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教育授课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菊[1](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文中指出教师职后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广大教师成长的实践过程也已证明:系统而规范的教师职后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在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技能、交流教学心得、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有效弥补。可以说教师职后教育是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对教师职后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虽然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教育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现行职后教育体系、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上仍然存在许多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只有坚持终身学习制度、加强职后教育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所以有必要研究并发现当前语文教师参加职后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提出系统性的优化方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升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本文主要以云南省XX市三位基层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参加职后教育的过程进行探究,详细记述职后教育的组织机构、培训课程、培养方式、考核方法等,总结分析职后教育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力求探寻职后教育的有效路径,助力小学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本文分四章展开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教师职后教育的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为XX市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个案调研,以XX市三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记述了他们参加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心得体会,通过第一手详实调研资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素材。第三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发现目前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强、各级职后教育缺乏统筹安排、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资源不适应教师需求、教师职后教育中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第四章为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创新性地提出了建构“面向实际多元融合”的职后教育模式,从模式的理论基础、整体架构、领导与统筹规划、分工与协作、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与监督七个方面论证了模式的组织与运作。进而提出了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我国教师实际推进职后教育法制化建设,以多元融合为目标建立多维立体教育基地和网络,针对职后教育需求实际融合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各小学应该建构校院融合互动的职后教育学校模式,建立贴合实际的教师职后教育科学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在职提升学习观,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目标明确的在职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多元融合模式实施有效的在职学习方法。
董蜀[2](2021)在《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国家就开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依然存在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职业能力水平较弱等现实问题。目前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关键,要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参加培训,其自身的培训意愿则对培训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绵阳市安州区紧跟国家步伐,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了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肩负农业生产中更重要的责任,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实地调研也发现了有些新型职业农民的参训意愿不高等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在成人者自身、成人学习过程、成人学习环境和成人教育者四个维度给予理论启示,完成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制作,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培训机制不健全;第二,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第三,培训意识淡薄;第四,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大龄化;第五,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采用文献研究法,用于查阅前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相关文献成果,结合成人学习理论选取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培训条件、培训者认识四个维度,共计19个变量。运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年龄、文化程度、主动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地点、培训费用、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政策共计7个变量对参训意愿呈现显着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显着因素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完善培训相关机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强化核心宣传渠道,组建基层自治组织;加深新型职业农民认识,提升参与培训的源动力;甄选培训对象,为务农队伍注入新动能;统筹支农资金,健全培训体系。
仇淼[3](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晏江[4](2020)在《BJ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2017年间,我国服装类零售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17年服装类零售总额达14557亿元,相比2012年的9778亿元增加了4779亿元。2018年服装类零售总额13707亿元,2019年国家出台了多项减税降费刺激消费,2019年服装类零售总额13849亿元,可见服装产业发展存在曲折,但行业市场广阔,前景整体向好。服装生产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旧的生产方式中,更多以廉价的劳动力换取企业利润,近年来,面对国内品牌服装的打造、服装质量要求的提升,加上管理理论实践的丰富,管理程序的优化,服装生产技术的提升,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无法支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纵观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企业经验不难发现,企业要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得到持续发展的能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促使员工发挥更大效能,使员工更能胜任自己的岗位。本文以BJ公司为样本,具体分析了该企业面临的行业环境,企业自身的特殊性,结合成人教育相关理论,利用三层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和柯氏四级评估模型,通过对BJ公司员工进行访谈,了解公司人员结构和培训组织开展方式,发现BJ公司培训中存在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不充分、员工培训组织乏力、员工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员工培训评估效果差、激励措施不到位5项问题。对BJ公司培训中的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问题成因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优化培训实施意见:1.强化文化引导,将企业文化做牢做实,充分结合企业特殊性,打造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2.规划培训需求,从组织需求、任务需求、人员需求三个不同层次对BJ公司培训需求进行梳理。3.合理设计课程,将课程分为上岗培训、生产基础知识、生产设计与管理知识、工序技能知识、团辅及讨论会5类,为课程详细界定了课程内容、授课目标、授课人、参训人等。特别针对BJ公司女性员工占比大的特点,增加了女性情感关怀和职业规划等辅导课程。4.配强培训机构,从积极使用业务骨干作为讲师;组织讲师进行培训,以提高讲师教育技能、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5.强化培训反馈,根据柯氏四级评估,对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的反馈工作进行了规划,根据不同层次的反馈要求,对反馈的内容、形式、时间和责任单位进行了明确。文章为BJ公司优化培训管理理清了思路,可供其他服装生产企业参考,同时也丰富了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唐姝敏[5](2020)在《“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互联网+”的形态,网络化已经基本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育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教育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对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别是终身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各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建设搭建了各自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率低下;第二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上都未能跟上网络教学改革的进程;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都为“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带来阻碍,也亟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终身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应用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质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及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出思路建议,以期对“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提供基础,为改革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提供帮助。
孟祥皎[6](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供需研究 ——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J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农村发展、调整城乡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所以应该通过成人教育的方式对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行提升劳动技能培训,把农村现存的劳动力资源变成人才红利。目前已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并不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教育供需的不匹配造成了教育供需失衡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有效供给。基于此,本文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J村为例,结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对该村成年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及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教育经费、师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村民自身问题造成了教育供给总量有限、需求不足、教育供给不匹配的失衡局面。因此针对调研村的具体情况从教育学视角出发,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力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教育的供给方式及教育供需现状,团结有效劳动力,促使调研村在经济生活水平获得提高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精神需求,促进乡村战略总目标的完成。
冯琳[7](2020)在《“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文中认为美国高校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始于19世纪初期,走在世界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等将高等教育推向成人教育的前沿。“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将成人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使命之一。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所彰显的主要功能不同,均对当时社会及成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析“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探求其功能的演进规律和特征,剖析影响功能发挥的因素,对于明确当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在追溯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本论文围绕“功能演进”这一主线,将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主要功能是什么、演进动因、主要表现和价值意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9世纪初期至“二战”之前,除高校教师偶尔为民众开设的讲座、课程以外,赠地学院运动、大学推广运动以及初级学院运动是美国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早期实践,具有“社会福利”性质,表现并发挥促进工农业、社区和个人发展的功能。在理论研究方面,桑代克通过科学实验证明成人能够学习,林德曼对成人教育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实践和理论使得成人教育成为可能,并为“二战”后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战”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战争、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影响,美国高校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并发挥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在战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以及开展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对于满足战时国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维护战后国家社会稳定和提高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在社会环境、《成人教育法》等相关法案及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得到发展,彰显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这一时期,社区学院获得快速发展并促进了成人职业发展,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解决距离问题,方便在职成人学习,高校采用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开展针对性教育。促进成人职业发展的功能对促进不同水平成人职业发展、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以及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必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在社会环境变化、《终身学习法》等相关法案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彰显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功能。这一时期,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高校融合多元教育领域以及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使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扩大、满足了成人多元学习需求以及推进了美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对“功能演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探讨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启示。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的演进历程,从服务国家与社会至强调个体价值,具有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功能作用的实用性等特征。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要想发挥自身功能,需要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成人教育功能观;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性与特色;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贾雪倩[8](2020)在《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幅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有效教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多个文件相继发布,强调了混合学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目前高校教育中,虽有一些教师使用混合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其效果微弱,并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效。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成为问题所在。首要教学原理是由美国Utah州立大学教授、当代着名教学设计与技术理论家梅里尔(M.David Merrill)提出的一种处方性教学设计原理,其立足点为有效教学。据此,笔者利用首要教学原理源于实践、促进有效教学的特性,将首要教学原理与混合学习相联系,尝试构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以期构建完整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为我国混合学习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有效教学的推进提供一些帮助。笔者从国内外首要教学原理与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出发,阅读文献,并对国内多个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解构,梳理出前端分析、教学准备、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策略分层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设计等5个要素,并在厘清要素相互关系与实地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由前端分析、教学准备、前期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反思这五个阶段构成。经由多次改进,最终形成了笔者所构建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笔者选取了H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个大一自然班进行教学实验,以《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必修课程为例,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发现,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有效教学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钟鸣[9](2020)在《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文中指出公务员培训是提升公务员综合能力、完善公务员队伍质量的基础和保障。网络培训模式的加入,丰富和拓宽了公务员培训的渠道和方式,缓解了公务员培训中棘手的“工学矛盾”问题。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研究是构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务员队伍的必要任务;站在公务员本身的角度,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研究是有利于公务员自我理想的实现、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推动。然而在现实中,予以厚望的网络培训模式并未真正发挥其优势,反而成为有些公务员敷衍培训的“保护伞”,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和氛围。出现这些问题不能归咎于网络培训中的某一环节,而是整个培训模式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结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全局入手,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力求构建更加稳固、科学的培训模式。本研究以成人学习理论为支撑,在梳理了公务员网络培训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探讨还比较缺乏。故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报告了目前公务员网络培训的现状及问题,再结合成人学习理论的相关观点对这些顽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新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
郑菁[10](2020)在《基于SPOC的深度学习模式在成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为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提供了基础条件,网络课程热度不断提升,开始出现了SPOC课程。实际上这是一种小规模并且具备一定限制条件的网络课程。SPOC课程针对之前盛行的大规模、开放性网络课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在不断发展中弥补了MOOC的不足之处。在此,对基于SPOC下的深度学习模式在成人课程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就SPOC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影响进行了辩证性分析,就SPOC模式对于成人教育课程的适应性以及改革方案进行研究。
二、成人教育授课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教育授课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职后教育 |
二、教师职后教育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三、成人教育理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二章 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 |
第一节 A教师个案调查——以终身教育理论为视角 |
一、职后教育经历 |
二、A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
三、A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体悟 |
四、A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
第二节 B教师个案调查——以专业发展理论为视角 |
一、职后教育经历 |
二、B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
三、B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体悟 |
四、B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
第三节 C教师个案调查——以成人教育理论为视角 |
一、C教师职后教育经历的个案记录 |
二、C教师职后教育经历中遇到的困惑 |
三、C教师对职后教育问题原因的感悟 |
四、C教师对职后教育的建议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
第一节 建构“面向实际多元融合”的职后教育模式 |
一、“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含义 |
二、“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整体架构 |
三、“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领导与统筹规划 |
四、“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分工与协作 |
五、“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教学内容 |
七、“面向实际多元融合”模式的考核与监督 |
第二节 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
一、推进职后教育法制化建设 |
二、以多元融合为目标建立多维立体教育基地和网络 |
三、针对职后教育需求实际融合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
第三节 各学校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
一、建构校院融合互动的职后教育学校模式 |
二、建立贴合实际的教师职后教育科学管理机制 |
第四节 教师自身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改进措施 |
一、树立科学的在职提升学习观 |
二、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目标明确的在职学习计划 |
三、充分利用多元融合模式进行有效的在职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基础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基础 |
2.1.1 新型职业农民 |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2.1.3 培训意愿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理论借鉴与启示 |
2.3 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述评 |
3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现状分析 |
3.1 安州区的基本概述 |
3.1.1 安州区经济发展概况 |
3.1.2 安州区农业发展概况 |
3.1.3 安州区农村人口概况 |
3.2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培育概况 |
3.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3.2.2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
3.3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样本分析 |
3.3.1 数据来源 |
3.3.2 问卷设计 |
3.3.3 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 |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
3.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关机制不健全 |
3.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
3.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识淡薄 |
3.4.4 新型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大龄化 |
3.4.5 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
4 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变量设定依据及说明 |
4.2 研究假设 |
4.2.1 自身因素 |
4.2.2 家庭因素 |
4.2.3 培训条件 |
4.2.4 培训者认识 |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交叉分析 |
4.3.1 交叉表分析检验 |
4.3.2 交叉分析结果 |
4.4 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分析 |
4.4.1 实证分析模型的建立 |
4.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4.2.1 自身因素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
4.4.2.2 家庭因素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
4.4.2.3 培训条件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
4.4.2.4 培训者认识对培训意愿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完善培训相关机制,保障培训高效开展 |
5.2.2 强化核心宣传渠道,组建基层自治组织 |
5.2.3 加深新型职业农民认识,提升参与培训的源动力 |
5.2.4 甄选培训对象,为务农队伍注入新动能 |
5.2.5 统筹支农资金,健全培训体系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B 绵阳安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访谈提纲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
二、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
(二)在线培训 |
(三)在线培训模式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成人教育理论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步骤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
一、模式的建构 |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
结束语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BJ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回顾与评价 |
1.2.2 国内研究回顾与评价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培训 |
2.1.2 培训规划 |
2.2 员工培训的相关理论 |
2.2.1 三层次模型 |
2.2.2 成人教育理论 |
2.2.3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 |
第3章 BJ公司及其培训管理现状 |
3.1 BJ公司发展沿革及其经营管理现状 |
3.2 BJ公司员工结构现状 |
3.2.1 性别方面 |
3.2.2 岗位方面 |
3.2.3 年龄方面 |
3.2.4 学历方面 |
3.3 BJ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现状 |
3.3.1 培训机构情况及职能 |
3.3.2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现状 |
3.3.3 员工培训计划现状 |
3.3.4 员工培训预算与内容现状 |
3.3.5 员工培训评估现状 |
3.3.6 员工培训的特殊性 |
第4章 BJ公司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BJ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调研 |
4.2 BJ公司培训存在的问题 |
4.2.1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不充分 |
4.2.2 员工培训组织乏力 |
4.2.3 员工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
4.2.4 员工培训评估效果差 |
4.2.5 员工培训激励措施不到位 |
4.3 BJ公司培训存在问题的成因 |
4.3.1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不充分的成因 |
4.3.2 员工培训组织乏力的成因 |
4.3.3 员工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成因 |
4.3.4 员工培训评估效果差的成因 |
4.3.5 员工培训激励措施不到位的成因 |
第5章 员工培训优化思路及建议 |
5.1 员工培训优化目标 |
5.2 员工培训优化原则 |
5.2.1 战略原则 |
5.2.2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 |
5.2.3 全员教育培训和重点提高培训相结合原则 |
5.3 优化培训的整体思路 |
5.4 BJ公司培训优化措施 |
5.4.1 筑牢企业文化,挖掘发展潜力 |
5.4.2 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培训需求 |
5.4.3 分类量身定制,合理设计课程 |
5.4.4 内外联动发力,配强培训机构 |
5.4.5 注重质量提升,强化培训反馈 |
5.4.6 凸显激励作用,重视学习氛围 |
第6章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
1.2.3 评价与反思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成人高等教育 |
2.1.2 教学改革 |
2.1.3 互联网+ |
2.2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
2.2.1 分散性 |
2.2.2 规模性 |
2.2.3 特殊性 |
2.3 主要理论基础 |
2.3.1 终身教育理论 |
2.3.2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
2.3.3 资源共享理论 |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3.1 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回溯 |
3.1.1 探索初建时期 |
3.1.2 改革发展时期 |
3.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
3.2.1 传统教学手段时期 |
3.2.2 现代技术教学阶段 |
3.3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
3.3.1 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
3.3.2 教学手段转变 |
3.3.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特点 |
3.4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支持 |
3.4.2 信息技术的支持 |
3.4.3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
第4章 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
4.1 “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
4.1.1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
4.1.2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
4.1.3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
4.2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
4.2.2 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 |
4.2.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 |
4.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
4.3.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
4.3.2 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
4.3.3 资源共享建设不完善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
5.1 改革提升网络教学质量 |
5.1.1 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
5.1.2 提升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 |
5.1.3 完善网络教学评价管理 |
5.2 改革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
5.2.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
5.2.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建设 |
5.2.4 推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
5.3 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
5.3.1 针对学员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
5.3.2 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 |
5.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
(6)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供需研究 ——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J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关键概念辨析及界定 |
一、成人教育 |
二、非正规教育 |
三、非正式教育 |
四、继续教育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教育供需理论 |
第五节 研究结构、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二章 成人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研地简介 |
一、日常生活 |
二、民风民俗 |
三、管理治理 |
四、经济发展 |
五、文化程度及发展观念 |
六、可利用资源 |
第二节 成人教育供给与需求现状 |
一、农村成人教育供给现状 |
二、农村成人教育需求现状 |
三、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意向调查 |
第三章 农村成人教育供给失衡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的供给 |
一、经济发展水平低 |
二、国家教育经费占比低 |
三、师资不足 |
四、教育供给价格高 |
第二节 教育的需求 |
一、受教育者个人因素影响 |
二、劳动力需求结构改变 |
三、教育供给方式不匹配 |
第四章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
第一节 发展师资 |
一、建立成人教育师资队伍 |
二、建立教学负责制 |
三、优化教学内容及过程 |
第二节 唤醒和引导教育需求 |
一、改变传统思想 |
二、因材施教 |
第三节 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 |
一、合理设置教育内容 |
二、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
三、改变教育活动方式 |
四、创设新教育环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 |
二、期刊文章 |
三、报纸期刊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溯源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实践的积累 |
一、教育对象向成人拓展:赠地学院运动 |
二、形式制度化探索:大学推广运动 |
三、新生力量的出现:初级学院运动 |
第二节 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的探索 |
一、桑代克——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基础的奠基者 |
二、林德曼——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二战”爆发到20世纪50年代末) |
第一节 主要功能突显的动因 |
一、“二战”期间国家对各方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战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
三、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与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战时开展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
二、为战后服役和退伍军人提供教育机会 |
三、开展公民教育、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及社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满足战时对各项人才的需求 |
二、维护和推动战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社会环境对成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社区学院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成人职业发展的促进 |
二、培养企业员工与各类专业人员 |
三、第二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运用及教育方式创新 |
第三节 促进成人职业发展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促进不同水平成人的职业发展 |
二、满足不同职业领域成人的需求 |
三、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必要的人力资源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显着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今) |
第一节 主要功能演进的动因 |
一、后工业社会的影响 |
二、相关法案政策的颁布、引导与支持 |
三、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二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非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勃兴 |
二、融合多元教育领域 |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
第三节 促进成人终身学习功能的价值意蕴 |
一、推进成人教育机会的扩大化 |
二、满足成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
三、推进美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省思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的特征 |
一、从服务国家与社会到强调个体价值 |
二、阶段边界的模糊性 |
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
四、功能作用的实用性 |
五、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与高校成人教育发展之间的平衡性 |
第二节 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
一、政府适当引导支持,建立健全成人教育法律体系 |
二、基于终身学习视角,树立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功能观 |
三、整合各类高等院校,彰显成人教育功能定位差异与特色 |
四、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成人教育灵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混合学习日趋常态 |
1.1.2 有效教学成为教学导向 |
1.1.3 首要教学原理强力保证有效教学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首要教学原理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混合学习 |
3.1.2 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
3.1.3 有效教学 |
3.2 理论基础 |
3.2.1 首要教学原理 |
3.2.2 波纹环状教学设计模式 |
第四章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
4.1 几种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分析解构 |
4.1.1 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 |
4.1.2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模式” |
4.1.3 李克东“混合学习过程设计模式” |
4.2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要素缕析 |
4.2.1 前端分析 |
4.2.2 教学准备 |
4.2.3 学习环境设计 |
4.2.4 教学策略分层设计与实施 |
4.2.5 学习评价设计 |
4.3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框架搭建 |
4.3.1 前端分析 |
4.3.2 教学准备 |
4.3.3 前期设计 |
4.3.4 教学流程设计 |
4.3.5 教学实施与反思 |
第五章 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实践 |
5.1 课程前端分析 |
5.1.1 学习者分析 |
5.1.2 学习内容分析 |
5.2 第七章《教学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
5.2.1 前端分析 |
5.2.2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
5.3 第七章《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实施 |
5.3.1 使用平台简介 |
5.3.2 教学实验实践 |
5.4 实践结果分析 |
5.4.1 问卷编制与发放 |
5.4.2 问卷数据分析 |
5.4.3 教师访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纪要 |
附录3 关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上课情况的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公务员 |
2.1.2 公务员网络培训 |
2.1.3 网络培训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人学习理论 |
2.2.2 培训设计理论 |
2.2.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三章 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
3.1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需求分析 |
3.1.1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 |
3.1.2 培训需求的任务分析 |
3.1.3 培训需求的人员分析 |
3.2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课程设计 |
3.2.1 培训内容 |
3.2.2 培训方式 |
3.2.3 培训时间 |
3.3 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运行过程 |
3.3.1 网络培训的管理主体 |
3.3.2 网络培训的培训环境 |
3.3.3 网络培训的项目运行与过程监管 |
3.3.4 网络培训的考核方式 |
3.4 公务员网络培训评估 |
3.4.1 评估主体 |
3.4.2 评估指标设计及内容 |
3.4.3 评估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
3.5 网络培训模式运行的成效 |
第四章 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调查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访谈法 |
4.1.2 问卷调查法 |
4.2 G省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培训需求分析缺乏科学合理性 |
4.2.2 培训内容设置偏离成人学习特征 |
4.2.3 授课方法与成人学习过程冲突 |
4.2.4 考核方式未结合成人学习目的 |
4.2.5 缺乏对网络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 |
第五章 优化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的具体对策 |
5.1 加强公务员网络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
5.1.1 加强受训组织及人员的需求目标分析 |
5.1.2 了解受训者的态度和技能 |
5.1.3 构建网络培训需求制度与流程体系 |
5.2 深化与创新网络培训设计中成人学习元素 |
5.2.1 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培训环境 |
5.2.2 强化网络培训与日常工作相关度 |
5.2.3 探索网络培训的自我管理策略 |
5.2.4 加快网络培训成果转化 |
5.3 加强网络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与灵活性 |
5.3.1 重视网络培训过程的规范化 |
5.3.2 科学运用网络培训的灵活性 |
5.4 重视与开发利用网络培训评估的价值 |
5.4.1 完善网络培训评估体系 |
5.4.2 构建网络培训评估—反馈的互动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SPOC的深度学习模式在成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的SPOC课程模式综述 |
(一)SPOC教学模式概述 |
(二)MOOC模式到SPOC模式的转变 |
二、SPOC模式在成人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
(一)SPOC模式与成人课程教育的契合点 |
(二)SPOC模式的线上授课特性 |
(三)SPOC灵活的线上线下授课模式 |
三、基于SPOC模式成人教育改革的新启示 |
(一)线上授课实现大规模地参与和共享 |
(二)开展迎合心理的课程设计 |
四、成人教育授课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XX市三位教师的个案调查[D]. 刘芳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绵阳安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董蜀.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4]BJ公司员工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 晏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唐姝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供需研究 ——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J村为例[D]. 孟祥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二战”以来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功能演进研究[D]. 冯琳. 河北大学, 2020(08)
- [8]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以《教育技术学导论》为例[D]. 贾雪倩. 河北大学, 2020(08)
- [9]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公务员网络培训模式研究 ——以G省为例[D]. 钟鸣. 广西大学, 2020(08)
- [10]基于SPOC的深度学习模式在成人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 郑菁. 中国成人教育,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