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蚁防治技巧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刘雄舟[1](2020)在《一种有效灭治土栖白蚁的方法》文中认为目的:探求一种灭治土栖白蚁的高效环保方法,破解土栖白蚁灭治难题。方法:采用杉树皮设置诱杀堆诱集大量土栖白蚁,再喷施0.25%的氟虫腈粉剂,让白蚁将药物带回蚁巢,达到消灭整巢白蚁的目的。结果:放置的232堆诱杀堆引诱白蚁成功率达86.6%,施药14 d后检查树上新鲜蚁路明显减少,2013-2020年多次复查树木蚁害率降至5%以下。结论:该方法见效快,灭治土栖白蚁的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施药方法灵活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王安东[2](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即PCO行业,是指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危害性的动物进行消杀与防范的行业,生活中常见的有害生物包括: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基础工作。中国有害生物行业发展较晚,行业规范还不够健全,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需要不断完善,不断革新才取得进步并跟上时代的步伐。论文分两个层面进行开展,一方面是研究有害生物防治行业,通过调研分析找到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最新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将服务设计的思维融入其中,最终产出APP解决方案。前期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类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描述,之后结合服务设计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探索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最新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在调研阶段,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开展了问卷调研,了解了有害生物行业的基本现状,紧接着又对用户做了细致的访谈,并将两部分访谈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区分用户的类型。根据总结和分析设计了有害生物防治问卷,用定量的数据支持设计方案的产出。接下来通过用户旅程地图、服务蓝图等工具研究用户的行为,继而对有害生物防治APP进行了设计原型图的设计指明了方向。通过概念验证的方式确定了最终的设计方向,随后对有害生物防治APP做了高保真的设计。最终将有害生物防治APP高保真进行了可用性测试,以保证软件的可行性。通过有害生物防治APP的设计,保证了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规范性发展,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对有害生物行业做出了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为以后的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发展探索了一个新方向。
倪锦龙[3](2019)在《白蚁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白蚁种类多、繁殖快,是当前防治工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其每年均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了世界性的害虫。该文介绍了白蚁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邹炎容[4](2019)在《《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物科技发展迅速,此类文本翻译日益增多。然而,由于虫害防治行业环境的特殊性,国内关于该领域文本的译文通常晦涩难懂,翻译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这不利于虫害防治行业的发展。因此,基于《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的本翻译实践报告具有显着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述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接着描述《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的翻译要求和翻译过程;然后,从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和语篇翻译的层面,通过分析丰富的实例,论证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增译法、减译法、分译法、合译法、词类转译法、变序法和意译法等。在语篇翻译中,连词和代词的翻译要结合上下文,代词的指代对象也需要准确还原,以保证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本文创新点在于:笔者始终用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指来导虫害防治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以读者为本,尽最大可能做到译文专业性强,真实可靠;语篇的翻译技巧是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来并加以论证的。本文旨在确保虫害防治领域的译者熟悉信息型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其译文质量。
佘燕文[5](2019)在《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宠物是指人类出于精神慰藉、玩赏陪伴而豢养的各类动物总称。饲养宠物是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狩猎时代,有着深远的历史根脉。唐代以前,宠物现象还多限于上流贵族阶层。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宠物饲养出现世俗化的趋势,进入寻常百姓家。清代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统治疆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达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娱乐生活空前丰富,宠物更是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情结。历代宫廷宠物多是中外各地进贡的名种,主要源于地方土贡、外邦朝贡、私人进献等途径。清代皇室对宠物重视有加,在宫廷设立内外养狗处、上驷院、养鹰鹞处、驯象所以及鸽房等机构管理管理其生活起居,配有专职官员与太监管理。宠物在饲养、把玩中难免有潜在危险,如宠物伤人、疫病传染、放鹰毁田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斗蟋蟀与斗鹌鹑在清代已完全沦为市井豪赌,给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对此清政府颁布了相应法规,于宠物致害的社会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于赌博问题加以整治。清代社会宠物饲养格外兴盛,遍及社会各阶层,上至帝王后妃、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社会流民都爱豢养各类宠物来消遣娱乐或是谋生有道;相关的宠物科技更是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各类宠物专着丰富。清代是满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清皇室的宠物饲养一方面保持本民族特色,饲养大量的马、猎犬、鹰陪伴其围猎生活,以加强满清贵族的骑射技能;另一方面,在内廷宠物饲养中体现出与汉文化的交融,饲养小型犬、猫、鸟、金鱼以及各类珍奇异兽等宠物消遣娱乐、怡情养性。在清代民间,与宠物玩赏陪伴不仅是清人日常休闲活动,还形成了独具的民俗现象。在家居陪伴中,宠物与人朝夕相伴、娱人性情;在户外活动中,提笼架鸟、强身健体;在城镇街头,流浪艺人驯养宠物做各类杂技表演,逗人以乐,谋生有道。清代是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灿熟、民族交融的大一统时代,我国宠物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达到了新的高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宠物与清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深刻反映着清人的生活面貌与社会变迁,对于解决清代民生问题、调剂大众生活以及后世的宠物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陈北[6](2014)在《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茯苓属,其干燥后的菌核被我国称为中药材茯苓。中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均有野生茯苓的分布。我国人工栽培茯苓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每年药用、食用和出口茯苓的需求量约为1.5万~1.8万吨。人工种植茯苓又以其投资少、产量高、见效快的种植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全国茯苓人工种植量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粗放式的田间管理,造成茯苓虫害的多发,对茯苓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化学农药不规范的使用,又使得茯苓农药残留和污染的现象频出。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茯苓产业的发展。茯苓种植期主要害虫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本文针对上述2种主要害虫的无害化防控而开展技术研究。本文选取毒死蜱,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三种常用化学农药为防治药剂,结合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以种植期虫害调查为基础,研究无害化防控技术对2种害虫的防控效果及对茯苓生长、品质、农药残留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我们对湖北省主要茯苓种植地罗田县、英山县和利川市进行了虫害调查。28个调查点的调查数据表明,湖北省罗田县和英山县茯苓主要虫害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茯苓受害指数分别为罗田县14.44%,英山县12.73%;利川市茯苓主要虫害为白蚁,受害指数为7.27%。通过对茯苓喙扁蝽在室内和田间的观察,其交配产卵期为5月初至6月中旬,其羽化期盛期为7月底至9月底。2.在实验室中,茯苓喙扁蝽对3种农药都有较高的敏感性,毒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茯苓虫害田间防控技术采用立体施药法,3种药剂相应兑水浓度为: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mL/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g/L,480g/L毒死蜱乳油4mL/L。防控施药时间为茯苓料木下窖前和7月中旬害虫出土迁移前。防控率与田间产量呈现出正相关性。3.实验室试验中发现,不同浓度的3种杀虫剂对茯苓菌丝生长抑制率没有显着性差异。田间试验中,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防控处理在田间应用上对茯苓周围土壤微生物环境影响较小,对茯苓生长安全无影响。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有效成分水溶性多糖和总三萜化合物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毒死蜱在茯苓菌核上的残留试验得出,480g/L毒死蜱乳油施药浓度为1:1000时,其45天最终残留量为0.24mg/L,而施药浓度为1:2000时,最终残留量为0.03mg/L。参照欧盟的果菜限量标准MRL值0.5mg/kg,其安全间隔期应为35d。综上所述,无害化防控技术对于茯苓的产量、品质和农药的残留量都是安全可靠。
王建漳,李华,郑斌,邵强[7](2012)在《白蚁防治新技术在漳河水库的应用与推广》文中指出本文结合漳河水库白蚁防治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应用推广新技术的成果,提出了应用推广新技术的工作方法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傅林,谢罗群[8](2012)在《中物协工作会在长沙召开》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3月29日下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工作会在长沙召开。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谢家瑾,高级顾问李加林,副会长田在玮、任景全、许建华、张圣哲、张伟杰、张志成、李海荣、陈耀忠、周星、罗小钢、赵金旭、骆毅民、翁国强,秘书长柴勇,副秘书长许新民、周心怡、林常青、闻涛,房屋安全
洪文艺[9](2011)在《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饭店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之下,有两大问题困扰着我国饭店业的未来发展:①饭店业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②饭店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饭店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一直被世界饭店业所关注;饭店业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新的支撑理论。在此过程中先后出现的环保饭店、节约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等,就是在解决上述问题中进行的有益探索。然而,近30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饭店”所依托的主体理论越来越表现出局限与不足;“循环饭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强大的循环体系的支撑;“低碳饭店”的发展则离不开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碳”交易平台的支撑。因此,在现有条件之下,中国饭店业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走“生态饭店”之路。论文以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对生态饭店的理论构建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从饭店的产品、行业、功能、管理等饭店的属性变化,分析了中国饭店从业态形式到产品内涵的深刻变化,并通过饭店的本质属性、主体、功能、组成结构及特征的分析,对饭店的概念进行了再定义,即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2)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了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提出饭店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本性、复合性、消费性、污染性、依赖性、开放性和高度敏感性的特征,其中,消费(消耗)是饭店系统的生态本质。(3)通过对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提出饭店生态系统中所有影响到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稳定平衡、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问题都是饭店生态问题。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具体表现在:饭店自身、饭店对人、人对饭店、饭店对环境和环境对饭店等5个方面的生态问题。(4)基于绿色饭店的分析,重新修订了生态饭店的概念,即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5)探讨了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征,指出人、饭店、环境三大因子共同组成了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逐步递进的五个层次构成了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生态饭店的四大功能;自然、经济和文化特征是生态饭店的本质特征;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饭店生态系统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6)提出了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三要素: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其中生态设计是关键,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问题;系统管理是基础,它解决的是生态饭店的系统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问题;社会支撑是保障,它解决的是各种环境为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问题。(7)以江西景德镇紫晶宾馆为案例,通过对宾馆室内外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了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和生态问题;建立了生态饭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饭店等级划分导向,评价结果表明紫晶宾馆属于EEE级(中级)生态宾馆;最后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提出了紫晶宾馆达到更高等级的生态宾馆的实现途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对饭店和生态饭店进行了再定义,饭店是为人们提供住宿及相关环境和服务的公共系统;生态饭店是一个基于生态学原理,在全面协调饭店、人、环境三者之间互惠共生、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四大本质功能而建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2)初步建立了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从生态饭店的组成、结构、功能角度提出“人、饭店、环境”的三元结构,“普通饭店、环保饭店、绿色饭店、循环饭店、低碳饭店、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经济高效运行、安全健康舒适、环境友好持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四大功能。生态饭店具有自然、经济和文化的综合特征,而生态伦理的哲学思想和自然道德是协调生态饭店中人、饭店、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道德准则。(3)提出了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和社会支撑是实现生态饭店三条途径,生态设计可解决生态饭店的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系统管理能满足生态饭店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社会支撑是维持生态饭店的稳定运行。(4)探索性地构建了生态饭店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导向,并以景德镇紫晶宾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我国饭店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理论总结,运用生态学和现代饭店管理理论对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生态饭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研究成果将对我国生态饭店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李志强[10](2010)在《硼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处理材的抗流失性和耐腐性》文中认为与加铬砷酸铜(CCA)相比,含硼木材防腐剂环保、无毒、无色、成本低廉、不抗流失,目前含硼防腐剂处理的木材只能用于室内,不能用于室外。开展室外用硼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处理材的抗流失性和耐腐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硼酸盐化合物,并制备成制剂;通过实验室抗流失试验对不同含硼化合物及处理方法处理木材后硼元素水流失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抑菌性能、部分硼酸盐化合物的室内外耐腐性能和含硼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固着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合成出难溶于水的无机硼酸盐、四氟硼酸季铵盐类、四苯基硼酸季铵盐类和二(水杨酸)硼酸季铵盐类化合物,通过化学元素分析和化合物熔点测定鉴定确认。化学元素分析值与化学式理论计算值一致。化合物熔点与有文献报道的值相吻合,无文献报道值的化合物熔程较窄,纯度较高。(2)采用无机硼和金属盐或聚乙烯醇等两步法处理木材,处理材的硼流失率显着降低,最低至39.6%。疏水成分能够有效的降低处理材中硼的流失率,且两步法处理木材硼的流失率低于一步处理法。透明清漆处理的木材,硼的流失率可以达到50%以下。复分解反应制备的无机硼酸盐的水溶型制剂处理木材的硼的流失率在83.2%~96.8%之间。有机溶剂型的ZB(油酸)处理材中硼的流失率低至2.7%。四氟硼季铵盐化合物处理材的硼流失率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降低。当化合物中碳原子数>19时,化合物处理材的硼的流失率明显降低,最低可达19.8%。四苯基硼酸季铵盐处理材的硼流失率2.1%~24.7%。二癸基二甲基-二(水杨酸)硼酸铵的处理材硼的流失率降至11.3%~16.5%。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二(水杨酸)硼酸铵处理材的硼流失率降至33.2%~38.4%。(3)四氟硼酸季铵盐类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效果最好的为含有C8~C12基团的季铵盐。实验室白蚁试验结果表明,二癸基二甲基四氟硼酸铵(DBF)和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四氟硼酸铵(BBF)抗白蚁效果好。(4)DBF和BBF处理后的杨木有很好的耐腐效果。当载药量为7.0 Kg/m3左右时,试样的白腐和褐腐质量损失率均在4%以内。野外埋地试验(10个月)后,这两种化合物初步表现出良好的耐腐和抗白蚁效果,加入溴氰菊酯,能够明显改善抗白蚁性能。(5)建立了含硼季铵盐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Venusil SCX (100 mm×4.6 mm , 5μm)强阳离子交换柱,溶有氯化铵的V (甲醇): V (乙腈): V (水) = 1:1:1混合液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2 nm,在质量浓度10~500 mg/L的相关系数为0.998 9,相对标准偏差0.39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44 % ,检出限2.0mg/L。(6)含硼季铵盐化合物处理材中,硼和季铵盐的流失率并不一致,硼的流失率要远远大于季铵盐的流失率。含硼季铵盐类化合物处理材的流失率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大的化合物,其硼的流失就高,反之就低。当含硼季铵盐化合物的饱和水溶液质量分数低于0.036%时,其处理材中硼的流失率可降至40%以内。
二、白蚁防治技巧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蚁防治技巧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有效灭治土栖白蚁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栖白蚁的危害性 |
1.1 危害林木 |
1.2 影响通信 |
1.3 缩短建筑木构件的使用年限 |
1.4 引起堤坝下陷 |
2 当前灭治土栖白蚁的方法 |
2.1 挖巢法 |
2.2 烟熏毒杀法 |
2.3 毒饵诱杀法 |
2.4 喷粉法 |
2.5 灌浆灌药毒杀法 |
3 试验数据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原理 |
3.3.2 诱杀堆设置方法 |
3.3.2.1 诱杀堆紧靠树木放置 |
3.3.2.2 诱杀堆不靠树木放置 |
3.3.3 药物的施用方法 |
3.3.3.1 施药时间 |
3.3.3.2 施药方法 |
3.3.4 数据收集及整理 |
4 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2)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发展背景及趋势 |
1.1.2 公众对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视 |
1.1.3 服务设计理念的兴起 |
1.1.4 商业模式的创新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创新点以及框架流程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与服务设计 |
2.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概述 |
2.1.1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概念、产生以及发展 |
2.1.2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3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类型 |
2.1.4 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发展的困境 |
2.1.5 相关学者对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展望 |
2.2 服务设计概述 |
2.2.1 服务设计的背景起源、概念与发展 |
2.2.2 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2.2.3 服务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
2.2.4 服务设计的基本工具与方法 |
2.3 服务设计引入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思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调研 |
3.1 调研规划 |
3.1.1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设计调研框架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范围 |
3.1.4 调研实施 |
3.2 对目标人群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观察 |
3.3 目标人群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深度访谈 |
3.3.1 针对提供服务方的访谈内容 |
3.3.2 针对被服务者进行的访谈 |
3.3.3 深入访谈调研总结 |
3.4 针对目标用户的问卷调研 |
3.5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需求分总结 |
3.6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和用户旅程地图 |
3.6.1 情景故事构建 |
3.6.2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3.6.3 用户旅程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系统分析 |
4.1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流程分析 |
4.2 有害生物防治的服务蓝图以及触点分析 |
4.2.1 服务蓝图描绘 |
4.2.2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推广与营销 |
4.2.3 服务过程中的服饰与配饰 |
4.2.4 有害生物防治药品的投放点 |
4.2.5 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信誉、服务质量查询 |
4.2.6 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分享与传播 |
4.2.7 有害生物防治的器具与药品的销售 |
4.2.8 服务人员个人作为服务触点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害生物防治手机APP设计 |
5.1 设计目的 |
5.2 系统架构 |
5.3 设计实践 |
5.3.1 主要功能流程图 |
5.3.2 低保真线框图 |
5.3.3 概念验证 |
5.3.4 主要界面高保真设计输出 |
5.3.5 可用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实用新型专利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白蚁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蚁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特点 |
1.1 生物学特性 |
2 白蚁防治技术研究 |
2.1 物理防治 |
2.2 生物防治 |
2.3 综合防治 |
3 白蚁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
3.1 IPM技术 |
3.2 监测控制技术 |
4 结语 |
(4)《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描述 |
2.1 原文的语言特点 |
2.1.1 词语特点 |
2.1.2 句子特点 |
2.1.3 语篇特点 |
2.2 翻译流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表达阶段 |
2.2.3 审校修改 |
第三章 词语的翻译 |
3.1 术语的翻译 |
3.2 熟词僻义的翻译 |
3.3 一词多义的翻译 |
3.4 词类转译 |
3.4.1 英语副词转换为汉语形容词 |
3.4.2 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 |
3.4.3 英语形容词转译为汉语名词 |
3.5 抽象名词具体化 |
第四章 句子的翻译 |
4.1 标题句的翻译 |
4.1.1 增译法 |
4.1.2 减译法 |
4.1.3 意译法 |
4.2 评论句的翻译 |
4.2.1 增译法 |
4.2.2 意译法 |
4.3 长难句的翻译 |
4.3.1 增译与减译 |
4.3.2 分译与合译 |
4.3.3 变序法 |
4.3.4 意译法 |
第五章 语篇的翻译 |
5.1 语篇的衔接性 |
5.1.1 照应词的翻译 |
5.1.2 从属连词的翻译 |
5.1.3 上下文连接词的翻译 |
5.2 语篇的连贯性 |
5.2.1 省略法 |
5.2.2 增加关联词法 |
第六章 结语 |
6.1 收获与启示 |
6.2 不足之处 |
6.3 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六节 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清代宠物的来源 |
第一节 宫廷宠物来源 |
第二节 民间宠物来源 |
第二章 清代的宠物饲养管理措施与法规 |
第一节 宫廷宠物饲养管理机构与措施 |
第二节 政府对民间宠物饲养的管理 |
第三章 宠物与清代皇室生活 |
第一节 帝王围猎 |
第二节 内廷休闲 |
第三节 园林观赏 |
第四章 宠物与清代民间生活 |
第一节 日常休闲 |
第二节 杂艺表演 |
第三节 赌博博弈 |
第五章 清代宠物饲养的历史特点及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历史特点 |
第二节 历史作用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茯苓生产概述 |
1.1.2 茯苓有效成分及品质评价概述 |
1.1.3 茯苓种植期主要虫害 |
1.1.4 无害化防控技术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茯苓种植期茯苓喙扁蝽和白蚁虫害调查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田间抽样调查 |
2.2.2 实验室茯苓喙扁蝽形态观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湖北省茯苓主产区茯苓喙扁蝽和白蚁的危害程度 |
2.3.2 茯苓喙扁蝽实验室内观察结果 |
2.4 讨论 |
3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虫饲养及试验场地 |
3.2.2 供试药剂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室茯苓喙扁蝽毒力测定结果 |
3.3.2 田间茯苓虫害无害化防控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4 虫害无害化防控技术对茯苓的安全性评估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茯苓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室内测定结果 |
4.3.2 田间试验结果 |
4.3.3 不同防控措施对茯苓有效成分的影响 |
4.3.4 毒死蜱在茯苓上的动态残留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田间防控试验点图 |
附录2 茯苓喙扁蝽和白蚁为害茯苓图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生态饭店的研究进展 |
1.2.2 饭店生态系统及管理研究 |
1.2.3 饭店环境管理研究进展 |
1.2.4 生态建筑研究进展 |
1.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3 生态饭店的理论支撑 |
1.3.1 基础生态学理论 |
1.3.2 应用生态学理论 |
1.3.3 现代饭店管理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2 饭店与饭店生态系统 |
2.1 饭店的属性变化与再定义 |
2.1.1 饭店的属性变化 |
2.1.2 饭店定义的再研究 |
2.2 饭店生态系统分析 |
2.2.1 饭店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
2.2.2 饭店生态系统的组成 |
2.2.3 饭店生态系统的结构 |
2.2.4 饭店生态系统的功能 |
2.2.5 饭店生态系统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3 饭店系统的生态问题 |
3.1 关于饭店自然、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辨析 |
3.1.1 饭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3.1.2 饭店环境管理理论将被饭店生态思想所取代 |
3.2 饭店生态问题的系统分析 |
3.2.1 饭店自身的生态问题 |
3.2.2 饭店对人的生态问题 |
3.2.3 人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2.4 饭店对环境的生态问题 |
3.2.5 环境对饭店的生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架 |
4.1 生态饭店的定义与内涵 |
4.1.1 绿色与生态的辨析 |
4.1.2 生态饭店的内涵理解 |
4.2 生态饭店的组成 |
4.2.1 生态饭店中人的因子 |
4.2.2 生态饭店中的环境因子 |
4.3 生态饭店的结构 |
4.3.1 生态饭店的三元结构 |
4.3.2 生态饭店的金字塔结构 |
4.4 生态饭店的功能 |
4.4.1 功能一:经济高效运行 |
4.4.2 功能二:安全健康舒适 |
4.4.3 功能三:环境友好持续 |
4.4.4 功能四:社会和谐稳定 |
4.5 生态饭店的特征 |
4.5.1 生态饭店的自然特征 |
4.5.2 生态饭店的经济特征 |
4.5.3 生态饭店的文化特征 |
4.6 生态饭店的生态伦理 |
4.6.1 人和饭店在系统中的道德规范 |
4.6.2 饭店"以人为本"的生态准则 |
4.6.3 鉴别饭店生态行为的基本原则 |
4.6.4 生态饭店产品的道德伦理尺度 |
4.6.5 环境责任与市场结合的饭店伦理 |
4.6.6 生态饭店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
4.7 生态饭店的分类 |
4.8 本章小结 5 生态饭店的实现途径 |
5.1 生态饭店实现途径的关键 |
5.1.1 传统环境措施的局限性 |
5.1.2 构建生态饭店的三要素 |
5.2 生态饭店的设计建设 |
5.2.1 饭店设计的生态化 |
5.2.2 饭店建设的生态化 |
5.2.3 饭店改扩建的生态化 |
5.3 生态饭店的系统管理 |
5.3.1 饭店系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
5.3.2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优势 |
5.3.3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原则 |
5.3.4 生态饭店系统管理的内容 |
5.4 生态饭店的社会支撑 |
5.4.1 政策体制的支撑 |
5.4.2 生态技术的支撑 |
5.4.3 生态人才的支撑 |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饭店的案例研究——江西景德镇市紫晶宾馆 |
6.1 景德镇与紫晶宾馆概况 |
6.1.1 作为案例研究的理由 |
6.1.2 景德镇市概况 |
6.1.3 紫晶宾馆简介 |
6.2 紫晶宾馆的生态现状分析 |
6.2.1 重要生态指标检测分析 |
6.2.2 紫晶宾馆的生态优势 |
6.2.3 紫晶宾馆的生态问题 |
6.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3.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
6.3.2 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 |
6.3.3 紫晶宾馆的生态评价 |
6.4 紫晶宾馆生态化的实现途径 |
6.4.1 硬件途径 |
6.4.2 软件途径 |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几点建议 |
7.4 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
(10)硼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处理材的抗流失性和耐腐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硼酸盐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2.1 引言 |
2.2 难溶无机硼酸盐的制备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2.3 四氟硼酸季铵盐的化学合成 |
2.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3.3 小结 |
2.4 四苯基硼酸季铵盐的化学合成 |
2.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小结 |
2.5 二(水杨酸)硼酸季铵盐的化学合成 |
2.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3 小结 |
2.6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硼酸盐化合物处理材的硼流失性能 |
3.1 引言 |
3.2 无机硼抗流失性能的研究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疏水成分对无机硼流失性能的影响 |
3.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3.3 小结 |
3.4 难溶无机硼酸盐的流失性能 |
3.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4.3 小结 |
3.5 四氟硼酸季铵盐的流失性能 |
3.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5.3 小结 |
3.6 四苯基硼酸季铵盐的流失性能 |
3.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6.3 小结 |
3.7 二(水杨酸)硼酸季铵盐的流失性能 |
3.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7.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7.3 小结 |
3.8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硼酸盐化合物的耐腐及抗白蚁性能 |
4.1 室内抑菌圈试验 |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小结 |
4.2 室内抗白蚁试验 |
4.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3 小结 |
4.3 室内耐腐试验 |
4.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3.2 室内耐腐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4.3.3 小结 |
4.4 野外埋地耐久试验 |
4.4.1 试验材料 |
4.4.2 试验方法 |
4.4.3 野外埋地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4 小结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硼酸盐化合物中季铵盐流失率的分析 |
5.1 防腐木材流失液中四氟硼季铵盐的测定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3 结论 |
5.2 含硼季铵盐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 |
5.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和讨论 |
5.2.3 小结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1.1 硼酸盐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6.1.2 硼酸盐化合物处理材的抗流失性能 |
6.1.3 硼酸盐化合物处理材的耐腐及抗白蚁性能 |
6.1.4 硼酸盐化合物中季铵盐流失率的分析 |
6.2 讨论和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化合物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二 防腐木材及其制品的使用分类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博士期间的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白蚁防治技巧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有效灭治土栖白蚁的方法[J]. 刘雄舟. 江西农业, 2020(12)
- [2]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有害生物防治APP设计研究[D]. 王安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白蚁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倪锦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19(24)
- [4]《2018年能多洁虫害防治报告》英译汉实践报告[D]. 邹炎容.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清代宠物饲养及其社会生活意义研究[D]. 佘燕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D]. 陈北.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白蚁防治新技术在漳河水库的应用与推广[A]. 王建漳,李华,郑斌,邵强. 华中昆虫研究(第八卷), 2012
- [8]中物协工作会在长沙召开[J]. 傅林,谢罗群. 中国物业管理, 2012(04)
- [9]生态饭店的理论构想及实现途径研究[D]. 洪文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10]硼酸盐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处理材的抗流失性和耐腐性[D]. 李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