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脑有氧操(10)(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1](2021)在《办公环境下的体感解压型机箱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曾盛旗[2](2021)在《基于用户体验的健身训练类APP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文迎亚[3](2021)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学习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学习进行探究,主要从体育学习指导思想、体育学习学年计划、学习形式和资源获取、一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和期末测评等几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的体育教师和57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学习整体效果较好,可以为高职院校体育线上体育学习安排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建议线上体育课程学习安排时,建议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安排,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李晶晶[4](2021)在《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文中认为近两年,随着各大城市人才抢夺战的展开,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廉租房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新就业青年为受众人群。在生存压力和社会力量规训下,青年的归属感严重缺失,邻里关系断裂,青年居住区景观未形成系统化设计。此类社区设计往往只关注到了普适性需求,而忽视了针对青年人群的个性需求及生活形态的适应性设计,已无法与当前青年人的新型文化背景相适应。因此研究符合人群特殊居住环境需求的邻里空间是非常关键的,既为改善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环境提供了依据,也对未来青年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青年廉租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邻里空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对于青年廉租社区以及邻里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为之后的实践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青年生活形态及个体因素进行调查,明确青年空间行为需求;再次,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并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进行优化改造。研究成果表明,在社区邻里空间中丰富青年归家道路空间、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活动、营造青年互助共享空间、在邻里空间中融入新型青年文化等策略,打破传统社区模式,不仅可以改善青年人的邻里空间环境,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人获得社区归属感,重建邻里关系,提高青年居民与社会的关联,让这些青年人能够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
田君柯[5](2021)在《体育强国视域下成都市武侯区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并提出了:(1)提高公民基本体育需求水平、提高群众体育的组织化水平和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的要求。(2)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大众健身娱乐市场,带动体育装备制造与销售等产业的全面发展。健身俱乐部作为大众健身娱乐市场中的重要支柱,在健身俱乐部中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传授正确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将对加快我国全民健身的进程起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大、中、小规模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和管理人员的调查,了解到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性质和不同性别健身人群的需求。同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并将健身人群的个人基本情况与健身目的、项目以及俱乐部环境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各因素之间是否具有差异性和相关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健身人群的职业大多为学生、教师和个体户,且年龄有阶段性,集中在26-35岁和46-55岁两个年龄段。(2)健身人群的健身目的受性别因素影响:大多数女性健身人群的健身目的为减脂塑形,而大多数男性健身人群的健身目的,是增加肌肉含量和提高身体素质。(3)大多数健身俱乐部存在器械设施数量不足、场地布置缺乏合理性,导致场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对环境重视度不够,专职保洁人员数量不足。(4)目前已开设的有氧操课种类不够全面,欠缺适合男性参与的项目。(5)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对教练员的聘用条件太低,仅将身高、体型等外在条件和对健身的热爱程度,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同时对教练员的培训情况不够重视,未对专业技术进行严格要求。(6)少部分健身俱乐部并未做到定期回访,后期跟进服务做得不好,且宣传途径较少,宣传力度不够,会员数量偏少。针对结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根据年龄、职业性质等特征,制定“学生卡”、“教师节活动”等优惠政策。(2)根据不同性别健身人群健身目的的差异,为会员在首次健身时,提供一对一免费指导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推进私教课程的发展。(2)增加中、大规模健身俱乐部专职保洁人员的数量,增添健身器械设施,重新规划场地,合理安排放置器械,提高场地的利用率。(3)丰富俱乐部课程类型,增加适合男性会员的课程。(4)加强教练员的内部培训,增加外出培训次数,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5)提高教练员的选拔门槛,对其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等严格要求,提升教练员团队的专业素养。(6)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健身俱乐部的宣传渠道,并对会员进行定期回访,做好后期跟进服务,推动健身俱乐部的整体发展。
孙浩[6](2021)在《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战胜了“非典”,有效遏制住了新冠的传播,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一致好评,更加突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几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触发,致使一些人精神压力增大,产生心理障碍,最终导致罹患精神性疾病。目前,我国精神病领域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资源分布不均,精神科医务工作者严重不足,致使较多医护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其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精神科在医疗系统中属于较为特殊的科室,不被大众所熟知。神秘的面纱下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到底如何?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新闻报道的相关信息几乎没有,少量的文献也只能提供部分信息,针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具体情况,还没有深入的研究。为了进行本研究,笔者在部分精神科医院先进行了田野调查,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型观察等研究方法,搜集到关于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资料,并选取了部分医护人员作为实验对象,然后通过“实验法”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研究,探究体育锻炼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结合相关资料,采用“民族志”“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特殊科室(如精神科)、特殊岗位(如精神科护士)的医护人员在特殊时期(如非典、新冠肺炎)心理健康状况堪忧。2.精神科医护人员在SAS、SDS、心理症状测量表各个因子项的得分上均高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得分,心理健康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了精神科医护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非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经过12周多种体育锻炼方式的干预,精神科实验组医护人员在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其他方面均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在SAS、SDS、人际关系、焦虑、精神病症四个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变化(P<0.001)。表明了体育锻炼有助于帮助精神科医护人员缓解心理健康状况,经过体育锻炼使精神科医护人员自身某些心理问题得到解决。4.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精神科对照组医护人员在SAS、SDS、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其他方面得分都有小幅度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表明了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无明显变化。5.经过12周多种体育锻炼方式的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AS、SDS、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精神病症、其他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强迫、忧郁方面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表明了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有较为积极的影响。6.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有较为积极的影响。精神科医护人员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通过锻炼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考前焦虑,更好的应对考试。坚持体育锻炼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增强自身意志活动力,促进与家人、朋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医护人员祛除躯体化症状、缓解自身“恐怖心理”、矫正自身强迫症状,使自身生活更加美好。7.社会上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较低,大部分精神科医护人员受医院体育环境的局限性,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白晨晓[7](2020)在《基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COPD患者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体力活动的现况,并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系统性探讨COPD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肺康复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于济南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并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效问卷223份。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理论框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全球体力活动问卷(GPAQ)、肺功能状态和呼吸困难问卷(PFSDQ-M)(活动受限维度)、呼吸困难量表(mMRC)、呼吸困难信念问卷(BBQ)(恐惧活动维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疲乏量表(BFI)、呼吸系统疾病焦虑量表(AIR)、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COPD患者自我效能量表(CSES)(体力活动维度)、锻炼益处/障碍量表(EBBS)以及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调查。研究数据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录入,使用SPSS 25.0以及Mplus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OPD患者的IPAQ-S在活动方面的得分(近7天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为3.85(0.00,11.55)MET.h/week;患者的GPAQ在活动方面的得分(近一年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为23.10(11.55,32.43)MET.h/week;活动限制功能状态得分为1.70(0.90,2.90)分,其中限制程度较大的两项活动分别为在斜坡上步行以及在崎岖路面上步行。2.单因素分析结果:I.COPD患者的年龄、病程、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mMRC得分、CAT得分、BFI得分、锻炼障碍感知、恐惧活动感受与近7天体力活动呈负相关(P<0.05),锻炼益处感知、自我效能以及社会支持与近7天体力活动呈正相关(P<0.05)。男性、有配偶的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性、无配偶的患者(P<0.05);II.年龄、病程、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合并症数量、mMRC得分、CAT得分、锻炼障碍感知、恐惧活动感受与近一年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P<0.05),锻炼益处感知、自我效能以及社会支持与近一年体力活动呈正相关(P<0.05)。有配偶、在职的患者近一年体力活动水平高于无配偶、退休或无业的患者(P<0.05);III.年龄、病程、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mMRC得分、CAT得分、BFI得分、锻炼障碍感知、恐惧活动感受与活动限制功能状态呈正相关(P<0.05),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锻炼益处感知、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活动限制功能状态呈负相关(P<0.1)。女性、无配偶、患COPD前较少活动的患者活动限制程度高于男性、有配偶、患COPD前每天进行体力活动的患者(P<0.1)。3.结构方程结果显示:I.性别、有无被告知锻炼益处、自我效能、恐惧活动感受以及锻炼益处感知对COPD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有直接影响。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合并症数量、疲乏以及呼吸困难程度可以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呼吸困难程度、CAT评估得分以及有无被告知锻炼益处可以通过恐惧活动感受间接影响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呼吸困难程度、有无被告知锻炼益处和患COPD前活动水平可以通过锻炼益处感知间接影响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II.呼吸困难程度、自我效能对患者近一年体力活动水平有直接影响。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合并症数量、疲乏以及呼吸困难程度可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患者近一年体力活动水平;III.呼吸困难程度、CAT评估得分、性别、BMI和自我效能可对患者的活动限制功能状态产生直接影响。近一年因COPD住院次数、合并症数量、疲乏以及呼吸困难程度可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患者的活动限制功能状态。结论:1.COPD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且活动限制程度较为明显。2.健康促进模式适用于COPD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探索研究。COPD患者对体力活动的认知和情感在其个人特质和经验与体力活动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吕双霜[8](2020)在《基于Meta分析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Meta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系统的对目前有关舞蹈干预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描述性总结分析,根据数据的大小和显着性水平以分析舞蹈干预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影响舞蹈干预效果的调节变量,有助于今后研究者了解舞蹈干预生活质量效果的量化研究。研究运用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的量化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以“Dance”、“Aerobics”、“Aerobic dance”“Health”、“Quality of lif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20093篇文献(选取年份为2000—2019年),严格按照元分析的纳入标准进行剔除,最终进入研究的有21篇,中文10篇,英文11篇。使用CMA2.0软件将21项研究(26个独立效应量)及2630名被试样本量纳入分析,结果发现:(1)舞蹈干预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的即时效果和追踪效果均具有显着性,但由于追踪效果量(6项)研究数量较少,因此在本文中不进行之后的结果分析。(2)对研究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异质性检验,结果证明研究不存在偏倚,具有稳定性;而即时效果量和追踪效果量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选用随机模型进行调节变量分析。(3)对舞蹈干预生活质量健康的即时效果分析中,其总体效果量g为0.646(p<0.01**),干预具有显着效果。对健康质量的不同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得出舞蹈干预人的生理功能效果量最大,心理功能效果较小,干预从多方面提高了目标人群的生活质量健康。(4)通过对即时效果量进行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国家地域和被试年龄对舞蹈干预生活质量的即时效果具有显着调节作用,即会影响舞蹈干预的研究结果;被试性别、干预周期、干预方式、被试健康状态以及研究量表对即时效果无显着性调节作用,即对研究结果无显着性影响。另外对国家地域的调节变量与其他变量间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说明国家地域与其他变量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与年龄变量的效果量和异质性最为显着;对年龄变量做元回归分析,说明了年龄与干预效果呈正态发展。另外,后续研究将从文献研究质量、家庭练习和被试经验等其他调节变量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客观评价并在指标上作改进。
韩茹[9](2020)在《初中健美操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发展,健美操成为很多人喜爱的运动项目。近年来健美操在我国中小学逐渐盛行起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校园中运动会、联欢会等节目都会出现健美操的身影。由于健美操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且在实践中遇到一些影响教学的问题,制约了健美操项目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学设计并不能适应所有地区所造成的。然而教学设计作为教育工作者选呈现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手段、构建健美操教学方案的重要载体,教育研究者需根据当地发展状况有效的解决问题。因此,为使健美操运动在我国中小学的顺利开展,在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目标前提下和体育工作者的呼吁中,针对健美操教学设计的研究刻不容缓的。以烟台市初级中学健美操课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烟台市健美操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烟台市健美操的开展相对于广州、青岛等一线城市相对较晚,且健美操教师分布不均、教师的年龄分布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但教师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且健美操场地设施配置较为完善;(2)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较为片面,在进行健美操教学设计过程中会忽略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容易忽略健美操的理论知识,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3)多数学生非常喜爱健美操运动,但学生对健美操知识、技能的认识较为片面、零碎。结合健美操教学设计理论和烟台市的实际情况,与崇文中学的相关领导和任课老师共同商讨,制定了健美操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对崇文中学水平三(六年级)和水平四(七、八、九年级)两个阶段进行健美操教学实践,通过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需要和效果,修正教学设计内容,为体育教师所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合理的参考。建议:1.烟台教育局和体育局应更新社会对健美操的认识,学校应完善健美操运行机制,强化健美操运动理论水平和实际效果,加大影响力度;2.健美操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身心状态和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创造性的完善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内容;3.鼓励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教学设计内容的学习,深化教学内容研究,形成合理、成熟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4.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在课余锻炼中积极地参与到健美操运动中来,并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提升对此运动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水平,将一些有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技术水平教学相长。
王梦霞[10](2020)在《平衡能力训练与健美操专项动作完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以临沂大学专项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健美操是一项极具竞争力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在高校中的发展速度飞快。因为其存在难度动作数量多、空间变换大和对技术难度精准性要求高的特点,所以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对从事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提出了极其高的要求。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平衡能力训练运用到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中对提高专项动作的影响,为运动员提高专项动作的精确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临沂大学体育学院竞技健美操专业的学生40人,其中对照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实验组20人(男10人,女10人)。所有参与实验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重以及体质指数上均无显着性差异,且身体机能表现良好并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所属于同一个班级并且所学课程相一致,但实验组要在此基础上加入专项的平衡能力训练,训练时间为8个周。主要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经过8周健美操教学后,对照组实验后的学生在静态平衡能力(闭眼单脚站立、侧面控腿平衡、燕式平衡)、动态平衡能力(Y平衡)和专项技能动作(单足转体360°、单足侧搬腿平衡)、成套成绩与实验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改善。2、实验组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入平衡能力训练后,在闭眼单脚站立、侧面控腿平衡等静态平衡能力、Y平衡动态平衡能力、专项技能以及成套成绩相比实验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在统计学中具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证明,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静、动态平衡能力和专项技能动作以及成套成绩指标上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实验组的指标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更加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平衡能力训练是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各个部位的控制力,对提高学生动作完成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二、头脑有氧操(1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脑有氧操(10)(论文提纲范文)
(3)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学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
2、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计划 |
3、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形式和资源获取 |
4、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案例 |
4.1、开始部分 |
4.2、理论部分 |
4.3、实践部分 |
4.4、结束部分 |
5、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效果分析 |
6、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
7、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课程教学期末评价 |
8、总结 |
(4)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廉租房现象 |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探究 |
1.1.3 本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青年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研究现状 |
1.2.2 邻里空间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 |
1.4.1 研究视角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
2.1 青年廉租社区景观相关概念及研究 |
2.1.1 青年廉租社区 |
2.1.2 新一代青年人群的生活形态特征 |
2.1.3 社区适宜居住理论 |
2.2 邻里空间相关概念及研究 |
2.2.1 邻里单元模式理论 |
2.2.2 邻里空间层次理论 |
2.2.3 邻里空间的分类 |
2.2.4 邻里交往层次理论 |
2.2.5 邻里交往要素分析 |
2.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社区营造的引入 |
2.3.1 环境行为学引导邻里空间改造 |
2.3.2 环境知觉理论与社区氛围的营造 |
2.3.3 行为需求层次理论 |
2.4 优秀案例设计解析 |
2.4.1 国外案例解析 |
2.4.2 国内案例解析 |
2.4.3 对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3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调研现状及问题 |
3.1 调研社区的基本概况 |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1.2 调研社区空间现状研究 |
3.1.3 调研社区空间活动类型与时空分布情况 |
3.2 调查青年的空间需求及个体因素 |
3.2.1 青年生活作息及现实需求调查分析 |
3.2.2 青年个体差异因素调查分析 |
3.3 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
3.3.1 青年夜归现象,亟需夜景照明设计 |
3.3.2 绿化缺乏维护,没有充分挖掘植物的感知价值 |
3.3.3 缺乏邻里交友空间,阻碍青年聚集交往活动的产生 |
3.3.4 缺乏共享办公功能,不能满足青年多样化工作模式 |
3.3.5 养宠物居民增多,缺乏适合宠物活动的空间及设施 |
3.3.6 健身广场不符合青年运动喜好,造成空间资源闲置 |
3.4 本章小结 |
4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方法 |
4.1 设计策略 |
4.1.1 增强社区夜景景观,满足青年下班族对夜归的需求 |
4.1.2 疏导青年心理压力,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 |
4.1.3 满足青年交友需求,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环境 |
4.1.4 实现工作空间共享,营造青年互助的学习办公空间 |
4.1.5 重视养宠物人群需求,增添宠物友好型环境 |
4.1.6 为青年新型活动类型,增加适合青年运动场地 |
4.2 设计方法 |
4.2.1 候车停泊空间 |
4.2.2 归家治愈性空间 |
4.2.3 邻里交友空间 |
4.2.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 |
4.2.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 |
4.2.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 |
4.3 本章总结 |
5 西安市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
5.1 区位概况 |
5.1.1 区划范围 |
5.1.2 环境条件 |
5.1.3 社会历史条件 |
5.2 优化设计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要点 |
5.2.3 总体规划 |
5.2.4 设计分析 |
5.3 方案展示 |
5.3.1 候车停泊空间设计 |
5.3.2 归家治愈性空间设计 |
5.3.3 邻里交友空间设计 |
5.3.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设计 |
5.3.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设计 |
5.3.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图录 |
附录3 表录 |
附录4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5)体育强国视域下成都市武侯区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2 概念界定 |
2.1 体育强国 |
2.2 全民健身 |
2.3 健身俱乐部 |
2.4 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 |
3 文献综述 |
3.1 国内研究现状 |
3.1.1 有关健身俱乐部发展的研究 |
3.1.2 有关健身俱乐部锻炼人群的研究 |
3.2 国外研究现状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问卷调查法 |
效度检验 |
信度检验 |
4.2.4 数理统计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成都市武侯区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
5.1.1 健身人群性别情况分析 |
5.1.2 健身人群年龄情况分析 |
5.1.3 健身人群月收入状况分析 |
5.1.4 健身人群职业情况分析 |
5.1.5 健身人群对健身的喜爱程度分析 |
5.1.6 健身人群健身目的分析 |
5.1.7 健身人群了解健身俱乐部的途径分析 |
5.1.8 健身人群对俱乐部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5.1.9 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分析 |
5.1.10 健身人群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5.1.11 健身人群对场地器材设施需求的调查分析 |
5.1.12 对健身人群调查分析情况的小结 |
5.2 成都市武侯区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 |
5.2.1 俱乐部管理人员性别情况分析 |
5.2.2 俱乐部管理人员年龄情况分析 |
5.2.3 教练员外出培训情况分析 |
5.2.4 教练员内部培训次数分析 |
5.2.5 聘请教练员的考虑因素分析 |
5.2.6 俱乐部环境情况分析 |
5.2.6.1 俱乐部保洁人员的安排情况分析 |
5.2.6.2 俱乐部环境重视度情况分析 |
5.2.7 对会员的服务情况分析 |
5.2.8 对俱乐部管理人员调查分析的小结 |
5.3 相关性分析 |
5.3.1 健身人群月收入与持卡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5.3.2 健身人群性别与健身目的的相关性分析 |
5.3.3 健身人群性别与健身项目的相关性分析 |
5.3.4 相关性分析的小结 |
6 结论 |
6.1 健身人群多为学生、教师和个体户,且年龄有阶段性 |
6.2 健身人群的健身目的受性别因素影响 |
6.3 健身俱乐部器械设施欠缺,环境重视度不够 |
6.4 健身俱乐部已开设的课程种类不足,不能满足男性会员需求 |
6.5 聘请教练员的条件太低,未对专业水平进行考核 |
6.6 健身俱乐部宣传途径少,后期服务不好 |
7 建议 |
7.1 根据年龄、职业特征,制定优惠政策 |
7.2 调动教练积极性,因人而异制定健身计划 |
7.3 重视俱乐部环境,增添健身器材设施 |
7.4 增加俱乐部课程种类,丰富课程多样性 |
7.5 提高教练员选拔门槛,加强培训 |
7.6 多渠道进行宣传,做好后期服务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6)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文献综述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心理健康的部分研究量表介绍 |
1.5.3 国外相关研究 |
1.5.4 国内有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研究 |
1.5.5 特殊岗位、特殊时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
1.5.6 有关医护人员体育锻炼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论依据 |
2.2.1 质的研究 |
2.2.2 量的研究 |
2.2.3 研究方式: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 |
2.3 主要研究方法 |
2.3.1 参与型观察 |
2.3.2 访谈法 |
2.3.3 田野调查法 |
2.3.4 问卷调查法 |
2.3.5 数理统计法 |
2.3.6 实验法 |
2.4 资料处理说明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医院管理者深度访谈结果的分析 |
3.1.1 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改变取决于医务事件的起止 |
3.1.2 运动有助于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调节,但现阶段难以普及 |
3.1.3 管理者对体育运动的认可,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的体会运动带来的益处 |
3.1.4 体育锻炼活动在特殊岗位医护人员人群里受欢迎 |
3.1.5 小结 |
3.2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
3.2.1 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与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对比 |
3.2.2 精神科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
3.2.3 精神科医护人员参与体育锻炼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状况对比 |
3.3 精神科医护人员特殊工作条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工作环境观察 |
3.3.2 工作经历观察 |
3.3.3 突发事件的处理 |
3.3.4 小结 |
3.4 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实验组成员具体锻炼时间与内容分析 |
3.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
3.4.3 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
3.4.4 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
3.4.5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
3.4.6 小结 |
3.5 田野调查内容分析 |
3.5.1 田野调查过程 |
3.5.2 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焦虑症状 |
3.5.3 体育锻炼可以减缓精神科医护人员抑郁倾向 |
3.5.4 体育锻炼有益于缓解医护人员部分心理症状 |
3.5.5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
附录3 调查问卷 |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5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件6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COPD患者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 |
3 理论模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1.1 疾病的发病机理 |
1.2 COPD的流行现状 |
2 体力活动 |
2.1 体力活动概述 |
2.2 体力活动评价方法 |
3 研究COPD患者体力活动的意义 |
4 COPD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
4.1 社会人口学资料对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
4.2 心理因素对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
4.3 生理和疾病因素对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总体与样本 |
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2.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
2.1 抽样方法 |
2.2 样本量计算 |
3. 测量工具 |
3.1 体力活动测量工具 |
3.2 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 |
4. 伦理审查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1.1 患者个人特征及活动经验情况 |
1.2 患者体力活动的认知和感受 |
1.3 患者体力活动情况 |
2 患者个人特征、活动经验、体力活动认知和感受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
2.1 个人特征、活动经验与体力活动认知和感受的关系 |
2.2 个人特征、活动经验、体力活动认知和感受与体力活动的关系 |
3 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
3.2 患者体力活动的修正模型 |
3.3 模型效应 |
第五章 讨论 |
1. 患者体力活动现况 |
1.1 患者近7天体力活动水平 |
1.2 患者近一年体力活动水平 |
1.3 患者活动限制功能状态 |
2. 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
2.1 患者个人特质和经验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
2.2 患者体力活动认知和感受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
2.3 患者体力活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2.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Meta分析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综合系统化评价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效果的客观需求 |
2.提高舞蹈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效果的现实需要 |
3.目前关于舞蹈干预对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有关舞蹈干预健康效果的相关研究 |
2.相关Meta分析的研究 |
3.相关概念的界定 |
(1)Meta分析的概念界定 |
(2)舞蹈干预的概念界定 |
(3)生活质量健康的概念界定 |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1)Meta分析法 |
(2)比较分析法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文献纳入结果及变量编码 |
(二)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结果 |
1.舞蹈干预对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总效果量分析 |
(1)效果量分析 |
(2)发表偏倚分析 |
2.舞蹈干预的即时效果量分析 |
3.舞蹈干预的追踪效果量分析 |
4.舞蹈干预的即时和追踪效果量发表偏倚分析 |
(三)舞蹈干预对不同健康指标的即时效果量分析 |
(四)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的即时效果量分析 |
(五)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即时效果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
1.被试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1)国家地域的调节效应分析 |
(2)被试年龄的调节效应分析 |
(3)被试对象性别的调节效应分析 |
(4)被试健康状态的调节效应分析 |
2.干预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1)干预周期的调节效应分析 |
(2)干预形式的调节效应分析 |
3.研究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初中健美操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课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途径 |
1.1.2 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
1.1.3 教学设计是实现健美操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 |
1.1.4 建立并完善健美操教学设计体系是优化体育课的重要举措 |
1.1.5 健美操教学设计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途径之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关于教学设计的概念研究 |
1.4.2 体育教学设计概念的研究 |
1.4.3 何谓“健美操” |
1.4.4 何谓“健美操教学设计” |
1.4.5 备课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 |
2.1.1 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学设计理论结构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体育教学设计相关领域的研究 |
2.2.2 体育教学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
2.2.3 新课标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 |
2.3 关于健美操教学设计的研究 |
2.3.1 健美操发展相关研究 |
2.3.2 关于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因素研究 |
2.3.3 健美操运动的作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第4章 烟台市健美操教学现状分析 |
4.1 健美操教学开展现状 |
4.1.1 健美操教学师资情况 |
4.1.2 健美操课的开设状况 |
4.1.3 健美操场地器材的状况 |
4.1.4 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 |
4.2 体育教师对健美操教学设计的认识 |
4.2.1 体育教师对健美操教学设计内涵的基本认识 |
4.2.2 体育教师参加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培训情况 |
4.3 体育教师对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实施现状 |
4.3.1 学前分析 |
4.3.2 健美操教学目标的选择现状 |
4.3.3 健美操教学内容的选择 |
4.3.4 健美操教学策略的设计实施现状 |
4.3.5 健美操教学评价方式 |
4.4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设计有关内容的认识 |
4.4.1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目标的态度 |
4.4.2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内容的态度 |
4.4.3 学生对健美操教学方法的态度 |
第5章 初中健美操教学设计的依据 |
5.1 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功能 |
5.1.1 更加科学化,为体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引的的方向 |
5.1.2 由课内到课外,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融合 |
5.1.3 有利于促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
5.1.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
5.2 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原则 |
5.2.1 系统性原则 |
5.2.2 程序性原则 |
5.2.3 可行性原则 |
5.2.4 反馈性原则 |
5.3 健美操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5.4 健美操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5.4.1 前期分析 |
5.4.2 健美操教学设计阶段 |
5.5 健美操教学设计模式 |
第6章 烟台市芝罘区崇文中学健美操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6.1 烟台市芝罘区崇文中学健美操教学设计实例 |
6.1.1 水平三(六年级)健美操教学设计实例 |
6.1.2 水平四(七、八、九)健美操教学设计实例 |
6.2 烟台市芝罘区崇文中学健美操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10)平衡能力训练与健美操专项动作完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以临沂大学专项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竞技健美操的相关研究 |
2.1.1 竞技健美操项目研究 |
2.1.2 竞技健美操技术特点的研究 |
2.1.3 竞技健美操价值的研究 |
2.1.4 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研究 |
2.2 平衡能力相关研究 |
2.2.1 平衡能力概念的界定 |
2.2.2 平衡能力的意义 |
2.2.3 平衡能力对竞技运动的重要性 |
2.2.4 关于平衡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
2.3 平衡能力在竞技健美操项目中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对照组和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的对比分析 |
4.1.1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4.1.2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Y平衡动态的比较 |
4.1.3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专项技能平衡能力的比较 |
4.1.4 两组受试者实验前自编固定成套动作的分数比较 |
4.2 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 |
4.2.1 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4.2.2 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Y平衡动态的比较 |
4.2.3 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专项技能平衡能力的比较 |
4.2.4 对照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自编固定成套动作的分数比较 |
4.3 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4.3.2 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Y平衡动态的比较 |
4.3.3 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专项技能平衡能力的比较 |
4.3.4 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自编固定成套动作的分数比较 |
4.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对比分析 |
4.4.1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静态平衡能力的比较 |
4.4.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Y平衡动态的比较 |
4.4.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专项技能平衡能力的比较 |
4.4.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自编固定成套动作的分数比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四、头脑有氧操(10)(论文参考文献)
- [1]办公环境下的体感解压型机箱设计研究[D]. 刘勇.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用户体验的健身训练类APP交互设计研究[D]. 曾盛旗. 江南大学, 2021
- [3]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线上体育学习探究[J]. 文迎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2)
- [4]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D]. 李晶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体育强国视域下成都市武侯区健身俱乐部健身人群的调查研究[D]. 田君柯.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体育锻炼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 孙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7]基于健康促进模式探讨COPD患者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因素[D]. 白晨晓.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Meta分析舞蹈干预对不同人群生活质量健康影响的研究[D]. 吕双霜.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9]初中健美操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 韩茹. 鲁东大学, 2020(01)
- [10]平衡能力训练与健美操专项动作完成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以临沂大学专项学生为例[D]. 王梦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有氧操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