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位A/D转换器MAX191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杰[1](2020)在《基于STM32+FPGA的通用工业控制器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整个工业系统的核心设备,PLC直接影响了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国内PLC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我国自主研发的品牌仅仅占了很少的市场份额,并且市面上的PLC仍然存在兼容性差、开发困难、成本高等特点。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FPGA的通用工业控制器,集成功能复杂、实时性好、通用性强、可靠性高等特点。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硬件方面,分为主控制器和远程模块。主控制器采用整体式PLC结构,将核心板、接口板、开关电源通过接插件连接到一起。核心板使用STM32和FPGA作为控制芯片,并结合了二者各自的优势(STM32可执行复杂任务,FPGA可处理高速信号),使用512K的SRAM芯片IS62WV51216作为存储器。接口板上设计了16路数字量输入口、16路继电器输出口和8路晶体管输出口电路,这些输入输出口使用光耦或继电器进行电气隔离,通信接口方面还有RS485通信、USB通信、以太网通信等接口。开关电源采用它激式、PWM脉宽调制、变压器耦合型开关电源,能够将220V交流电压转化为控制器自身需要的24V直流电压,本文详细讲述了其电路设计步骤,尤其是高频变压器参数计算。远程模块主要针对主控制器控制端口不足的缺点,设计了远程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模块作为扩展模块,同时设计了远程通信模块,负责主控制器与各个远程模块之间的通信。在软件方面,主控制器上的STM32移植了Free RTOS嵌入式操作系统,能够更加合理的调用多任务、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在软件系统方面设计了STM32和FPGA共七套系统程序,设计了PC端和人机交互界面两种用户程序的编辑方式。在软件功能方面,本文设计了一些模块化功能,步进电机模块、PWM模块、SPWM模块、SVPWM模块、高速计数器模块和PID模块。在通信协议方面,远程模块之间使用RS485进行通信,参考了松下的MEWTOCOL-COM协议并设计了RM-COM协议,远程模块与主控制器通过以太网进行通信,采用Modbus协议。最后对本文设计的通用工业控制器进行各部分硬件和软件上的测试,并展示了工业机械臂实验平台作为应用案例,介绍了多种工业现场常见设备作为被控对象时与通用工业控制器之间的接线方式,体现了控制器的通用性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俞东松[2](2020)在《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校准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在军事国防、航空航天、地质测绘、卫星发射与监控、激光测距、时间同步及授时、高能物理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该方向的研究成果能促进相关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因此针对该技术的研究国内外一直在进行。本文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在电子计数法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1原理误差使用电压-时间转换法进行二次测量是一种典型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的设计方法。但是,使用这种方法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使用电压-时间转换方法时,由于温度对电容、运放、A/D转换器等模拟器件产生影响,导致测量精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目前采用这种方法的设备相对来说体积较大,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的小型化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本文的工作如下:1)为了解决温度对设备测量精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压-时间转换法进行理论分析,针对该方法中模拟器件受温度影响较大这一特点,使用了自动校准技术,并将其用于基于时间-电压转换法的时间间隔测量仪中。采用了自校准技术的时间间隔测量仪能够探测外部环境温度及系统老化等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在环境因素变化时能够生成校准数据用于校准。2)为了解决传统时间间隔测量系统体积较大的问题,采用了带模数转换器的MAX10 FPGA作为控制芯片,外部只需要很少的模拟元件便可完成整个测量过程。在Quartus II 18.1平台上,利用Verilog HDL硬件开发语言,采用自顶而下的设计方式,对时间间隔测量仪的锁相环、测量电路、自动校准电路、NIOS II等模块进行设计,并完成综合逻辑布局。完成综合设计后,采用Model Sim 10.1软件进行RTL级仿真实验。在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中,使用C语言对内部NIOS II内核进行编程。最后,将布局布线后的配置文件下载到FPGA硬件上,并用原子钟输出频率对仪器进行测试及结果分析。实验表明,使用自动校准技术的时间间隔测量系统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能够获得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时间间隔测量系统能够达到百皮秒量级以内,系统分辨率高,且设计的测量电路具有小型化、易于集成、可移植性强、使用灵活等特性。
吕小凤,杜丹,张万玉[3](2019)在《一种A/D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A/D数据转换在地空信息系统设备之间交互通信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多通道高精度数据采集转换电路。结合FPGA技术的具体硬件设计方法和软件实现流程,通过实验数据阐明了模数混合电路中信号抗干扰处理对A/D转换性能的影响。设计具有多通道多量程数据采集转换功能,硬件电路无需电平逻辑转换控制,结构简单。仿真结果表明,转换结果稳定,数值无偏差。经过实际系统测试,性能良好,可适应多种高速数据采集转换需求。
倪璐璇[4](2019)在《110kV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变压器是输配电的重要单元,它贯穿变电站电力传输的各个环节。一旦变压器出现故障,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变压器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对变压器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控制器的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ZigBee通信方式获取不同传感器的检测数据,避免有线传感器布线工作。通过采用以太网接口形式,实现该系统与电力主站监控系统的对接;通过采用RS-485总线的嵌入式一体化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该设计方案实现了对变压器运行安全的实时监控,该系统具有较低的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保证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用性。本设计将变压器安全监控系统分为现场信息检测、信息传输以及上层监控管理平台三部分。现场信息检测单元主要采用高性能DSP处理器和高精度ADC转换芯片,实现对变压器电流、电压等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采用差动保护方式实现变压器的故障判断。设计中采用串口转以太网模块的方式实现以太网通信;采用ZigBee模块接收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传输数据;采用继电保护输出方式实现继电保护的控制输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器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确定选择采用TMS320F28335处理器作为中央控制器。研究了差动保护信息采集部分的保护控制原理,并绘制了差动保护总体电路原理图。讨论了变压器运行安全监控软件系统的设计。根据不同功能单元将软件系统分成不同的子程序,并重点分析了差动保护部分的子程序,参数计算及故障处理子程序、AD中断采样子程序以及串口通信子程序。根据设计开发的流程完成了硬件基本功能测试、各个功能模块的测试以及差动保护功能测试。通过试运行测试表明系统可实现准确的变压器运行信息监测,长时间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实现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实时监控。
崔雪微[5](2019)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作为电液控制系统的关键设备,支配着综采工作面所有的支架动作和数据通讯,电液控制器应用软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因此对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应用软件质量的检测尤为重要。但是,现有支架控制器应用软件的测试方法存在测试效率低、耗费成本高、不能自行收集记录测试结果以及无法评价应用软件现场适应能力等缺陷。本文在能源自主创新项目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以SAC型支架控制器应用软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地面测试系统。首先,根据综采工作面对于支架控制器应用软件的测试要求,结合支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外部结构,制定了地面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详细设计了地面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将支架控制器外部接口功能按照模块划分,选取高性能的LPC2X系列控制器,设计了三种传感器输入接口类型的数据采集及转换电路、支架控制器42路驱动电路信号的采集以及隔离电路、硬件装置与上位机通信电路以及硬件装置与被测系统支架控制器的通信电路,并针对硬件电路开发基于μC/OS-Ⅱ操作系统的嵌入式软件;然后,开发系统上位机软件,以微软.Net为开发平台、C#为编程语言、SQLite为数据库开发工具,以模块化设计理念实现测试用例管理、数据发送和数据采集、支架控制器外部接口功能配置、实际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运行过程中传感器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下载,以及自动收集判断检测数据并且自动出具测试报告等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模块化调试和整体调试,以液压支架自动移架动作为例,测试在不同的工况环境下,支架控制器是否会按照煤炭行业支架作业的逻辑规范控制支架执行相关动作。本系统能够自动、精确、高效地检测支架控制器应用软件质量的好坏,从而使支架控制器能够有效控制液压支架在井下安全高效地运行。
臧紫薇,刘宏展[6](2019)在《基于ARM的流量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4-20m A是当前工业仪器的标准信号之一。针对工业流量计的接口电流无法实现无线采集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的无线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整个系统由主控芯片STM32,信号调理电路,A/D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无线Web服务器组成。在嵌入式单片机内搭建的Web服务器可以实现对输出电流值的采集的同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服务器无线传输。
杨智杰[7](2018)在《弹体滚转角测量的磁强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道修正作为提高常规弹药打击精度的关键技术,是弹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实时准确的弹丸滚转角姿态测量是实现弹道修正的重要保障。利用磁传感器测量弹丸滚转角的方法具有可靠性高、误差不累积等优点,在弹道修正弹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弹载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决定了弹体滚转角的测量精度。相较于磁阻传感器,数字磁通门磁强计具有灵敏度高、无零偏和工作稳定的优点,因此本文选用磁通门磁强计作为弹载测角系统的磁传感器,建立了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系统,并对磁通门磁强计的信号处理过程和双轴磁通门传感器的安装误差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首先对各类磁传感器的基本性能进行分析介绍,选取磁通门传感器作为弹载滚转角测量系统的磁传感器;根据磁通门传感器基本原理,建立了双铁芯磁通门传感器感应信号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磁通门感应信号与被测地磁场之间的线性关系;介绍了双轴磁强计测角原理,并对双轴磁强计的安装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介绍了磁通门磁强计的数字信号处理过程,包括磁通门感应信号的A/D变换、数字波形“门”处理、数字带通滤波、数字检波和积分放大处理,并对磁通门磁强计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对双轴磁通门磁强计的安装误差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双轴磁通门磁强计存在安装误差时的滚转角测量误差。最后以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对弹载磁通门磁强计的硬件电路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双轴磁通门磁强计的非正交误差进行了补偿校准。仿真结果表明:磁通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消除了上下铁芯不一致而导致的测量误差,抑制了磁通门感应信号噪声,提高了磁通门磁强计的输出精度;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系统无零偏,不需要初始校准,测角精度能满足弹道修正弹滚转角测量的精度需求。
孙军[8](2018)在《高能电子束中高压开关电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流高压开关电源是高能电子束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子束的运动提供可调的加速电压。该电源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电源控制技术,将开关技术运用于高压电源中,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电源体积和电源重量,并且使电源输出的纹波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小,耐压、绝缘性能以及电源输出的稳定性和效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市电输入该电源系统,首先经过整流滤波,其次经过逆变升压,又经过整流滤波,最后得到满足需求的直流高压电。首先,EMI(电磁干扰)滤波器将220V交流电中带有的高次谐波进行阻隔防止其进入系统;其次,EMI滤波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量从高频电路产生的大量高次谐波进入并且污染电网的现象被阻止。工频整流电路采用全桥式整流模式,以获得300V左右的直流电压,并通过脉宽调制DC/DC环节获得可调直流电压。然后将直流电压发生逆变由直流三角波转换为交流的方波电压,又输入到高频高压变压器,该变压器负责升压,最后通过整流得到满足要求的5kV到30kV可调直流电压。在输出端通过电阻分压器进行电压取样反馈,采用光电耦合和隔离运放相结合的方法将高压输出端与控制端隔离,将隔离输出电压与电源输出设定值相比较,并进行误差放大运算,将运算结果输入UC3842进行电压反馈信号调制,控制BUCK变换器输出PWM占空比,从而实现电压的稳定输出。该系统利用闭环控制,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具有过保护电压和保护过流的功能。本文设计的直流高压电源输出电压幅值可达30kV,输出电流可达80mA。该电源设计合理,体积小,耐压、绝缘性能高且使用方便。该技术性能满足高能电子束设备技术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易熠[9](2016)在《具有正负双向工作电流SiC二极管热阻测试仪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iC肖特基二极管是一种大电流、高反压的宽带隙半导体器件。其整流电流可以高达几千安培,其正向导通电压非常小约为0.4V,然而其反向恢复时间非常短只有几纳秒。该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各种高频低压开关电源、大电流整流二极管、保护二极管、续流二极管,也可以用在彩电的二次电源整流、高频电源整流中等。SiC肖特基二极管近年来发展越来越迅速,其工作功率也越来越大。SiC肖特基二极管散热封装结构是决定器件温升与热阻重要因素之一,温升与热阻又直接决定了其应用可靠性。随着SiC肖特基二极管功率不断增大,散热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测定温升热阻、优化封装结构十分必要,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肖特基结以及PN结结电压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开发了对大功率SiC肖特基二极管的热阻测量系统,并结合结构函数方法,通过工程方法建立热阻测量平台,从而能够清晰地分析出器件热量传递路径上的各层结构热阻。本文所选用的SiC肖特基二极管为正装大功率器件,含义是器件的负极和器件下表面的铜座散热器是相互连接的,而倒装器件的含义是器件的正极和器件下表面的铜座散热器是相互连接的。因此对于器件的下表面铜座散热器而言,不同封装将对应不同方向的电流,此处定义正装对应于正向电流,倒装对应于负向电流。先前设计的可以产生负向电流用来测试倒装器件激光器的热阻仪,却不方便用来测量正装器件SiC肖特基二极管。因为即使热阻仪外接SiC肖特基二极管时反个方向接以间接产生所谓的“正向电流”,但由于散热器与恒温平台有直接接触。研究表明:这种接法会使大地与SiC肖特基二极管负极之间产生一个电压差,这将严重影响后面对热阻测量的精度。论文基于先前通过负向电流对倒装器件激光器的测量方法,设计了正向电流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硬件电路,软件程序等配套设施,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整合从而设计出一款具有正负双向工作电流的半导体二端器件热阻仪,能够通过工作模式的切换,实现对正装器件和倒装器件的测试。本文对大功率SiC肖特基二极管采用正向电流测量,而对倒装的激光器则采用负向电流测量。这样可以避免大地与SiC肖特基二极管负极之间电压差的影响。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在先前大功率激光器热阻仪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具有正负双向工作电流的可测试SiC肖特基二极管和激光器两种封装器件的热阻仪,其主要包括功能模块电路设计、逻辑模块电路设计与配套机箱设计。其功能模块电路设计分别由工作模式选择电路的设计、工作电路的设计、测试电路的设计、状态切换开关电路的设计以及采集放大电路的设计组成;而逻辑模块电路设计则是根据异步串口通信协议在FPGA的基础上实现的,并由控制部分、波特率生成部分、串口发送部分、串口接收部分组成,并通过将串行的数据转换为并行可执行的命令以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最终达到通过功能模块电路中状态切换开关电路对工作电路的控制,并将实时采集到的各种电压电流数据信息反馈到计算机,来完成实时监测的目的。二、编写配套的软件和程序,通过FPGA把计算机发送的串行数字信号转化为数模转换器可识别的信号,数模转化器接收信号后输出恒定的电压信号,通过工作电路和测试电路实现恒定电流的输出,用状态切换开关电路对工作电路进行开启和关闭从而控制被测器件的加热时间,当被测器件温度上升到稳态时关断工作电路以切断其用来加热被测器件的大功率工作电流,此时被测器件上只有一个温升影响可以忽略的小功率测试电流通过。三、采集放大电路将采集到的电压信号放大10倍后,通过采集卡传送到计算机,再通过结构函数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被测器件热阻构成数据。四、完成所有软硬件的调试后,对热阻仪进行工程封装设计,完成配套机箱的散热及位置摆放等方面的实践工作。五、通过电学法研究了SiC二极管双正极并联与单独使用时的内部各结构热阻。最后利用比较法总结可以验证出SiC二极管热量传递的内部结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化半导体器件热阻测试设备的技术指标与功能,在半导体热阻测试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
段建军[10](2016)在《无线电高度模拟信号转换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高度模拟信号转换器,该转换器采用了采集直流电压模拟信号的差分比例运算电路、基于FPGA控制的AD采样电路、单片机处理采样数据和控制发送ARINC429数据的转换电路、冒泡排序和平滑数据的软件设计方法,并对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点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将飞机无线电高度表输出的无线电高度模拟直流电压转换为空中防撞系统需要的低速ARINC429无线电高度数据,具有转换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的特点,增强了空中防撞系统加装飞机的适应性。
二、12位A/D转换器MAX191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位A/D转换器MAX191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FPGA的通用工业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PLC系统简介 |
2.1.1 PLC的产生 |
2.1.2 PLC的基本结构 |
2.1.3 PLC的软件系统 |
2.1.4 PLC的工作过程 |
2.2 整体方案架构 |
2.3 主控制器方案设计 |
2.3.1 核心板方案设计 |
2.3.2 接口板方案设计 |
2.3.3 电源方案设计 |
2.4 远程模块方案设计 |
2.5 软件方案设计 |
2.5.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5.2 软件系统 |
2.5.3 模块化功能 |
2.5.4 通信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1 核心板 |
3.1.2 接口板 |
3.1.3 开关电源 |
3.2 远程模块的硬件设计 |
3.2.1 通用部分电路 |
3.2.2 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 |
3.2.3 电源电路 |
3.2.4 模拟量输入电路 |
3.2.5 模拟量输出电路 |
3.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FreeRTOS的移植 |
4.2 软件系统 |
4.2.1 系统程序 |
4.2.2 用户程序 |
4.3 模块化功能设计 |
4.3.1 步进电机模块 |
4.3.2 PWM模块 |
4.3.3 SPWM模块 |
4.3.4 SVPWM模块 |
4.3.5 高速计数器模块 |
4.3.6 PID模块 |
4.4 通信协议 |
4.4.1 Modbus协议 |
4.4.2 RM-COM协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测试 |
5.1 系统硬件测试 |
5.1.1 开关电源测试 |
5.1.2 主控制器功能测试 |
5.1.3 模拟量输入/输出测试 |
5.2 系统软件测试 |
5.2.1 RM-COM通信协议测试 |
5.2.2 PID模块测试 |
5.2.3 SPWM/SVPWM模块测试 |
5.3 应用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一 开关电源参数表 |
(2)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校准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与TVC技术 |
2.1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基本原理 |
2.1.1 时间周期计数法 |
2.1.2 模拟内插法 |
2.1.3 延迟线内插法 |
2.1.4 游标法 |
2.2 TVC自动校准技术 |
2.2.1 TVC的基本原理 |
2.2.2 TVC的基本结构 |
2.2.3 TVC自动校准技术的特征和优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FPGA电路设计 |
3.3 电源设计 |
3.4 电容充放电电路设计 |
3.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6 PCB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时间间隔测量系统软件设计与仿真 |
4.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2 设计环境和仿真平台 |
4.3 PLLIP核构建与仿真 |
4.4 TVC电路设计与仿真 |
4.4.1 TVC电路的设计 |
4.4.2 TVC电路的仿真 |
4.5 自动校准电路设计与仿真 |
4.5.1 自动校准电路的设计 |
4.5.2 自动校准电路的仿真 |
4.6 NIOS IP核构建 |
4.7 NIOS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综合调试 |
5.2 系统验证 |
5.2.1 实验平台 |
5.2.2 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 |
5.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 实验心得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一种A/D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A/D采集转换控制电路的设计 |
1.1 方案设计 |
1.2 电路实现 |
2 软件设计 |
3 系统仿真 |
4 系统测试 |
5 结束语 |
(4)110kV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变压器安全运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变压器运行保护原理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2 变压器安全运行系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高压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存在的相关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
2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相关原理和技术分析 |
2.1 变压器差动保护原理分析 |
2.1.1 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2 差动速断保护 |
2.1.3 比率制动式差动保护 |
2.2 保护参数的计算方法 |
2.2.1 半周积分法 |
2.2.2 导数法 |
2.2.3 傅里叶级数法 |
2.2.4 本设计保护参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
2.3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非电气参量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功能分析与定义 |
3.1.1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2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的性能需求 |
3.2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3.2.1 现场信息检测与控制单元 |
3.2.2 信息传输单元 |
3.2.3 上层监控管理平台 |
3.3 变压器安全运行现场监控单元总体设计 |
3.3.1 通信单元设计 |
3.3.2 人机接口单元设计 |
3.3.3 信息采集的基本实现 |
3.3.4 继电保护输出 |
3.4 控制器的对比选择 |
3.4.1 安全监控系统对控制器的要求分析 |
3.4.2 嵌入式控制器的性能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以太网接口设计 |
4.2 基于RS-485 总线的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
4.3 基于传感器的信息采集电路设计 |
4.3.1 传感器通信方式的选择 |
4.3.2 各种传感器的选择 |
4.4 差动保护信息采集电路设计 |
4.4.1 信号采集调理电路 |
4.4.2 模数转换电路 |
4.5 DSPTMS320F28335 控制器部分电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软件系统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
5.2 差动保护部分的子程序设计 |
5.2.1 软件结构 |
5.2.2 参数计算处理程序 |
5.2.3 AD中断采样子程序 |
5.3 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 |
5.3.1 硬件基本功能测试 |
5.3.2 各个功能单元测试 |
5.3.3 差动保护功能测试 |
5.4 实际试运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电液控制系统的构成 |
2.2 支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接口 |
2.3 系统设计需求 |
2.4 微控制器的选型设计 |
2.5 系统总设计方案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结构设计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 LPC2294控制器模块设计 |
3.4 数据转换模块设计 |
3.5 A/D采集模块设计 |
3.6 继电器控制模块设计 |
3.7 通信电路设计 |
3.8 硬件系统的抗干扰与可靠性设计 |
4 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 μ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 |
4.2 系统的任务设计 |
4.3 系统关键程序设计 |
4.4 软件系统的抗干扰与可靠性设计 |
5 上位机管理平台的设计 |
5.1 软件的总体结构 |
5.2 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6 系统调试 |
6.1 模块化调试 |
6.2 整机调试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ARM的流量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工作原理 |
2 主要电路模块 |
2.1 主控芯片 |
2.2 电流调理电路 |
2.3 A/D转换电路 |
2.4 WIFI模块 |
3 基于STM32的Web服务器 |
3.1 Marvell 88W8801 WIFI模块驱动 |
3.2 μC/OS2-II操作系统与LwIP协议 |
3.3 HTML网页的实现 |
4 总结 |
(7)弹体滚转角测量的磁强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磁探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磁通门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地磁场探测原理及磁传感器应用分析 |
2.1 地磁场探测理论 |
2.1.1 地磁场基本原理 |
2.1.2 修正弹射程内的地磁场分析 |
2.1.3 地磁场在姿态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
2.2 磁传感器类型及弹载磁传感器的选取 |
2.2.1 测磁传感器类型介绍 |
2.2.2 弹载磁传感器的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3 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系统的基本原理 |
3.1 磁通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
3.2 双铁芯磁通门磁强计基本原理 |
3.3 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系统的信号处理及误差分析 |
4.1 磁通门感应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 |
4.1.1 磁通门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
4.1.2 磁通门探头激励信号 |
4.1.3 磁通门感应信号的模数转换 |
4.1.4 磁通门信号波形“门”处理 |
4.1.5 磁通门信号的滤波处理 |
4.1.6 磁通门信号的数字检波和数字积分放大处理 |
4.2 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滚转角测量系统的仿真 |
4.3 弹载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弹载磁强计测角系统的电路设计 |
5.1 弹载磁强计测角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1.1 激励信号模块的设计 |
5.1.2 磁通门磁强计探头的设计 |
5.1.3 磁通门信号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5.1.4 弹载测量系统的通信模块 |
5.1.5 电源模块设计 |
5.2 弹载磁通门磁强计测角系统的电路板设计 |
5.3 弹载磁强计测角系统的仿真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6.2.1 本文主要工作 |
6.2.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能电子束中高压开关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能电子束技术发展概况 |
1.3 高能电子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1.4 高能电子束高压开关电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 实现指标 |
2 高能电子束中高压开关电源主电路及变压器的设计 |
2.1 高压开关电源的基本原理 |
2.2 高能电子束高压开关电源主电路的设计 |
2.3 直流斩波电路的设计 |
2.3.1 MOSFET的过流保护 |
2.3.2 MOSFET开关过程中的过电压 |
2.3.3 MOSFET的关断缓冲吸收电路 |
2.4 BUCK电压馈电半桥电路设计 |
2.5 高频逆变电路的设计 |
2.6 浪涌电流抑制 |
2.7 升压变压器的设计 |
2.7.1 升压变压器的分布参数 |
2.7.2 输出容量理论分析 |
2.7.3 变压器磁芯结构分析 |
2.7.4 变压器磁芯材料分析 |
2.7.5 绝缘问题 |
2.8 本章小结 |
3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控制系统设计 |
3.3 PWM控制器设计 |
3.4 AVR单片机介绍及应用 |
3.5 半桥逆变器驱动电路设计 |
3.6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7 A/D电路的设计 |
3.8 反馈电路的设计 |
3.9 故障保护及恢复 |
3.10 系统抗干扰设计 |
3.10.1 开关电源的噪声抑制 |
3.10.2 单片机抗干扰措施 |
3.10.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3.11 本章小结 |
4 系统测试 |
4.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4.2 高能电子束中高压电源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具有正负双向工作电流SiC二极管热阻测试仪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半导体肖特基二极管与SiC器件的特点 |
1.1.2 SiC肖特基二极管的发展 |
1.1.3 SiC肖特基二极管的温升及热阻 |
1.1.4 热阻测试技术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论文技术设计指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SiC肖特基二极管温升与热阻测试原理 |
2.1 SiC肖特基二极管的结构 |
2.2 热阻及其测试原理 |
2.3 电学法测试的方法 |
2.3.1 校准过程 |
2.3.2 测量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兼容正装/倒装二极管温升与热阻测试仪设计与实现 |
3.1 热阻仪模拟功能电路部分设计 |
3.1.1 恒流源电路的设计 |
3.1.2 集成运放恒流源的原理 |
3.1.3 工作电路 |
3.1.4 测试电路 |
3.1.5 工作模式选择电路设计 |
3.1.6 状态切换开关电路设计 |
3.1.7 采集放大电路 |
3.1.8 关键器件的选择 |
3.2 热阻仪逻辑部分的设计 |
3.2.1 FPGA介绍 |
3.2.2 通信方式 |
3.2.3 模块设计 |
3.2.4 FPGA部分的工作流程 |
3.3 热阻仪测试正装和倒装二极管的功能整合 |
3.3.1 基于大功率激光器热阻仪设计思路的热阻仪的改进与整合 |
3.3.2 整合开关电路的设计 |
3.4 PCB的制作 |
3.4.1 影响PCB版图制作的因素 |
3.4.2 PCB版图设计中所使用的解决办法和最终版图 |
3.5 热阻仪的散热设计 |
3.5.1 自然散热设计 |
3.5.2 强迫散热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SiC肖特基二极管温升与热阻特性研究与分析 |
4.1 热阻测量结果及其内部热阻结构的分析 |
4.2 同一SiC肖特基二极管在单脚与双脚并联情况下测量下热阻的对比 |
4.3 同一SiC肖特基二极管在不同情况实验下的内部热流结构的分析图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无线电高度模拟信号转换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 AD采样电路设计 |
4 单片机数据处理 |
5 发送ARINC429电路设计 |
6 结束语 |
四、12位A/D转换器MAX191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FPGA的通用工业控制器设计[D]. 韩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2]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校准技术研究与实现[D]. 俞东松. 长安大学, 2020(06)
- [3]一种A/D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应用[J]. 吕小凤,杜丹,张万玉. 无线电工程, 2019(11)
- [4]110kV变压器安全运行监控系统设计[D]. 倪璐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地面测试系统的设计[D]. 崔雪微.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6]基于ARM的流量计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J]. 臧紫薇,刘宏展.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05)
- [7]弹体滚转角测量的磁强计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杨智杰. 中北大学, 2018(08)
- [8]高能电子束中高压开关电源的研究[D]. 孙军. 重庆理工大学, 2018(12)
- [9]具有正负双向工作电流SiC二极管热阻测试仪开发与研究[D]. 易熠.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10]无线电高度模拟信号转换器的设计[J]. 段建军.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