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毕业生自荐书的撰写(论文文献综述)
袁建伟[1](2018)在《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Z市某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数量和规模已占据全国普通教育的“半壁江山”,再加上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连续刷新纪录,使得目前呈现出全国性的就业难现象,尤其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为此,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文件大力支持和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然而,作为承担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职业咨询与辅导、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等专职任务的职业指导教师,并没有受到学校、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甚至职业指导教师连自我定位都不够清晰。结果是直接导致了目前在职业学校工作的职业指导教师其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且关于该领域的现有理论成果比较匮乏。因此,本文认为:当下聚焦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这一新兴群体并对其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是破解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实现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选取职业学校中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Z市某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情况调查,主要分析了职业指导教师在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创新创业意识以及专业化发展途径和现状满意度等情况,摸清了其专业化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是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例分析了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其专业化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即职业指导教师专业知识薄弱、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技能不足、专业态度积极性不高、职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亟待增强、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和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不畅;并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客观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即职业指导教师自我定位不清晰、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教师专业背景与职业指导关联性较弱,其专业化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和政府重视不够、相关配套政策跟进不力和指导教师专业化缺乏相应的标准。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前期主要采用文献法进行相关资料积累、梳理和充分的理论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中后期主要围绕某职业学校进行访谈和问卷,即首先对35名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了问卷预试和试测问卷项目分析,并根据试测结果对试测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其次,对42名职业指导教师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并对其中3名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第三,综合采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和访谈资料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其专业化的六条对策,即明确自我定位、强化职业指导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开展系统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培训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破除制度制约、完善其专业化政策保障;颁布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
李雅洁[2](2015)在《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状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B学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从我国高等教育“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后,毕业生人数连连攀升,而我国就业市场却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解决就业难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专家学者专门对大学生的就业准备进行研究,认为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实现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已有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注毕业生的求职准备;一类是将就业准备延伸到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关于就业准备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第一类。为什么学术界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不能为将来就业进行准备,亦或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不重要?本文研究认为,就业准备的时间跨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毕业生为求职所进行的准备,而应该囊括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求职的全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准备进行研究,这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更好的做好就业准备,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的做好促进学生就业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本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进行的一点有益探索。本研究以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为研究对象,在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对B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客观地获取该院在校生就业准备的状况,为本文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当前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显现,以医学院校在校生为视角对就业准备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咨询服务价值。第二部分以B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采取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对在校学生的就业准备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当前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个人自身的原因,也有高校的原因,更有家庭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对促进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提出若干建议,认为做好在校生就业准备,需要个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第五部分主要是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期望本研究能够帮助医学院校在校生做好就业准备,并为学校和家庭社会提供借鉴。
向梅[3](2012)在《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其就业问题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及就业政策的调整,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必须直面社会,通过求职来寻求工作机会。求职离不开撰写个人简历、面试等步骤,而这些过程又都离不开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好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能完美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决定能否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男女大学生的生理差异、心理差异以及长期形成的社会差异使得他们在语言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求职用语的规范,了解不同性别面试官的用语特色,成为影响求职者取得面试机会或在面试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上述缘由,本文将大学生的求职自荐书和求职面试用语作为语料,结合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语言差异理论对大学生求职用语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和定性的理论研究,旨在展示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用语中的体现,验证社会语言学既定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佳地表达自己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贺晓东,刘永贵[4](2010)在《学用相接评价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确保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使之在现代化建设中很快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技工或管理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出适应高职教育的新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此谈谈"学用相接"教学模式的构思。
杨立红[5](2010)在《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了取得了显着地成效。到2010年9月,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5%,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根本性转变,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我们应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其规模、结构、质量和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还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在将来的10年,还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从国家“统招统分”阶段进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阶段,就业工作不仅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且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帮助高职生充分认识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国家关于促进高职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职业定位,帮助他们学会选择职业和推销自己,不断提升高职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任何一个有志于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来说,接受有效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高职生就业指导不是简单地将毕业生推向社会,而是将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帮助高职生客观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好自身的职业能力准备,实现能力与岗位相匹配,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有效的就业指导作为高职生顺利就业的保障因素之一,反过来也会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有过很多研究,但具体研究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的很少。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等等,这些都要求河北省高职院校培养出合乎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技工、应用性人才、创新性人才肩负起建设河北的责任。目前河北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二者之间存在一条就业鸿沟,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恰恰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将二者连接起来。这就对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根据对河北省15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做的调查显示,从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实践工作来讲,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简单落后,教育内容存在偏差且针对性不强,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效果的提高,导致就业指导应有的效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高职生的择业意识和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本文恰是基于这个新的历史现实,我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针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企业、高职学生)、电话咨询和个别访谈(针对学校、企业和毕业生),对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现状做出认真总结分析,找到高职院校存在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从这些现实情况出发,深析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并通过和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示范院校就业指导经验比较研究,切实找出河北省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对策,并在转变理念,高度重视和落实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的保障机制、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丰富和完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内容、加强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以期实现高职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赵长征[6](2010)在《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提出该专业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我国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自办学以来,已经向社会输送了8届专业毕业生。随着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体育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江苏目前有近14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本科院校9所。作为全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大省,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就业高峰的来临,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学科理论研究、办学思路和学科构建还不够深入,培养的毕业生市场认可情况如何?是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师生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因此,研究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前景成为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江苏省内本科院校有9所(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通大学)大学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江苏科技大学从2008年才开始办学至今没有学生毕业。对这8所院校从2004年至2009年就业状况调查表明:到2009底,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为879人(这其中包含档案关系转到毕业生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就业率最高的为中国矿业大学,为98.03%;最低的为淮阴师范学院,为65.06%。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4-2006年为就业的高峰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08和2009年就下降到70%,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前期得到了释放,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相对超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本文对可能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社会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下列对策建议:一是,各校应依据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校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系统。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方案。四是,强化专业教育实践环节,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时间提供平台。五是,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六是,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最终达到多方营造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七是,根据市场需求统筹安排招生计划,招生规模的扩大要有基础、有根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曾爱平[7](2010)在《医学生就业困境探微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就业困难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更有医学生的特殊性。由于医学生人数多、专业性强,就业面窄,其就业难度远远超过一般大学生。医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十分复杂社会问题,既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责任,更有学校、家庭、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责任。但推原论始,医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是医学教育改革不深入,不彻底、不到位造成的。同时,也与医学生就业观念比较落后,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就业能力比较差有着密切关系。当前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医学生总量过剩;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医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医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医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医学生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医学生就业能力较差。要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需要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个人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终端环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切实有力的措施促进医学生成功就业。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必须彻底清除教育产业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医学院校的公信力;准确定位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停止医学生扩招;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医学生就业服务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必须直面现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调整心态,准确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勇敢地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尹海[8](2010)在《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本科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事关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与学校的未来息息相关。并且,求职工作决定着毕业生个人的发展和未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工作能为我国实现“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鉴于此,特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毕业生的求职情况进行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希望能为毕业生的求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创新能力强且充满活力。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求职指导,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分析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求职情况的同时,于2008年11月对2005级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回收率98.9%。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本科毕业生的求职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毕业生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却未能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调查显示,毕业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出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严峻的求职形势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2.毕业生缺乏自信和竞争的勇气。在市场经济所推动的求职大潮中,倘若缺乏竞争意识将很难择业有成。目前,有很多毕业生在面对竞争压力时,暴露出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不强等弱点。毕业生在择业时目标并不明确,期望值过高,不能正视失败和挫折,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产生自卑和焦虑地心理。3.毕业生的求职期望值较高。毕业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有着很强的求职意识。他们懂得提前关注求职形势,主动去收集相关的求职信息,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求职渠道。4.毕业生择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很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且对所选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求很高。但是现阶段求职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的状况下,求职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差距迫使毕业生无法避免地遭遇压力和挫折。5.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当今社会多需要的人才是知识结构全面,思想品德高尚,善于沟通交流,身心健康开朗。访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毕业生在英语、计算机等专项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际工作中并非考试成绩突出就能拥有出色的业绩,而应当提高的是实际运用与操作能力。毕业生应当正确地分析出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能够较好地把握住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严峻的求职形势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毕业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号召,用长远的眼光预测到西部将是新世纪毕业生们大展宏图的地方,这是创业、成长的良机。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帮助毕业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毕业生的择业目标也是各有不同的。高等院校应当帮助毕业生透彻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知识机构、技术特长以及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来决定自己择业的目标,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2.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等院校应当使毕业生更加透彻的认识与了解求职形势,使他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等大环境能够更深一步的掌握,提高他们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把握机遇、承受压力等走向成功的必备能力。让他们了解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应当是我们选择职业时的首选。3.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指导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很多毕业生都认为求职指导课是必不可少的,说明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是非常需要求职指导部门帮助的。求职指导部门应当了解社会人才需要的相关信息,为毕业生提供介绍信息、提升能力、培养技巧等全方位的服务。4.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高等院校应当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学生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毕业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5.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其良好的择业心态。高等院校应当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其良好的择业心态,建立自信心,学会在逆境中生长,在不断克服身边困难的同时,逐渐成熟起来。始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才能适应这个发展迅速、变化万千的社会。
陆雪英[9](2008)在《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从高校学生工作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金义华[10](2008)在《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必需具备的道德素质,早在春秋时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民无信不立”。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从进步。步入21世纪,随着地球村的出现,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诚信成为国家和个人树立形象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均建立了社会信用档案或评价体系,用以监督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体的信用水平,且十分重视对人的诚信教育。我国也十分重视公民的诚信教育。然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上制假贩假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这种现象逐渐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诚信危机在高校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遭到严峻挑战。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建立科学的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已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个人的成长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和促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即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一套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从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发展历程、特点及不足之处,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在对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内涵及其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从而为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并选择适宜的实施方法。在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方面,通过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以及原则,确定了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其构成进行详细的阐释。在评价体系的实施方面,结合科学的实施原则,设计了较为科学的学生诚信评价的实施办法。最后,根据高校已具备了诚信评价系统实施基础的特点,文章构建了一个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系统,通过系统来评价和管理学生的诚信信息,并以案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同时,在前文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二、论毕业生自荐书的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毕业生自荐书的撰写(论文提纲范文)
(1)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Z市某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一) 国外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
(二) 国内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
(三) 既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和依据 |
一、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
(一) 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
(二) 创新创业意识内涵与作用 |
(三)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基本内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职业指导 |
(二) 职业指导教师 |
(三)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 |
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
(一) 破解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现实需要 |
(二)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
(三) 提升职校生就业创业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
1.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升职校生就业创业能力 |
2.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有利于促进职校生全面发展 |
四、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依据 |
(一) 自我实现理论 |
1. 理论简介 |
2. 理论应用 |
(二) 教师专业化理论 |
1 理论简介 |
2. 理论应用 |
第二章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工具 |
二、问卷的编制 |
(一) 问卷的预试 |
(二) 预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
(三) 正式问卷的内容和结构 |
(四) 正式问卷的合理性探析 |
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结果 |
(一) 个案概况 |
(二) 正式问卷的样本 |
(三)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调查结果 |
(四)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现状满意度调查结果 |
第三章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知识薄弱 |
(二)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技能不足 |
(三)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态度积极性不高 |
(四) 职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亟待增强 |
(五) 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
(六)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不畅 |
二、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职业指导教师自我定位不清晰、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
(二)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背景与职业指导关联性较弱 |
(三)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培训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 |
(四) 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五) 学校和政府重视不够,相关配套政策跟进不力 |
(六) 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缺乏相应的标准 |
第四章 促进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对策研究 |
一、明确自我定位,强化职业指导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
二、开展系统有效的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活动 |
(一) 制定校级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 |
(二) 注重职业指导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保障其入职基本素质 |
(三) 强化职业指导教师在职培训,提升其专业化发展素质 |
(四) 灵活开展培训后学习交流,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
四、破除制度制约,完善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政策保障 |
(一) 要完善职业指导教师准入制度 |
(二) 要完善职业指导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
(三) 完善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
五、颁布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
(一) 专业知识标准 |
(二) 专业技能标准 |
(三) 专业态度标准 |
(四) 创新创业意识标准 |
六、校企合作共同打造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 |
(一) 构建高效的职业指导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
(二) 形成职业学校与企业职业指导教师定期交流实践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参考书目 |
二、参考论文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状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B学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就业准备的研究 |
(二)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的分析 |
(三)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提升的对策分析 |
(五) 研究述评 |
四、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 论文结构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调查分析 |
一、 调研设计与样本情况 |
(一) 样本选取说明 |
(二) 问卷设计 |
(三) 调查实施 |
(四) 数据处理 |
(五) 样本情况 |
二、 就业准备调查 |
(一) 知识能力准备 |
(二) 心理准备的调查 |
(三) 职业规划的调查 |
(四) 求职行动的调查 |
(五) 小结 |
第三章 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个人方面 |
(一) 就业观念偏差 |
(二) 职业定位不准 |
(三) 缺乏职业规划 |
(四) 自我信心不足 |
二、 高校方面 |
(一)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二) 专业设置新颖不足 |
(三) 就业指导有待加强 |
三、 家庭社会方面 |
(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 |
(二) 用人单位的影响 |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四章 促进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的对策 |
一、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
(一) 努力学习 |
(二) 转变观念 |
(三) 职业定位 |
(四) 调整心态 |
二、 提高办学质量,助力就业准备 |
(一) 提高教学质量 |
(二) 优化课程设置 |
(三) 加强就业指导 |
三、 提供全方位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
(一) 家庭全方位的支持 |
(二) 建立科学的用人观 |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3)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
(一) 求职问题研究 |
(二) 求职语言研究 |
(三) 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 |
(四) 小结 |
三、研究构思和总体设计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大学生求职口头用语的性别差异 |
第一节 语音层面的差异 |
一、句调差异 |
二、音准差异 |
三、小结 |
第二节 词汇层面的差异 |
一、叹词的使用差异 |
二、语气词的使用差异 |
三、程度副词的使用差异 |
四、自我指称用词的使用差异 |
五、小结 |
第三节 句子层面的差异 |
一、句法结构完整性差异 |
二、特殊句式使用差异 |
三、不同句类使用差异 |
四、小结 |
第四节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
一、话题内容的差异 |
二、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差异 |
三、话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
四、修辞方面的差异 |
五、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求职书面用语的性别差异 |
第一节 词汇层面的差异 |
一、语气词的使用差异 |
二、程度副词的使用差异 |
三、自我指称用词的使用差异 |
四、小结 |
第二节 句子层面的差异 |
一、句法结构完整性差异 |
二、特殊句式使用差异 |
三、不同句类使用差异 |
四、小结 |
第三节 会话风格差异 |
一、话题内容的差异 |
二、修辞方面的差异 |
三、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在不同语体中的比较 |
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在不同语体中的一致性 |
一、词汇层面的一致性 |
二、句子层面的一致性 |
三、话语风格的一致性 |
四、小结 |
第二节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 |
一、词汇层面的差异 |
二、句子层面的差异 |
三、话语风格上的差异 |
四、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特殊性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的特殊性 |
一、语音层面的差异 |
二、词汇层面的差异 |
三、句子层面的差异 |
四、会话风格差异 |
五、小结 |
第二节 大学生求职用语性别差异特殊性的原因 |
一、社会角色的变化 |
二、心理意识的变化 |
三、价值观的变化 |
四、其他因素的限制 |
五、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求职用语的差异总结 |
二、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
三、语体差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对求职者的启示 |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后记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概述 |
(一) 就业指导概念及历史由来 |
(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特殊性 |
(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意义 |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一) 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取得的成绩 |
(二) 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三、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
(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 |
(三)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不能满足高职生就业需求 |
(四)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初步探索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
四、河北省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的对策 |
(一) 国外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就业指导基本经验 |
(二) 国内示范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先进经验 |
(三) 转变理念,重视和落实全程化就业指导 |
(四)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的保障机制 |
(五) 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 |
(六) 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 |
(七) 丰富和完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内容 |
(八) 加强就业指导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就业状况 |
2.1.2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
2.1.3 就业的意向 |
2.1.4 市场需求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比较分析法 |
3 研究内容与分析 |
3.1 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就业率的比较 |
3.1.1 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类不同专业就业率比较 |
3.1.2 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类不同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较 |
3.1.3 社会体育专业2004/2009 年不同年份就业率比较 |
3.2 江苏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
3.2.1 江苏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比较 |
3.2.2 江苏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比较 |
4 影响就业因素分析 |
4.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主观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
4.1.1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
4.1.2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
4.1.3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的择业方式 |
4.1.4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荐表主要投往的单位 |
4.1.5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
4.1.6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 |
4.2 江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
4.2.1 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就业的影响 |
4.2.2 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的影响 |
4.2.3 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力量对就业的影响 |
4.3 市场需求对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影响 |
4.3.1 国家的政策对社会体育专业专业就业影响 |
4.3.2 就业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要求 |
4.3.3 就业市场最看重毕业生所具备的条件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科学合理地确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
5.2.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系统,适用的课程体系 |
5.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
5.2.4 强化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
5.2.5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 |
5.2.6 加强校际交流,共享优势资源 |
5.2.7 学校、政府、社会三方共同营造专业建设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江苏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问卷一) |
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状况调查(问卷二)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医学生就业困境探微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 |
1 当前青年就业形势 |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
3 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 |
第二章 当前医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
1 医学生总量过剩 |
2 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
3 医学生质量下降 |
4 就业服务工作不到位 |
第三章 当前医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 |
1 就业观念落后 |
2 心理素质脆弱 |
3 诚信意识淡薄 |
4 就业能力不强 |
第四章 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的思考和建议 |
1 对医学院校的建议 |
2 对医学毕业生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本科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求职期望与倾向 |
3.1.1 就业求职期望 |
3.1.2 毕业生听从谁的意见 |
3.1.3 主要参考因素 |
3.1.4 毕业生的薪水底线 |
3.2 求职经历与过程 |
3.2.1 毕业生是否了解求职政策 |
3.2.2 毕业生了解求职信息的主要方式 |
3.2.3 毕业生与求职单位联系方式 |
3.2.4 毕业生考研目的 |
3.2.5 毕业生求职开销情况 |
3.2.6 毕业生求职开销用途 |
3.2.7 毕业生投送简历数量 |
3.2.8 毕业生自荐书主要投送单位 |
3.2.9 招聘会参加情况 |
3.2.10 毕业生的面试情况 |
3.3 求职困难与烦恼 |
3.3.1 毕业生对求职指导工作的态度 |
3.3.2 毕业生面试时的困难 |
3.3.3 毕业生求职时的困扰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感谢) |
(10)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内涵 |
2.1.1 诚信 |
2.1.2 诚信评价 |
2.1.3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 |
2.2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内容 |
2.3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原则 |
2.4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
2.4.1 评价实施的途径 |
2.4.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章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
3.1 建立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3.1.1 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
3.1.2 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原则 |
3.2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2.1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
3.2.2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3.3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原则和办法 |
3.3.1 实施原则 |
3.3.2 实施办法 |
第4章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1 系统分析 |
4.1.2 系统设计 |
4.2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系统模拟实现 |
4.2.1 系统的开发软件工具 |
4.2.2 系统运行的硬件、软件环境 |
4.2.3 系统部署 |
4.3 案例示意 |
第5章 建立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对策性思考 |
5.1 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
5.1.1 重视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
5.1.2 完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
5.1.3 创新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5.2 有效实施高校学生诚信评价 |
5.2.1 社会参与评价,营造诚信氛围 |
5.2.2 科学有效地实施高校学生诚信评价 |
5.2.3 诚信评价的结果反馈和运用 |
5.3 建立高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 |
5.3.1 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和相关监督机制 |
5.3.2 加快信用立法,用法律规范诚信行为 |
5.3.3 建立高校学生信用数据库及联网查询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高校学生诚信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学生诚信管理奖惩细则 |
附录C 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论毕业生自荐书的撰写(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Z市某职业学校为例[D]. 袁建伟. 扬州大学, 2018(05)
- [2]医学院校在校生就业准备状况的调查研究 ——基于B学院的调查[D]. 李雅洁.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3]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D]. 向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2)
- [4]学用相接评价模式的探讨[J]. 贺晓东,刘永贵.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 [5]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研究[D]. 杨立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6)
- [6]江苏省社会体育(本科)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赵长征. 苏州大学, 2010(06)
- [7]医学生就业困境探微暨对策研究[D]. 曾爱平.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2005级本科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研究[D]. 尹海.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9]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陆雪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4)
- [10]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金义华. 湘潭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