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GRAF开关量模拟及其VB数据传输

ISaGRAF开关量模拟及其VB数据传输

一、ISaGRAF开关量仿真及其与VB的数据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方临阳[1](2021)在《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电子技术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基础,它决定着电子电力器件的发展。在所有功率半导体器件中,IGBT无疑是发展最快,同时也是最受人关注的一种。在IGBT内部存在着很多参数,这些参数影响着IGBT的动态性能。本文就目前大多数系统只是对IGBT模块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测量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针对IGBT内部的寄生电容参数设计一种快速的自动化测量的平台,来快速判断IGBT的开关速度和开关损耗。该系统通过气动的方式实现对模块的快速测量,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实现对各个测量点位的切换,最后通过VB.NET编写的上位机软件来对参数进行归纳和汇总。以下是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介绍:1.介绍了电力电子半导体功率元器件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对IGBT的基本结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研究了大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电容参数测量的方案,并重点论述了测量设备选择的注意事项,同时提出了大功率模块电容参数的测试方法和测量注意点。2.通过PRO/E软件对IGBT模块的参数测量系统进行了机械结构的整体设计,分别对进给模块、下压模块、测量模块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模拟运行了测量的整个过程。3.研究了测量模块的内部结构,同时对单片机所需测量的点位进行了设计,然后完成了各部分硬件电路模块原理图的布局,最终实现了PCB板的打样。4.在规划好系统的整体结构后,从初始化模块、逻辑运算模块和数据发送和接收模块分别介绍硬件驱动程序的设计过程,并对关键元件的功能和使用做了详细的论述。5.对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软件进行了开发设计,依照模块化开发方式,对软件的界面、数据采集、通信协议和文件格式转换等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尹静洁[2](2020)在《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GDP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其原因之一是自动化生产线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国家也加大对工业自动化装备研究领域的投入。本文以亚龙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装置为硬件平台,主要研究生产线上各种技术的使用和编程方法,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寻求最优的设计和编程方法。生产线上传送带的速度控制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对传送带速度控制问题的改进措施。通过Matlab仿真效果图,对传统的PID控制和现代模糊PID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选择用模糊PID控制对传送带的速度控制问题进行改善研究,在传送带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和编程。原亚龙YL-335B型装配站机械结构复杂,本文对其机械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简化,并根据新机械结构设计了新控制系统,达到较好的简化效果。原输送站机械手的工作效率低,本文对自动化生产线输送站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编程改进,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为了增强S7-200的PLC与其他外设的通信能力,本文改进生产线的通信系统,增加以太网通信模块,提高PLC的通信传输速率,并可以与不同厂家的外部设备兼容和互联。对生产线的研究改进有利于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进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顾献安[3](2020)在《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薄壁结构作为一种质量轻、材料利用率高、承载力强的空间结构,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产业。薄壁结构具有曲率复杂,尺寸参数多的结构特征,传统数控加工方法难以兼顾精度和成本,而碳纤维自动铺放型技术具备成型效率高,成本低,加工灵活等优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碳纤维自动铺放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诸如风机叶片、飞机蒙皮等低曲率、大尺寸薄壁结构件,对于大曲率的小尺寸薄壁结构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以碳纤维无人艇船艏结构件为对象,设计了可用于小尺寸薄壁结构的碳纤维铺放平台,并完成相关铺放软件、控制方案以及轨迹铺放算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完成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按功能模块划分完成铺放头结构设计;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铺放头支撑件进行轻量化;完成机械臂的选型,并基于Matlab软件采用改进型D-H算法对铺放设备的可达空间进行分析;对铺放平台进行有限元校核;设计了用于薄壁结构碳纤维总体控制系统,并完成相关硬件的搭建;并完成铺放平台温度控制方案、丝束控制方案如气动、张力控制方案的设计。其次,为提高铺放效率和成型质量,且结构件不同曲率处对应的铺放温度也不同,故需对过程温度进行实时控制。结合红外加热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滑模温控方案,并与其他常用非线性温控如模糊PID控制方案进行比较。使用Simulink进行温控模型仿真对比实验,确定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的温控性能优势,并对此控制方案的响应速度和鲁棒性进行校核。再次,为解决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普拉斯光顺的自然路径算法。算法通过薄壁曲面结构的离散化获得网格曲面,利用拉普拉斯法对网格进行光顺,采用自然路径法得到铺放轨迹,同时算法也考虑了铺放路径边界和铺层设计等问题,通过纤维路径辅助生成软件完成轨迹规划并与传统曲面网格法进行轨迹点对比,验证轨迹算法的合理性。最后,针对铺放平台构建数字化系统的需求,完成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并进行相关模块设计,如纤维路径辅助生成软件的开发以及机器人与铺放头的联控设置;完成铺放平台样机的搭建,采用BP神经网络对铺放平台进行误差补偿;对薄壁曲面碳纤维铺放系统进行验证,并进行实物样机验证。

李国成[4](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物联网这个概念以来,经过10年的时间,到2005年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命名为“物联网”。现在的物联网主要有四个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M2M系统框架、云计算,主要应用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配电物联网等领域方面。本文在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基础上,借鉴物联网的框架模式,结合现有的传感器技术以及根据现今的配电物联网模式,设计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软件处理部分与硬件采集部分。对于硬件采集部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采集配电箱以及电表箱箱体内的温湿度,通过干接点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用户的掉电情况,通过电压电流互感器来采集配电箱的进线电压以及进线电流。本文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485信号传输给后台处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对采集到的温湿度进行计算分析,以及对电压电流的分析可提高检修效率。该系统配备短信报警系统,当检测到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后台会报警,同时会将异常情况以短息的形式发送给值班抢修人员,从而达到快速抢修的目的,大大提高抢修效率。同时该系统还具有遥控的功能,当发现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可先远程断电,然后在进行抢修,这样可将损失减小到最小,同时也可保障抢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为减小上级电站的备用容量、合理的安排检修时间、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力负荷预测理论以及本系统终端采集数据为依据,进行短期的负荷预测。本文所设计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在硬件采集部分本文主要使用STM公司生产的基于cortex-m3为内核的stm32f103rct6为采集控制器的主控芯片。同时配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为核心的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极大的保证了硬件系统上的稳定性。同时在信号传输方面本文同样采用了工业上常用的工程协议modbus协议。为此我们将freemodbus协议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ii相结合,既减少了开发时间,也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在数据采集部分采用DMA+ADC相组合模式,减少CPU的占用率。在后台软件中,根据负荷预测技术的不准确性、条件性、时间性等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数据模型,采用经典预测方法中的趋势外推法和时间序列法以及现代预测法中的专家系统法和模糊负荷预测法来实现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测,直接利用实时采集的负荷数据,并根据负荷预测的理论,设计建立了 IOT-ARMA负荷预测模型,本模型主要是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算法,使用实时的采集数据为本算法的互补条件,可使预测更为准确。

李成林[5](2020)在《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矿运输系统的主要设备,需要具备大运量、长距、高速的输送能力。因此,双电机驱动的形式被广泛使用。但随着驱动电机数目的增加,协同驱动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出现驱动力不平衡运转的情况,严重时会损坏电机。且目前输送机普遍采用“异步电机+减速器”的形式实现低速大扭矩驱动。其驱动环节较多,导致驱动系统整体效率不高,进而使得维护故障的几率增加,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低速大扭矩的永磁电机直驱系统,并对其进行功率平衡控制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介绍永磁电机的结构,并根据坐标变换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根据带式输送机的工作特性,确定对永磁电机采用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并对SVPWM调制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控制仿真模型。进行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输送机负载数学模型,进一步与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建立联系,得到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机电耦合模型。此外,通过对双电机驱动的两种布置形式的速度、驱动力等方面对比,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头尾双驱动的布置形式以及控制方案,同时探讨并确定了理想的“S”型软启动曲线。根据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具有时滞、时变、多变量控制的复杂性,决定采用模糊PID控制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模糊控制论域固定的缺陷,提出变论域思想,根据输入输出实时调整论域。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性能更优。给出永磁直驱系统电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和变频器选型,控制程序设计等。并且通过模拟仿真,表明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功率平衡精度高等优点,完全满足带式输送机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机电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图46表13参107

范福生[6](2020)在《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对电力工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电网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智慧电网的建设理念对配电系统及配电设备也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中置柜是发电厂、中小型发电机、电力系统二次变电所、工矿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高压电动机起动的重要配电设备,是实现整个电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因此,研制一款支持智慧电网信息互联共享、具有智能控制、故障自诊断等功能的智能中置柜控制装置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针对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的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在研究智慧电网配电系统架构基础上,针对智慧电网技术需求提出了智能中置柜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装置包括主控器、母线温度测量及通信转协议单元、电能参数采集单元等三个部分。主控器通过触屏接受现场操作人员的指令,完成接地刀、手车、断路器的控制操作;同时将接地刀、手车、断路器位置信息,母线带电状态,系统电能参数,通信状态通过触屏显示出来。另外,主控器还能通过通信转协议模块的RTU上报中置柜的各种工作参数到云端服务器;也能够通过通信转协议模块的RTU接受云端服务器下发的远程操控信息,完成对接地刀、手车、断路器的控制操作。母线温度测量及通信转协议单元包括转协议模块、无线测温模块和RTU模块三个部分。转协议模块能够接收无线测温模块采集到的母线温度信息,经协议转换后发给主控器的触屏显示出来。另外,通信转协议模块还能通过RTU模块与云端服务器交换信息,并把信息转成MODBUS现场总线协议与主控器共享。由于市场上电能参数采集单元技术已经十分完善,本文中不做介绍。研制的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经实际测试,满足智慧电网对中置柜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实现了中置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推动我国智慧电网的建设意义重大。

王姝[7](2020)在《双馈风电机组功率变换器优化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这个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现象愈演愈烈。风能作为绿色且可再生能源,对其进行深入高效地利用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对此,世界各国以高度重视的态度大力发展,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今,风力发电技术发展速度迅猛,装机容量增长很快,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以进一步提高发电系统的运行工作效率等,双馈风力发电形式逐渐占据市场的主流,因其自身具有励磁容量小、动态反应速度快、可实现平滑并网及经济性突出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双PWM变换器在工作中具有可调且高功率因数、较少的谐波含量、优异的传输性能等优点,被多次应用为电机的励磁电源。本文以双馈风力发电机组作为对象,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就其功率变换器的优化控制方法,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双馈型发电系统的发展和基本组成,对发电系统的变速恒频工作原理和双馈电机随风速变化的几种工作状态简要分析,阐述了双PWM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其次,分别对网侧变换器和转子侧变换器开展研究。对于网侧变换器,将PWM整流器应用于此,对其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精确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对比分析电压定向控制和直接功率控制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直接功率控制方法构建了网侧控制系统,并仿真验证了单位功率输出状态下的直流侧输出电压平稳性问题。基于电机学理论,建立了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矢量模型,并运用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技术,构建了有功、无功功率解耦控制的转子侧变换器系统,实现了风能利用系数的最大化。最后,对融合网侧和转子侧两个子系统的整体功率变换器进行了综合的仿真实验,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可行,直流环节的电压调节平稳,输出功率因数高,风能利用效率好等特点。

王宇航[8](2020)在《基于Simulink的纯电动车整车控制器及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作为新能源的一种应用方式,电动汽车在节能、简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优劣则直接影响着整车动力系统的性能。本文针对一款纯电动物流车开发了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ler,VCU),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对整车工作模式进行了划分,制定了车辆的启停控制策略。以整车经济性为设计目标,基于模糊控制理论,以车速、加速踏板开度为输入信号,得到基准转矩;以动力性补偿为设计目标,以车速、加速踏板开度、加速踏板开度变化率为输入信号,得到动态工况下的补偿转矩;以电机最大转矩、最高车速、动力电池剩余容量、电池允许输出功率、整车故障状况等为约束条件,确定最终输出转矩。基于电池组SOC和电机转速制定了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以飞思卡尔XEP100单片机为主芯片开发了整车控制器硬件,硬件系统包括开关量采集、模拟量采集、驱动输出、CAN总线通信、RS485通信、数据存储等模块。编写了整车控制器的底层代码和应用层函数库;基于CAN总线开发了Bootloader程序刷写的功能;开发了具有实时监测、数据存储功能的实车试验管理系统。搭建了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基于Simulink平台建立了整车的正向仿真模型,模型包括驾驶员模型、电机模型、电池模型、汽车动力学模型等;对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进行了硬件在环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硬件功能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控制器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开发的整车能量管理策略相较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转矩控制策略具有更好地动力性能;较标准模式下的转矩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经济性能及低速时的加速性能。为了验证开发的整车控制器的有效性,在转毂试验台上,基于NEDC工况与样车原配整车控制器进行了 10个循环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开发的整车控制器较样车原配整车控制器的百公里能耗约降低18.3%。在实车道路试验中进行了 0~50km/h、50~80km/h的加速试验和坡度为20%的爬坡与驻坡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整车控制器满足设计要求。

张超[9](2020)在《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化石能源过度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及能源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持续能源,具有资源丰富、能源质量高、经济可靠等优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是解决能源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充分利用夏季太阳能资源与用冷需求匹配度较高的特点,用“蓄冷”代替“蓄电”,不仅能节省运行成本,还能有效地减少“光-电-冷”能量转换损失,提高光伏制冷效率。现阶段国内外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研究着重于不同类型光伏制冷空调应用的可行性,缺乏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测控系统以及系统各部件运行特性研究。研究工作旨在搭建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研发相应的测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PVsyst软件平台,对云南省昆明市的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最佳倾斜角以及前后排光伏电池板间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6月~8月)光伏电池板与水平面的最佳倾斜角为10°,在10°倾角下光伏阵列前后排间距为4m时,遮光损失率低至0.3%。(2)阐述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结构与原理,搭建了一套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实验系统;测试表明:光伏发电系统、制冷蓄冷系统、供冷循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提出了性能评价标准,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3)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测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历史查询和设备控制等功能。(4)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硬件进行了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块及电气电路达到预定设计要求,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良好;对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进行黑白盒测试及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测控软件按照设定逻辑执行,数据传输实时性高,稳定性强。

王嘉明[10](2020)在《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现如今,纯电动汽车凭借着零排放、低噪声和高能源利用率等优点,正逐渐在汽车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整车控制器(VCU)是纯电动汽车的行车大脑,它通过采集驾驶员发出的操作指令和整车状态信息解析驾驶员意图并制定控制策略,然后通过CAN总线向各个电控单元发送控制指令,协调整车各个部件,保证整车正常稳定行驶。本文以纯电动汽车VCU为研究对象,介绍纯电池汽车和VCU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整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制定并基于整车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对整车动力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设计,研究CAN总线的工作原理并对整车通讯网络进行设计。基于模糊控制制定整车驱动控制策略,采用前向仿真方式设计整车仿真模型架构,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纯电动汽车各个主要部件的模型,整合各个部件的模型后进行整体仿真来校验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是否合理、整车性能能否达到制定的性能指标要求和驱动控制策略是否有效。分析VCU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对VCU的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进行设计,然后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VCU的软硬件进行设计。硬件设计包括:主控芯片选型、最小系统设计、信号处理模块设计、通讯模块设计和驱动模块设计。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设计、上电初始化子程序设计、系统自检子程序设计、故障处理子程序设计、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CAN总线报文接收和发送子程序设计、工况判断和模式识别子程序设计和485串口通讯子程序设计。采用代码自动生成技术来生成管理层代码,然后与手工编写的执行层和接口层代码整合,完成VCU的代码编写。为了验证设计的VCU是否合理和测试VCU的性能,对所设计VCU中的各硬件单元模块进行调试。最后搭建整车测试平台模拟整车主要部件进行集成调试,验证VCU软硬件设计的可靠性和制定的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二、ISaGRAF开关量仿真及其与VB的数据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aGRAF开关量仿真及其与VB的数据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简介
        1.2.1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2.2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功率模块阐述
    1.3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参数探究
    1.4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大功率IGBT参数测量方案研究
    2.1 测试平台方案设计
    2.2 测试设备选择
    2.3 大功率模块电容参数测试方法
        2.3.1 测量注意点
        2.3.2 测试频率选择
        2.3.3 测试方法及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3.1 整体结构设计
    3.2 进给结构设计
    3.3 下压结构设计
    3.4 测量结构设计
    3.5 机械结构干涉检查和运动仿真
    3.6 本章小结
4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芯片介绍
    4.2 硬件电路各模块
        4.2.1 微控制器级部分外围电路设计
        4.2.2 电源电路设计
        4.2.3 时钟电路设计
        4.2.4 SWD 接口电路
        4.2.5 串口模块
        4.2.6 开关量输入和输出模块
        4.2.7 测量电路模块
        4.2.8 探针板硬件电路设计
    4.3 PCB总体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控制程序设计
    5.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5.2 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5.2.1 整体程序模块介绍
        5.2.2 初始化模块设计
        5.2.3 微处理器主程序设计
        5.2.4 逻辑运算模块
        5.2.5 输入输出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6.1 VB.NET软件介绍
    6.2 软件设计方法
    6.3 软件总体设计
    6.4 软件界面设计
    6.5 数据管理模块
        6.5.1 LCR测量仪操作指令介绍
        6.5.2 通信模块设计
    6.6 测量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趋势
    1.3 PID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1.3.1 PID控制的研究状况
        1.3.2 可编程控制器的研究状况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
        1.5.1 自动化生产线构成
        1.5.2 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流程
        1.5.3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
        1.5.4 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特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拣站控制部分改进分析与设计
    2.1 自动化生产线分拣站控制系统问题提出
    2.2 基于PID和模糊PID的传送带电机控制方案分析与仿真
        2.2.1 PID控制方案
        2.2.2 模糊PID控制方案
        2.2.3 传送带传递函数模型建立
        2.2.4 PID控制MATLAB实现
        2.2.5 模糊PID控制MATLAB实现
        2.2.6 两种方案的MATLAB仿真结果分析
    2.3 分拣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2.4 分拣站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L-335B型装配站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3.1 原装配站结构功能介绍
    3.2 新装配站改进方案分析
    3.3 新装配站机械结构设计
    3.4 新装配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3.4.1 新装配站的PLC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3.4.2 新装配站部分重要程序仿真
    3.5 改进后的装配站优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输送站控制部分及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4.1 输送站控制部分改进设计
        4.1.1 输送站的结构
        4.1.2 输送站的伺服控制
        4.1.3 输送站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4.1.4 输送站机械臂减速停止改进
    4.2 自动化生产线通信方式改进设计
        4.2.1 PPI通信
        4.2.2 YL-335B型生产线通信改进方案
        4.2.3 YL-335B型生产线以太网通信设计
        4.2.4 通信改进后的优势
    4.3 生产线改进后性能提升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3)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纤维自动铺丝技术研究现状
        1.2.2 碳纤维铺放工艺研究现状
        1.2.3 碳纤维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薄壁结构的碳纤维铺放系统
    2.1 面向薄壁结构的碳纤维铺放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2 面向薄壁结构的碳纤维铺放机构设计与选型
        2.2.1 铺放头的结构设计
        2.2.2 碳纤维自动铺放平台运动空间分析
        2.2.3 铺放平台有限元分析
    2.3 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控制系统的设计
        2.3.1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工作模块设计
        2.3.2 铺放平台总体控制系统的搭建
        2.3.3 铺放平台温度控制方案
        2.3.4 铺放设备丝束控制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薄壁结构铺放的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温控算法
    3.1 温度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2 温度控制系统的算法比较
        3.2.1 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系统
        3.2.2 模糊PID控制系统
    3.3 温度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的轨迹规划算法
    4.1 薄壁结构模型的离散化
        4.1.1 基于STL格式的数据构建
        4.1.2 STL文件的拉普拉斯算法光顺优化
    4.2 基于自然路径算法的铺放轨迹生成
        4.2.1 算法原理与建模
        4.2.2 铺层路径边界点生成
        4.2.3 纤维铺放铺层设计
    4.3 铺放系统轨迹规划算法的验证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的实现与验证
    5.1 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5.1.1 铺放设备上位机交互界面的建立
        5.1.2 软件数据传递设计及软件模块设计
        5.1.3 纤维路径辅助生成软件开发
        5.1.4 机器人及铺放头的联控设置
    5.2 铺放平台样机搭建及误差精度补偿
        5.2.1 铺放平台样机搭建及误差分析
        5.2.3 铺放平台几何精度检测
        5.2.4 铺放平台误差模型建立
        5.2.5 铺放平台误差补偿结果
    5.3 基于铺放平台的轨迹规划实验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UC/OS-Ⅱ实时操作系统与短期负荷预测技术研究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技术研究
    2.2 短期负荷预测技术研究
    2.3 IOT-ARMA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硬件系统方案设计
    3.2 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软硬件开发
    4.1 硬件设计
    4.2 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调试与数据分析
    5.1 对单个系统模块进行测试分析
    5.2 485集线器对信号衰减度整形的测试
    5.3 实验室整机测试
    5.4 现场整机测试
    5.5 后台软件运行展示
    5.6 负荷预测实验分析
    5.7 本章总结
6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功率平衡研究现状
    1.4 永磁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永磁电机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PMSM速度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永磁直驱系统矢量控制研究
    2.1 PMSM的结构及数学模型
        2.1.1 PMSM的结构
        2.1.2 PMSM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PMSM矢量控制策略
        2.2.1 PMSM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2.2.2 矢量控制方法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2.3.1 i_d=0矢量控制模型结构
        2.3.2 SVPWM的仿真模型
        2.3.3 单电机阶跃响应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双机驱动下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控制方案
    3.1 基于有限元的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3.1.1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3.1.2 输送机动力学方程中参数的计算
    3.2 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机电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3.3 双机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3.3.1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方式分析
        3.3.2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力和功率配比
        3.3.3 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3.4 几种理想启动曲线
    3.5 本章小结
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1 PID控制系统
        4.1.1 PID控制原理
        4.1.2 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4.2 模糊控制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3.1 模糊PID控制原理
        4.3.2 输入输出信号模糊化
        4.3.3 模糊规则设计
        4.3.4 解模糊化
    4.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
        4.4.1 变论域控制思想
        4.4.2 伸缩因子的确定
    4.5 算法仿真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工程实现
    5.1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变频驱动设计
        5.1.2 变频器的结构原理
        5.1.3 变频器的选型
        5.1.4 PLC选型
    5.2 控制软件设计
        5.2.1 软启动控制程序设计
        5.2.2 功率平衡控制
        5.2.3 带式输送机综保控制设计
    5.3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智慧电网配电系统的架构
    1.4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总设计方案
    2.1 智慧电网对中置柜的技术需求
    2.2 中置柜内部结构
    2.3 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总设计方案
第3章 智能中置柜主控器硬件设计
    3.1 主控单元电路设计
    3.2 位置检测单元电路设计
    3.3 开关量输出驱动单元电路设计
    3.4 带防堵转保护功能的接地刀和手车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3.5 带电检测单元电路设计
    3.6 柜内温湿度监测单元电路设计
    3.7 通信单元电路设计
    3.8 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第4章 智能中置柜母线温度监测及转协议单元设计
    4.1 母线温度监测单元设计方案
    4.2 温度采集终端设计
    4.3 温度接收终端设计
    4.4 转协议功能单元设计
第5章 智能中置柜触屏显示操作单元设计
    5.1 MCGS触摸屏
    5.2 触摸屏组态功能设计
第6章 智能中置柜控制装置软件设计
    6.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6.2 主控器系统软件设计
        6.2.1 主程序设计
        6.2.2 开关量控制子程序设计
        6.2.3 柜内温湿度检测子程序设计
        6.2.4 带电检测子程序设计
    6.3 母线温度监测与转协议单元软件设计
第7章 电路仿真与功能测试
    7.1 主要功能电路原理仿真
        7.1.1 位置检测电路原理仿真
        7.1.2 防堵转电路原理仿真
        7.1.3 带电检测电路原理仿真
    7.2 控制器功能测试
        7.2.1 主控单元调试及检测
        7.2.2 位置检测单元及触屏显示单元功能测试
        7.2.3 开关量操控单元功能测试
        7.2.4 防堵转保护功能测试
        7.2.5 柜内温湿度监测单元功能测试
        7.2.6 母线温度监测单元功能测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和致谢
附录

(7)双馈风电机组功率变换器优化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2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恒速恒频技术到变速恒频技术的发展
        1.2.2 风力发电机的类型介绍
        1.2.3 功率变换器的选择
        1.2.4 双PWM变换器控制应用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变速恒频双馈发电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发电系统的风能捕获
    2.3 变速恒频运行原理
    2.4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运行区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侧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策略
    3.1 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分析
    3.2 PWM整流器工作原理分析
    3.3 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3.4 控制策略的对比选择
        3.4.1 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
        3.4.2 直接功率控制
    3.5 建模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子侧变换器及其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控制
    4.1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4.1.1 基于abc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4.1.2 基于αβ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4.1.3 基于dq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4.1.4 dq坐标系内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的简化
    4.2 控制策略的选择——定子磁链定向控制
    4.3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馈风电机组功率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5.1 网侧系统仿真模块
    5.2 转子侧系统仿真模块
    5.3 风力机的仿真模型
    5.4 整体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基于Simulink的纯电动车整车控制器及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整车控制器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整车控制器策略研究
    2.1 整车结构与设计目标
        2.1.1 整车结构分析
        2.1.2 整车控制器功能分析
    2.2 整车工作模式划分
    2.3 高、低压上、下电策略
    2.4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转矩控制策略
        2.4.1 常用转矩控制策略分析
        2.4.2 基准转矩控制策略
        2.4.3 动态补偿转矩的控制策略
        2.4.4 输出转矩限制
    2.5 制动能量回馈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
    3.1 整车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3.1.1 整车控制器硬件分析
        3.1.2 电路原理图设计
        3.1.3 电路制版图设计
    3.2 整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3.2.1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3.2.2 应用层软件设计
        3.2.3 基于CAN总线的Bootloader设计
        3.2.4 上位机界面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在环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4.1 基于NI-PXI的硬件在环平台搭建
    4.2 基于Simulink的车辆仿真模型搭建
        4.2.1 驾驶员模型
        4.2.2 电池模型
        4.2.3 电机模型
        4.2.4 车辆动力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
    5.1 仿真结果分析
        5.1.1 性能仿真
        5.1.2 不同控制方案的仿真对比
    5.2 节能效果试验结果分析
    5.3 道路试验结果分析
        5.3.1 道路0~50km/h加速试验
        5.3.2 道路50~80km/h加速试验
        5.3.3 爬坡与驻坡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光伏制冷空调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光伏空调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设计
    2.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结构与原理
    2.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的搭建
        2.2.1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及最佳间距研究
        2.2.2 双通道蒸发器与蓄冷桶的制作
        2.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电气设计
        2.2.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选型与搭建
    2.3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分析与评价标准
        2.3.1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能量传递模型
        2.3.2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制冷空调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测控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2 测控系统架构以及工作原理
        3.2.1 测控系统整体架构
        3.2.2 系统监控关键数据与监测方法
    3.3 测控系统软件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3.3.1 测控系统运行环境
        3.3.2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3.3.3 数据库平台选择
        3.3.4 开发语言及工具
    3.4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4.1 测控系统硬件选型
        3.4.2 电源模块设计
        3.4.3 通讯模块设计
        3.4.4 开关量模块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软件开发
    4.1 测控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4.2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
        4.2.1 数据库表设计
        4.2.2 数据库访问与优化
    4.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3.1 测控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4.3.2 Serial Port控件应用与优化
        4.3.3 数据通讯及校验算法实现
        4.3.4 标尺转换实现
        4.3.5 限幅平均滤波算法实现
        4.3.6 光伏制冷空调性能评价计算
    4.4 测控系统功能实现
        4.4.1 Flash动态显示设计与实现
        4.4.2 传感器可视化标定设计与实现
        4.4.3 历史查询功能设计与实现
        4.4.4 参数设置与故障报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5.1 测控系统测试环境
    5.2 测控系统硬件测试
        5.2.1 通讯模块可靠性测试
        5.2.2 现场设备功能性测试
        5.2.3 传感器准确性测试
    5.3 测控系统软件测试
        5.3.1 功能性测试
        5.3.2 软件稳定性测试
        5.3.3 最小采集周期测试
        5.3.4 软件测试结果分析
    5.4 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运行测试
        5.4.1 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测试
        5.4.2 制冷蓄冷系统运行测试
        5.4.3 供冷循环系统运行测试
        5.4.4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纯电动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纯电动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1.2.2 纯电动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1.3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整车控制器国外研究现状
        1.3.2 整车控制器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整车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2.1 整车控制系统分析
        2.1.1 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别
        2.1.2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整车动力系统设计
        2.2.1 确定整车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2.2.2 驱动电机的选型及参数匹配设计
        2.2.3 动力电池的选型及参数匹配设计
    2.3 整车通讯网络设计
        2.3.1 CAN总线的工作原理
        2.3.2 整车CAN通讯网络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车控制策略研究和仿真分析
    3.1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制定
        3.1.1 驱动控制策略架构
        3.1.2 踏板信号处理
        3.1.3 驾驶员意图解析与驱动模式识别
        3.1.4 基本转矩计算
        3.1.5 补偿转矩计算
        3.1.6 期望输出转矩处理
    3.2 纯电动汽车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3.2.1 整车仿真模型总体设计
        3.2.2 工况模型
        3.2.3 驾驶员模型
        3.2.4 动力电池模型
        3.2.5 驱动电机模型
        3.2.6 主减速器模型
        3.2.7 整车动力学模型
    3.3 整车模型仿真分析
        3.3.1 最高车速仿真和加速性能仿真
        3.3.2 最大爬坡度仿真
        3.3.3 续航里程仿真
        3.3.4 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整车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
    4.1 整车控制器分析与总体结构设计
        4.1.1 整车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4.1.2 整车控制器的设计要求
        4.1.3 整车控制器的开发流程
        4.1.4 整车控制器总体结构设计
    4.2 整车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4.2.1 主控芯片选型
        4.2.2 最小系统设计
        4.2.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4.2.4 通讯模块设计
        4.2.5 驱动模块设计
    4.3 整车控制器软件设计
        4.3.1 整车控制器软件架构
        4.3.2 主程序流程设计
        4.3.3 上电初始化子程序流程设计
        4.3.4 系统自检子程序流程设计
        4.3.5 故障处理子程序流程设计
        4.3.6 数据采集子程序流程设计
        4.3.7 CAN总线报文接收和发送子程序流程设计
        4.3.8 工况判断和模式识别子程序流程设计
        4.3.9 485串口通讯子程序流程设计
        4.3.10 编写软件程序代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控制器测试与分析
    5.1 整车控制器调试
        5.1.1 整车控制器单元调试
        5.1.2 整车控制器整体调试
    5.2 整车测试平台搭建与实验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四、ISaGRAF开关量仿真及其与VB的数据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系统的研究[D]. 方临阳. 常州大学, 2021(01)
  • [2]YL-335B型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改进的分析与实现[D]. 尹静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面向薄壁结构碳纤维铺放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顾献安.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网主动运维系统研究与应用[D]. 李国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D]. 李成林.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6]基于智慧电网的中置柜控制装置研制[D]. 范福生.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7]双馈风电机组功率变换器优化控制方法研究[D]. 王姝.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Simulink的纯电动车整车控制器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 王宇航. 山东大学, 2020(12)
  • [9]光伏直驱变频压缩机蓄冷空调测控系统开发与应用[D]. 张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10]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与控制策略研究[D]. 王嘉明.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ISaGRAF开关量模拟及其VB数据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