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亢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曹兵[1](202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2研究脂蛋白B与脂蛋白AI(ApoB/ApoA1)比值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3分析OSA患者AIP在1个月短期CPAP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打鼾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住院行PSG(polysomnography)监测的患者284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四组:对照组(n=28),轻度OSA组(n=52),中度OSA组(n=53),重度OSA组(n=151)。采集人口统计资料,临床病史资料、PSG参数,PSG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糖、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血脂测定,并测量患者晨起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甘油三酯(TG),AIP,apoB/apoAI,LDL-C/HDL-C,和 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饮用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O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P(r=0.32,p<0.001)和apoB/apoAI(r=0.24,p<0.001)与AHI呈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AHI 与 AIP(β=0.24,p<0.001)和 apoB/apoAI(β=0.24,p<0.001)均独立相关。短期CPAP治疗后,AIP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与AIP、apoB/apoAI 比值独立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AIP、apoB/apoAI 比值随OSA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PAP治疗可降低OSA患者AIP值,血脂升高可能是OSA患心血管病高风险的部分原因。
汤磊杰[2](2021)在《Graves病患者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1)明确Graves病(G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GD不同亚组间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尿酸(S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及GD患者的代谢紊乱特点。(2)探讨GD患者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与FPG、血脂、SUA、eGFR、AIP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方 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8岁、初发、未治疗GD患者作为GD组(n=48),同期性别、年龄匹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62)行回顾性分析,GD组按是否合并空腹血糖受损(IFG)、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HUA)、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校正AIP(cAIP)升高分为FPG正常GD1组(n=31)、IFG GD2组(n=17)、血脂正常GD3组(n=26)、血脂异常GD4组(n=22)、SUA 正常 GD5 组(n=36)、HUAGD6 组(n=12)、eGFR 正常 GD7 组(n=34)、eGFR 升高 GD8 组(n=14)、cAIP 正常 GD9 组(n=19)及 cAIP 升高 GD10 组(n=29),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甲状腺功能指标、TRAb、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SUA、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eGFR、cAIP,比较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对影响FPG、血脂、SUA、eGFR及cAIP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 果](1)GD 组较对照组 TRAb、FT3、FT4、TT3、TT4、FPG、TG、SUA、eGFR、cAIP 升高(P<0.05),促甲状腺激素(TSH)、TC、HDL-C、LDL-C、Scr 减低(P<0.05)。(2)GD 组 FPG、TG、SUA、eGFR、cAIP 较同性别对照组升高(P<0.05),TC、HDL-C、LDL-C、Scr较同性别对照组减低(P<0.05)。GD女性患者组较男性患者组HDL-C更高(P<0.05),SUA、Scr、cAIP、合并TG及HDL-C异常、HUA比例更低(P<0.05)。(3)GD不同亚组组间比较:①与对照组相比,GD2组年龄较高(P<0.05)。与GD1组相比,GD2组FPG较高(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GD4组TG、年龄、男性占比高(P<0.05)。与GD3组相比,GD4组男性占比、TG、cAIP及cAIP升高比例较高(P<0.05),HDL-C较低(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GD5组年龄、TG较高(P<0.05),GD6组SUA较高(P<0.05)。与GD5组相比,GD6组男性占比、SUA、HUA占比及Bun较高(P<0.05)。④与GD7组相比,GD8组年龄较小(P<0.05),FT3、FT4、TT4、eGFR较高(P<0.05)。⑤与对照组相比,GD10组男性占比及年龄较高(P<0.05)。与 GD9 组相比,GD10 组 TG、cAIP 较高(P<0.05),HDL-C较低(P<0.05)。(4)GD组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TG与Scr正相关(P<0.05)、与 HDL-C 负相关(P<0.05);TC 与 HDL-C 正相关(P<0.05);HDL-C 与女性、TC 正相关(P<0.05),与 BMI、TG 负相关(P<0.05);SUA 与 Bun、Scr 正相关(P<0.05),与女性负相关(P<0.05);cAIP与BMI、TG、Scr正相关,与女性、HDL-C负相关(P<0.05)。(5)GD组内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是IFG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是HDL-C降低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45岁及FT3≥10.255pg/ml是危险因素(P<0.05);女性是HUA的保护因素(P<0.05);HDL-C降低是cAIP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 论](1)GD患者易出现IFG、TG、SUA升高及TC、HDL-C、LDL-C降低,cAIP水平明显升高。(2)GD患者中,年龄≥45岁是IFG及HDL-C降低的危险因素,女性是HDL-C降低及HUA的保护因素,FT3≥0.255pg/ml是HDL-C降低的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cAIP升高的危险因素。
赵鹏飞[3](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杜文华[4](2020)在《1.维格列汀可能通过HMGCR和CYP7A1途径调节脂质代谢 2.山东宁阳地区血糖状态与亚临床甲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随着糖尿病在国内外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机会明显增加。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2-4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作为一类新降糖药物,具有双向调节胰岛β功能,降糖疗效确切,低血糖发生率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使β-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加重血糖及游离脂肪酸紊乱,导致恶性循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诱发心脑血管事件。DPP-4抑制剂降低血糖作用明确,并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目前研究表明,DPP-4抑制剂可能具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推测可能的为作用机制:改善血脂,阻断单核细胞的活化/趋化作用,阻止单核细胞的迁移和肌动蛋白聚合,从而减少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含量和炎症,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作为DDP-4抑制剂之一,维格列汀增加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效降糖。作为降糖药物使用过程中,维格列汀可通过减少空腹脂解和载脂蛋白B-48,减少肠道中的油脂分泌并在进餐时动员并燃烧脂肪;显着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此外,用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血脂异常的患者时,维格列汀可显着改善体重、体重指数(BMI)、TC、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均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我们认为探讨维格列汀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是必要。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未明确维格列汀调节脂质代谢作用是否与GLP-1相关,需要严密设计的体内和体外研究进一步探讨。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小鼠模型和HepG2细胞模型来确定维格列汀是否可以改善肝脏脂质,并尝试探索维格列汀治疗对脂质代谢所涉及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饲养于清洁环境,控制光照(12小时光照和黑暗交),室内温度维持在22-23℃。饲料均购自北京科奥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普通饲料为100%基础饲料,14.09 KJ/g;高脂饲料热卡为17.05 KJ/g,配方为82.7%基础饲料+2%胆固醇+15%猪油+0.3%胆酸钠。维格列汀来自诺华,用双蒸水中溶解混匀,按照50mg/kg.d灌胃处理。未应用维格列汀处理小鼠作为匹配对照给予双蒸水10ml/kg.d灌胃处理。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实验设计分别给予普通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联合维格列汀喂养20周。处死前禁食不禁水8 h,麻醉后经眼球取血后离心保存;肝脏一部分经液氮冻存后续使用,一部分4%多聚甲醛固定后用于形态学检查。2.细胞实验本课题细胞实验应用与肝细胞具有相同生物学活性的HepG2细胞,购自(上海)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细胞培养使用MEM培养基,使用前添加10%胎牛血清(FBS),1%谷氨酰胺(GIBICO),100 U/ml青霉素及0.1mg/ml链霉素配制成细胞完全培养基。细胞处理试剂维格列汀诺华公司提供;艾塞那肽(GLP-1)购自美仑生物。Western Blotting 使用兔抗 HMGCR、CYP7A1、LDLR、SR-B1、ACAT2 购自Abcam;鼠抗GAPDH购自武汉三鹰;小鼠二抗及兔二抗均购自Jackson。游离胆固醇(#E1016)、总胆固醇(#E1015)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普利莱公司。细胞总游离胆固醇菲律宾(FIL1PIN)荧光染色试剂盒购自GENMED SCIENTIFICS INC.U.S.A(GMS80059.1 v.A)。结果:1.处理组喂养小鼠的体重增长适应性饲养后,小鼠分别经过12周普通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联合维格列汀饲养后,小鼠体重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20.75±0.50g VS 24.08±0.49g,20.70±1.43 VS 29.81±3.08g,21.38±1.20 VS 24.68±1.96g,p 值均小于 0.01),高脂饮食饲养小鼠体重明显大于普通饮食饲养小鼠(3.4±0.71g VS 9.1±2.25g,p=0.000),应用维格列汀处理的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增长明显低于未予维格列汀组(9.1±2.25g VS 3.3±1.51g,p=0.000),提示应用维格列汀后小鼠体重有明显下降。2.维格列汀不增加肝脏损伤风险与单纯高脂饮食组小鼠相比,应用维格列汀12周后,小鼠的肝/体重比明显下降(2.81±0.62%VS 3.37±0.07%,p<0.05)。小鼠血液学检测发现,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血清ALT、AST浓度分别为37.22±4.51 U/L、168.12±21.76 U/L,给予维格列汀的高脂饮食小鼠浓度分别为43.24±16.79 U/L、180.19±36.68 U/L,较单纯高脂饮食组无明显变化(p>0.05)。3.维格列汀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胰岛素抵抗高脂饮食饲养小鼠应用维格列汀后血糖下降趋势(7.46±1.22mmol/L VS 7.70±1.34mmol/L),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发现,应用维格列汀后,30、60、90、120分钟各点血糖均较高脂饮食组小鼠组降低(数值分别为9.75±1.10 vs.11.03±1.73,9.01±0.97 vs.10.157±1.45,8.48±1.10 vs.9.99±1.76,8.09±1.11 vs.9.49±1.33,p 分别为 0.04、0.03、0.02 和 0.02),静脉胰岛素检测发现,应用维格列汀组胰岛素较高脂饮食组有所下降(172.91±43.28 nIU/mL vs.209.93±38.52 nIU/mL),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应用维格列汀后,小鼠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单纯高脂饮食组有所下降(0.06±0.02 VS 0.07±0.03,p=0.04)。4.维格列汀降低高脂饮食小鼠LDL水平自动生化分析测试小鼠血液样本显示,维格列汀处理小鼠的LDL(0.47±0.07mmol/L)较高脂饮食小鼠明显降低(后者浓度为0.70±0.17mmol/L,p<0.01),TC有下降趋势(3.99±0.64mmol/L VS 3.87±0.97mmol/L,p>0.05),血清HDL和TG水平与高脂饮食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73±0.47mmol/L VS 2.36±0.46mmol/L,0.25±0.09mmol/L VS 0.23±0.05mmol/L),p 分别为 0.21 和 0.21。5.维格列汀降低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质含量HE染色显示不同干预组的肝脏结构均正常。不同组小鼠肝脏脂质含量表明,维格列汀喂养组小鼠校正后的FC较单纯高脂饮食喂养组明显降低(56.52±12.70 umol/g protein,p=0.031),但校正后 TG 仅有下降趋势(分别为 179.35± 198.41 VS umol/g protein),没有统计学意义(p=0.51),可显着降低肝脏中的总胆固醇(116.7±44.38 umol/g protein,p<0.05)。蛋白质印迹显示,高脂饮食联合维格列汀组中HMGCR和CTP7A1的表达较单纯高脂饮食组升高。6.维格列汀促进CYP7A1和HMGCR的表达无论是否应用维格列汀处理,细胞中游离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Western印迹显示维格列汀可增加细胞CYP7A1和HMGCR的蛋白表达,提示维格列汀可促进CYP7A1和HMGCR的表达。结论1.维格列汀减轻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2.维格列汀部分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质异常;3.维格列汀同时促进HMGCR和CYP7A1的表达,这一作用并不依赖GLP-14.维格列汀并不能改变HePG2细胞的脂质。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经济负担。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例数均不断增加。众所周知,胰岛素代谢异常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同样,甲状腺激素失衡也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研究表明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高血糖危象、反复发作的低血糖症。与血糖正常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血清水平更高,并且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更高。在葡萄糖代谢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禁食条件下葡萄糖水平更高。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成年人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已有研究探讨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但是研究观察对象局限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患者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关注较少,糖代谢异常者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尚不可知。为明确不同血糖状态人群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本研究调查了山东宁阳地区人群中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分析异常血糖状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CC VD)的患病率,初步探讨不同血糖代谢状态下甲状腺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的大规模、观察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2011年在中国进行的REACTION研究,研究方案已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满足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通过一站式流行病学调查完成信息采集,包括填写调查问卷、接受体格检查及采集隔夜空腹血样,否认糖尿病史的受试者还需要采集口服葡萄糖耐量2小时血糖。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如下:(1)纳入标准:在山东省宁阳县居住满5年且年满18周岁,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孕期或产后六个月内;②在过去3个月内服用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包括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物);③患有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如精神疾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下丘脑-垂体疾病疾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见疾病诊断);⑤缺少与研究相关的重要数据,例如血清葡萄糖或甲状腺功能结果;⑥血糖正常人群中明确患有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实验方法:调查人员具有医学背景,均经过标准化培训,考核合格后进行调查问卷、体格检查、血液标本采集及检测等检查。所有血清标本于冰箱-20℃以下超低温保存、运输,于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实验室完成相关检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 methods,Cobas E601;Roche,Basel,Switzerland)定量检测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应用贝克曼化学分析仪AU5800系统(BECKMAN Chemistry AnalyzerAU5800 System,Beckman Coulter,Tokyo,Japan)检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空腹血糖、2h血糖(部分受试者)、谷丙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及糖化血红蛋白。上述血清学检测的批内差异和批间差异均控制在5%以下。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的标准、《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及临床正常实验室参考范围进行疾病诊断。统计分析:应用 SPSS 22.0 软件(SPSS version 22.0 for Windows,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频率(百分比)描述,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用平均值±SD表示。根据情况选择卡方检验(分类变量)、t检验或方差分析(数值变量)。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哪种血糖水平与甲状腺疾病最相关。显着差异切点为 p<0.05。结果1.受试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本研究共纳入10,860名受试者,其中男性4437名(40.86%),女性6423名(59.14%),平均年龄为55.37±8.82岁。在这些受试者中,血糖正常人群为13.63%,58.80%为糖尿病前期患者,27.57%为糖尿病患者。2.血糖异常受试者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更高在所有纳入的受试者中,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为13.43%(n=1459)。血糖异常人群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14.28%vs.8.11%,p<0.001)。在甲状腺疾病患者中,亚临床甲减患者最多,有1267例,占86.84%,随后依次为甲减(7.47%)、亚临床甲亢(3.63%)、甲亢(2.06%)。进一步将亚临床甲亢归入甲亢、亚临床甲减归入甲减统计,血糖异常人群中不同甲状腺疾病的比例与血糖正常人群明显不同(p<0.001)。3.性别、年龄和HDL是糖尿病受试者发生亚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在罹患糖尿病的受试者中,合并亚临床甲减者女性比例高于甲功正常者(61.36%vs.54.26%,p<0.05);前者年龄小于后者(56.68±8.21 岁 vs.57.84±8.63 岁,P<0.05)。合并亚临床甲减的糖尿病受试者TG水平(2.43±3.38 mmol/L)高于甲功正常的糖尿病受试者者(1.80±1.40 mmol/L,P<0.01),两组在 TC(5.61±1.38 mmol/L vs.5.30±1.23 mmol/L)和 LDL(3.34±1.02 mmol/L vs.3.16±0.95 mmol/L)间也有明显差别(p 均<0.01),但 HDL 在两组间无差别(1.36±0.36 mmol/L vs.1.38±0.35 mmol/L,p=0.21)。合并亚临床甲减的糖尿病受试者与甲功正常的糖尿病受试者在HbA1c、FBG和PPG方面均无差异。女性和年龄是糖尿病受试者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为2.53[95%CI为(1.99-3.27)]和1.01[95%CI(1.00-1.0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较低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罹患亚临床甲减[OR为0.562,95%CI(0.388-0.815)]。4.性别和年龄是糖尿病前期受试者发生亚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的受试者中,合并亚临床甲减者女性比例较甲功正常者更高(63.91%vs.58.28%,p<0.01),前者年龄大于后者(56.82±8.18 岁 vs.54.84±8.71岁,P<0.01)。合并亚临床甲减的糖尿病前期受试者HbA1c、TG、TC和LDL分别高于甲功正常的糖尿病前期受试者(分别为5.87±0.29%vs.5.82±0.31%,1.50±1.03 mmol/L vs.1.37±1.01 mmol/L、5.28± 1.18 mmol/L vs.5.07±1.11 mmol/L、3.17±0.93 mmol/L vs.3.00±0.87 mmol/L,p均小于0.01,HDL低于后者(1.42±0.33 mmol/L vs.1.46±0.37 mmol/L,p<0.01)。女性是糖尿病前期受试者的危险因素,OR为2.55[95%CI为(2.15-3.02)]。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前期受试者罹患亚临床甲减的风险明显增加,OR为1.01,95%CI(1.00-1.02)]。5.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CCVD患病率最高合并亚临床甲减的糖尿病受试者CCVD发生率(33.97%)明显高于不合并者(2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高于糖尿病前期受试者(33.97%vs.16.78%;P<0.01)。糖尿病前期受试者合并亚临床甲减者CCVD发生率(16.78%)高于未合并者(15.87%),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56)。结论1.糖代谢紊乱者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血糖正常人群。2.罹患甲状腺疾病的糖代谢紊乱者中,亚临床甲减人群最多(86.84%),其次是甲减(7.47%)、亚临床甲亢(3.63%),甲亢的比例最小,为2.06%。3.女性和年龄是罹患亚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合并亚临床甲减的危险因素。4.合并亚临床甲减的糖尿病患者,CCVD的患病率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5](2020)在《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糖饮料消费额明显增加,加工肉类、红肉摄入量增多,以车代步的交通方式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对应,居民平均BMI和收缩压(SBP)水平明显升高[1]。近20年,中国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1.5 ~ 5倍[1-3]。肥胖人数也在40年间增加45倍,现已接近9 000万人,高居全球首位[4]。研究表明,"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李冰冰[6](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碘营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疾病、血糖、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调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病房行尿碘浓度(urinary iodine concentration,UIC)、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UCr)检测患者501例,其中4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剔除甲减、可疑中枢性甲功异常及数据不完整病例,共有433例纳入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甲功状态分为亚临床甲减(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ypo,94例,21.7%)、甲状腺功能正常(Euthyroid,ET,300例,69.3%)、亚临床甲亢(subclinical hyperthyroidism,SCHyper,27例,6.2%)、临床甲亢(Clinical hyperthyroidism,H,12例,2.8%)。甲状腺功能正常及甲状腺抗体阴性者,共有203例,其中82例存在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结节,实质性结节(SN,27例)、混合性结节(MN,45例)、囊性结节(CN,10例)。碘营养状态以UIC、尿碘/肌酐(UI/Cr)两项指标共同评价。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ver 22.0)进行。结果:1.共纳入433例符合入组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甲功状态下,性别、空腹血糖(FBG)、HOMA-β、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 B)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存在边界性差异(Ptrend=0.051)。SCHypo、SCHyper在女性更常见。SCHyper组的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高于其他组,SCHyper和H组的β细胞功能较ET和SCHypo组为差,SCHyper和H之间β细胞功能无差异。SCHypo组TC最高,H组TC水平最低,H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SCHyper和H组的Apo B水平低于ET和SCHypo组。2.不同甲功状态下,UIC(μg/L)及UI/Cr(μg/g)水平存在明显不同(P<0.05)。SCHypo组(206.19±147.15)UIC水平高于ET组(164.32±95.27)和SCHyper组(149.00±134.73),ET组(170.75±96.31)UI/Cr低于SCHypo组(240.70±172.02)。无论何种甲功状态,UIC水平女性低于男性(P=0.031),但是UI/Cr未见明显差异(P=0.131)。3.本研究中有203例甲功正常及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UIC与LDL-C(r=-0.148,P=0.036)呈负相关;UI/Cr与年龄(r=0.140,P=0.046)、胰岛素(INS)(r=0.158,P=0.024)、HOMA-IR(r=0.201,P=0.004)呈正相关,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r=-0.152,P=0.030)及游离甲状腺素(FT4)(-0.197,P=0.005)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UIC与体重指数(BMI)(r=0.158,P=0.027)及FBG(r=0.141,P=0.045)呈正相关,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r=-0.175,P=0.013)及LDL-C(r=-0.142,P=0.045)呈负相关;UI/Cr与年龄(r=0.165,P=0.019)、INS(r=0.152,P=0.030)及HOMA-IR(r=0.195,P=0.005)呈正相关,与FT3(r=-0.144,P=0.040)及FT4(r=-0.195,P=0.005)呈负相关。在矫正性别、年龄、病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及TSH、FT4、FT3后,偏相关分析发现,UIC与BMI(r=0.159,P=0.031)呈正相关,UI/Cr与FBG(r=0.176,P=0.017)、HOMA-IR(r=0.189,P=0.011)呈正相关。4.以UIC、UI/Cr为因变量,纳入年龄、病程、BMI、TSH、FT4、FT3、Hb A1c、FBG、Tchol、HDL-C、LDL-C、载脂蛋白A(Apo A)、Apo B、log10_INS_、甘油三酯(log10_TG)、Log10_HOMA-IR、Log10_HOMA-β,采用步进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UIC与BMI呈线性相关(P=0.027);UI/Cr与年龄、HOMA-IR呈线性相关(P<0.05)。5.采用最小模型多变量分析,矫正性别、年龄、病程、e GFR、BMI及TSH、FT4、FT3后发现,不同碘营养状态,按UIC标准,BMI(F=2.542,P=0.058)和C肽(Log10_CP)(F=2.645,P=0.051)存在升高趋势;以UI/Cr为标准,随尿碘升高FBG、Log10_HOMR-IR显着增高(P<0.05),Log10_INS有增高趋势(P=0.076)。6.本研究中的203例甲功正常、甲状腺抗体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结节者有121例,各种结节人数82例,卡方检验发现,UIC分类和UI/Cr分类有结节与无结节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为比较碘营养状态与不同类型结节的差异性,将甲状腺结节划分为实质性(单个或多个)、混合性(实质性、混合性都存在,单个或多个)、囊性结节(无实质性和混合性结节)。卡方检验仍未发现不同碘营养状态下不同结节患病方面的差异(P>0.05)。7.为探索碘营养状态是否影响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00例纳入分析,其中抗体阴性203例,抗体阳性者97例。按性别分层分析。卡方检验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UIC和UI/Cr分类标准,不同碘营养状态与是否存在甲状腺抗体之间无关(P>0.05)。结论:碘摄入过量可能与亚临床甲减有关。碘过量表现为血糖控制更差、胰岛素抵抗更明显。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无关。
宋硕宁[7](2019)在《Graves病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与尿酸及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Graves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病因。尿酸(uric acid,UA)、血脂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显着相关,其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甲状腺功能可能对其代谢有重要影响。既往关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中尿酸、血脂水平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甲亢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水平与尿酸、血脂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互相矛盾。本课题主要研究Graves病致甲亢患者中尿酸、血脂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甲亢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与尿酸、血脂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及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部分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核医学科门诊的甲亢患者,共纳入37名明确诊断为Graves病的患者,平均年龄(37.62±12.17)岁,其中女性28名,男性9名。对照组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共纳入72名体检者,平均年龄(41.79土9.45)岁,其中女性54名,男性18名。甲亢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甲亢患者及体检者无明确诊断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尿酸、血脂水平及基础资料,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等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S),两组的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区间P25,P75)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两组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有显着性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0.05即认为数据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本组Graves病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升高,其中女性患者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分别为245.31±47.97μmol/L(P<0.05)、17.9%(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甲亢患者中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1及B水平均显着降低,而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蛋白(lipoprotein,Lp)(a)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甲亢患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与UA呈正相关,与TC、LDL-C、ApoA1呈负相关;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与UA呈正相关,与TC、LDL-C、ApoB、Lp(a)呈负相关。结论:1.甲亢患者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均升高,其中女性甲亢患者尿酸升高更为显着;2.甲亢患者中,FT3、FT4与UA呈正相关,TSH与UA呈负相关,女性甲亢患者UA水平受甲状腺激素影响更大;3.甲亢患者中TC、LDL-C、HDL-C、ApoA1及ApoB 水平均显着降低,而血清TG、Lp(a)水平无明显变化。甲亢患者FT3与TC、LDL-C、ApoA1呈负相关,FT4与TC、LDL-C、ApoB、Lp(a)呈负相关;4.对于甲亢患者,常规监测其尿酸、血脂水平是有必要的。
李昊翔[8](2019)在《Graves病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又称Gra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主要类型,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Graves病患者体内存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自身免疫紊乱,且常伴随糖脂代谢异常,可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PTL8)是一种近年来发现的肝脏分泌的蛋白,多项研究发现其可以影响人体能量稳态,是一种新型代谢调节因子。本研究国内外首次观察了Graves病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并分析其与Graves病的相关性,以期为Graves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Graves病患者(GD组)60例及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与之相匹配的同期至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NC组)68例。所有受试者采用统一的标准测定人体基本参数如身高、体重、血压等一般临床指标,并检测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等指标,对于GD组患者加测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及甲状腺3h、6h、24h吸碘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NGPTL8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评估ANGPTL8与Graves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与NC组比较,GD组患者脉压差、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载脂蛋白B(APOB)显着降低(P<0.05或P<0.01)。(2)两组间甲状腺功能的比较:与NC组比较,GD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Tg)等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或P<0.01)。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则明显下降(P<0.01)。GD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及甲状腺3h、6h、24h摄碘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3)两组间ANGPTL8水平的比较:与NC组相比,GD组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ANGPTL8水平与各临床、生化及甲状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显示,所有研究对象血清ANGPTL8水平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APOB、TSH显着正相关(r=0.375、0.203、0.185、0.333、0.320、0.451、0.324,P<0.05或P<0.01),而与FT3、FT4、TgAb、TPOAb显着负相关(r=-0.323、-0.386、-0.196、-0.304,P<0.05或P<0.01)。然而,在校正年龄、性别、BMI后,血清ANGPTL8水平仅与TC、LDL-C、APOB、FT3、FT4、TSH、TPOAb显着相关(r=0.267、0.302、0.246、-0.198、-0.281、0.195、-0.282,P<0.05或P<0.01)。(5)以血清ANGPTL8三分位点为截点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低水平(T1组)、中水平(T2组)、高水平(T3组),结果显示随着血清ANGPTL8水平增高,Graves病在T1、T2、T3组的患病率逐渐降低,患病率分别为69.77%、46.51%、23.81%(P<0.01),年龄、性别比(女/男)、BMI、TC、LDL-C、APOB、TSH逐渐升高,FT3、FT4、TgAb、TPOAb水平逐渐下降(P<0.05或P<0.01)。(6)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血清ANGPTL8水平四分位分组:Q1组(ANGPTL8≤118pg/mL)、Q2组(118pg/mL<ANGPTL8≤218pg/mL)、Q3组(218pg/mL<ANGPTL8≤361pg/mL)及Q4组(ANGPTL8>361pg/mL)。以是否发生Graves病作为因变量,以Q1组为参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及BMI后,Q2、Q3、Q4组Graves病的发生风险比率(OR)分别为0.509(0.162,1.601)、0.273(0.091,0.821)、0.111(0.034,0.357)。结论(1)血清ANGPTL8水平在Graves病患者中显着降低并且与甲状腺指标显着相关。(2)随着血清ANGPTL8水平的降低,Graves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3)ANGPTL8可能在Graves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刘丽[9](2019)在《左旋甲状腺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15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筛查结果分为3组,其中A组48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促甲状腺激素(TSH) 5~10 m U/L]; B组43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TSH> 10 m U/L); C组62例: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治疗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血脂、载脂蛋白。结果 3组治疗前的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高密度脂蛋白(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治疗前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与B组、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B组、C组的TSH、TC、TG、LDL-C、Apo-A1、Apo-B、Lp(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的TSH、TC、TG、LDL-C、Apo-A1、Apo-B、Lp(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采取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可改善甲状腺功能,具有一定的降脂效应;左旋甲状腺素对不同类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差异性作用以及在改善脂代谢异常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缑三虎[10](2019)在《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背景: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体内HDL将斑块中细胞内的胆固醇逆向转运回肝脏排出体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HDL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是ApoA-I,ApoA-I具有很高的脂质亲和力和逆向胆固醇转运能力,但其序列太长,成药性差,所以可开发短序列的ApoA-I模拟肽来模拟全长的ApoA-I。实验目的:以ApoA-I的第10段α-螺旋为母肽,在尽量保留原有序列的基础上,对其亲水面氨基酸替换后,固定亲水面序列,全新设计合成了 17条ApoA-1模拟肽。通过用不同的疏水性氨基酸替换逐渐增强模拟肽的疏水性。探讨17条ApoA-1模拟肽的疏水性与二级结构,胆固醇外流活性以及细胞毒性之间的关系,测定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实验方法:我们用HeliQuest在线软件计算了 17条肽的疏水性,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保留时间,圆二色谱测定其二级结构,DMPC囊泡助溶实验测定其脂质亲和力。用22-NBD胆固醇标记的RAW 264.7细胞测定了 17条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同时用MTT法测定了 17条肽的细胞毒性,用小鼠血红细胞测定其溶血毒性,筛选出了一个有活性无毒性的疏水性范围,在其中选定一条活性最好的肽P12进行了进一步活性及机制研究。测定了 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作用,通过激光共聚焦用荧光分子C-TPP标记的P12定位了其在细胞作用部位,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对RAW 264.7和THP-1促胆固醇外流作用,尺寸排阻色谱和Western Blot共同研究了 P12重塑α-HDL为Pre-β HDL的作用机制。同时我们对P12在动物体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实验结果:P1-P12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长,P12-P17保留时间随着疏水性理论值增大而变短。P1-P17的空间二级结构、脂质亲和力、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毒性也随疏水性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母肽,P1-P5没有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浓度依赖性以及细胞毒性,P6-P12有比较明显的胆固醇外流活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且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P13-P17虽有胆固醇外流活性,但到一定浓度胆固醇的外流突然增多。P13-P17有明显的细胞破膜毒性,17条肽低浓度均没有明显的溶血毒性,但P14-P17到一定浓度就有明显的溶血毒性。ABCA1依赖性实验表明P12的胆固醇外流活性有明显的ABCA1转运体依赖性,激光共聚焦实验也定位其作用于细胞膜而未使细胞膜破裂,流式细胞术进一步验证了 P12无论在RAW 264.7还是THP-1中都有很好的促胆固醇外流活性。脂蛋白结合分离实验表明,P12可以与成熟的HDL结合而生成Pre-β HDL,在500μg/mL时转化率可高达38.2%。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的P12(10 mg/kg)可以明显地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TC,TG和LDL(雄鼠降低幅度分别为 17.7%,45.4%,28.3%,雌鼠分别为 11.1%,20.8%,27.1%),也可以轻微地升高血清HDL-C(雄鼠升高幅度为5.2%,雌鼠为8.9%)。低,高剂量的P12(10,20mg/kg)均可大幅度降低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CRP,IL-6,MCP-1,TNF-α。P12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化病变也有明显的改善,对动脉内膜的增厚、动脉的钙化、动脉平滑肌的增殖、弹性纤维紊乱、以及泡沫细胞的堆积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我们设计的17条ApoA-I模拟肽研究显示,当载脂蛋白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可以保持稳定的α螺旋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与活性密切相关。这些新型ApoA-I模拟肽可通过ABCA1转运体与HDL结合将动脉斑块中巨噬细胞内多余的胆固醇共同转运出来并运送胆固醇至肝脏,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实验目的:研究红曲和绞股蓝总甙复方制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制剂由红曲和绞股蓝总甙(Hong Qu and Gypenosides,HG)以3.6:1的质量比组成。红曲和绞股蓝均为名贵的中药材,两种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方法:64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8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1mg/kg),红曲治疗组(红曲,72mg/kg),绞股蓝总甙治疗组(绞股蓝总甙,20mg/kg),以及三个HG治疗组(50,100,200mg/kg)。所有的大鼠都自由进食基础饲料,另外,用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来造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模型。与模型组相比,比较研究了各给药组的血脂,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以及肝脏抗氧化水平的改善情况。分析了各组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的改善情况,并用逆转录酶链式反应测定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效果。实验结果:80天后成功建成了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与模型组相比,HG治疗后的大鼠血脂,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肝脏和动脉中有关脂质合成和炎症产生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有关脂质氧化代谢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大鼠的生存状况也明显改善。结论:HG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要优于对照药物辛伐他汀组以及红曲,绞股蓝总甙单独用药组,因此,HG或许是一种优良的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制剂。
二、甲亢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亢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OSAS简介 |
1.2 血脂代谢 |
1.3 OSA与脂代谢,心血管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poB/apoAI的相关性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2)Graves病患者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相关数据赋值表 |
综述 Graves病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样本采集 |
3 仪器与方法 |
3.1 仪器 |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
5.2 体质指数分析 |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
6 讨论 |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 |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与质控 |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2 SDS-PAGE电泳 |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6 小结 |
7 讨论 |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件 |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
(4)1.维格列汀可能通过HMGCR和CYP7A1途径调节脂质代谢 2.山东宁阳地区血糖状态与亚临床甲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维格列汀可通过HMGCR和CYP7A1途径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山东宁阳地区血糖状态与亚临床甲减的相关性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外文论文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
1.1 概述 |
1.2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1.2.1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
1.2.2 高血压与缺血性心脏病 |
1.2.3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
1.3 高血压分类 |
1.3.1 原发性高血压 |
1.3.2 继发性高血压 |
1.4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
1.4.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风险评估 |
1.4.2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
1.4.2.1 肾实质性高血压 |
1.4.2.2 肾血管性高血压 |
1.4.2.3 主动脉狭窄 |
1.4.2.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1.4.2.5 嗜铬细胞瘤 |
1.4.2.6 库欣综合征 |
1.4.2.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1.5 高血压的治疗 |
1.5.1 治疗目标 |
1.5.2 治疗策略 |
1.5.3 生活方式干预 |
1.5.4 高血压药物治疗 |
1.5.4.1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1.5.4.1.1 CCB |
1.5.4.1.2 ACEI |
1.5.4.1.3 ARB |
1.5.4.1.4 利尿剂 |
1.5.4.1.5 β受体阻滞剂 |
1.5.4.1.6 其他药物 |
1.5.4.2 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 |
1.5.5 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
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2.1 概述 |
2.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2.2.1 血脂异常在AS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2.2.1.1 高LDL-C血症 |
2.2.1.2 低HDL-C血症 |
2.2.1.3 高TG血症 |
2.2.1.4 高脂蛋白(a)[Lp(a)]血症 |
2.2.2 血脂异常与房颤 |
2.2.3 血脂异常与心力衰竭 |
2.3 血脂异常的病因分类 |
2.3.1 原发性高脂血症 |
2.3.2 继发性高脂血症 |
2.4 血脂异常的诊断 |
2.5 以血脂水平为基础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 |
2.6 血脂异常的治疗 |
2.6.1 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原则 |
2.6.2 血脂异常的治疗药物[33] |
2.6.2.1 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
2.6.2.1.1 他汀类药物 |
2.6.2.1.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2.6.2.1.3 普罗布考 |
2.6.2.1.4 胆酸螯合剂 |
2.6.2.1.5 其他药物 |
2.6.2.2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
2.6.2.2.1 贝特类药物 |
2.6.2.2.2 烟酸类药物 |
2.6.2.2.3 高纯度鱼油制剂 |
2.6.2.3 新型调脂药物 |
2.6.2.3.1 PCSK9抑制剂 |
2.6.2.3.2 其他新型药物 |
2.6.2.4 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
2.6.3 血脂异常其他治疗措施 |
3 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3.1 概述 |
3.2 流行病学 |
3.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学分型[50] |
3.3.1 1型糖尿病 |
3.3.2 2型糖尿病 |
3.3.3 特殊类型糖尿病 |
3.3.3.1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
3.3.3.2 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 |
3.3.3.3 胰腺外分泌疾病 |
3.3.3.4 内分泌疾病 |
3.3.3.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 |
3.3.3.6 感染 |
3.3.3.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
3.3.3.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病 |
3.3.4 妊娠期糖尿病 |
3.4 糖尿病的诊断 |
3.4.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 |
3.4.2 在无症状患者中筛查糖尿病的指征 |
3.5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
3.5.1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3.5.2 糖尿病与心肌病 |
3.5.3 糖尿病与心力衰竭 |
3.5.4 糖尿病与房颤 |
3.5.5 糖尿病与ALDH2基因 |
3.6 糖尿病的治疗 |
3.6.1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3.6.2 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3.6.3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 |
3.6.4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
4 乙醇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4.1 概述 |
4.2 流行病学和病因 |
4.3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
4.4 治疗和预后 |
4.4.1 合理控制乙醇摄入量,干预并改善生活方式 |
4.4.1.1 明确诊断的乙醇代谢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
4.4.1.2 明确诊断的非乙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
4.4.1.3 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
4.4.2 补充能量代谢相关辅酶等改善心肌代谢,以解决心肌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
4.4.3 补充维生素维持心肌正常功能 |
4.4.4 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
4.4.5 防治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 |
4.4.6 根据基因型的个性化治疗 |
4.4.6.1 ALDH2基因型未突变人群 |
4.4.6.2 ALDH2酶活性缺失型人群 |
4.4.6.3 ALDH2酶活性部分缺失人群 |
5 尿酸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5.1 概述 |
5.2 HU与心血管疾病 |
5.2.1 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作用 |
5.2.2 HU与高血压 |
5.2.3 HU与冠心病 |
5.2.4 HU与心力衰竭 |
5.2.5 HU与代谢综合征 |
5.3 HU的治疗 |
5.3.1 治疗目标 |
5.3.2 生活方式的改善 |
5.3.3 避免或减少服用可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
5.3.4 降尿酸药物选择 |
5.3.4.1 XO抑制剂 |
5.3.4.1.1 别嘌醇 |
5.3.4.1.2 非布司他 |
5.3.4.2 促尿酸排泄药物 |
5.3.4.2.1 苯溴马隆 |
5.3.4.2.2 雷西纳德 |
5.3.4.3 重组尿酸酶制剂 |
5.3.5 抗炎性反应药物 |
5.3.6 基于遗传学的个体化治疗 |
6 甲状腺激素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6.1 概述 |
6.2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6.3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
6.4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
6.4.1 甲亢性心脏病 |
6.4.1.1 症状与体征 |
6.4.1.1.1 心律失常 |
6.4.1.1.2 心脏扩大 |
6.4.1.1.3 心力衰竭 |
6.4.1.2 实验室检查 |
6.4.1.3 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
6.4.2 甲减性心脏病 |
6.4.2.1 症状与体征 |
6.4.2.1.1 心律失常 |
6.4.2.1.2 心力衰竭 |
6.4.2.1.3 心包积液 |
6.4.2.1.4 动脉粥样硬化 |
6.4.2.2 实验室检查 |
6.4.2.3 甲减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
6.5 治疗 |
6.5.1 甲亢性心脏病 |
6.5.1.1 控制甲亢 |
6.5.1.2 抗心律失常 |
6.5.1.3 改善心功能 |
6.5.1.4 抗心肌缺血、心绞痛 |
6.5.2 甲减性心脏病 |
6.5.2.1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
6.5.2.2 心包积液的治疗 |
6.5.2.3 其他 |
6.6 甲状腺疾病相关心血管风险的预防 |
6.6.1 补碘 |
6.6.2 戒烟 |
6.6.3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
7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
7.1 儿茶酚胺相关心血管疾病病因 |
7.2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
7.2.1 原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
7.2.1.1 嗜铬细胞瘤 |
7.2.1.2 Takotsubo心肌病 |
7.2.2 继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
7.3 诊断标准 |
7.4 治疗原则 |
7.4.1 去除诱因 |
7.4.2 药物治疗 |
7.4.2.1 α受体阻滞剂[159] |
7.4.2.2 β受体阻滞剂 |
7.4.2.3 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 |
7.4.2.4 儿茶酚胺代谢增强剂 |
7.4.2.5 ACEI和ARB |
7.4.2.6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
7.4.2.7 CCB |
7.4.2.8 抗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治疗 |
7.4.2.9 维生素E |
7.4.3 手术治疗 |
7.4.4 心理治疗 |
8 线粒体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
8.1 概述 |
8.2 流行病学 |
8.3 临床表现 |
8.3.1 高血压 |
8.3.2 心律失常 |
8.3.3 心力衰竭 |
8.4 诊断与评估 |
8.5 治疗 |
8.5.1 线粒体代谢的调控 |
8.5.1.1 稳定线粒体电子传递 |
8.5.1.2 改善线粒体糖代谢 |
8.5.1.3 缓解线粒体脂代谢紊乱 |
8.5.1.4 促进ALDH2酶的活性 |
8.5.2 针对过量ROS的治疗 |
8.5.3 针对心磷脂的治疗 |
8.6 离子稳态的调节 |
9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9.1 概述 |
9.2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的联系和表现 |
9.2.1 冠心病 |
9.2.2 代谢综合征 |
9.2.3 心力衰竭 |
9.2.4 房颤 |
9.2.5 心源性猝死 |
9.3 肥胖的诊断 |
9.3.1 BMI |
9.3.2 向心性肥胖的测量指标 |
9.3.3 身体成分测量指标 |
9.4 肥胖的治疗 |
9.4.1 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
9.4.2 药物和其他干预 |
(6)2型糖尿病患者碘营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碘营养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Graves病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与尿酸及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 |
检测指标 |
统计分析摊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Graves病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本资料的收集及人体参数的测定 |
2.3.2 血清采集 |
2.3.3 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测 |
2.3.4 人血清ANGPTL8 水平的测定 |
2.3.5 甲状腺摄碘率的测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
3.2 两组间甲状腺功能的比较 |
3.3 两组间血清ANGPTL8 水平的比较 |
3.4 不同亚组血清ANGPTL8 水平的比较 |
3.4.1 非肥胖亚组和超重/肥胖亚组血清ANGPTL8 水平的比较 |
3.4.3 正常血压组与高血压组血清ANGPTL8 水平的比较 |
3.5 血清ANGPTL8 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
3.6 血清ANGPTL8 水平三分位分组后各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
3.7 血清ANGPTL8 水平与Graves病发生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9)左旋甲状腺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终止与剔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甲状腺功能及血脂相关指标: |
1.6.2 安全性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3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比较 |
2.2 3组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2.3 3组载脂蛋白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3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10)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
Abstract 1 |
摘要 2 |
Abstract 2 |
论文一: 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脉粥样硬化 |
1.1.1 目前治疗As的方法 |
1.1.2 发展中的新型抗As策略 |
1.2 基于RCT理论的抗As策略 |
1.2.1 RCT理论 |
1.2.2 载脂蛋白ApoA-I的结构和功能 |
1.2.3 ApoA-I模拟肽研究进展 |
1.3 ApoA-I模拟肽抗As的作用机制 |
1.4 影响ApoA-I模拟肽活性的因素 |
1.4.1 疏水性 |
1.4.2 电荷 |
1.4.3 α螺旋 |
1.4.4 细胞膜转运体ABCA1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展望 |
第二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设计与合成 |
2.1 ApoA-I模拟肽的设计思路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2 溶剂预处理 |
2.2.3 一系列疏水性变化的ApoA-I模拟肽的合成 |
2.2.4 茚检试剂和切割剂的配制以及肽的萃取 |
2.2.5 肽的制备,质谱鉴定,纯度分析 |
2.2.6 肽的圆二色谱测定 |
2.2.7 ApoA-I模拟肽的疏水性测定 |
2.2.8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ApoA-I模拟肽的圆二色谱测定结果 |
2.3.2 ApoA-I模拟肽纯度及疏水性 |
2.4 讨论 |
第三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 |
3.1 本章概述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
3.2.2 荧光肽C-TPP-P12的合成 |
3.2.3 细胞的培养 |
3.2.4 DMPC囊泡助溶实验 |
3.2.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实验 |
3.2.6 MTT法测定新型ApoA-I模拟肽细胞毒性 |
3.2.7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小鼠红细胞溶血毒性 |
3.2.8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转运体依赖胆固醇外流活性测定 |
3.2.9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细胞膜定位 |
3.2.10 流式细胞术测定P12诱导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
3.2.11 尺寸排阻色谱测定P12与血浆HDL的结合,以及对胆固醇的转移 |
3.2.12 Western Blot测定P12对血浆HDL的β型HDL的转化率 |
3.2.1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
3.3 实验结果 |
3.3.1 荧光探针C-TPP-P12的性质 |
3.3.2 新型ApoA-I模拟肽的DMPC囊泡分散实验结果 |
3.3.3 新型ApoA-I模拟肽的体外胆固醇外流活性筛选结果 |
3.3.4 新型ApoA-I模拟肽的细胞毒性结果 |
3.3.5 新型ApoA-I模拟肽的溶血毒性结果 |
3.3.6 新型ApoA-I模拟肽P12的ABCA1依赖性胆固醇外流活性 |
3.3.7 用激光共聚焦和荧光探针C-TPP-P12定位P12的细胞膜作用位点 |
3.3.8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12在不同细胞中的胆固醇外流率 |
3.3.9 P12与血浆HDL结合转化Preβ-HDL的作用机制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新型ApoA-I模拟肽的动物体内抗As活性研究 |
4.1 本章概述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用到的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小鼠的饲养分组及造模和给药情况 |
4.2.3 小鼠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
4.2.4 血清浊度的测定 |
4.2.5 脏器质量指数的测定 |
4.2.6 血清脂质的测定 |
4.2.7 血糖和血钙的测定 |
4.2.8 血清炎症因子的测定 |
4.2.9 病理切片的制作与病理检查 |
4.2.10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
4.3 实验结果 |
4.3.1 肝脏和心脏质量指数统计结果 |
4.3.2 血清浊度和血脂测定结果 |
4.3.3 血钙和血糖的测定结果 |
4.3.4 血清炎症因子测定结果 |
4.3.5 P12对As小鼠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
4.4 讨论 |
论文一 小结 |
论文一 参考文献 |
论文二: 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动脉粥样硬化 |
1.2 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
1.3 关于红曲和绞股蓝调血脂作用 |
1.4 中医理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1.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
第二章 HG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
2.1 实验内容综述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所需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2 HG的组方 |
2.2.3 质量控制标准 |
2.2.4 动物实验 |
2.2.5 血清和组织样品的制备 |
2.2.6 血脂的测定 |
2.2.7 血清氧化应激和部分炎症因子测定 |
2.2.8 肝脏组织抗氧化能力测定 |
2.2.9 脏器质量指数测定 |
2.2.10 肝脏和动脉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11 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测定mRNA |
2.3 研究结果 |
2.3.1 HG对大鼠血脂调节作用 |
2.3.2 HG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
2.3.3 脏器质量指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
2.3.4 肝脏和动脉中的基因表达 |
2.4 讨论 |
2.4.1 As模型的建立 |
2.4.2 HG调血脂的机理探讨 |
2.4.3 HG对抗氧化应激的机理探讨 |
2.4.4 HG对抗动脉炎症反应的机理探讨 |
2.4.5 HG在AS大鼠组织病理学方面的改善作用 |
2.5 结论 |
论文二 小结 |
论文二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甲亢患者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D]. 曹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Graves病患者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汤磊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1.维格列汀可能通过HMGCR和CYP7A1途径调节脂质代谢 2.山东宁阳地区血糖状态与亚临床甲减的相关性分析[D]. 杜文华. 山东大学, 2020(12)
- [5]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J].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 上海医学, 2020(03)
- [6]2型糖尿病患者碘营养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冰冰.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Graves病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与尿酸及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D]. 宋硕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Graves病患者血清ANGPTL8水平及其影响因素[D]. 李昊翔. 江苏大学, 2019(03)
- [9]左旋甲状腺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脂代谢的影响[J]. 刘丽. 河北医药, 2019(03)
- [10]1.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的ApoA-I模拟肽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定 2.红曲和绞股蓝总甙联合治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D]. 缑三虎. 兰州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