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ORCYTE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戴其林[1](2020)在《基于FSOS模型的森林采伐方案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方案对于提高森林木材产量,改善森林结构,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建德林业总场为研究区,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森林模拟优化模型(FSOS),开展森林采伐方案模拟研究。通过FSOS模型模拟,分析了未来50年5种不同经营情境下森林资源及重要生态功能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公式法分析年伐量计算的科学性,结合价值计量评估各方案效益。研究结果显示:(1)方案四:用材林主伐、公益林更新采伐为最优方案。到规划期末木材收获量达到11.84万m3,实现木材采伐经济收益9.69亿元,此时林地碳储量为1.71 Tg CO2,当年碳汇价值4.00亿元,总收益最高。(2)公式法计算年伐量方法简单,分析过程复杂,其结果能基本满足成熟林分及时采伐的要求,但无法实现森林龄组结构优化等目标,更适合龄组结构均匀的林分,无法适应复杂森林环境。FSOS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模拟采伐,通过调整年伐量,实现龄组结构优化;其适应能力强,计算结果更加科学可靠。(3)封山育林短期内有利于林地蓄积快速增长,但长期会导致龄组结构单一,成熟林分堆积,蓄积增长减缓,年平均碳汇量下降,林地生产力衰退。采伐是造成林地蓄积和林地碳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但及时采伐促进了林分更新和生长。加上采伐木材中的蓄积和碳储量,采伐情况下林地总蓄积和总碳量反而增加。(4)碳储量目标控制对于用材林采伐影响很小,但对于防护林更新采伐有一定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防护林采伐量,提高林地蓄积量。(5)FSOS模型突破了依赖经典公式计算年伐量指导复杂森林经营作业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年伐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能适应复杂森林环境,满足不同森林资源管理水平的单位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安排营林作业中的需求。
李明鲁[2](2020)在《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人们提供木材、林副产品等,提供经济功能。在新形势下,采伐不仅仅要求木材生产,追求经济价值,也要注重诸如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的生态功能的变化,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本文以我国东北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森林优化模拟模型FSOS,探究了4种采伐强度(50%,35%,15%,0)对森林生态功能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运用FSOS模型制定了3种森林经营方案,比较了各个方案的预期效果,从而确定了综合效益最佳的森林经营方案,以期对今后针阔混交林经营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并弥补我国在多目标经营决策上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从采伐对森林生态功能的短期影响来看,森林蓄积量、树种结构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森林生态功能影响较大,在采伐时应首先关注这些因子,而植被覆盖度、树高等因素虽然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略。(2)采伐对针阔混交林蓄积生长率有影响,这个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采伐强度越大,受影响时间越长。短期内蓄积增长率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表现为采伐强度15%(8.24%)>未采伐(8.19%)>采伐强度50%(6.89%)>采伐强度35%(6.71%)。但采伐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着。(3)从短期来看(30年内),不进行采伐能使更多CO2固定在森林中。但从长期来看(30年后),采伐能固定更多碳,并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所以为了获得最大的碳储存收益,重点应该放在长期的森林经营管理上,而不是短期经营,而且在森林经营中,应尽可能保持森林及其产品中碳的数量并延长木产品的寿命。(4)采伐强度越大,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时间越长,15%的采伐强度处理后森林需要5-10年的时间恢复,35%的采伐强度处理后需要10-15年恢复,50%的采伐强度处理后恢复时间最长,需要15-20年。中低强度采伐后,森林能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潜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的多样性都有所提高。以15%的采伐强度为基础制定的采伐方案虽然能获得较高生态效益,但在模拟后期过熟林比例较高,大约占到了25%,影响森林生长率和集采。以50%的采伐强度为基础制定的采伐方案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森林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龄林占比太多,在50%上下波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不利于可持续经营。以35%的采伐强度为基础制定的采伐方案使森林有更合理的年龄结构,不仅能获得较高生态效益,还能更好地利用木材资源,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年均利润约为60万元,使森林综合效益最大化。综合考虑,对于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35%的采伐强度方案最合理,每20年采伐1次,采伐强度应在35%上下。
王成德[3](2019)在《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文中指出人工林在提供木材产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人工林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重要途径。树冠作为人工林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冠幅、冠长、外轮廓形状、树冠体积)不仅能够直接反映树木生长活力及空间属性,而且可用于评价森林是否需要经营以及抚育间伐参数的确定。树冠生长情况以及林木个体间树冠重叠程度等能为密度控制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树冠模型驱动林分三维可视化,将不同林分条件下林木个体占有空间大小直观地展示出来,结合人工林密度控制决策模型,能够定性定量分析林分生长状况,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本研究围绕人工林经营,以福建杉木和广西桉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收集整理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和标准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为了更加合理地描述不同林分条件下树冠形态变化规律,以不同林龄、密度、立地条件下杉木林和不同林龄下桉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方法对建模数据进行聚类,研究表明杉木在分组I(5-10年)、分组Ⅱ(11-15年)、分组Ⅲ(≥>16年)下的树冠半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桉树1-2年、3-4年、5-6年生分组下树冠半径之间差异明显。为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影响树冠外轮廓形态的因素,准确合理地描述不同生长条件下树冠外轮廓模型形状,收集整理国内外文献中3大类模型包括简单单个方程模型、分段模型及可变指数模型,利用聚类数据对比选择不同分组下最优树冠外轮廓模型作为基础备选模型,进一步研究林木因子(胸径、树高等)及林分因子(林分密度等)和杉木树冠形态之间关系,并利用模型再参数化方法构建与林分密度变量有关的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杉木树冠的动态生长模型不仅能够间接预测树冠动态生长,而且能够预测树冠体积与间接推算生物量。通过构建树冠冠幅与冠长动态生长模型,结合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实现未来杉木树冠的动态生长预测。本文利用修正函数方法构建冠幅生长模型,研究表明以幂函数作为冠幅-年龄潜在生长量方程和以胸径的指数方程形式作为误差修正函数,构建冠幅动态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冠幅的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冠长与年龄、立地、密度等关系,利用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最终构建以树高和年龄作为自变量的冠长生长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冠长动态生长;为进一步估测杉木树冠体积和树冠生物量,研究树冠外轮廓-体积相容性模型方程组和树冠因子经验模型2种体积模型构建方法,对于可积分树冠外轮廓模型来说,可通过构建树冠外轮廓-体积一致性相容方程组推导树冠体积,保证了模型参数的一致性和无偏性,而对于可变指数等复杂的树冠外轮廓模型方程来说,积分方法不可行,通过利用冠幅、冠长等树冠因子构建树冠体积预测方程,通过树冠因子动态变化描述树冠体积变化规律。在树冠数据获取时,由于树冠外轮廓多个测量数据均来自同一株树木,针对数据之间存在自相关性和异方差问题,分别采用边际模型和非线性混合效应2种方法构建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对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的拟合预测结果精度都优于最小二乘法,其中边际模型方法通过构建幂函数形式的加权方差函数与一阶连续自回归CAR(1)方差-协方差结构有效解决了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通过增加随机效应参数,确定组内方差-协方差结构等操作来解决重复测量数据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森林经营过程中为了直观地反映不同生长条件下树冠生长活力及林木个体间树冠重叠程度,为抚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构建的树冠外轮廓模型和树冠动态生长模型,研究人工林树木树体、冠形、分枝结构等特征,研究构建了表达林分中树木形态的三维数字化XML模型的生成、表达与存储,该模型综合考虑影响人工林树木生长的外界因素以及自身特点,更加符合人工林树木生长实际情况,特别适用于森林经营可视化过程中描述树木树冠形态以及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为了定性定量描述不同抚育间伐措施下林分树木生长状态,建立了集成传统林分密度控制模型、林木径阶分布模型、树干削度方程、树冠形态与体积模型、林分年净现值收益模型、生物量与碳储量模型等6个功能模块的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不仅能够描述林分的平均蓄积收获量、经济收益、生物量以及碳储量等,而且能够从林木个体角度描述林分树木树冠生长,从而实现多维度地森林经营决策。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立足于目前森林经营决策系统存在的问题,对服务于人工林小班经营模拟的辅助决策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系统流程与功能设计,并对基于间伐的生长收获模拟、林分密度控制图动态绘制以及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等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终编程实现一个能够服务于人工林小班经营模拟的辅助决策系统,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喻龙华,王雷光,廖声熙[4](2017)在《基于BWINPro&WaldPlaner的森林生长模拟原理及经营决策分析》文中认为以Forest Simulator BWINPro&Wald Planer软件系统为基础,阐述和分析了其运用的数学模型、系统组成及经营模拟原理,并与同类系统做了对比。该软件不用通过修改复杂的原代码就可以直接建立各种经营树种的模型,系统能在"服务生态"、"植被潜力"、"森林收获"和"近自然经营"等多种设定的经营模式下进行现代森林模拟经营,并在GIS模块的支持下实现森林经营区可视化模拟结果表达,具有交互性好、适应性广、模型参数较少的特点。
梅光义[5](2017)在《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有生长快、材质佳、种植面积大等特点。在发展生态林业大背景下,开展杉木人工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分析,可为杉木林分生态服务价值的景观规划、大径材培育、碳汇交易提供关键技术和数据。本文采用典型样地法、树干解析法和生物量全获法,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获取不同类型(林龄、密度、立地)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数据。在搜集国内外大量的生长与收获模型表达式进行精度对比的基础上,选取了冠高模型、树干削度方程、直径分布模型、树高曲线模型、冠幅模型、直径模型、株数动态模型、立地质量评价模型、林分密度模型、形数模型的最优方程,并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线性模型法等数理统计手段,对削度方程、直径生长方程等进行合理改进。在大量、系统杉木生长与收获模型基础上,结合德国引进的Forestsimulator系统,对杉木林分的蓄积量、生物量和景观质量进行评估和不同经营措施影响模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杉木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中,生长临界点在20 a,杉木的基础年龄应选择20a;树干生长到胸高的位置大约需要2.1 a;数量成熟龄为34a。以树干圆盘横断面几何面积为基础,在几何平均半径、算术平均半径、最短半径和最长半径的统计分析中,几何平均半径统计结果具有最高精度。(2)在生长与收获模型中,描述杉木最优削度方程模型是d/D=(?),研究也表明,削度方程参数越多可能会带会更复杂的结构,容易造成共线性问题。Wellbull直径分布函数中参数a和b与林龄存在明显相关性,参数 c 与林龄无关,改进后得到直径分布模型是F=1-exp(-(d/(10.34*ln(A)-12.61))2.9619)。重构的直径生长方程是:D=137.2830*SI0.0300*N-0.2340*RD0.9840*(1-exp(-0.0935*A0.8180))。通过耦合的方法,耦合单木和林分的直径、树高、断面积和材积(蓄积量)生长与收获模型。(3)在林分调查因子的蓄积量、生物量和景观质量功能模型中,杉木单木二元材积方程为:V=4.798×10-5× D2 ×H0.9137。通过对生物量模型及其参数的分析,发现单木材积(TV)、木材密度(WD)和生物量木材密度转化系数(BECF)对生物量模型的估测精度影响较大,最高精度的生物量表达式是:ln(TB)=-0.3766+0.9685ln(TV)+0.9365ln(WD))+0.1538ln(BECF);单木生物量系数:bi=exp(-0.0703+0.9780ln(TV)+0.0213ln(WD)+1.0166ln(BECF)),那么林分的生物量就可以写成:SB=SV/TV*bi。林分景观质量与林分平均胸径的关系为:SSBE=0.21884*DBH+3.1741;林分景观质量模型与林分平均树高关系为:SSBE=0.2497*H+2.6526;单木景观质量与单木胸径之间的关系为:TSBE=0.4394*DBH2+1.5158*DBH+42.741;单木景观质量与树高之间的关系为:TSBE=3.6784*H1.4128,单木景观质量和林分景观质量之间的关系是:SSBE=2.7076*ln(TSBE)-7.2653。当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树高分别小于8.4 cm和9.8 m时,郁闭度与林分景观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郁闭度越大,林分景观质量越低;当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树高分别大于8.4cm和9.8 m时,郁闭度与林分景观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类似的,在实验形数中,胸径在8.0 cm附近出现了明显分界点。说明对杉木单木或林分的幼树或幼龄林的划分具有一致性,而且在相关问题的研究结论上具有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杉木树种的研究应以8.0 cm为幼树、幼林分界点。(4)新构建的杉木生长与收获方程具有精度更高、适用Forest simulator等特点,能较好的嵌套于Forest simulator系统中,可以通过Forest simulator系统开展林分生长过程和经营规划模拟。在假定单一变量改变的条件下,通过Forestsimulator系统生长模拟运行,发现株数密度3000株/hm2、间伐模式为生长伐、间伐强度比0.9的林分生长与收获量最大。不同的立地指数对单木和林分平均树高影响显着,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立地指数从12到26,林分平均树高增加了 17.13m。立地质量越高林分平均直径也越大,但是变化的幅度相对树高来说更小,林分平均直径增加了5.35cm。在林分更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从纯林逐渐演替为异龄林,直径分布结构在77a时变为负指数分布,伴生树种也不断增加,逐渐演替为混交林,可在不同时期进行收获一定量的目标树,实现可持续经营。
姜小璐,廖声熙,崔凯[6](2016)在《基于Forest Simulator BWINPro的云南松林经营模拟分析》文中提出以云南省一平浪林场为研究对象,以Forest Simulator BWINPro为工作平台,通过建立云南松等主要造林树种的生长模型数据库,实现20年生云南松林动态生长经营模拟。结果表明:该模拟系统可以无缝衔接多树种的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对云南松林生长经营从单木和林分两个层面进行可视化展示。应用森林经营模拟技术,可实现林分生长以及未来状态的可视化模拟,实现林分动态监测,为不同时期云南松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陈泽任[7](2016)在《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提出研究异龄混交择伐林的均衡状态,对合理经营现有天然林及实现人工同龄林向异龄林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木文根据异龄混交择伐林均衡状态直径结构呈现反“J”型分布的特点,利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得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2大区5个小区树木的直径分布均满足负指数分布。利用负指数函数将Schutz均衡模型和Lopez预测矩阵模型进行组合。组合模型同时考虑到了竞争因子等限制因素,且预测结果的相邻径阶的立木株数比率q值分布在1.2~1.5之间。结果表明:基于负指数函数的组合模型有效的利用了Schiitz均衡模型和Lopez预测矩阵模型的优点,既充分考虑了林分的真实情况,又优化了直径分布,保证了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得出了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均衡曲线,进而得到较为稳定统一的均衡株数分布。该研究可以为实现低产人工同龄林向异龄林的改造,也可以为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而后本文利用HTML5和Java语言开发一个基于Web的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样地立木数的径级分布、生长量和采伐量的计算,并实现了利用Schiitz均衡模型、Lopez预测矩阵模型以及基于负指数函数的组合模型对异龄混交择伐林均衡状态的模拟,绘制了样地均衡立木株树随径级的分布图。研究表明该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系统可以为林地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化的工具支持。
董灵波[8](2016)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文中认为森林经营规划目的是在有限森林资源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长期以来的森林经营规划研究仅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材生产功能,而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其他生态和社会效益,如野生动物生境保护、水源涵养以及娱乐消遣等。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5年,来自全球195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森林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为此,我国政府提出2030年使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的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可造林面积已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通过积极地森林经营措施来提高森林的蓄积量已成为唯一出路。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森林规划模型已成为当前森林经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为研究对象,以森林碳储量、木材收获和森林经营措施的时空分布为目标,建立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规划求解方法,分析其主要参数在解决森林空间和非空间规划模型中的敏感性,并提出关键参数的合理优化配置体系;最后,将GIS技术、多目标规划模型和启发式算法进行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森林各种经营过程进行模拟、比较和评价,建立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短期和中期经营规划系统;进而提出实现该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方案。最终,本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参数敏感性(第4章):以模拟退火算法3种邻域搜索技术为例,研究了初始解数量(N)、初始温度(T)、冷却速率(r)和每温度下重复次数(nrep)共4个参数对森林空间收获问题求解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划问题目标函数值并不一定会随着参数值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初始解数量N对目标函数值无显着影响,而初始温度T、冷却速率r和每温度下交互次数nrep则显着影响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但明显受林分数量的制约;各参数最优取值均与规划问题规模显着相关,但其关系现阶段还很难定量化表示;各邻域搜索技术的求解效率也与规划问题的规模显着相关,即满意解的比例随着林分规模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但最大解的效率则随着林分规模的增大而略有下降。2)邻域搜索技术(第5章):以4个假设栅格数据和1个真实数据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模拟退火算法的2邻域搜索技术在3类不同复杂程度的森林规划问题(即Non-spatial、URM和ARM)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模拟退火算法2-opt技术可显着提高各类规划问题目标解的质量(5%以上)以及目标解的聚集度(即标准差降低约50%),但算法优化时间会显着增加;各邻域搜索技术所获得最大目标函数值平均约在其最优估计值的95%以上,说明2-opt技术在该类规划问题中具有显着的优越性。3)逆转搜索技术(第6章):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数据为例,系统评价了模拟退火算法邻域搜索技术、混合搜索技术以及逆转搜索技术在森林空间收获安排问题中的应用潜力,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邻域方法间的转换次数对最大目标函数值无显着影响,而对各方法的平均目标函数值有一定影响,但并无显着规律;各搜索策略均可显着提高规划问题目标解的质量,但算法的优化时间会显着增加,其中逆转搜索策略因采用高质量的目标解对搜索过程重新初始化,而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Method6产生了最小目标函数值,仅约为标准算法(Method1)目标解的1%左右;各搜索策略获得满意解的概率显着不同,其中Method6高达25%,表明该搜索策略是最适用于复杂森林规划问题的。4)多目标经营规划(第7章):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数据为例,采用效用函数理论分析了不同龄级结构和经济价格参数对森林多目标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期末研究区域森林碳密度为43.26 t/ha,与当前的森林碳密度相近(45.06 t/ha),同时鉴于规划期内收获了 3×106 m3木材,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森林龄级分布结构不仅影响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同时显着影响算法的优化时间;自评估结果表明该规划问题目标函数值的变异系数仅为0.20%-1.34%,说明该规划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FCSMP系统(第8章):森林规划模型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集成性以及区域性等问题,因此该类技术很难在基层林业单位推广应用,为此本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在Visual Basic 6.0上开发了森林多目标规划模拟系统(Forest Multi-objective Planning System,FMPS vl.0),运行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具有界面良好、运行结果稳定、操作简单等特征,可直接应用于同类型的规划问题或研究区域。
匡一龙[9](2013)在《可视化技术在林分空间结构与经营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的三维模拟一直是林业和计算机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如何真实的模拟出一个具有真实元素和真实结构的林分是林分模拟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杉木为例,对杉木的植物构筑型进行了研究,对于不同规律枝系结构的树木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单木模型的构造。对于规律枝系结构的单木在真实的统计数据的前提下,建立了基于实测数据的杉木单木模型。对于枝系结构不明显的树木,还通过激光三维扫描仪对构造单木模型进行了探索。单木模型的构造使得林分模拟具有了真实的元素。在林分场景构建上,通过开源渲染引擎OGRE,结合八叉树、视点替换、地形分页等方法,通过地形、环境构造,加载单木模型后构造真实效果的虚拟林分。在通过调查林分的种植分布方式,建立了规则林分的分布方式,这种方式从形式上能良好的表达林分中林分的分布方式。同时结合林分空间结构指标,提出了基于空间结构的林分模拟。这种模拟方法更能够内在反应林分真实的结构。这样一来能够为林业科研提供符合要求的大量模拟林分数据,并且可以提供直观可视化的效果展示,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加入了生长模型之后,能够为林业生产科研进行预测指导。林分结构对于林业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森林经营的重要性不断加深,在林分结构优化与森林经营措施制定等方面都广泛的应用到了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最后通过将林分空间结构与林分生长模型、林分经营优化模型结合起来,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开发了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经营管理系统,目的是为林业生产的经营提供一个科学、直观的三维可视化平台。
袁建,江洪,接程月,辛赞红,魏晓华[10](2012)在《FORECAST模型在全球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FORECAST模型是一个基于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林分水平模型,它可以模拟多种管理策略对森林的影响来预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服务。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几种针叶树种,其中包括小干松(Pinus contorta)、欧洲赤松(P.sylvestris)、花旗松(Pseudotsugamenzies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云杉(Picea asperat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对FORECAST模型在其研究上的应用进行简介,通过对各种管理策略的结果分析,探讨各树种的合理管理模式,并利用FORECAST模型解决研究上的不足。
二、FORCYTE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RCYTE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SOS模型的森林采伐方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森林经营研究综述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区经营区划 |
2.3 研究内容 |
2.4 材料和方法 |
3 森林资源分析 |
3.1 森林资源面积 |
3.2 森林资源蓄积 |
3.3 树种组成 |
3.4 森林龄组结构 |
3.5 林分结构 |
3.6 立地级和生长曲线 |
3.7 林地碳储量 |
4 采伐分析 |
4.1 公式法结果 |
4.2 FSOS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森林结构分析 |
5.1 用材林龄组结构变化 |
5.2 讨论 |
5.3 小结 |
6 碳储量分析 |
6.1 林地总碳储量分析 |
6.2 年平均碳汇量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方案评估 |
7.1 木材收获 |
7.2 价值计量 |
7.3 采伐斑块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抚育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2.2 森林优化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
1.2.3 森林优化模型算法的发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与水文 |
2.1.3 地形与土壤 |
2.1.4 植被资源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3.抚育采伐对森林生态功能的短期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地布设和数据采集 |
3.1.2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 |
3.1.3 计算各样地综合得分及生态功能指数 |
3.2 数据处理 |
3.2.1 蓄积量 |
3.2.2 森林自然度 |
3.2.3 群落结构 |
3.2.4 树种结构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蓄积量对比 |
3.3.2 树种结构对比 |
3.3.3 郁闭度与植被总覆盖度对比 |
3.3.4 森林自然度与森林群落结构对比 |
3.3.5 平均树高与枯枝落叶厚度 |
3.3.6 综合得分Y以及生态功能指数K对比 |
3.4 讨论 |
3.4.1 采伐对生态功能评价因子的短期影响 |
3.4.2 采伐对生态功能的短期影响 |
4.单次采伐对森林生态功能的长期影响 |
4.1 FSOS简介 |
4.1.1 模型介绍 |
4.1.2 模型特点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采集 |
4.2.2 树种生长模型的构建 |
4.2.3 林分模型的构建 |
4.2.4 最低采伐年龄 |
4.2.5 采伐模拟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树种生长曲线 |
4.3.2 蓄积量对比 |
4.3.3 蓄积量成熟度对比 |
4.3.4 龄组对比 |
4.4 讨论 |
5.多次采伐对森林生态功能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1.1 碳储量的计算方法 |
5.1.2 总利润计算方法 |
5.2 采伐方案的制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伐蓄积量与对比 |
5.3.2 采伐面积对比 |
5.3.3 剩余蓄积量对比 |
5.3.4 蓄积量成熟度对比 |
5.3.5 龄组对比 |
5.3.6 碳储量对比 |
5.3.7 总利润 |
5.4 讨论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树冠形态结构 |
1.2.2 树冠形态模型研究 |
1.2.3 树木三维可视化研究 |
1.2.4 林分密度控制图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课题资助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
2.1 杉木研究区域 |
2.2 杉木数据收集 |
2.2.1 杉木树冠调查数据 |
2.2.2 福建杉木一类清查数据 |
2.3 桉树研究区域 |
2.4 桉树数据收集 |
2.5 本章小结 |
3 树冠外轮廓形态模型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数据处理 |
3.1.2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
3.1.3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选取 |
3.1.4 模型再参数化 |
3.1.5 模型拟合和检验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 |
3.2.2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3.2.3 树冠外轮廓基础模型的再参数化结果 |
3.3 树冠外轮廓形态展示 |
3.4 本章小结 |
4 树冠动态生长预测模型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数据处理 |
4.1.2 冠幅动态生长模型构建 |
4.1.3 冠长动态生长模型构建 |
4.1.4 树冠体积预测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冠幅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4.2.2 冠长动态生长模型拟合和检验 |
4.2.3 树冠体积模型拟合与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自相关方法的树冠外轮廓模型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边际模型方法 |
5.1.2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的自相关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于CAR(x)的树冠外轮廓模型 |
5.2.2 非线性混合效应方法的树冠外轮廓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研究 |
6.1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 |
6.1.1 模块A-传统林分密度控制模型 |
6.1.2 模块B-林木径阶分布与树高—胸径预测模型 |
6.1.3 模块C-干形分析与材种出材量模型 |
6.1.4 模块D-树冠外轮廓形态与树冠体积预测模型 |
6.1.5 模块E-年均净现值计算与经济收益密度控制模型 |
6.1.6 模块F-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预测模型 |
6.2 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各模块间关系 |
6.3 本章小结 |
7 人工林经营模拟辅助决策系统研究 |
7.1 系统需求分析 |
7.2 系统设计 |
7.2.1 系统流程 |
7.2.2 系统功能设计 |
7.2.3 数据库设计 |
7.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7.3.1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二维可视化 |
7.3.2 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 |
7.4 系统实现 |
7.4.1 基于间伐的林分生长收获模拟 |
7.4.2 林分密度控制图动态绘制 |
7.4.3 基于林分密度控制图的抚育间伐 |
7.4.4 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基于BWINPro&WaldPlaner的森林生长模拟原理及经营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模型构建 |
1.1 林分建立模型 |
1.1.1 胸径分布模型 |
1.1.2 树高分布模型 |
1.1.3 树高变化模型 |
1.1.4 树木坐标模型 |
1.2 林分生长模拟模型 |
1.2.1 死亡率模型 |
1.2.2 竞争指数模型 |
1.2.3 断面积生长模型 |
2 系统结构 |
2.1 系统功能介绍 |
2.2 系统特点 |
3 结论与讨论 |
(5)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森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进展 |
1.2.1 混合效应模型在林业上应用进展 |
1.2.2 生物量预估模型研究进展 |
1.2.3 树干削度及方程研究进展 |
1.2.4 影响木材干形要素研究进展 |
1.2.5 森林景观质量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1.2.6 直径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森林经营规划研究进展 |
1.3.1 森林规划系统 |
1.3.2 规划目标及变迁 |
1.3.3 规划策略设置及选择 |
1.3.4 经营规划约束条件 |
1.4 Forest simulator模拟系统研究进展 |
1.4.1 系统发展历程 |
1.4.2 系统工作流程 |
1.4.3 系统模块分布 |
1.5 经营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条件 |
2.1.4 植被概况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2.1.6 森林资源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GIS几何测定法 |
2.2.2 削度方程法 |
2.2.3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2.2.4 非线性模型构建 |
2.2.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6 模型检验及优劣评价 |
3 树干生长过程与统计分析 |
3.1 树干生长过程分析 |
3.1.1 胸径生长过程 |
3.1.2 树高生长过程 |
3.1.3 材积生长过程 |
3.2 直径统计方法比较分析 |
4 生长与收获基础模型构建 |
4.1 冠高模型 |
4.1.1 冠高定义及模型表达式 |
4.1.2 冠高数据准备 |
4.1.3 冠高模型拟合及检验 |
4.2 树干削度方程 |
4.2.1 基础表达式选择 |
4.2.2 基础模型改进 |
4.2.3 削度方程因变量结构选择 |
4.2.4 随机效应参数估计值策略与选择分析 |
4.3 直径分布模型 |
4.3.1 Weibull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 |
4.3.2 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改进 |
4.3.3 二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改进 |
4.3.4 直径分布模型分析 |
4.4 树高曲线模型 |
4.4.1 模型的选择 |
4.4.2 最佳模型的确定 |
4.5 冠幅模型 |
4.5.1 模型选择及拟合 |
4.5.2 模型检验 |
4.6 带皮与去皮直径树皮厚度及其与树高关系模型 |
4.6.1 带皮直径与去皮直径的关系模型 |
4.6.2 树皮厚度与树干高度关系模型 |
4.7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的关系 |
4.7.1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模型拟合 |
4.7.2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模型检验 |
4.8 株数动态模型 |
4.8.1 未来林木株数预测模型拟合 |
4.8.2 未来林木株数预测模型检验 |
4.9 立地质量评价模型 |
4.9.1 地位指数表编制 |
4.9.2 地位指数曲线模型 |
4.10 林分密度模型 |
4.10.1 最大密度林分方程N-Dg |
4.10.2 林分密度指数 |
4.11 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模型 |
4.11.1 胸高形数 |
4.11.2 实验形数 |
4.12 胸径生长模型 |
4.12.1 基础模型选择 |
4.12.2 模型再次参数化 |
4.12.3 模型拟合及评价 |
4.12.4 模型检验 |
5 生长与收获基础模型耦合 |
5.1 单木生长与收获模型 |
5.1.1 单木树高生长模型 |
5.1.2 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
5.1.3 单木材积生长模型 |
5.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
5.2.1 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模型 |
5.2.2 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模型 |
5.2.3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
5.2.4 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 |
6 多功能模型构建 |
6.1 二元材积方程 |
6.1.1 模型表达式结构 |
6.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6.1.3 模型检验 |
6.2 生物量方程 |
6.2.1 立木生物量基础方程选取 |
6.2.2 单木生物量模型改进 |
6.2.3 林分生物量模型改进 |
6.2.4 树干生物量模型 |
6.2.5 生物量通用模型优势分析 |
6.2.6 单株生物量预估参数比较 |
6.2.7 削度生物量方程积分系统构建 |
6.3 景观质量预测模型 |
6.3.1 单木景观质量与林分景观质量关系 |
6.3.2 景观质量与调查指标关系 |
6.3.3 林分景观质量随郁闭度和林分平均直径变化规律 |
6.3.4 不同模型结果对比 |
7 生长过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 |
7.1 系统模拟基础设置 |
7.1.1 系统模拟条件设置 |
7.1.2 系统模拟数据选择 |
7.2 不同经营措施样地数据模拟 |
7.2.1 不同林龄下林分参数模拟 |
7.2.2 不同间伐强度比设置下林分模拟 |
7.2.3 不同间伐方式设置下林分模拟 |
7.2.4 不同立地质量设置下林分模拟 |
7.2.5 含有更新模型设置下林分模拟 |
7.3 不同初植密度随机数据模拟 |
7.3.1 林分平均直径随初植密度变化 |
7.3.2 林分平均树高随初植密度变化 |
7.3.3 林分平均蓄积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
7.3.4 林分平均生物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
7.3.5 林分平均景观质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
7.3.6 林分平均株数密度随初植密度变化 |
7.4 杉木林分最佳经营模式模拟 |
7.4.1 林分直径分布结构随林龄变化 |
7.4.2 林分平均直径随林龄变化 |
7.4.3 胸径树高曲线随林龄变化 |
7.4.4 林分平均树高随林龄变化 |
7.4.5 林分平均蓄积量随林龄变化 |
7.4.6 林分平均生物量量随林龄变化 |
7.4.7 林分平均景观质量随林龄变化 |
7.4.8 林分平均株数密度随林龄变化 |
7.4.9 林分年采伐蓄积量随林龄变化 |
7.5 生长过程与经营模拟效果评价与技术分析 |
7.5.1 国内外分析对比 |
7.5.2 杉木林分质量精准提升途径 |
7.5.3 景观尺度多数据融合经营规划 |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8.3.1 模型改进升级 |
8.3.2 研究对象多类 |
8.3.3 景观数据融合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个人成果清单 |
致谢 |
(6)基于Forest Simulator BWINPro的云南松林经营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软件平台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及模型数据库构建 |
1.2.2 云南松林模拟参数设置 |
1.2.3 林分经营模拟 |
2 云南松林生长经营模拟结果 |
2.1 林分经营过程空间可视化 |
2.2 林分经营效果可视化模拟 |
2.3 云南松林经营模拟数据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7)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
1.3.2 近自然经营理论 |
1.3.3 近自然经营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
1.3.4 择伐林均衡曲线 |
1.3.5 Web开发技术 |
1.3.6 目前研究的不足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数据概况及预处理 |
3 基于负指数函数的均衡曲线组合模型 |
3.1 Schutz均衡模型 |
3.2 Lopez预测矩阵模型 |
3.3 负指数函数 |
3.4 直径q值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各小区径级株数分布 |
3.5.2 年直径生长量方程拟合结果 |
3.5.3 年采伐率方程拟合结果 |
3.5.4 三种均衡模型的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4 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1 需求分析 |
4.1.2 可行性分析 |
4.1.3 系统流程设计 |
4.1.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1.5 数据库设计 |
4.1.6 关键算法实现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4.2.2 用户管理模块 |
4.2.3 主界面 |
4.2.4 数据管理模块 |
4.2.5 分类统计和参数计算模块 |
4.2.6 均衡曲线模拟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成果与展望 |
5.1 主要成果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
1.2.1 国家或区域尺度 |
1.2.2 林分尺度 |
1.2.3 单木尺度 |
1.2.4 经营措施影响 |
1.3 森林经营规划研究现状 |
1.3.1 森林多目标规划基本问题 |
1.3.2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 |
1.3.3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
1.3.4 森林碳目标的规划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2 森林资源概况 |
2.3 森林经营历史 |
3 森林空间规划经营理论 |
3.1 森林规划问题中相关名词定义 |
3.2 空间邻接关系 |
3.3 规划模型分类 |
3.3.1 模型Ⅰ |
3.3.2 模型Ⅱ |
3.3.3 模型Ⅲ |
3.4 空间规划模型 |
3.4.1 单位限制模型URM |
3.4.2 面积限制模型ARM |
3.4.3 其他模型 |
4 模拟退火算法参数敏感性研究 |
4.1 材料方法 |
4.1.1 规划模型 |
4.1.2 模拟数据 |
4.1.3 模拟退火算法 |
4.1.4 模拟参数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参数敏感性 |
4.2.2 最优参数值敏感性 |
4.2.3 求解效率敏感性 |
4.3 本章小结 |
5 模拟退火算法不同邻域搜索技术比较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森林规划问题 |
5.1.2 启发式技术 |
5.1.3 数据描述 |
5.1.4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模拟数据 |
5.2.2 真实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6 模拟退火算法逆转搜索与邻域搜索技术比较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数据收集 |
6.1.2 规划问题 |
6.1.3 优化算法 |
6.1.4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逆转/交换次数的影响 |
6.2.2 不同方法的求解效率 |
6.3 本章小结 |
7 基于效用函数理论的森林多目标规划经营模拟 |
7.1 方法与材料 |
7.1.1 模拟数据 |
7.1.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
7.1.3 数学规划模型 |
7.1.4 结果评估 |
7.1.5 启发式算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拟系统(FMPS) |
8.1 FMPS简介 |
8.2 林分生长模拟 |
8.3 森林经营规划 |
8.4 软件帮助及版权声明 |
8.5 模拟实例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可视化技术在林分空间结构与经营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树木模拟和林分结构模拟的研究现状 |
1.3.2 林分经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趋势及存在不足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课题来源与项目支持 |
2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经营 |
2.1 林业基本概念 |
2.2 林分空间结构 |
2.3 基于空间结构的林分经营模型 |
2.3.1 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 |
2.3.2 林分空间优化经营模型 |
3 林分可视化 |
3.1 单木可视化 |
3.1.1 单木的植物构筑型 |
3.1.2 规律枝系单木模型构建 |
3.1.3 规律枝系单木模型数据结构 |
3.1.4 无规律枝系单木模型构建 |
3.2 林分结构可视化 |
3.2.1 规则林分结构模拟 |
3.2.2 不规则林分的模拟 |
3.3 林分场景可视化 |
3.3.1 地形设计 |
3.3.2 地形上单木模型加载 |
3.3.3 林分场景的模拟 |
3.3.4 渲染流程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4.1.1 系统总体需求 |
4.1.2 系统建设其他需求 |
4.2 系统建设架构设计 |
4.2.1 系统设计要求 |
4.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代码结构 |
5 系统实现与用例 |
5.1 实例试验区简介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林分结构的模拟 |
5.3.1 实测数据的林分模拟 |
5.3.2 自定义构建林分 |
5.4 林分经营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FORECAST模型在全球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 FORECAST模型简介及其原理 |
2.1 FORECAST模型的描述 |
2.2 FORECAST模型的原理 |
2.3 FORECAST模型的优点 |
3 FORECAST模型在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3.1 FORECAST模型在国外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3.1.1 在小干松林中的应用 |
3.1.2 在欧洲赤松林中的应用 |
3.1.3 在花旗松林中的应用 |
3.2 FORECAST模型在国内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3.2.1 在杉木人工林中的应用 |
3.2.2 在云杉林中的应用 |
3.2.3 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
3.2.4 在马尾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
4 问题与展望 |
四、FORCYTE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SOS模型的森林采伐方案模拟研究[D]. 戴其林.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2]采伐干扰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的影响[D]. 李明鲁.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人工林树冠生长模拟及密度控制决策技术研究 ——以杉木和桉树为例[D]. 王成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4]基于BWINPro&WaldPlaner的森林生长模拟原理及经营决策分析[J]. 喻龙华,王雷光,廖声熙.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04)
- [5]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D]. 梅光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基于Forest Simulator BWINPro的云南松林经营模拟分析[J]. 姜小璐,廖声熙,崔凯.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6(02)
- [7]异龄混交择伐林经营模拟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陈泽任.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8]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D]. 董灵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 [9]可视化技术在林分空间结构与经营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 匡一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10]FORECAST模型在全球针叶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 袁建,江洪,接程月,辛赞红,魏晓华. 浙江林业科技,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