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占比不断提升

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占比不断提升

一、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所占份额在加大(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苏塔维[2](2019)在《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作为老挝主要的产业,是老挝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老挝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国内经济技术发展薄弱以及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的制约,导致老挝农业还无法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的运作和发展模式。导致老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与其他农业大国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要促进老挝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和生产、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但是由于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农业发展进行投资,因此吸引外商投资成为老挝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中国作为老挝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老挝主要的投资国家,吸引中国企业直接投资,能够有效解决老挝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和阐述,同时进一步分析老挝吸引中国农业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为了提升老挝吸引中国农业直接投资的力度,促进中国对老挝农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区域的不断拓展,论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论文的重要研究结论。最后提出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问题以及促进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对策措施。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结论:第一,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第二,老挝国内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收获面积,中国与老挝的贸易总额以及双方农产品贸易额都与中国企业对老挝农业领域的投资额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第三,老挝农业吸引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老挝的农业资源问题,二是老挝国内经济发展问题,三是中国和老挝的贸易发展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力度。因此只有从农业资源发展、经济发展以及贸易发展三个角度共同发展,才能提升老挝农业对中国企业FDI的吸引力。

许婕[3](2016)在《《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史》(第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史》一书上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对其第四章进行了翻译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拉美地区的竞争加剧,以及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拉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这些特点促进了对拉美地区的经济研究,这对于把握整个世界经济走势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介绍了原文的背景及内容,分析了该文本的词法和句法特点,并采用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对译文进行了翻译过程的分析。本文采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增减法,重组法,拆分法和转化法,并用实例论证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翻译方法实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完成后,委托方也对笔者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并指出了不足之处。最后,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自我评价,指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第二章主要对项目进行了描述。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译前准备。第四章介绍了本文的指导理论,即奈达的功能对等。作者在第五章中主要分析了翻译过程。第六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及委托人对此次项目的评估。第七章主要是对该论文的一个总结。

苏波[4](2015)在《杜鲁门政府对拉丁美洲经济援助政策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同在西半球并与美国紧邻的拉丁美洲地区则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首选。拉美国家作为欠发达国家,与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不对等,为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一总体目标以及建立美国所主导的泛美体系,美国始终把拉美地区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势力范围。因此,从门罗主义开始,美国历届政府利用各种手段,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了对西半球的控制。其中,经济手段正是美国控制拉美地区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经济援助作为经济手段的主要内容在泛美体系的强化过程中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杜鲁门政府在总体上继承了历届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所要实现的目标,不过随着冷战的爆发,拉美地区并没有成为冷战的“世外桃源”,一旦敌对意识形态在拉美地区打开缺口,不仅对美国本土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全球战略。因此,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尽管苏联的国力限制了它与美国在西半球直接对抗,但杜鲁门政府在战后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与扩张在其拉美政策中体现出来,“后院的稳固”才能保证“前院”的争夺后顾无忧,将拉美地区拉入到美国主导的冷战战略成为必然。在这一背景下,杜鲁门政府在拉美地区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加强西半球防范共产主义的安全体系、变拉美地区为美国冷战的“后勤地”、保证美国在“后院”的经济利益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在拉美地区调整和推行经济援助政策的短期目标。概言之,杜鲁门第一任期强调政治军事是强化泛美体系建立西半球安全防卫体系的主要方式,而且随着地缘政治利益的转移以及欧洲复兴计划的开展,杜鲁门政府背弃了罗斯福在战后对拉美提供经济援助的承诺,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份额,代之以私人资本而非经济援助的政策,强调以私人资本促进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战时期很多未完成的经济援助政策在杜鲁门第一任期都做出了调整,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到杜鲁门第二任期,“第四点计划”的提出使拉美地区重新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重点区域。这表现在:一是美国利用经济技术援助强化拉美地区在冷战中作为美国战略资源来源地的作用;二是多边性和双边性经济援助模式的结合是美国在该地区推行经济援助的一个显着特点;三是“第四点计划”与美洲事务协作署之间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基于此,本文把对外经济援助视为外交政策的工具,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美国政府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以及《美国国会文献集》数据库和缩微胶片,对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会等部门所提供的原始档案文献资料进行了解读,综合运用历史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学科的方法,结合杜鲁门两届政府时期在拉美地区政策的变化,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杜鲁门政府对拉美经济援助政策的调整与制定的动因、实施的详细过程,诠释冷战初期经济援助在实现美国在西半球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从区域政策走向冷战全球战略的转变。同时,研究杜鲁门政府对拉美地区经济援助政策,对于我们认识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经济援助的历史演变、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政策的发展变化以及美国如何利用经济援助手段为其全球战略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正文主体部分分为5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要充分理解美拉关系的历史演进不仅要通过宏观的历史去把握,还应当通过细微的历史细节去深入了解,而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政策可以看作是从细微之处研究美拉关系演变的一个方面。第一章首先通过对比厘清军事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经济援助等概念的不同点,着重阐述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主要类型、战略与经济的利己性、政治性等特点。其次是回顾了18世纪到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地区经济援助的总体情况。第二章论述了拉美国家在冷战中的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美国认为拉美国家在战后初期没有受到共产主义的直接威胁,政局相对稳定,并且由于美国的资金几乎全部用于了欧洲的重建,于是杜鲁门第一届政府只能背弃罗斯福时期的经济援助承诺,并以经济援助为“幌子”在历次泛美会议上诱使拉美国家服从于美国的冷战战略,建立冷战战略下美国主导的西半球安全防卫体系。杜鲁门第一任期确立的对拉美地区私人资本而非经济援助的政策,其后果使得以普雷维什领导的拉美经委会开始重新考虑拉美国家在战后的发展模式问题。第三章分别以杜鲁门第一任期调整战时与拉美国家达成的咖啡贸易协定、加强对墨西哥的经济援助、减缓泛美高速公路的援建三个案例,进一步深化理解杜鲁门第一任期对拉美经济援助调整的原因和实质。第四章首先简单分析了第四点计划的出台过程和其在冷战中的实质,认为经济利益和防止共产主义的渗透是美国在该地区推行经济和技术援助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析了美国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两种方式:一是美洲国家组织框架下的多边经济技术援助;二是国务院以及技术合作署支持下的双边经济技术援助,并深入分析了两种方式的产生原因和实施过程,认为这两种方式的实质无一例外都是为了使拉美国家服从于美国所主导的冷战战略。第五章首先探讨了美洲事务协作署的确立过程和隶属争议,而后进一步分析了第四点计划在拉美国家的实施情况,包括技术人员数量、资金投入、地区差异等内容,并对第四点计划在拉美地区实施的特点做出了总结,认为从总体上第四点计划在拉美地区并没有取得成功。结语部分从对外经济援助的理论出发结合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解读了美国对拉美地区的经济援助的性质和目的,认为不论是在二战时期还是冷战初期,该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美国在其“后院”的地位,加强对拉美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而且也对美拉关系史上“冲突与合作”这条主线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脚。结语的最后则对中国向拉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提出了一些看法。

程建[5](2014)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对非投资,在学界是一个比较新的、未曾深入涉及的领域,也是一个有着巨大实践意义的命题。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同时,非洲人民也要实现非洲梦,本文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对非投资,并寻找中国梦和非洲梦的结合点,以求共同梦想的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均作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范畴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价值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中,毛泽东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绘制了行动蓝图,江泽民全面实施战略,胡锦涛深化思想内涵,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及框架。目前,中国的投资模式在非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分完美。我们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中国的对非投资是不是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对非的资本输出是不是“新殖民主义”?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实施对非投资战略。对非投资属于中非经贸合作,在本质上应该属于“南南合作”的范畴,不单纯是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的关系,更不是什么“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的一种双边关系。中非合作始终秉承政治上独立自主、在经济上共同发展的原则,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的外延和深化。中国对非投资的根本动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双方的经济发展需求,既有利于中国开拓海外市场、缓解资源能源短缺,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国的对非投资一贯坚持不干涉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排他原则,且具有一定的结构特性。据数据统计,在中国的对非投资中,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占到60%以上,与能源和资源相关的产业只有30%,这说明我们的绝大多数投资集中在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显着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这些数据说明,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实施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西方的“新殖民主义”截然不同。勿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展。本文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揭示了历史和当代的全球化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判断中非合作的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还从考察非洲复兴的历程与机遇以及中国对非战略合作的转变入手,从中分析和归纳出中国政府对非投资新举措的必然性,从而得出中非合作存在广泛、全面的互补性,中非合作处于最佳战略合作期的结论。中非之间悠久的合作历史、长期友好的伙伴关系、政治上的互信和互助、经济上的互补和依赖、文化上的沟通和融合、发展上的相似和契合等等,都为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非合作、特别是中国对非投资,提供了无可估量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性,这在中非投资方面的负面作用随着合作的深入不断显现。中非投资合作发展迅猛,但并不代表尽善尽美,快速并不代表“健康”和“可持续”。首先,在国际上我们面临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其次,在非洲我们还面临着政治多变、经济落后和文化冲突上的挑战;第三,我们自身也面临着缺乏宏观指导、监管服务体系滞后、投资主体能力较差和企业社会责任薄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资本逻辑的理论上,在全球化思想对国际竞争势力博弈的启示上,在对学习和吸收外国经验的意义上,以及在实现中国梦与非洲梦的紧密相连上,都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文章在实务操作层面,在对非投资的政策建设和机制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对非投资飞速发展,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要面对的客观现实,需要我们科学、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我们于混沌中认识机会、于冲突中解决问题。

冯璐璐[6](2006)在《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 ——全球化视角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现代化既具有国家或者地区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之间的互动。因此,一方面需要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中东经济现代化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走势。 中东经济现代化的传统发展模式为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中东工业化模式大体应归于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其贸易模式则表现为四个“大于”,即进口大于出口,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于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与地区以外的贸易大于地区内部的贸易,工、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以及技术含量低下的制成品的进出口大于技术产品和技术本身的进出口。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则带有政治主导性、内部封闭性、逐强趋欧性、盲目照搬性的特点。二战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东经济现代化存在着经济关系的外源性与依赖性、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脆弱性、发展节奏的突发性与波动性、工业分布的条块性与偏斜性等特点。对中东经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及其依附性的特点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上的缺陷、石油、战争、民族主义、国家干预和伊斯兰教等。 全球化时代的演变与定型、中东经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形成均与它之前的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历史上,中东地区的国际经济交往经历了早期接触性的经济交往——扩张性的国际经济交往——以欧洲人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交往——欧洲人绝对控制下的不平等性国际经济交往——逐渐面向世界的全方位性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影响和自身改革的努力下,中东经济现代化呈现出七个新特点,即基本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体系,私有经济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明显加强,确立起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战略,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进程获得进一步发展,经济现代化中部分主权让渡,经济现代化的劳动力来源多样化,世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突出。其总的态势是正进一步打破自我封闭的枷锁和对由中心——外围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抵触,不断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外向、由对西方国家被动的依附走向“自主”性的依附。 尽管中东的工业化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色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少数国家已经跻身于中等或初等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东经济在发展的道路中充满着风险和阻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但从国际经济秩序和环境以及中东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来看,全球化对中东则更多的

二、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所占份额在加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所占份额在加大(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研究综述及评述
        2.1.1 关于FDI对东道国作用的研究
        2.1.2 关于老挝FDI环境的研究
        2.1.3 关于老挝农业发展的研究
        2.1.4 关于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
        2.1.5 关于中国对老挝农业FDI的研究
        2.1.6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中国家FDI相关理论
        2.2.2 对外投资环境理论
第三章 老挝农业发展及吸引中国FDI现状
    3.1 老挝农业发展现状
        3.1.1 发展条件
        3.1.2 生产现状
        3.1.3 农业政策
    3.2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现状
        3.2.1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规模分析
        3.2.2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地区分布
        3.2.3 中国对老挝农业投资方式
第四章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4.1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遇
        4.1.4 威胁
    4.2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影响因素
        4.2.2 变量的选取及描述
        4.2.3 模型的构建
        4.2.4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问题及对策
    5.1 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存在的问题
        5.1.1 农业资源问题
        5.1.2 老挝国内经济发展问题
        5.1.3 中老贸易问题
    5.2 促进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的对策
        5.2.1 老挝政府层面
        5.2.2 老挝企业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史》(第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ject Description
    2.1 Source of the Project
    2.2 Requirement of the Project
    2.3 Time Planning
Chapter Three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1 Reference Collection
    3.2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3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3.3.1 Lexical Features
        3.3.2 Syntactic Features
Chapter Four Guiding Theor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4.1 The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Five Translation Methods
    5.1 Literal Translation
    5.2 Free Translation
    5.3 Reorganization
    5.4 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
    5.5 Division
    5.6 Conversion
Chapter Six Assessment
    6.1 Self-Assessment
    6.2 Truster-Assessment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
Bibliography
Appendix

(4)杜鲁门政府对拉丁美洲经济援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述评
    三、学术创新、研究方法、基本框架
第一章 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政策的历史缘起
    第一节 经济援助概念的厘定
    第二节 二战之前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
    第三节 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经济援助
    小结
第二章 杜鲁门政府对拉美经济援助政策的调整(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的世界形势与冷战的形成
    第二节 安全而非经济的考量
    第三节 “克莱顿计划”与私人资本而非经济援助
    第四节 援助政策的调整对拉美国家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杜鲁门政府对拉美经济援助政策调整的三个案例
    第一节 维护美国在泛美咖啡市场上的利益
    第二节“全面向重点的转变”:加强对墨西哥的经济援助
    第三节 泛美高速公路援助项目的停滞
    小结
第四章 第四点计划与杜鲁门政府对拉美的经济援助政策(1949-1954)
    第一节 美国经济援助政策的转向:第四点计划的产生及其性质
    第二节 在拉美地区推行第四点计划的可行性
    第三节 多边以及双边经济援助政策的确立
    小结
第五章 第四点计划在拉美地区的推行
    第一节 美洲事务协作署及合作局项目
    第二节 技术合作项目以及资金投入概况
    第三节 具体实施情况分析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全球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1.1.2 “中国梦”与“非洲梦”是相通的
    1.2 研究现状
        1.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科学抽象法
        1.4.2 矛盾分析法
        1.4.3 理论联系实际
        1.4.4 历史分析方法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沿革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2.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2 资本
        2.2.3 国际分工
        2.2.4 世界市场
        2.2.5 国际价值
    2.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3.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沿革
        2.3.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非合作方面的实践化
        2.3.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在中非合作方面的当代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发展
    3.1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
        3.1.1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阶段
        3.1.2 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
        3.1.3 中国对非援助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3.2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历程
        3.2.1 对非洲投资的探索起步阶段
        3.2.2 对非投资的稳步推进阶段
        3.2.3 对非投资的快速多元发展阶段
    3.3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
        3.3.1 投资规模
        3.3.2 投资区域
        3.3.3 投资领域
        3.3.4 投资主体
        3.3.5 投资模式
    3.4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动因
        3.4.1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动因
4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机遇
    4.1 非洲的复兴
        4.1.1 非洲复兴历程
        4.1.2 非洲复兴的机遇
    4.2 中国对非战略合作转变
        4.2.1 中非战略合作背景
        4.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非新战略
    4.3 中国政府对非投资的新举措
        4.3.1 建立中非合作的常态机制
        4.3.2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非洲经济特性
        4.3.3 中国政府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4.3.4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中非合作各领域相对均衡、协调发展
        4.3.5 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中非合作体系与国际体系之间的联系
    4.4 中非广泛、全面的互补性
        4.4.1 中国资源短缺现状需要非洲补充
        4.4.2 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带给中非合作的机会
        4.4.3 非洲边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会
        4.4.4 非洲巨大的市场容量
        4.4.5 中非双方都有扩大和深化合作的需求和愿望
    4.5 中非合作最佳战略机遇期
        4.5.1 中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移的高潮期
        4.5.2 中国技术和资本输出需求旺盛
        4.5.3 中国正处于国民精神的上升期
        4.5.4 世界其他经济体非洲战略机遇的丧失
5 中国对非投资面临的挑战
    5.1 国际社会的挑战
        5.1.1 挑战与质疑
        5.1.2 驳斥及证明
    5.2 非洲因素
        5.2.1 非洲政治因素
        5.2.2 非洲经济因素
        5.2.3 非洲文化和法律因素
    5.3 中国因素
        5.3.1 中国对非投资宏观上缺乏规划和指导
        5.3.2 中国对非投资监管和服务体系滞后
        5.3.3 中国对非投资主体管理、技术能力差
        5.3.4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5.3.5 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5.3.6 中国企业忽视当地劳工法规
6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当代意义
    6.1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理论意义
        6.1.1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理论
        6.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与国际竞争势力的博弈
        6.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6.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6.2 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中国向非洲投资的实践意义
        6.2.1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的政策及机制建设现状
        6.2.2 中国对非投资的政策性建议
        6.2.3 中国对非投资的机制建设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6)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 ——全球化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研究范围、意义及方法
    二 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主要观点及创新
第一章 影响中东经济现代化模式与国际交往的背景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分裂性因素——技术
        一 中东地区遭遇技术挑战的历史根源
        二 技术挑战在中东导致的后果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限定性因素——石油与国家干预
        一 石油与中东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 国家干预在中东经济中的表现与作用
    第三节 经济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民族主义
        一 民族主义理论的演进与经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二 中东经济现代化改革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三 中东经济民族主义的源起与表现
    第四节 经济现代化的开放性因素——战争
        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三 海湾战争的影响
    第五节 经济发展的二重性因素——伊斯兰教
        一 伊斯兰教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二 伊斯兰教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中东国际经济交往与经济现代化之溯源
    第一节 中东国际经济交往的起源与历史分期
    第二节 对中东经济现代化历史的纵向分析
        一 早期的现代化改革与实践
        二 中东工业化进程的历史追溯
        三 中东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追溯
    第三节 对中东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横向分析
        一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特点
        二 中东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类型分析
        三 中东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第三章 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新特点
    第一节 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现状
        二 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东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
        一 基本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体系
        二 私有经济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三 确立起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战略
        四 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进程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 经济现代化中部分主权让渡
        六 经济现代化的劳动力来源多样化
        七 世俗文化在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节 中东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
        一 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概貌
        二 中东地区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交往的表现与成就
        三 中东与世界的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特点比较
        四 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总结
第四章 全球化带给中东经济现代化的挑战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挑战
        一 全球技术的竞争与革新
        二 工业化内涵的变更
        三 中东国家遭遇的新技术挑战
    第二节 社会经济层面的挑战
        一 来自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挑战
        二 来自贸易自由化和贸易、生产全球化的挑战
        三 来自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制度、规则的挑战
    第三节 文化、政治层面的挑战
        一 文化层面的挑战
        二 政治层面的挑战
第五章 全球化视野下对中东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评估与展望
    第一节 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评估与前景预测
        一 对中东经济现代化的评估
        二 影响未来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因素
    第二节 21世纪中东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第三节 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选择
        一 发展前景展望
        二 发展战略构想
结语:全球化背景下中东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理论反思
    一 单方依附还是共存共荣
    二 被动选择还是自主发展
    三 狭隘交往还是广泛交往
    四 依附霸权还是多极均衡
附录1:参考文献
附录2: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所占份额在加大(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老挝农业吸引中国FDI研究[D]. 苏塔维. 广西大学, 2019(01)
  • [3]《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史》(第四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许婕.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4]杜鲁门政府对拉丁美洲经济援助政策研究[D]. 苏波. 上海大学, 2015(06)
  • [5]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对非投资的发展[D]. 程建. 武汉大学, 2014(06)
  • [6]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 ——全球化视角研究[D]. 冯璐璐. 西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世界咖啡市场出现新格局,亚洲占比不断提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