1.4 饮食习惯
        3.1.5 饮茶习惯
        3.1.6 氟元素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3.2 入户采集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
        3.2.1 水氟、食品氟含量实验室检测结果
        3.2.2 茶氟值含量实验室检测结果
        3.2.3 成人尿氟水平实验室检测结果
        3.2.4 成人氟斑牙检测结果
        3.2.5 8-12岁儿童尿氟水平实验室检测结果
        3.2.6 8-12岁儿童氟斑牙检测结果
        3.2.7 茶源性摄氟量与人群总摄氟含量
    3.3 不同特征居民尿氟含量差异
        3.3.1 基本特征
        3.3.2 饮食习惯
        3.3.3 饮茶习惯
        3.3.4 氟元素知晓情况
    3.4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成人尿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全人群尿氟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4.2 饮茶人群尿氟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5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8-12岁儿童尿氟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5.1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8-12岁儿童尿氟水平相关分析
        3.5.2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8-12岁儿童尿氟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水氟、茶氟、尿氟及居民总摄氟量
    4.2 成人及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
    4.3 尿氟水平与人口学特征
    4.4 尿氟水平与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
    4.5 尿氟水平与饮茶习惯及茶氟暴露
    4.6 尿氟水平与氟元素相关知识知晓
    4.7 尿氟水平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茶叶、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及浸出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农药的基本概念
        1.1.2 农药残留与危害
        1.1.3 最大残留限量和再残留限量
        1.1.4 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
        1.1.5 茶叶感官评价
    1.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研究及分析技术
        1.2.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仪器技术
    1.3 茶叶中农药残留浸出相关研究及其规律与氟虫腈简介
        1.3.1 茶叶中农药残留浸出相关研究
        1.3.2 茶叶中农残浸出规律及原理
        1.3.3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QuEChERS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2.2.3 基质匹配校准曲线
        2.2.4 样品预处理
        2.2.5 数据统计及图表绘制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3.2 内标离子的选择
        2.3.3 基质效应
        2.3.4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2.3.5 精密度与回收率
        2.3.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液-液萃取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测定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3.2.3 基质匹配校准曲线
        3.2.4 样品预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3.3.2 基质效应
        3.3.3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3.3.4 精密度与回收率
    3.4 小结
第四章 固相萃取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测定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4.2.3 基质匹配校准曲线
        4.2.4 样品预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4.3.2 基质效应
        4.3.3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4.3.4 精密度与回收率
        4.3.5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茶叶-茶汤冲泡过程的浸出率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和色谱条件
        5.2.3 基质匹配校准曲线
        5.2.4 样品预处理
        5.2.5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铁网过滤后的浸出率
        5.3.2 滤纸过滤后的浸出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作者简历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快速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GC条件
        1.3.2 MS/MS条件
        1.3.3 基质匹配校准曲线?
        1.3.4 样品前处理?
    1.4 数据统计及图表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2 内标特征离子的选择
    2.3 基质效应
    2.4 线性范围与定量限
    2.5 精密度与回收率实验结果
    2.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3 结论

(6)茶树氟处理下的转录组分析及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氟
        1.1 氟的基本特性
        1.2 氟在自然界中的来源及形态
        1.2.1 大气中的氟
        1.2.2 水中的氟
        1.2.3 土壤和地壳中的氟
        1.3 氟化物对生物体的影响
        1.3.1 氟化物对人体的的影响
        1.3.2 氟化物对动物的影响
        1.3.3 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
    2 茶树中氟的研究现状
        2.1 影响茶树氟含量的因素
        2.1.1 土壤环境
        2.1.2 水环境
        2.1.3 大气环境
        2.1.4 茶树的栽培管理措施
        2.2 茶树中氟的吸收特点
        2.2.1 茶树中氟的吸收模式
        2.2.2 影响茶树氟吸收的因素
        2.3 茶树不同组织中氟的分布特点
        2.4 氟处理对茶树影响的研究
        2.4.1 氟对茶树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2.4.2 氟对茶树超微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4.3 氟对茶树叶绿素含量和品质成分代谢的影响
        2.5 茶树氟累积/解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2.5.1 茶树中氟化物的吸收模式和有效转移
        2.5.2 茶树中次生代谢产物对氟毒的缓解
        2.5.3 茶树的抗氧化系统对氟毒的抵抗
        2.5.4 氟在茶树体内的存在形式对氟毒的缓解作用
        2.5.5 茶树细胞壁和液泡对氟毒的缓解作用
        2.5.6 茶树氟累积/解毒的分子机制研究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响应氟处理茶树叶片的基因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氟处理和茶叶样品的收集
        1.2 总RNA的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1.3 数据过滤和比较分析
        1.4 新基因的注释和DEGs的筛选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处理下茶叶样品的表型分析
        2.2 RNA-Seq的结果分析
        2.3 序列注释
        2.4 氟处理茶树叶片中DEGs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2.5 DEGs的qRT-PCR验证分析
    3 讨论
        3.1 离子通道和信号通路
        3.2 AQPs
        3.3 植物激素的代谢和信号传导
        3.4 转录因子
        3.5 泛素系统的泛素化机制
        3.6 结论
第三章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累积的影响及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氟处理和茶叶样品收集
        1.2 氟处理茶叶样品中氟含量的提取和测定
        1.3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中茶多酚、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4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中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含量的测定
        1.5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中其他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6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次生物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DEGs的鉴定
        1.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氟含量的影响
        2.2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2.2.1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茶多酚、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2.2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影响
        2.2.3 氟处理对茶树叶片茶氨酸和17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3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中次生物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DEGs的鉴定和分析
        2.4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合成途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4.1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4.2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咖啡碱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4.3 氟处理下茶树叶片茶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2.5 关键DEGs的qRT-PCR验证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茶树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氟处理和样品的收集
        1.2 茶树CsFEX基因的克隆
        1.3 进化树分析与序列分析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1.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氟化物的耐受性分析
        1.6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1.7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与CsFEX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1.8 样品中氟的提取和测定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树中氟的累积
        2.2 茶树中CsFEX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CsFEX的表达分析
        2.4 过表达CsFEX增强了大肠杆菌细胞对氟的耐受性
        2.5 过表达CsFEX增强了拟南芥氟的耐受性
        2.6 CsFEX基因在拟南芥根系中的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分析条件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制备方法的研究
    2.2 吸收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2.3 淋洗条件的选择
    2.4 氧弹燃烧法与浸泡法的比较
    2.5 方法精密度
    2.6 方法回收率
    2.7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 结论

(8)茶叶氟含量现状及控氟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氟含量现状
2 茶树吸氟、耐氟机制
3 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因素
    3.1 茶树生长环境
    3.2 茶树品种
    3.3 茶叶嫩度
4 茶叶控氟措施
    4.1 选择良好茶园环境
    4.2 合理控制土肥环境
    4.3 选育低氟茶树品种
    4.4 优化加工方法
    4.5 合理冲泡降氟
5 展望

(9)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关键风险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茶树对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吸收转运特性
    1.3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
    1.4 影响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因素
        1.4.1 外部因素
        1.4.1.1 土壤条件
        1.4.1.2 水体及大气
        1.4.1.3 茶叶加工过程
        1.4.2 内部因素
        1.4.2.1 生长年限和器官
        1.4.2.2 茶树品种
        1.4.2.3 采摘季节
        1.4.2.4 叶片成熟度
    1.5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
        1.5.1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1.5.2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1.5.3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研究现状
    1.6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安徽省不同地区茶园土壤及茶叶样品的采集
        2.1.2 不同季节、品种茶叶样品的采集
        2.1.3 不同成熟度茶叶样品的采集
        2.1.4 加工工艺过程中茶叶样品的采集
        2.1.5 商品茶来源
    2.2 样品制备
        2.2.1 茶叶样品制备
        2.2.2 土壤样品制备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4 样品分析
        2.4.1 茶叶样品分析
        2.4.2 土壤样品分析
    2.5 风险评估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关键风险因子分析
        3.1.1 土壤理化指标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1.1.1 茶园土壤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
        3.1.1.2 土壤中氟、铝和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3.1.1.3 茶园土壤理化参数
        3.1.1.4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
        3.1.1.5 相关性分析
        3.1.2 季节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1.2.1 季节对茶叶中氟含量的影响
        3.1.2.2 季节对茶叶中铝含量的影响
        3.1.2.3 季节对茶叶中锰含量的影响
        3.1.2.4 季节对茶叶中铜含量的影响
        3.1.2.5 季节对茶叶中铅含量的影响
        3.1.2.6 季节对茶叶中铬含量的影响
        3.1.2.7 季节对茶叶中镉含量的影响
        3.1.3 品种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1.3.1 品种对茶叶中氟含量的影响
        3.1.3.2 品种对茶叶中铝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1.4 成熟度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1.5 加工工艺对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1.5.1 加工工艺对茶叶中氟含量的影响
        3.1.5.2 加工工艺对茶叶中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3.2.1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
        3.2.2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3.2.3 基于蒙特卡罗分析的健康风险评估
4 讨论
5 结论
    5.1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关键风险因子分析
    5.2 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茶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氟的基本特性
    1.2 氟的生物效应
        1.2.1 氟对自然界植物的影响
        1.2.2 氟对人体的影响
    1.3 茶叶中氟的研究现状及降低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
        1.3.1 茶叶中氟的来源
        1.3.2 茶叶中氟含量特点
        1.3.3 茶树聚氟的机理
        1.3.4 降低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
    1.4 茶多糖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样品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多糖与氟的结合特性实验
        2.2.2 不同纯度多糖与氟的结合特性
        2.2.3 多糖与氟的动态结合特性
    2.3 分析方法
        2.3.1 氟含量测定
        2.3.2 中性糖含量测定
        2.3.3 糖醛酸含量测定
        2.3.4 蛋白含量测定
        2.3.5 金属离子含量测定
        2.3.6 茶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2.3.7 茶多糖的热特性分析
        2.3.8 茶多糖的形貌特征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多糖组成及其与氟的结合特性
        3.1.1 茶多糖组成与氟的结合
        3.1.2 茶多糖的热特性分析
        3.1.3 茶多糖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 温度、氟加入量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
        3.2.1 温度、氟加入量对多糖结合氟量的影响
        3.2.2 多糖吸附氟的等温吸附模型
        3.2.3 茶多糖吸附氟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图谱
        3.2.4 茶多糖吸附氟的红外光谱变化
        3.2.5 茶多糖吸附氟的形貌特征变化
    3.3 不同pH条件对多糖结合氟的影响
    3.4 多糖与氟的动态结合
4 讨论
    4.1 氟与茶多糖组成及结构的关系
    4.2 影响多糖结合氟的外在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的氟特性及控氟降氟技术研究进展[J]. 贾培凝,薛志慧,陈志丹,刘慧,梁燕青,孙威江. 茶叶通讯, 2020(04)
  • [2]2017-2019年石家庄市市售茶叶浸出液中氟含量调查分析[J]. 胡文秀,张欢,周金飒,刘学慧,郭菲菲,孙素菊.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12)
  • [3]甘肃省少数民族居民茶氟暴露与尿氟水平影响因素研究[D]. 张婕. 兰州大学, 2020(01)
  • [4]茶叶、茶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及浸出率研究[D]. 倪韵晨.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5]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内标法快速测定茶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量[J]. 倪韵晨,徐小民,黄百芬,徐美佳,李祖光. 食品科学, 2020(12)
  • [6]茶树氟处理下的转录组分析及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功能鉴定[D]. 朱姣姣.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氟[J]. 章骅,陈旭艳,彭杨思.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3)
  • [8]茶叶氟含量现状及控氟措施研究进展[J]. 刘淑娟,钟兴刚,覃事永,罗意,谭正初. 茶叶通讯, 2016(03)
  • [9]茶叶中氟、铝和重金属含量关键风险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估[D]. 朱晓慧.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10]茶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D]. 高慧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茶叶中氟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