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在油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在油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

一、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梅,邢宝龙[1](2021)在《芸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产是芸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为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对10个芸豆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的变异系数在7.9%~49.3%之间,其中,百粒重、单株荚数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49.3%、35.1%和23.3%,主茎分枝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619%,根据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共筛选出4个适宜本地区种植的芸豆品种,分别为龙24-0511、龙25-1、龙28-0650和毕芸2号;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品种分为两个群体,第Ⅰ类群体为高产群体,第Ⅱ类群体各项农艺指标都不如第Ⅰ类群,且平均产量较低。

白苇,胡杨,杨素梅,张宝英,崔金丽,靳涛,白海花[2](2021)在《冀西北食葵地方资源农艺性状分析》文中指出对冀西北收集到的50份地方食葵资源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丰富。各性状间相互影响,有5对性状呈极显着相关,2对呈显着性相关,其中只有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呈负相关,其余均为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因子,分别为株型因子、粒型因子和产量因子,这3个因子所解释方差占全部方差的75.704%。通过聚类分析,将50份地方资源划分为5类,类群之间差异明显。地理来源相同的材料被归为不同组群,主要由于不同地区间的品种交换。

刘娜[3](2020)在《利用关联作图解析紫斑牡丹产量相关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文中研究说明牡丹原产于中国,具有药用、观赏和油用价值。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是特有的牡丹野生种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及周边地区,其栽培种质主要分布在以甘肃省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由于紫斑牡丹结实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性,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珍贵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栽培。目前,如何有效提高种子产量已经成为紫斑牡丹高效育种的重要方向,然而与其产量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并且在紫斑牡丹中与产量相关的功能位点也很少被鉴别。因此,本研究在基于下一代转录组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单分子长读长转录组测序(Single-Molecule Long-Read Sequencing,SMLRS)数据库的转录因子内SSR位点的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为探索24个产量相关的候选数量性状的遗传构架,在420个紫斑牡丹的栽培种质中开展了产量性状相关的关联作图研究,旨在鉴选调控产量性状的重要等位变异位点,为油用牡丹的高产育种提供分子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由420个紫斑牡丹单株构成的关联作图群体,并对24个候选的数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4个性状在不同样本间表型差异均极显着(P<0.01)。通过相关性分析获得显着相关的组合202对,极显着相关组合182对。主成分分析将24个性状划分为能够较好地解释群体数量性状变异的6个主成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参试群体样本划分为8类,24个性状划分为5类,最终确定了影响紫斑牡丹单株产量的4个主要指标、15个次要指标和5个辅助参考指标。(2)首次在紫斑牡丹中基于NGS和SMLRS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EST-SSR(Expressed Sequence Tag-Simple Sequence Repeat)位点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基于已有报道筛选了959个和产量相关的候选转录因子,鉴定了166个包含六种核酸重复类型的EST-SSR位点,平均每5.78个Unigenes含有一个SSR位点,最终102(61.45%)对引物对在两个转录组测序(RNA-seq)品种(‘粉面桃腮’,P.rockii‘Fen Mian Tao Sai’和‘京顺粉’,P.rockii‘Jing Shun Fen’)中成功进行扩增,其中来自诸如AP2、BHLH和HSF基因家族的58个引物对(56.86%),在连锁群体杂交亲本(‘红乔’,P.suffruticosa‘Hong Qiao’和‘凤丹白’M24,P.ostii‘Feng Dan Bai’)和8个随机抽选的紫斑牡丹样本中表现出了多态性。58个位点在37个牡丹样本中的PIC值范围为0.32 to 0.91(平均0.70),证明了高水平的多样性。此外,58个位点在芍药属7个野生种中的转移性为89.66%~100%,在62个芍药属样本中揭示的亲缘关系与已知的谱系树相一致。(3)利用本研究新开发的转录因子内58个多态性EST-SSR标记对紫斑牡丹的作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共确定了483个等位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514,这均表明该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此外,通过STRUCTURE和聚类分析,揭示作图群体的遗传结构均可划分为4个亚群(K=4)。(4)通过连锁不平衡检测发现,58个EST-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水平较低。利用混合线性模型(Mixture Linear Models,MLM)进行单标记关联分析,共鉴定了208个显着的关联组合,涉及18个数量性状和55个EST-SSR位点,这些位点主要来自AP2、MYB和NAC等基因家族,并且均解释了较小比例的表型变异。其中,鉴定了3个花部数量性状与11个EST-SSRs相关的13个显着关联组合,单标记解释率为4.15%~25.32%(平均10.55%);8个枝叶数量性状与50个EST-SSRs相关的129个显着关联组合,单标记解释率为3.25%~37.45%(平均10.6%);7个果实数量性状与39个EST-SSRs相关的66个显着关联组合,单标记解释率为4.45%~30.52%(平均11.86%)。(5)将关联作图结果在连锁群体中进行验证,发现在两个群体中同时出现的关联组合共计2个,均为与顶小叶长显着关联的组合,且在两个群体内一致效应的组合有2个,P026为正效应和PS17为负效应,并汇总了优势等位位点信息。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基于紫斑牡丹NGS和SMLRS获得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库,鉴选出和产量相关的转录因子内EST-SSR位点58个,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分析方法鉴选出调控紫斑牡丹产量性状的EST-SSR位点208个,这为油用牡丹产量性状的鉴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分子水平的参考。

刘文杰,段维,王波[4](2019)在《51份外引向日葵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51份引自国外的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进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之间主要农艺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它们之间的变异系数为5.20%~14.30%,其中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平均株高为188.22 cm,变异系数为14.30%;其次是盘径,平均为19.29 cm,变异系数为13.80%;第三是百粒重,平均为15.75 g,变异系数为10.50%;小区产量、籽粒宽、叶片数、籽粒长、生育期和籽仁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0%、9.20%、9.00%、7.80%、5.20%和5.20%。将51份向日葵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各性状的表现,将其分为5大类群,可在资源利用中根据需求选择适宜的类群加以利用。

丁璐[5](2019)在《基于近/中红外光谱及气质联用的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有效筛选杂交玉米种F1代的优势种,以内蒙古奈曼旗当地的推广品种京科958(JK958)作为对照样品,观察和测量了26个玉米杂交组合F1代16个不同的农艺性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品系57、品系582、品系264、品系320等与对照样品JK958农艺性状相近。其次,通过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图进行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二维相关谱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对照样品相似的品系。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同时,利用二维相关谱分析大致证明了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与近/中红外光谱聚类结果存在交叉。自相关强度为10-5数量级的品系26与JK958距离较近,被聚到一类;而自相关强度为10-4数量级的品系14、品系9和品系157被聚为一类。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证实了近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谱技术快速筛选玉米品系的有效性。最后,运用气质联用仪,建立了玉米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并对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查找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标志性差异代谢物,并得出品系582、品系320与对照样品JK958的代谢更为相似。结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近/中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以及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结果,我们得到品系26、品系320和品系582是三者的交叉结果。上述研究表明,基于近/中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谱技术,以及代谢组学相关分析对玉米品系进行初步快速筛选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张梅[6](2019)在《茶用菊遗传多样性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由于茶用菊的长期引种栽培、粗放的栽培管理和长期的无性繁育,导致茶用菊品种名混乱、品质良莠不齐、产量较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构建了 36份茶用菊资源的指纹图谱,调查了产量相关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及光合指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了茶用菊F1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同时筛选产量较高的杂种优株。其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准确的鉴定茶用菊资源,找到提高产量的方法,获得优良的茶用菊材料用作育种和品种改良的中间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用菊的遗传多样性和指纹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0对SSR和20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6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63,多态性比率达97.7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6,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56、0.33和0.50。36份茶用菊资源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1-0.74,UPGMA聚类分析在0.45处将其划分为5类。另外,利用5对核心引物构建了 36份茶用菊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库。2.茶用菊的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在58份茶用菊资源中,各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为18.17%~68.45%,其中株高变异系数最小,单花鲜重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干产量与株高、茎粗、冠幅、单株花数呈极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花数、单花干重、舌状花数、管状花数、株高5个数量性状对单株干产量都呈正向直接作用,其中单株花数对单株干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决策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株高>舌状花数>单花干重>单株花数>管状花数,株高是影响茶用菊产量的主要决策指标。并基于主成分和产量相关性状将58份茶用菊分成高产、中产、低产三类。3.茶用菊蕾期光合指标与单株产量相关性调查结果表明:在58份茶用菊材料中,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43%~80.95%,变异丰富;其中单株鲜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49;单株干产量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呈极显着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6、0.54。初步确定了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产量评价的关键指标。4.‘七月白’ב苏菊7号’F1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优株筛选结果表明:茶用菊F1代产量相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4.96%~101.57%,其中花径性状变异最小,管状花数变异最大;F1代中存在杂种优势和超亲分离现象,除单株花数和舌状花宽外,其他10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均达显着水平或极显着水平。通过产量相关性状初步筛选出24个优良单株,并使用主成分分析对优株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综合得分大于0的优株,最终得到 1 1 个优株,分别为 QS7-20、QS7-1、QS7-43、QS7-22、QS7-9、QS7-110、QS7-2(P18-26-28)、QS7-94(P18-26-12)、QS7-91、QS7-16、QS7-33。

姜凯旋[7](2019)在《春甘蓝F1杂种优势分析与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球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利用结球甘蓝的杂种优势可以提高结球甘蓝品质、增强结球甘蓝抗性和提高结球甘蓝产量。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春甘蓝亲本的选择和选配,探索了SNP-CAPS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春甘蓝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以7个春甘蓝自交系为亲本,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10个杂交组合。试验对7个春甘蓝育种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SNP-CAPS分子标记分析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具体结果如下:(1)在变异系数中,7个春甘蓝育种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中心柱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外叶重次之。然而,叶球横径和中心柱宽的变异系数较小,并且选择范围不大;其他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可以进行选择。(2)根据相关分析可知,开展度与外叶宽和外叶长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和叶球纵径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与外叶宽、外叶长和中心柱长呈显着正相关;叶球纵径与外叶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外叶宽与外叶长呈极显着正相关。(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春甘蓝的主要农艺性状转化成为6个主成分,前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5.105%,表明提取的前三个主成分解释程度相对较高。其所表达的综合信息能够反映主要性状的绝大部分的遗传信息,为春甘蓝品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聚类分析,根据11个农艺性状在7个春甘蓝亲本材料间的不同表现,在欧式距离10处将试验材料聚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O-D6-1、98-1030、16-1003和RM,第Ⅱ类群只有8-1005,第Ⅲ类群包含QM和Q4。对于一些性状,发现试验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或者遗传距离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杂种优势。(5)在杂种优势分析中,RM×98-1030在单球重上的中亲优势最大;RM×98-1030单球重的高亲优势最大;RM×98-1030的单球重杂种优势指数最大;QM×O-D6-1在单球重的离中优势最大。通过杂种优势分析发现,RM×98-1030单球重的中亲、高亲优势和杂种优势指数值均最高。RM×98-1030、QM×O-D6-1和QM×8-100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利用这些春甘蓝品种的遗传改良。(6)配合力方差分析发现,RM和Q4的单球重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O-D6-1的单球重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好,且其他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优良亲本做进一步利用;QM×8-1005的单球重特殊配合力最好,RM×16-1003、RM×98-1030和RM×Q4的单球重特殊配合力较好,且其他性状的综合表现符合优良组合的标准,可用于改良。(7)SNP-CAPS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7份春甘蓝亲本材料划分成3类群,第Ⅰ类群16-1003、RM和8-1005,第Ⅱ类群QM和Q4,第Ⅲ类群O-D6-1和98-1030。SNP-CAPS分子标记分析7个试验亲本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410.82内变化,结果表明,组配出强优势组合的概率较大。(8)根据配合力分析与SNP-CAPS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发现RM、98-1030和Q4三个亲本组配成的杂交组合RM×98-1030和RM×Q4是强优势组合的可能性最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是可行的。

丁璐,刘海学,王聿双,牟美睿,杨仁杰[8](2020)在《26个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筛选杂交玉米种F1代的优势种,以内蒙古奈曼旗当地的推广品种‘京科958’(’JK958’)作为对照样品,观察和测量了26个玉米杂交组合F1代16个不同的农艺性状,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品系57、品系582、品系264、品系320等与对照样品‘JK958’农艺性状相近。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将多维彼此无关的杂交玉米的多个农艺性状数据线性简化,得出的结果更加直观易懂。通过分析结果可更加直观地看出品系(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一分析方法可为玉米杂交种多个农艺性状的量化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能够有效缩短培育周期,简化选育过程,也可为日后玉米杂交育种的筛选工作给予参考。

殷丽丽,邢宝龙[9](2019)在《晋北地区不同芸豆品种(系)的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不同芸豆品种(系)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在山西晋北地区,对引进的12个芸豆品种(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等指标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品种(系)中除BY2015-1无法在晋北地区成熟,其余11个品种(系)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较好;对11个品种(系)的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即产量与株型因子、生育期与荚长因子和分枝数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6.054%;根据各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共筛选出4个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芸豆品种(系),分别为中芸5号、龙12-2614、中芸4号和中芸6号,其中中芸5号的综合得分最高,产量也最高;聚类分析表明,11个芸豆品种(系)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中中芸5号、龙12-2614、中芸4号和中芸6号聚为一类。结果为芸豆品种的评价和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刘敏洁[10](2018)在《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玉米存在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4个品种甜玉米种子为材料,在探究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的基础上,采用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识别提取的种子物理参数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和二元逻辑回归数据分析方法建立种子生活力预测、筛选模型,同时运用液体比重法对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进行清选,并确定适宜的干燥方式。研究结果对为甜玉米种子生活力自动化检测及精细选别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机器视觉技术及数据建模在甜玉米种子生活力检测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所用的4个甜玉米品种种子活力差异较明显,可分为高活力品种601和1618,发芽率分别为92.0%和93.3%,2个低活力品种867和金菲,发芽率分别为74%和71.3%。867和金菲的籽粒储藏物质转化率和籽粒油分含量比两个高活力品种的低、淀粉含量较高。逆境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高活力品种601和1618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较高活力,其中品种601耐老化能力为4个品种中最强,品种1618耐盐、耐旱和抗冷能力均最佳;而低活力品种867和金菲抵抗逆境的能力较弱,其中金菲最不能抵抗高盐环境,品种867耐干旱能力最差。(2)基于机器视觉技术提取的金菲甜玉米种子的a、b、Hues、Saturation、宽度和投影面积均与种子的活力指标(幼苗平均苗长、平均根长和平均鲜重)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其中按b≤20精选,发芽率可从71.3%提升至75.8%,获选率86.2%,平均苗长提高0.3cm,平均根长提高0.6cm;品种867甜玉米种子的Hues值与活力指标呈极显着相关,按Hues≤38进行单指标精选,发芽率可从76.0%提升至81.8%,获选率可达到73.7%,平均苗长提高0.36cm,平均根长提高0.81cm。(3)基于二元逻辑回归建立活力检测模型,以金菲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建模型的整体预测正确率为70.3%,活种子识别率为90.2%,发芽率可提高至74.2%;品种867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整体预测率为76.9%,其中活种子识别率为90.0%,发芽率达到81.8%;以4个主成分因子进行建模,模型效果不好。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以金菲种子13个物理指标进行双隐藏层建模,模型整体预测正确率为74.2%,其中好种子识别率为93.8%,经模型预测后发芽率可提高至76.9%。以品种867的13个物理指标进行单隐藏层建模效果最佳,好种子识别率为98.5%,模型整体预测准确率为77.5%,经模型预测后发芽率可达到79.2%。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效果优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因此,以金菲种子的13个物理指标所建神经网络双隐藏层模型可鉴别93.8%的有生活力的金菲甜玉米种子,是快速检测金菲甜玉米种子生活力的有效方法。(4)单粒发芽试验结果发现,品种金菲单粒重和比重与种子活力指标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在此基础上,从适宜比重液体的配制及液体分选后种子适宜干燥的方式两方面对甜玉米种子液体分选技术进行了研究。液体分选出的1.10<ρ≤1.25区间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平均鲜重均显着高于CK和另外两部分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分别提高10.0%和3.4%。使用HG-10烘干机43℃干燥金菲和品种867甜玉米种子时对种子活力影响较低。金菲种子43℃-0 r/min干燥后种子发芽率为72.7%,其发芽势、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与CK无显着差异;867甜玉米种子经HG-10烘干机43℃-5 r/min干燥后发芽势、发芽率相比CK有所提高,但无显着差异。与其它干燥方式相比,使用HG-10烘干机对种子进行干燥过程中,因其内部干燥筒匀速旋转使得种子堆受热更均匀,因此干燥对种子所受损伤少,具有一定优势。

二、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芸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芸豆品种(系) 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2.2 不同品种芸豆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不同芸豆品种(系)的综合评价
    2.4 不同芸豆品种的聚类分析
3 结 论

(2)冀西北食葵地方资源农艺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材料农艺性状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2.3 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 食葵地方资源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利用关联作图解析紫斑牡丹产量相关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1.1.1 作物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1.1.2 牡丹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1.2 SSR标记在作物中的研究应用
    1.3 产量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及SSR标记的研究
        1.3.1 作物产量相关的转录调控因子研究
        1.3.2 作物中产量相关的SSR标记的研究
        1.3.3 牡丹中与产量相关的SSR标记的研究
        1.3.4 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库鉴定作物内EST-SSR标记
    1.4 关联作图及其在牡丹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1 关联作图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4.2 关联作图的优势和策略
        1.4.3 关联作图在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1.4.4 关联作图在作物产量研究中的应用
        1.4.5 关联作图在牡丹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紫斑牡丹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性状测定
        2.1.3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紫斑牡丹群体数量性状表型变异分析
        2.2.2 紫斑牡丹群体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紫斑牡丹群体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4 紫斑牡丹群体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紫斑牡丹群体的数量性状特点和分布类型
        2.3.2 紫斑牡丹群体数量性状变异分析方法
        2.3.3 紫斑牡丹高产性状的选育
    2.4 小结
3 紫斑牡丹产量相关转录因子内SSR标记的开发及高效性评价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检测
        3.1.3 EST-SSR标记的查找、引物设计、有效性和多态性筛选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据分析
        3.2.2 EST-SSR标记的有效性、多态性筛选及功能注释
        3.2.3 EST-SSR标记的多态性及通用性检测
        3.2.4 EST-SSR标记的有效性检测
    3.3 讨论
        3.3.1 基于两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EST-SSR标记
        3.3.2 EST内 SSR标记的重复类型
        3.3.3 EST内 SSR标记的有效性和多态性
        3.3.4 EST-SSR标记对芍药属种质遗传关系的评价
    3.4 小结
4 紫斑牡丹关联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
        4.3.1 紫斑牡丹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
        4.3.2 紫斑牡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4 小结
5 紫斑牡丹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与EST-SSR标记的关联作图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关联群体表型性状测定
        5.1.3 基因组DNA提取、EST-SSR标记筛选和基因型分型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连锁不平衡分析
        5.2.2 紫斑牡丹产量相关的花部性状的单标记关联作图
        5.2.3 紫斑牡丹产量相关枝叶性状的单标记关联作图
        5.2.4 紫斑牡丹产量相关的果实性状的单标记关联作图
        5.2.5 与紫斑牡丹果实性状显着相关的EST-SSR标记
    5.3 讨论
        5.3.1 木本植物的连锁不平衡水平
        5.3.2 利用关联作图确定功能性等位变异
        5.3.3 调控紫斑牡丹产量性状的AP2基因家族
        5.3.4 调控紫斑牡丹产量性状的MYB类转录因子
    5.4 小结
6 关联群体显着关联位点在连锁群体中的验证
    6.1 材料及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群体表型性状测定
        6.1.3 基因组DNA提取、SSR标记筛选和基因型分型
        6.1.4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51份外引向日葵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
    2.2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3 小结

(5)基于近/中红外光谱及气质联用的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概况
    1.2 植物近/中红外光谱研究概况
    1.3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26 个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26 个供试玉米品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
        2.2.2 不同玉米品系(品种)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不同玉米品系(品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2.4 不同玉米品系(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红外光谱的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筛选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光谱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近/中红外光谱
        3.3.2 近/中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
        3.3.3 近/中红外光谱的系统聚类分析
    3.4 通过2Dshige软件进行的二维相关谱分析
        3.4.1 品系 14、品系 26 和对照样品JK958 的近/中红外光谱分析
        3.4.2 品系 14、品系 26 和对照样品JK958 的二维近红外相关分析
        3.4.3 品系 14、品系 26 和对照样品JK958 的二维中红外相关分析
        3.4.4 品系284 和对照样品JK958 的二维中红外相关分析
    3.5 讨论
        3.5.1 近红外光谱分析所得结果
        3.5.2 中红外光谱分析所得结果
        3.5.3 二维相关谱分析所得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玉米代谢物提取方法及内标物的选择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玉米代谢物的提取优化
        4.2.2 试验方案
        4.2.3 样品衍生化处理
        4.2.4 GC-MS联用仪条件的优化
        4.2.5 内标物的选择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4.3.2 内标物选择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筛选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前处理和数据采集方法
        5.2.2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GC-MS联用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物定性结果
        5.3.2 基于GC-MS联用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物定量结果
        5.3.3 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物的系统聚类分析
        5.3.4 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PCA)
    5.4 讨论
        5.4.1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可变和多样性
        5.4.2 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物的轮廓
        5.4.3 不同品系(品种)玉米代谢组学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茶用菊遗传多样性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分子标记技术在菊花种质资源中的研究进展
        1.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2 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研究
        1.3 指纹图谱构建和种质资源鉴定
    2 植物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2.1 经济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2.2 菊花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2.3 植物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3 菊花综合评价指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
        3.1 菊花的评优指标
        3.2 花器的遗传
        3.3 株型的遗传
        3.4 抗性的遗传
    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茶用菊SRAP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DNA的提取
        1.3 SSR-PCR引物筛选和扩增
        1.4 SRAP-PCR引物筛选和扩增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分子标记多态性
        2.2 聚类分析
        2.3 指纹图谱构建
    3 讨论
第三章 茶用菊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通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与性状考察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数量性状及其均值差异分析
        2.2 相关性分析
        2.3 通径分析
        2.4 主成分分析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茶用菊蕾期光合特性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光合指标的测定
        1.3 产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茶用菊光合指标的遗传变异
        2.2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七月白’ב苏菊7号’F_1代产量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性状调查
        1.3 杂种优势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F_1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杂种优势
        2.2 F_1代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2.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F_1代杂种优株的筛选和综合性状评价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春甘蓝F1杂种优势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目的与意义
    1.2 基于遗传距离的形态学标记
        1.2.1 形态学标记
        1.2.2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1.3 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分子标记研究的意义
        1.3.2 分子标记的种类
    1.4 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上的应用
        1.4.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2 基因定位标记
    1.5 杂种优势分析及预测的研究进展
        1.5.1 杂种优势理论的遗传基础
        1.5.2 中亲优势和高亲优势
        1.5.3 杂种优势的预测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主要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农艺性状分析与配合力分析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性状调查
    2.2 SNP-CAPS分子标记分析
        2.2.1 供试试剂及仪器
        2.2.2 引物设计
        2.2.3 春甘蓝DNA提取
        2.2.4 春甘蓝基因组DNA的检测
        2.2.5 SNP-CAPS标记的程序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甘蓝农艺性状统计分析
    3.2 春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春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杂种优势分析
        3.5.1 亲本及其杂交种各性状表现
        3.5.2 中亲优势结果与分析
        3.5.3 高亲优势结果与分析
        3.5.4 超标优势结果与分析
        3.5.5 杂种优势指数结果与分析
        3.5.6 离中优势结果与分析
    3.6 配合力分析
        3.6.1 配合力方差分析
        3.6.2 一般配合力分析(GCA)
        3.6.3 特殊配合力分析(SCA)
        3.6.4 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3.7 分子标记分析
        3.7.1 聚类分析
        3.7.2 SNP-CAPS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4 讨论
    4.1 亲本和F1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4.2 杂种优势预测分析
    4.3 SNP-CAPS分子标记分析与形态学标记对比分析
    4.4 本试验的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26个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26个供试玉米品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
    1.2 不同玉米品系(品种)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3 不同玉米品系(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供试材料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5 统计分析
作者贡献

(9)晋北地区不同芸豆品种(系)的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芸豆品种 (系) 在晋北地区的生育期及农艺性状分析
    2.2 不同芸豆品种 (系) 在晋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分析
    2.3 不同芸豆品种 (系) 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2.3.1 参试芸豆品种 (系) 不同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3.2 芸豆品种 (系) 的综合评价
    2.4 芸豆品种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10)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甜玉米简介
    1.2 种子活力检测研究进展
        1.2.1 种子活力的概念与意义
        1.2.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1.2.3 种子活力检测的方法
    1.3 种子活力提升技术研究
        1.3.1 种子精选技术概述
        1.3.2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种子精细选别研究
        1.3.3 液体比重法精选技术研究现状
    1.4 数据分析方法
        1.4.1 主成分分析
        1.4.2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1.4.3 人工神经网络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比较及原因探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生活力测定
        2.2.2 发芽率测定
        2.2.3 电导率测定
        2.2.4 贮藏物质转化率
        2.2.5 种子内含物测定
        2.2.6 损伤率测定
        2.2.7 种皮厚度测定
        2.2.8 低温冷浸发芽试验
        2.2.9 人工加速老化发芽试验
        2.2.10 盐胁迫发芽试验
        2.2.11 干旱胁迫发芽试验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比较
        2.3.3 不同品种甜玉米种子活力差异原因探究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甜玉米种子精选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种子图像扫描与参数提取
        3.2.2 单粒种子发芽试验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种子物理特性指标与活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3.3.2 单指标分级精选及精选参数确定
        3.3.3 物理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3.3.4 二元逻辑回归建模分析结果
        3.3.5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分析结果
        3.3.6 三种精选方法比较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液体比重法应用于甜玉米精选的效果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甜玉米种子比重选参数确定
        4.2.2 甜玉米种子液体比重分选
        4.2.3 不同比重组种子的标准发芽试验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种子比重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3.2 种子分级精选区间的确定
        4.3.3 液体比重法精选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液体分选种子适宜干燥方式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自然干燥
        5.2.2 干燥剂干燥
        5.2.3 烘箱干燥
        5.2.4 HG-10烘干机干燥
        5.2.5 标准发芽试验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5.3.2 批次重量对试验结果影响
        5.3.3 HG-10蔬菜种子烘干机参数确定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主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芸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王桂梅,邢宝龙. 种子, 2021(02)
  • [2]冀西北食葵地方资源农艺性状分析[J]. 白苇,胡杨,杨素梅,张宝英,崔金丽,靳涛,白海花. 作物杂志, 2021(01)
  • [3]利用关联作图解析紫斑牡丹产量相关性状的等位遗传变异[D]. 刘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51份外引向日葵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J]. 刘文杰,段维,王波. 新疆农垦科技, 2019(07)
  • [5]基于近/中红外光谱及气质联用的不同品系(品种)玉米的筛选[D]. 丁璐.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6]茶用菊遗传多样性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初步分析[D]. 张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春甘蓝F1杂种优势分析与预测[D]. 姜凯旋.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8]26个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J]. 丁璐,刘海学,王聿双,牟美睿,杨仁杰.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3)
  • [9]晋北地区不同芸豆品种(系)的适应性评价[J]. 殷丽丽,邢宝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04)
  • [10]不同甜玉米种子活力比较及液体分选技术研究[D]. 刘敏洁. 天津农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主成分分析在油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