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东主要岩金矿床类型基本特点及其找矿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2](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3](2017)在《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文中研究说明西藏主要成矿带是东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的全面实施,国家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商业性勘查的及时跟进,真正意义上的找矿突破得以实现。论文在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西藏各成矿带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梳理了若干影响勘查评价和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构建了主要矿集区的勘查模型,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和资源潜力。西藏四大成矿带特色鲜明,东特提斯成矿域集聚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多种矿床类型,控矿因素复杂,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从170 Ma到12 Ma,具有成矿时代跨度大、矿床类型丰富、成矿元素复杂、矿石质量较好之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基地。藏东玉龙成矿带除了斑岩型铜(钼)矿以外,斑岩体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矿床具有重要工业价值,如玉龙Ⅱ、V号矿体、昂青银铅锌(铜)矿,成岩成矿时代在4038 Ma,成矿岩体和矿体受北西向走滑构造控制的背斜控制。冈底斯成矿带类型发现识别出赋存于林子宗群典中组的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显示谢通门—昂仁县以西林子宗群分布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银、金、铅锌)矿床具有重要意义;矿床学研究成果作为构造地质背景确定的指针之一,认为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的碰撞事件发生在5250 Ma,至少典中组火山岩还是陆缘弧的产物,并形成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甚至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含矿斑岩接触带有碳酸盐岩,接触带和深部需要勘查评价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或铅锌银矿体,9013 Ma侵位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可形成规模较大的矽卡岩型矿床,甲玛、驱龙外围的知不拉、邦铺、洞中拉—蒙亚啊矿集区、努日、尕尔穷—嘎拉勒等矿床均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这种类型矿体较之斑岩型铜(钼)矿更具工业价值。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多龙矿集区120116 Ma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床,110 Ma的陆相安山质火山岩——美日切错组(K1m),作为良好的成矿后盖层,是该类矿床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班—怒结合带两侧形成于140110 Ma的则弄群、多尼组、去申拉组、美日切错组等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具有强烈的蚀变,发育火山机构,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产物,成矿地质背景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显示良好的成矿潜力。西藏已经初步查明的铜资源量>6 000万吨,钼资源量>300万吨,共伴生金>1 000 t,共伴生银>25 000 t,铅锌资源量>1 000万吨,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储备基地,研究认为西藏铜的资源潜力将超过15 000万吨。
李永灿,黄瀚霄,刘洪,吕梦鸿,兰双双[4](2017)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初讨》文中研究表明金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优势矿种之一。由于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研究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金矿的评价。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成果,初步论述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的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西成带,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金主要以共生、伴生的形式存在。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等4类,其成矿时代集中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依据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主控因素,可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归纳为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可进一步划分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造山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
黄瀚霄,李光明,刘波,张智林,马东,曲扎,肖万峰,刘洪[5](2014)在《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双湖县商旭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矿体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受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呈透镜体状、脉状,或者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矿石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特征明显。该矿床主要受地层及构造因素控制,矿区的构造、围岩蚀变、矿物、地球化学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野外地质调查和矿床对比研究显示,商旭金矿床在矿物共生组合、蚀变类型、构造类型等方面,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相似,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金矿床。商旭金矿床的发现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等贵金属矿产的地质找矿工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肖万峰[6](2014)在《西藏双湖县商旭岩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比较矿床学的研究思想,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商旭岩金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成矿流体特征,探讨矿床的成因问题。商旭岩金矿床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是一个具有较好找矿远景的独立岩金矿床。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浅变质海相复理石建造的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发育3个不同期次的脉体。矿体受近东西-北西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以石英单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矿物组份、结构构造比较简单。近矿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蚀变。成矿作用的热液期可划分为3个阶段:I石英-粗粒硫化物-金阶段、II石英-细粒硫化物-金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为金的主要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商旭岩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4大类7个亚类,分别为含CO2三相包裹体(I类)、富液两相包裹体(Ⅱa、Ⅱb类)、富气两相包裹体(Ⅲa、Ⅲb类)、单相包裹体(Ⅳa、ⅣVb类),可归纳为C型(CO2-H2O-NaCl体系)、W型(H2O-NaCl体系),PC型(纯CO2体系)。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174~257℃;盐度为0.82-6.01%NaCl eqv,密度为0.82~0.91g/cm3;气相成分以CO2、H20为主,含少量的CH4、N2;液相成分阴离子以Cl-为主。总的来看,商旭岩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富含CO2等特征。经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90~230℃,成矿深度为1.4-2.1 km,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商旭岩金矿床黄铁矿的Co/Ni匕值暗示其可能为围岩变质流体的产物。石英与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特征相近,而与区域岩浆岩差别较大,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围岩变质水;同时,弱的负铕异常,表明成矿流体具弱还原性。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结果分别为:8D为-1049‰~-136‰、δ180为+5.17%0~+7.459‰,显示出变质水与地热水混合的特征。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热液的δ34S为-4.5%‰~2.0%‰,地层δ34S为-2.99‰~-0.6%‰,两者的硫同位素组成接近,表明成矿物质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围岩木嘎岗日群。综合分析认为,商旭岩金矿床主要受地层及构造因素控制,其在成因类型上为造山型金矿。通过对成矿过程中关键问题的探讨,首次建立起商旭岩金矿床的成矿模型,即初始流体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木嘎岗日群,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沿着裂隙运移,最终在断裂中由于沸腾作用、混合作用沉淀、成矿。结合矿区找矿实践,笔者从岩性及构造、蚀变、矿物、化探异常及古采矿遗迹等方面总结了商旭岩金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并认为已知矿体外围及深部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区域上存在找到更多商旭式金矿床的可能。
豆松[7](2014)在《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摘要: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是扬子地台西缘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隐伏矿床。本文通过对炉坪铅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炉坪矿区内的找矿靶区,并对这些找矿靶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取得如下初步认识和主要研究成果:(1)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位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北侧,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均与富碱的石英正长斑岩侵入活动有关。炉坪铅多金属矿床为一产于石英正长斑岩外围层间破碎带中,以铅为主,伴生银、金的大型多金属矿床,矿体沿芹河向斜的轴部分布,虽属似层状热液充填型矿体,但规模巨大,是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成矿体系中新的重大发现,证明在碱性斑岩成矿中心附近的层间破碎带中存在大型似层状热液充填型矿床,提出了“炉坪式”铅多金属矿床的概念。(2)前人将矿区北衙组地层划分为5个岩性段,本次研究将其划分为上、下2个岩性段,上段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砂屑灰岩,下段为砾状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新划分的岩性段之间力学性质不同,在上、下段之间易形成层间破碎带,便于总结矿区成矿规律。(3)矿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呈近SN-NNW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矿体产于近SN向的鹤庆—松桂复式向斜南段之次一级NNW向北衙—芹河向斜轴部的层间破碎带中。(4)首次对与矿化有关的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主量元素具碱质Na2O+K2O含量较高,A1203含量较高,Fe2O3、MnO、P2O5和Ti02含量较低的特点,与北衙矿区万硐山正长斑岩的特征很相似;其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岩体配分模式一致且均富集LILE,亏损Nb、Ta、P、Ti,具岛弧型岩浆源区的特征;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属深部地壳+上地幔部分熔融成因;斑岩体的年龄为36.28±1.6Ma。二者与北衙矿区万硐山石英正长斑岩为同一岩浆活动系统的产物,只是以不同形态,在不同地段产出。(5)矿体形态主要为似层状、透镜体状,成舒缓波状缓倾斜产出。纵向上,由南往北矿体产出标高逐渐抬升,横向上,在向斜核部矿体较厚,往两翼变薄。空间分布上,由上往下具Pb-Zn-Ag带—Pb-Zn-Ag-Au-Fe带-—Au-Cu带垂直分带特征。平面上南部23~15线,以Pb-Ag-Au-Cu-Fe组合为特征,中部11-42线过渡为Pb-Ag-Au-Fe矿组合,北部50线以北,金含量明显降低,以Pb-Ag-Fe组合为主。(6)炉坪铅多金属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高度集中,硫矿物的δ34S值在0.81×10-3~2.83×10-3之间,塔式效应明显,具典型幔源硫特征,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相近;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δ13CPDB值在-5.80×10-3~-5.05×10-3之间,δ18OSMOW值为13.17×10-3~14.68×10-3,与碳酸盐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和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早期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相近。硫、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地幔或深部地壳,无来自围岩中的硫;碳、氧主要来自幔源或岩浆活动系统,部分来自围岩碳酸盐岩地层。(7)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是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成矿热流体往NNW方向扩散运移沉淀的结果,为万硐山石英正长斑岩成矿系统外带中高温热液充填的产物,成矿温度在300℃以上。成矿物质不仅来源于深部地幔,也来源于围岩,矿床成因为与喜马拉雅期碱性斑岩有关的斑岩—热液多金属矿床类型。(8)结合“北衙式”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建立了“炉坪式”铅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模式和找矿模型,提出了炉坪矿区内芹河矿段外其他地段的找矿靶区,预测在炉坪矿区的找矿靶区内具有大—超大型金银矿、大型铅矿、中型铜锌铁矿的找矿远景。
章永梅[8](2012)在《内蒙古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是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乌拉山地区最大的金矿田,以广泛发育钾长石化碱交代蚀变为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有关该矿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哈达门沟矿床,但在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有关碱交代蚀变、成矿流体特征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对柳坝沟金矿床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深部和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重点解剖了柳坝沟金矿床,并和哈达门沟金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深化了对矿田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的认识,指明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矿床产于晚太古代乌拉山群变质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近EW向脉状产出,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石英-钾长石脉型和钾硅化蚀变岩型。近矿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硅化为主,向外侧逐渐过渡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局部见绢云母化。成矿过程分为钾长石-石英、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绿帘石/绿泥石、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4个阶段。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以及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主矿化阶段的成矿流体总体属中高温度(200~350℃)、中低/中高盐度(5~45 %NaCl eq.)、中等密度(0.88~0.96 g/cm3)的NaCl-H2O-CO2体系,沸腾可能是促使金等矿质大量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成矿作用发生于中三叠世(218 Ma),与西沙德盖钼矿床(225 Ma)的成矿时代一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以西沙德盖(245 Ma)、沙德盖(231 Ma)等岩体为代表的富硅、富碱质的印支期花岗质岩浆,部分来源于晚太古代乌拉山群变质岩。矿床属于与(偏)碱性岩浆(脉)有关的中高温岩浆热液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柳坝沟金矿床中Au、Mo、Ag、Pb、Ba为与成矿有关的元素组合,As、Sb、Hg、Ba为头晕元素组合,W、Mo、Pb、Bi为尾晕元素组合,Cu、Zn、Ag总体位于中部,基本属正向分带序列;局部头尾晕共存,As、Sb、Bi等反分带,显示出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柳坝沟矿床主体上自西向东剥蚀程度逐渐变小,其剥蚀程度总体上小于哈达门沟矿床。综合地化参数和异常强度特征,认为柳坝沟矿床西段和中东段成矿远景好。上述认识得到了成因矿物学、流体包裹体、氢氧和硫同位素数据的佐证和钻探工程验证。综合研究认为,矿床受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找矿标志,探讨了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矿床的成因模式和勘查模型。
李慧菲[9](2012)在《吉林省集安金厂沟金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床经济评价是根据矿产勘探各阶段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矿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效益,进行工业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本文对集安金厂沟矿床做了详细的矿床经济评价。金厂沟矿区处在天山-阴山东西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巨大隆起带交汇处。区域基底构造表现为残留的东西向褶皱及断裂,尤其断裂构造颇为发育。金矿体分布在闪长岩体和清河组岩层的侵入接触线内外两侧,严格受南北向破碎蚀变带及其派生支裂隙组成的帚状构造控制,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本次工作计算出矿床总资源储量(122b+333)矿石量153kt,金金属量580kg,金平均品位3.78×10-6。金厂沟矿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均为简单类型,矿山现采用的选矿工艺为单一浮选法,主井为一盲竖井,该选矿厂设计日处理能力100吨,矿种为硫化金矿,最终产品是金精矿。矿山原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本文拟建新矿山是按照方案100t/d进行计算,初步设定一年的工作日为300天,则矿山的生产能力为3万t/a,基建期取二年,最终产品为金精矿。拟建出建设矿山需要的资金以及成本、税收,通过总结黄金价格走势估算出精金矿的市场价格,从而算出销售收入,通过一系列财务数据对金厂沟拟建矿山做出动态评价,得出净现值895.83万元>0,内部收益率20.45%,动态投资偿还期为4.2年。对其做出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对矿山收益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矿山生产能力以及销售价格。总体来看,此拟建矿山的经济效益还是可观的。金厂沟矿区的老设施基本报废不可用,如要建设矿山需投入一定资金,通过一定时间方可回收利益。矿区离居民区较远,但是因矿区近农业用地,要注意尾矿库的建设,要着重注意环境的生态平衡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没有将矿业权转让费计入成本的评估结果,也就是说无偿转让给矿山企业或者并购的进行开采的话,是值得开发价值的,但是如果将矿业权转让费计入前期投入,这个矿就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杨金永[10](2010)在《滇西北衙金矿构造—富碱斑岩—成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北衙金矿位于德格—中甸陆块、巴颜喀拉—扬子陆块,昌都—思茅三个构造单元聚合部,具有特殊的成矿地质背景,是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上一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碱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系统分析研究构造、岩浆与金成矿三者间时空上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前人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获取的资料和物化探、遥感等综合信息为依据,对北衙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金矿床特征、控岩控矿构造、岩浆成岩成矿系列进行研究。通过对矿区内展布的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鉴定,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时序分析,解决控矿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和构造对金矿床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分析鉴定富碱斑岩岩石类型和矿化类型,查清矿床在空间分布与斑岩体及构造间的关系。初步划分了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期次、成矿阶段,并对金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阐述了北衙矿区喜山期构造时序、岩浆、成矿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对北衙成矿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典型矿床研究表明,发育于矿区三叠系沉积岩系中的一系列Au、Ag、Cu、Pb、Zn、W、Mo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控矿规律,它们同属于喜山期构造控制的富碱斑岩一热液型矿床,属于同一构造—富碱斑岩成矿演化谱系和同一构造—富碱斑岩—成矿系列。控岩控矿构造和遥感地质研究表明,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与东西向断裂构造是矿区主导控岩控矿构造,尤其以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显着。北衙金矿区一系列的岩浆、矿化活动被严格限制在该组断裂破碎带内。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的规模及产状变化控制了矿化强弱及矿体规模,使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具尖灭再现,分支复合及膨缩特征。金矿体在断裂构造转折部位,多组断裂交叉复合部位是金矿体膨大富集的地段。在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蚀变斑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岩体侵入接触断裂带,岩体附近围岩的断裂带和层间破碎带是矿体赋存的重要场所。构造、富碱斑岩及金矿成因研究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在时间、空间、成因上均和喜山期富碱斑岩体密切相关,属于壳幔混合型富碱斑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在喜山期北衙成矿区先后发生过多期多阶段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这些岩浆、矿化活动受近南北向、东西向构造控制,从而形成相应的构造—岩浆—矿化带。多期次,不同类型的矿化活动叠加构成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金成矿主要发生在岩浆活动晚期或期后的气液活动阶段。根据构造控矿规律、构造—岩浆—成矿模式、物化探信息和找矿标志对北衙矿区及外围进行成矿预测,指出找矿方向。
二、藏东主要岩金矿床类型基本特点及其找矿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东主要岩金矿床类型基本特点及其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3)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20世纪80—90年代, 传统矿集区的勘查评价 |
1.2 1999—2009年, 新矿集区的发现和勘查评价, 新成矿理论、新认识的不断涌现, 新矿带的确立 |
1.3 2009—2014年, 矿床新类型的发现和高品质矿床的勘查评价 |
1.4 2015年至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模型的不断完善, 找矿方向的不断扩展, 新矿床类型不断涌现, 成矿地质背景的传统认识受到挑战 |
2 各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空间分布、地质特征 |
2.1 藏东三江玉龙成矿带 |
2.2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
2.2.1 矿带划分及各亚带特征 |
2.2.2 铜钼元素时空分离机制 |
2.2.3 普桑果铜多金属矿床——特殊的矽卡岩型矿床 |
2.3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
2.3.1 多龙矿集区成矿背景 |
2.3.2 多龙矿集区矿床类型 |
2.3.3 尕尔穷—嘎拉勒矿集区 |
3 几个问题的讨论 |
3.1 关于冈底斯谢通门—昂仁以西的勘查评价方向 |
3.2 关于陆相火山岩地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
3.3 关于冈底斯成矿带特提斯洋碰撞的时限与矿床学指针 |
3.4 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组合 |
4 结论 |
(4)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初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床类型及特征 |
3 金矿床 (点) 时空分布 |
4 金成矿系统 |
4.1 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成矿系统 |
4.2 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 |
5 结论 |
(5)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质背景 |
2.2 矿体地质特征 |
2.3 蚀变特征 |
2.4 矿石特征 |
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
4 找矿潜力与方向 |
5 矿床成因类型初讨 |
6 商旭金矿床的发现意义 |
(6)西藏双湖县商旭岩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R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三节 国内外岩金矿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五节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层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区域岩浆岩 |
第四节 区域地质演化 |
第五节 区域矿产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矿区地质特征 |
第二节 矿体特征 |
第三节 矿石组构 |
第四节 围岩蚀变 |
第五节 成矿阶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一节 采样与测试 |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
第四节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一节 采样与测试 |
第二节 稀土元素特征 |
第三节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四节 硫同位素特征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一节 控矿因素 |
第二节 成因类型 |
第三节 成矿模型 |
第四节 找矿标志与下一步找矿方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与富碱斑岩有关的多金属矿成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本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4.1 重力异常特征 |
2.4.2 航磁异常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元素组合 |
2.5.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6 区域遥感特征 |
2.7 区域变质作用 |
2.8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3.3.1 侵入岩 |
3.3.2 火山岩 |
3.4 地球物理特征 |
3.4.1 地面高精度磁测 |
3.4.2 激电(IP)测深剖面 |
3.5 地球化学特征 |
3.5.1 矿区各地质体岩石化学特征 |
3.5.2 土壤化学异常特征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带特征 |
4.1.1 Ⅰ号矿带 |
4.1.2 Ⅱ号矿带 |
4.1.3 Ⅲ号矿带 |
4.1.4 Ⅳ号矿带 |
4.2 矿床氧化带特征 |
4.3 矿体特征 |
4.3.1 矿体类型 |
4.3.2 矿体形态、产状 |
4.3.3 赋矿岩石 |
4.3.4 矿体变化规律 |
4.3.5 主要矿体特征 |
4.4 矿石特征 |
4.4.1 矿石类型 |
4.4.2 自然类型矿石矿物成分 |
4.4.3 矿物特征 |
4.4.4 矿物共生组合 |
4.4.5 矿石化学组分及其变化规律 |
4.4.6 矿石结构构造 |
4.5 矿化元素赋存状态 |
4.5.1 铅的赋存状态 |
4.5.2 金的赋存状态 |
4.5.3 银的赋存状态 |
4.5.4 铁的赋存状态 |
4.5.5 锌的赋存状态 |
4.6 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 |
4.6.1 铅矿化围岩蚀变 |
4.6.2 金矿化围岩蚀变 |
4.7 矿床资源量 |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
5.1 矿区富碱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
5.1.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5.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5.1.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4 炉坪矿区斑岩年龄测定 |
5.1.5 岩石成因 |
5.1.6 炉坪矿区斑岩与北衙矿区万硐山正长斑岩的关系 |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碳氧同位素特征 |
5.3 成矿作用 |
5.3.1 成矿物质来源 |
5.3.2 成矿作用分析 |
5.4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6 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
6.1 控矿要素 |
6.1.1 岩浆岩 |
6.1.2 构造 |
6.1.3 地层 |
6.2 找矿标志 |
6.2.1 岩浆岩标志 |
6.2.2 构造标志 |
6.2.3 地层标志 |
6.2.4 围岩蚀变标志 |
6.2.5 氧化矿物标志 |
6.2.6 地球化学标志 |
6.2.7 地球物理标志 |
6.3 综合找矿模型 |
6.3.1 地质找矿模型 |
6.3.2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6.3.3 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
6.3.4 综合找矿模型 |
6.4 找矿预测 |
6.4.1 基本准则 |
6.4.2 找矿靶区及成矿预测 |
6.4.3 找矿前景 |
7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版图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内蒙古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研究现状 |
1.3.1 找矿勘查现状 |
1.3.2 科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作用 |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
2.5.1 地球物理特征 |
2.5.2 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岩石学特征 |
3.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3 原岩恢复与构造背景 |
3.2 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韧性剪切带 |
3.2.3 断裂构造 |
3.2.4 片麻理和节理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产出特征 |
3.5 矿石类型 |
3.6 矿石物质成分 |
3.6.1 矿石的矿物成分 |
3.6.2 矿物的化学成分 |
3.7 矿石组构 |
3.7.1 矿石构造 |
3.7.2 矿石结构 |
3.8 围岩蚀变 |
3.9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9.1 热液成矿期 |
3.9.2 表生期 |
3.9.3 矿物生成顺序 |
第4章 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 |
4.1 研究背景与样品采集 |
4.1.1 花岗伟晶岩脉 |
4.1.2 花岗岩侵入体 |
4.2 岩相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 |
4.3.1 地球化学特征 |
4.3.2 岩石成因类型 |
4.3.3 构造背景 |
4.4 成岩年代学 |
4.4.1 样品处理与测试方法 |
4.4.2 分析结果 |
4.4.3 讨论 |
第5章 围岩蚀变及其地球化学 |
5.1 蚀变类型 |
5.2 蚀变分带 |
5.3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
5.3.1 围岩蚀变特征 |
5.3.2 围岩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 |
5.3.3 讨论 |
第6章 流体包裹体地质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6.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6.3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
6.3.1 柳坝沟金矿床 |
6.3.2 哈达门沟金矿床 |
6.4 密度和压力 |
6.5 激光拉曼分析 |
6.6 讨论 |
6.6.1 流体不混溶(沸腾)作用 |
6.6.2 CO_2流体与成矿作用 |
第7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 |
7.1 同位素地球化学 |
7.1.1 样品采集和分析 |
7.1.2 硫同位素 |
7.1.3 铅同位素 |
7.1.4 碳氧同位素 |
7.1.5 氢氧同位素 |
7.2 成矿年代学 |
7.2.1 样品采集和分析 |
7.2.2 氩氩同位素 |
7.2.3 铷锶同位素 |
7.2.4 铼锇同位素 |
7.2.5 成岩与成矿联系 |
第8章 原生晕地球化学及其找矿意义 |
8.1 原始数据的分布 |
8.2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 |
8.2.1 地球化学异常值和异常下限确定方法简介 |
8.2.2 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确定 |
8.3 原生晕特征分析 |
8.3.1 矿床原生晕形态特征 |
8.3.2 成矿及伴生元素的组合特征 |
8.3.3 原生晕的组分分带 |
8.3.4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 |
8.4 原生晕叠加模型建立 |
8.5 找矿启示 |
8.5.1 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矿体剥蚀程度 |
8.5.2 原生晕模型应用效果 |
第9章 矿床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9.1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9.1.0 矿床地质特征 |
9.1.1 成矿物质来源 |
9.1.2 成矿流体性质 |
9.1.3 成矿流体来源 |
9.1.4 成岩成矿时代 |
9.1.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9.2 主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9.2.1 赋矿地层 |
9.2.2 控矿构造 |
9.2.3 岩浆岩及其控矿作用 |
9.2.4 围岩蚀变特征 |
9.2.5 矿石物质组分和矿物学标志 |
9.2.6 地球物理标志 |
9.2.7 地球化学标志 |
9.2.8 找矿模型 |
第10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吉林省集安金厂沟金矿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
1.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
1.2.1 项目拟定完成工作量 |
1.2.2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3 金厂沟矿区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金厂沟矿区概况 |
2.1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
2.1.1 矿区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经济地理 |
2.2 矿山开发利用情况 |
2.3 矿权概况 |
2.4 矿区地质概述 |
2.4.1 矿区地质特征 |
2.4.2 矿床地质特征 |
2.5 资源储量核实 |
2.5.1 储量核实依据 |
2.5.2 核实工作方法 |
2.5.3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2.5.4 核实前后资源储量变化 |
2.5.5 本次核实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
2.6 找矿远景预测 |
2.6.1 金厂沟金矿控矿因素 |
2.6.2 找矿方向及前景 |
第三章 黄金资源市场供需分析 |
3.1 黄金资源现状 |
3.1.1 世界黄金资源现状 |
3.1.2 我国黄金资源现状 |
3.2 资源供需结构及市场价格 |
3.2.1 黄金供需结构 |
3.2.2 黄金市场价格变动 |
3.2.3 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
3.3 黄金价格预测 |
第四章 矿床技术条件分析及矿山建设分析 |
4.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1.1 水文地质 |
4.1.2 工程地质 |
4.1.3 环境地质 |
4.2 矿石加工性能评述 |
4.3 采选评述 |
4.3.1 采矿工艺 |
4.3.2 选矿工艺 |
4.3.3 尾矿库情况 |
4.3.4 金厂沟采矿场综合分析 |
第五章 矿床未来经济效益评价 |
5.1 矿山原生产效益计算 |
5.2 矿山投资扩建后开发经济效益评 |
5.2.1 基本数据计算 |
5.2.2 企业内部静态经济评价 |
5.2.3 企业内部动态经济评价 |
5.2.4 国民经济评价 |
第六章 不确定性分析 |
6.1 不确定分析的目的意义 |
6.2 盈亏平衡分析法 |
6.3 敏感性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及评价 |
7.1 主要结论 |
7.2 评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金厂沟金矿床储量核实表(表2-2至表2-7) |
(10)滇西北衙金矿构造—富碱斑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0.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0.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0.2 矿床勘查和研究史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本次研究工作及取得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1.2 区域地质特征 |
1.2.1 区域地层 |
1.2.2 区域岩浆岩 |
1.2.3 区域构造 |
1.3 区域地球物理场 |
1.3.1 区域重力特征 |
1.3.2 地壳厚度特征 |
1.3.3 航磁异常特征 |
1.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1.5 区域矿产 |
第二章 北衙金矿区成矿地质条件 |
2.1 地层特征 |
2.1.1 赋矿地层 |
2.1.2 地层与金矿化的关系 |
2.1.3 岩性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2.2 控矿构造 |
2.2.1 遥感影像特征 |
2.2.2 控岩、控矿构造特征 |
2.2.3 对岩浆活动和成矿的控制 |
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
2.3.1 喷出岩(P2β) |
2.3.2 富碱斑岩系列 |
2.3.3 煌斑岩 |
2.3.4 次火山角砾岩 |
2.3.5 富碱斑岩成因 |
2.4 围岩蚀变 |
2.4.1 岩体蚀变 |
2.4.2 接触交代蚀变 |
2.4.3 蚀变分带 |
2.4.4 矽卡岩 |
2.4.5 蚀变阶段 |
第三章 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特征 |
3.1 矿体空间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间的关系 |
3.2 矿(化)体空间分布及形态产状 |
3.2.1 灰岩中的矿(化)体 |
3.2.2 斑岩中矿体 |
3.2.3 爆破角砾岩中的铁金矿和铅锌矿 |
3.2.4 接触带型(矽卡岩型)矿床 |
3.2.5 煌斑岩脉中矿体 |
3.2.6 砂砾粘土中矿体 |
3.2.7 古砂矿及残坡积“红土型”金矿床 |
3.3 矿床规模 |
3.4 东西矿带矿床特征 |
3.4.1 东矿带矿床特征 |
3.4.2 西矿带矿床特征 |
3.5 矿区外围矿床(点)与北衙矿区的关系 |
3.6 富碱斑岩成矿系列 |
3.7 金矿床物质组份及赋存状态 |
3.7.1 矿石矿物组合 |
3.7.2 主要矿物及嵌布特征 |
3.7.3 矿石结构构造 |
3.7.4 矿石的共生组合 |
3.7.5 矿石化学成份 |
3.7.6 金属赋存状态及特征 |
3.7.7 矿石类型 |
第四章 控矿断裂对金矿的控制 |
4.1 断裂构造对金矿床的控制 |
4.1.1 断裂构造对金矿的多级控制 |
4.1.2 控矿构造类型 |
4.2 北衙高精度磁测反映的深部构造信息 |
3.4.1 矿区岩、矿石磁性特征 |
3.4.2 北衙金矿区1:1 万磁法测量磁异常带特征与构造间关系 |
第五章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
5.1 金矿床成因 |
5.1.1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2 成矿时代 |
5.1.3 成矿期次 |
5.1.4 矿床成因探讨 |
5.2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探讨 |
5.2.1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过程 |
5.2.2 构造—岩浆—成矿模式探讨 |
第六章 找矿预测 |
6.1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6.1.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
6.1.2 矿床控制因素 |
6.1.3 找矿标志 |
6.2 成矿预测方法及依据 |
6.2.1 成矿预测方法 |
6.2.2 找矿预测依据 |
6.3 找矿预测 |
6.3.1 矿区本部 |
6.3.2 矿区外围远景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图版 |
四、藏东主要岩金矿床类型基本特点及其找矿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3]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勘查方向与资源潜力[J]. 唐菊兴,王勤,杨欢欢,高昕,张泽斌,邹兵. 地球学报, 2017(05)
- [4]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初讨[J]. 李永灿,黄瀚霄,刘洪,吕梦鸿,兰双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5]藏北商旭造山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J]. 黄瀚霄,李光明,刘波,张智林,马东,曲扎,肖万峰,刘洪. 矿床地质, 2014(03)
- [6]西藏双湖县商旭岩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肖万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03)
- [7]云南鹤庆炉坪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D]. 豆松. 中南大学, 2014(02)
- [8]内蒙古柳坝沟—哈达门沟金矿田成因、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D]. 章永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9]吉林省集安金厂沟金矿床技术经济评价[D]. 李慧菲.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2)
- [10]滇西北衙金矿构造—富碱斑岩—成矿研究[D]. 杨金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