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OEM的网站用户访问历史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涛[1](2021)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其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的安全性挑战尤为突出,研究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对提升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针对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比较缺乏,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体系、车载总线网络安全、车联网隐私保护、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等方面。针对IVI系统存在复杂多样的外部网络攻击威胁、与车载总线网络间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保障需求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提出了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定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从外部环境、内部网络、应用平台、业务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采用分层级建模方式,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攻击角度分析IVI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能够深入、全面、直观的掌握IVI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其本质。2.针对IVI系统面临来自外部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基于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的安全信任基础,构建了IVI系统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利用持续的、动态的、多层级的、细粒度的访问授权控制提供动态可信的IVI系统安全访问;同时,基于“端云端”三层结构的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向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中的信任算法提供外部安全风险信息输入,以提高访问控制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相对于传统基于防火墙安全边界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本方法在目标资源隐藏、身份认证策略、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外部安全信息决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针对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存在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采用简单、有效的轻量级设计思路,通过融合IVI应用服务总线访问控制、总线通信报文过滤、报文数据内容审计和报文传输频率检测等安全机制与设计,实现了IVI系统的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本方法在总线访问权限控制以及数据报文异常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的安全风险。4.针对IVI系统数据在车联网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在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所面临安全威胁目标进行等级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匿名化技术增强传输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并采用基于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算法,实现数据传输过程的攻击威胁抑制。相对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方法在威胁识别和威胁目标抑制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检测偏差控制在2%以内。5.针对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传输中断率高、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车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传输路径切换以及数据传输荷载分配等手段,实现车联网环境下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的优化。与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相比,本方法在传输速率上提高3.58MB/s,且丢包率降低41%,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论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IVI系统存在的复杂多样安全风险,在分析并构建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和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IVI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网络安全体系,对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冯晓鹏[2](2019)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跨境电子商务(简称“跨境电商”)是不同于传统商业贸易,也不同于国内电子商务的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业务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科技性的特征,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与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化对跨境电商领域的规律性、本质性、系统性认识,不断总结实务中出现的新业态、新动向,无论对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具有前沿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跨境电商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界定,并对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按照跨境电商运营与合规两条主线分别对跨境电商所涉物流、税收、资金与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合规、走私风险应对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然后分析了《电子商务法》实施后的跨境电商经营者监管法律制度。最后,综合全文的理论梳理和实务分析,结合笔者参与跨境电商立法及司法实务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未来政策走向和实务发展趋势的基本结论,并对跨境电商政策和立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判。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有不同版本的定义,但各种概念的核心涵摄并无争议,可以概括为分属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电子化通信手段促成交易(交易询价、谈判磋商、缔结合同、履行合同等),并以跨境物流或异地仓储的方式送达商品、提供服务、实现交易的跨境商务活动。广义上的跨境电商可以泛指在跨境交易的任一环节运用到电子商务技术的商业模式。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分类,根据可以分为平台企业、平台内企业和自建平台经营的企业,根据商品流向分为跨境进口和跨境出口,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零售。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电子化、个性化、碎片化、高频次和低货值的特征。近年来,跨境电商在电子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乘着一系列国家重要政策支持和一系列重要事件推动的东风,呈现在迅猛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且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新兴贸易业态驱动了科技创新、创造了就业机会、引领了消费潮流,将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世界跨境电商大会、《世界海关组织跨境电商标准框架》审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通关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红利取得进一步长足发展。我国海关法将通关监管对象分为进出境运输工具、进出境货物和进出境物品,而与跨境电商密切相关的是进出境货物与进出境物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从用途来看,进出境货物具有贸易性质,货物进出境是为了销售;从数量来看,进出境货物数量较大;进出境物品以合理自用数量为限,超出数量限制则会被海关认定为进出境货物;从外汇来看,进出境货物是购进或售出的商品,因此有对应的外汇收入或外汇支出;而进出境物品不属于贸易货物,因此没有对应的外汇收入或外汇支出;从税收来看,进出境货物征税内容包括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进出境物品仅在进境环节征收进口税;从许可来看,国家对部分限制进出境货物进行许可证管理;除了出境携带的文物外,一般进出境的物品不涉及行政许可问题。对于跨境电商涉及的物流通关主要法律问题包括: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物品的区分界定;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的基本通关监管模式;1039市场采购模式;跨境电商的常用进出口模式以及对跨境电商通关政策的探讨解读。税收征管法律关系是货物和物品在进出关境时所涉及的重要法律关系,对于跨境电商而言也不例外。与一般的进出口货物和物品相比较,跨境电商商品的进出口税收征管以一般的进出口环节税款征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为基础依据,但同时因为涉及到电子商务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对跨境电商的特殊管理规定而又有重要区别。与国内电商不同,出口跨境电商需面对各地域法律、经济制度等规则差异以及电商平台、消费者、银行以及境内外支付机构等多个主体间的关系,常面临汇率波动、外汇管制、资金安全等难题。收款结算是否安全合规、流程是否简单顺畅直接关系到出口跨境电商的核心利益。出口跨境电商的收退款方式、不同报关模式的影响、收结汇及人民币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平台的合规风险等不同纬度的问题,均会跨境出口资金流的合规运作。电子商务法通过具体条文规定与《网络安全法》紧密衔接,不仅强调了全体电子商务经营者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时应注意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更特别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出了“保障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安全的防护,一方面是对技术的高要求,如建立信息防火墙等;另一方面是对法律合规风险认识要求的提高,这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对相关法规有充分的理解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于跨境电商经营者而言,不仅要了解境内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同时要注意境外国家或地区对于信息安全保护的特殊要求。对于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合规问题而言,为了克服电商领域假冒、侵权的顽疾,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电商经营者,尤其是平台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中国海关近年来也连续开展了“清风”、“龙腾”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活动。此外,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西方国家和企业“拿捏”中国外贸企业的手段之一。因此,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避免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成为了跨境电商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走私犯罪作为典型的法定犯并不像杀人放火的自然犯一样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忽视由跨境电商和代购引发的新兴走私方式。“奢侈品平台走私案”、“跨境电商伪报贸易方式案”、“‘代购’被判10年案”等案例的出现说明走私风险离跨境电商并不遥远,跨境电商同样可能逃避海关监管,危害国家的税收监管和外贸秩序。跨境电子商务是新型的经济形式和新兴业态,从实质上来讲,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自然应当适用电子商务相关的监管规则;同时因为又涉及到商品的进出口环节,因此也应当遵守国家关于进出口管制方面相关监管要求。跨境电商除了应当遵守电子商务的普遍规定之外,还应当符合进出口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海关、税收、进出境检验检疫、支付结算等管理制度。
黄博[3](2019)在《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中国服装企业依靠OEM及传统贸易模式打开了海外市场。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劳动者工资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逐年提升以及汇率波动等不稳定因素逐渐出现,以往粗放的OEM代工模式已失去了红利期优势,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紧迫性日益突显。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即通过案例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对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对策建议进行研究,并提炼全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相关的查阅汇总,对跨境电商平台、服装OEM企业及其出口转型的核心概念、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并通过“价值链”及“微笑曲线”等经典文献梳理,论证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之必然性以及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对于外贸出口的积极影响。第三章是对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现状的研究,通过对出口转型的现状及阻碍的分析总结论证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必然性;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现状以及成功实践对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第四章通过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对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由此探讨影响因素控制策略。第五章为中国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转型总体目标分析、实施路径的选择、跨境电商平台的选择以及转型不同阶段的策略。第六章是对该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实施出口转型的三个对策建议。第一,制定转型总体目标,选择“OEM-ODM-OBM”的具体路径。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经过ODM的过渡阶段,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营销等能力,选择自主品牌创建的具体方式、是否通过ODM模式过渡,以及是在转型OBM后是否要保留原有OEM业务等具体路径。第二,选择合适企业自身条件的跨境电商平台,加强跨境电商运营的团队建设。在选择跨境电商平台时,企业要特别注意平台对于产品品牌的政策以及平台的运营规则。第三,把握出口转型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转型策略。企业的转型过程具有独特性,即不同企业的自身资源、能力水平、所处发展阶段、所在市场竞争环境等存在差异,其制定的转型目标与实施策略则大相径庭。服装OEM企业应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降低威胁,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现状及发展目标的转型策略。
王新阳[4](2018)在《面向语义描述与数据查询的大数据组织方法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促使数据不仅在体量上急剧膨胀,数据的种类和格式也在快速增加。各种数据由于在模式以及操作方式上的不同而形成众多独立的数据种群,不同类型的数据无法统一查询和处理,阻碍了数据之间的互通。这不仅使得各种数据的统一高效使用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也为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使用传统的方式存储和操作这些异构数据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应用需求,例如No SQL等大数据模型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数据结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与传统数据进行融合的最主要障碍。目前关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模型进行模式集成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且大数据的语义描述等问题也尚缺少全面的研究。因此,需要一种统一、高效且足够灵活的方式来描述各类异构数据,且能够表达数据内部以及异构数据之间的语义,实现数据内在价值的挖掘和潜在知识的发现。本文在充分比较、分析各种异构数据集成公共模型的基础上,吸纳了相关主要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一种面向概念与关系的公共数据模型GDM(即格数据模型,Grid Data Model)。GDM模型在关系、段、节等定义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新的数据模式定义和结构组织的方式,能够统一描述各种数据结构和语义关系。文中同时给出了GDM模型的形式化标准定义。为了深入说明GDM模型的语义描述和逻辑推理能力,本文在GDM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描述了GDM模型的语义推理和领域知识演化原理,并以()描述逻辑为例,描述了如何通过GDM语法子集建立与描述逻辑的映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GDM模型构建基于描述逻辑的本体知识库,并对GDM模型的相关推理问题进行了理论证明。本文接着研究了数据集成过程中数据结构异构的问题。为了实现各种传统数据模型与大数据模型的集成,本文利用GDM模型基于关系的数据结构描述机制,从形式化理论角度研究了各种数据模型向GDM进行模式转换的原理,包括结构化的关系模型、半结构化的XML和多种非结构化的No SQL数据数据模型。同时还研究了GDM模型能够同时描述有模式数据和无模式数据的混合模式特性以及进行动态修改数据的能力。本文然后基于虚模式定义了GDM模型代数以及查询语言GDM SQL的语法,并阐述了GDM数据查询过程和查询优化基本原则。以上GDM模型数据管理方案提供了格数据查询和操作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基于GDM模型的异构数据集成的必要前提。基于以上模型定义、相关理论和查询操作语言,本文研究了分布式环境下异构数据集成过程中的查询、处理和优化等若干方面,解决了查询变量关联、查询分解与查询计划生成、查询处理过程的并行调度等相关问题。同时,为了降低异构数据查询处理的时间成本,本文还提出了几种基于最小调度连通图的查询优化方案,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各种优化策略的性能,验证了查询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说明GDM模型的优秀特性和数据集成时的效率优势,本文还从各方面比较了GDM及几种基本数据模型的相关特性,并重点与OWL模型进行了深入对比。同时,还基于本文提出的效率评估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各模型进行数据创建、修改、删除等操作时的时间与空间效率。结果表明,GDM在数据集成时其时间和空间效率相对于所比较模型总体来讲是最优的,非常适合异构数据集成。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GDM模型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框架和实施过程,展示了系统的运行情况,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相关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显示了GDM模型能够比较出色地胜任分布式异构环境下的数据集成和知识发现。
曹琛[5](2017)在《G公司B产品线微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微信,作为中国最流行的、发展最快的移动社交工具,保有了巨大数量的用户。在其基于朋友社交的强关系模式下,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使B2B企业通过该平台开展整合营销、内容营销、精准营销成为了可能。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内容营销、微信等概念和营销特点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其与B2B企业进行内容营销的契合点。G公司B产品线作为典型的B2B企业,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将有价值的信息精准地发送到客户处。G公司B产品线原有的销售模式是以大型旋转设备制造商OEM配套为主的方式,但是随着全球油价从2014年开始经历了断崖式下跌、国内电力需求不足的情况下,B产品线面临着营销战略从OEM向最终用户转型的要求。而G公司本身又对B产品线的销售成本和利润率有着严格的控制,如何解决销售资源少与最终用户覆盖率不足的矛盾是困扰产品线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B产品线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目前的营销策略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使用微信企业平台可以以较少的成本进行营销自动化、服务自动化,以实现扩大最终用户覆盖率、加强客户沟通、传递产品和服务价值、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达到销售利润的增长目标。最后,根据微信的功能,对B产品线企业微信平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帮助企业顺利实现战略转型。本文对于G公司类似的B2B企业开展内容营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魏绒绒[6](2017)在《基于OEM板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截止到2015年,北斗产值已经达到了2000亿[1]。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迅速发展,众多学者都投身于测量型GNSS接收机的研制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接收机的功能愈加完善。由于技术及现实条件的约束,实时精密定位主要基于PC端进行事后解算的技术模式,并未在接收机上真正应用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设计并研制出一款测量型GNSS接收机原理样机,该原理样机能够实现常规测量型GNSS接收机的基本功能,基于该样机搭建了Nginx轻量级服务器,设计了基于Web的远程人机交互网页;另外,该原理样机为研究人员的算法程序测试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平台,研究人员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将程序移植到接收机内部。依托于iGMAS分析中心提供的实时产品,本文基于该测量型GNSS原理样机平台实现了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SPP)和实时精密单点定位(Real Tim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RTPPP)功能,证明了自主设计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的稳定性、实用性与可靠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设计与实现测量型GNSS接收机原理样机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从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了目标接收机的系统设计方案,并对其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最终确定以Trimble BD970 OEM板与Raspberry Pi微型计算机主板为基础,完成接收机硬件及软件功能的实现。2.根据测量型GNSS接收机原理样机的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接收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电源、内部数据传输接口、前面板、USB接口、CAN接口、RS232标准的DB9接口、PPS接口以及Event接口等。其中考虑到Trimble BD970 OEM板与Raspberry Pi微型计算机主板的功耗,以及接收机实际使用时候的环境,对电源及接口部分做了重点设计。3.基于测量型GNSS接收机原理样机的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了相应的接收机基础软件,包括LCD显示程序、按键处理程序等,并在接收机端搭建了一个小型服务器,根据所设计的基于Web的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实现接收机基本状态信息的获取、基本参数的设置、定位结果的显示和下载以及在地图中显示当前位置等功能。此外,介绍了接收机的实时数据流BINEX数据结构,并根据其编码规则实现了实时BINEX数据流解码,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了数据支持。4.使测量型GNSS接收机原理样机连续运行24小时对其各个硬件模块进行了测试,检测结果证明自制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实现设计要求,各部分均正常工作。为保证接收机的定位性能,使用RTKlib和TEQC软件分析了接收机的数据质量,并使用零基线实验对接收机的内部噪声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证明,接收机数据质量能满足高精度接收机要求。其次将标准单点定位程序移植到接收机上,实现了接收机的基本定位功能;最后依托于信息工程大学iGMAS分析中心产生的实时轨道、实时钟差等产品,将精密单点定位程序移植到接收机上,实现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功能,其精度可达分米级。
宓洁[7](2013)在《从OEM到OBM,自有品牌的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探讨 ——以麦包包公司的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2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外贸加工型OEM企业,它们是世界顶级品牌的加工地,它们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制造,虽然它们从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很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始终处于产业链附加值低端环节。究其根本,在于缺少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经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OEM企业面临建立自主品牌的全新挑战,而专业、快速、成本低且有效的自主品牌营销策略,作为目前国内出口外贸型OEM转型为自主品牌OBM的最大软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各种尝试和反复试验进行探索。随着二十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运用,网络整合营销E—IMC已成为一种时尚且有效的、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网络营销模式。因此,如果能为出口外贸型企业的转型寻找一个网络和营销的结合点,将各种营销策略和传播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聚合起来,利用Web2.0时代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聚合平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4C+41特点”以及“买卖双方互动”等特性,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实体营销4p原则的新型AISAS网络整合营销模式,使企业的品牌效益和消费者价值同时实现最大化,具有高度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麦包包皮具有限公司从OEM到OBM的产业升级、STP营销战略及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的分析,运用价值链产业升级理论、格里芬商品链二分法、整合营销理论、Web2.0时代AISAS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SWOT分析等理论方法,研究了OEM麦包包公司的产业升级和升级后的营销模式。同时,以提高网络营销业绩、降低营销成本和提高商家和客户的网络互动效果及客户满意度为目的,作者探索了麦包包公司在实际网络营销中,如何依照AISAS的新型消费者行为特点来整合网络营销资源和传播路径,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案。
鄢显俊[8](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吴聘奇[9](2008)在《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文中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IC产业是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高风险行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子、娱乐、军工等方面。由于IC技术处于现代科技的核心地位,因此IC产业的发展程度常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为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IC产业的发展。台湾的IC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猛,现已成为世界重要的IC产业基地。其集成电路代工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都居世界之首,IC设计领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尤以代工领域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让人刮目相看。况且,在台湾IC产业的快速成长过程中,创造了逆向发展、垂直分工、科技赶超、政策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IC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总结台湾IC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对了解世界IC产业的发展脉络和台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台湾的IC产业,有利于深化认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总结出IC产业的最佳发展模式。大力发展IC产业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转移IC产业的热点地区,IC产业发展迅猛,特别在晶圆代工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IC设计领域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深入探索台湾IC产业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我国IC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实践价值。本文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对象及其特性作出解释,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架构,归纳出几个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在第二章中,本研究在吸收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学习曲线理论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当今IC产业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对IC产业进行研究的不转型模式和以威盛为代表的Fabless专业模式。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第六章即在空间尺度上对台湾的IC产业发展做出研究,分析了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态势。以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为起点,以台湾IC产业的全球扩散为指向,重点讨论了台湾IC产业的大陆布局和扩散动因。台湾IC产业的岛内布局呈现出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核心的源头集聚,而在全球扩散中则呈现明显的中国大陆布局指向。在经济位势、市场位势、技术位势的三大位势选择下,台湾IC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特殊性,即IC制造企业的布局扩张带有极其慎重的战略决策意识,对所在区位的投资环境要求也格外严格,不仅考虑到生产所需的材料来源、环境要求、智力环境等因素,还受到其产业链上下游其它企业布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跟随性。与传统的电子制造业相比,IC制造业在布局定位之后二次转移的可能性大为减少,具有极强的区位根植性。随后表明,当局政策成为台湾IC产业对外扩散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发现了台湾IC企业规避政策障碍所进行的间接扩散规律。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七章对台湾IC产业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在分析中国大陆IC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在于高低阶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就中国IC产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进行分析,指出台湾与大陆的IC企业均面临着海外企业的竞争威胁,以及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与探索问题,并根据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对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的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再次的归纳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彭亮[10](2007)在《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欧洲工业革命后西方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轨迹为研究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纵向和横向地比较了中西方设计在教育模式和设计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的差异,针对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严重滞后于家具制造产业发展这一难题,提出了构建“中国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例,填补了国内在设计教育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的空白。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以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地论证了通过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我国家具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方法和策略。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家具产业背景、设计教育背景、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作了简要和整体的阐述,初步提出研究方法和框架,并对国际与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重点对150年来西方家具设计教育的历史、着名设计大学家具设计专业的个案、设计教育与家具企业的互动机制经典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三章主要围绕中国大陆家具设计教育的历史、中国台湾地区的家具设计教育的历史、中国香港地区设计教育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四章通过从8个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找出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教育的长处,弥补我国设计教育的不足。第五章主要是通过对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重点对中西方当代高等设计教育的4种类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大学、理工大学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3个学历层次培养入手,力求对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归纳、解剖和梳理,从而为中国家具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方面提供借鉴的范例和思路。第六章围绕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在学习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育模式与课程改革实践作为个案进行剖析。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从对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再认识、建立高等设计教育与家具制造产业的互动机制、探索现代中国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初步提出构建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实地考察学习与网络文献检索相结合、区域研究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力求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当代中国家具设计教育的发展道路,探索一种能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家具设计教育模式,为未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照的实践范例。
二、基于OEM的网站用户访问历史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EM的网站用户访问历史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汽车安全体系研究 |
1.2.2 车载总线网络安全研究 |
1.2.3 车联网隐私保护研究 |
1.2.4 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IVI 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2.1 IVI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
2.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3 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1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方法 |
2.3.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 |
3.1 引言 |
3.2 零信任安全 |
3.3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 |
3.3.1 外部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3.3.2 IVI应用资源安全等级分析 |
3.3.3 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 |
3.3.4 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 |
3.4 实验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 |
4.1 引言 |
4.2 安全代理技术 |
4.3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
4.3.1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4.3.2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
4.4 实验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匿名化技术 |
5.3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3.1 安全威胁目标等级识别 |
5.3.2 数据匿名化分析 |
5.3.3 基于私密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威胁抑制 |
5.4 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1 引言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3.1 车联网无线通信传输机制 |
6.3.2 传输特征综合评价分析 |
6.3.3 无线通信传输机制优化 |
6.4 实验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现状综述及反思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规范分析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揭示与实践进路 |
第一节 跨境电子商务语义分析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类型涵摄 |
一、三类企业形态 |
二、双向货物流向 |
三、两种交易性质 |
第三节 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与演进趋势 |
第四节 中国跨境电商近年来的实践机遇 |
一、“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发展环境 |
二、首届世界海关跨境电商大会释放的发展红利 |
三、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发展机遇 |
第二章 跨境电商物流通关法律与政策体系解构 |
第一节 进出口货物与进出境物品通关法律制度诠释 |
一、“货物”与“物品”的海关法释义 |
二、“货物”与“物品”的通关流程比对 |
三、“关检一体化”的规范解析 |
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新业态解读 |
第二节 跨境电商商品物流通关政策体系述评 |
一、跨境电商商品含义简述 |
二、跨境电商进口海关监管政策述评 |
三、跨境电商出口海关监管政策述评 |
四、市场采购模式的优势与风险述评 |
第三节 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方式基本样态检视 |
一、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选择比较研究 |
二、邮政小包通关政策实践原理提炼 |
三、三类快件通关监管政策扒梳 |
四、困境与出路:美国退出“万国邮联”的影响与对策 |
第四节 跨境电商特殊商品与特殊区域的通关政策解析 |
一、特殊进出口商品监管政策的价值定位 |
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关便利化改革 |
第三章 跨境电商进出口税收征管法律与政策谱系 |
第一节 跨境电商商品关税征收法律制度规范分析 |
一、进出口货物关税法律制度概述 |
二、影响货物关税影响的三重因素 |
三、海关预裁定制度—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文本展开 |
第二节 跨境电商商品进口消费税征收法律与政策探析 |
一、进口消费税计征解析 |
二、进口消费税税率核算 |
第三节 跨境电商商品进出口增值税征收法律与政策简析 |
第四节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演进与评析 |
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监管的政策演进 |
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综合税率的形成与展现 |
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计税方法 |
四、“汇总征税”的制度建构与实践优势 |
五、“代收代缴义务人”的身份与责任 |
第五节 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政策定位与机制设置 |
第四章 跨境出口资金流运作政策规制与风险防范剖析 |
第一节 跨境电商出口收退款方式政策规制分析 |
一、出口跨境电商收款主要方式评介 |
二、不同出口报关模式下跨境收款的政策推演 |
三、出口跨境电商退款资金风险及防范路径 |
第二节 现行政策框架下跨境收款风险研析与规避路径探寻 |
一、出口跨境电商收款结汇风险分析 |
二、跨境收款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政策梳理与研判 |
三、跨境电商平台收款的资金沉淀风险及防范措施 |
第五章 跨境电商信息安全保护法律比较研究与规范指引 |
第一节 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法》与《刑法》的规制比较 |
一、《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分析 |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面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二节 域外制度镜鉴——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 |
一、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文本分析 |
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法律渊源定位 |
三、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与GDPR的异同比较 |
四、跨境电商领域信息安全典型案例评析 |
第三节 跨境电商合法收集用户信息规范指引 |
一、征得用户明示同意 |
二、保障用户信息权利 |
三、建构应急机制 |
四、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
第四节 海关行政监管过程中获取个人信息合法性的法理基础 |
第六章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制度概论 |
一、国内外法律与政策概述 |
二、跨境电商海关执法案例与执法特征 |
三、跨境电商商品侵权特征归纳 |
第二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的理论蕴含 |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法律适用认定阐析 |
二、海关执法对象认定的法律逻辑推演 |
三、行邮渠道海关监管实践的理论提炼 |
第三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规避进路 |
一、跨境电商避免侵权策略——基于《电子商务法》的要求 |
二、跨境电商避免被侵权策略——基于《商标法》的要求 |
第四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特殊法律问题研究——定牌加工(OEM)与平行进口的理论纷争 |
一、对定牌加工(OEM)司法实践的法理回应 |
二、平行进口问题的法律证成 |
第七章 跨境电商走私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走私的司法实践背景 |
一、跨境电商走私类型与特征 |
二、跨境电商企业与平台走私动机审视 |
第二节 刑法走私构成理论之于跨境电商领域的适用 |
一、跨境电商走私犯罪构成要件的规范评析与理论重构 |
二、“化整为零”与“低报价格”的走私手段 |
三、偷逃应缴税额计核的理论争议与解构 |
四、跨境电商走私刑事责任考 |
第三节 跨境电商走私风险检视——从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为切入 |
一、电商平台“化整为零”包税进口走私案 |
二、电商企业伪报贸易方式走私案 |
三、超出“自用、合理数量”的代购走私案 |
第四节 实践视域下的跨境电商走私风险防范指引 |
一、电商经营者风险规避方案 |
二、电商平台经营者风险规避方案 |
三、代购转型建议 |
第八章 跨境电商“母体性”普适规则与跨境零售的特殊规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
一、跨境电商国内监管法律制度框架体系 |
二、跨境电商监管法律制度的域外借鉴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一般监管规定梳理 |
一、市场主体登记要求 |
二、对外贸易和海关登记要求 |
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
四、商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保障要求 |
五、亮照经营及终止公示义务 |
六、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
七、遵守进出口监管规定 |
八、其他义务 |
第三节 《电子商务法》中平台经营者的普适义务与责任 |
一、信息记录与留存义务 |
二、平台竞争的禁止性规定 |
三、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
四、平台审核和安保义务 |
五、平台先行赔付义务 |
六、其他义务 |
第四节 跨境零售进出口经营者的特殊监管要求 |
一、跨境零售进口平台监管制度 |
二、跨境零售进口平台内经营者监管制度 |
三、跨境零售进出口服务商监管制度 |
四、跨境零售进出口商品报关规定 |
五、跨境零售进出口作业场所监管要求 |
结论 |
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研判 |
二、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政策研判 |
三、跨境电商法律与政策完善方向研判 |
四、走向全球:跨境电商国际标准中的中国经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研究方法创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 |
2.1.1 OEM、ODM、OBM及 IBM的概念界定 |
2.1.2 服装行业全球价值链的经典文献 |
2.1.3 服装行业的微笑曲线的相关研究 |
2.2 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相关文献 |
2.2.1 企业出口的相关文献 |
2.2.2 企业转型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3 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相关文献 |
2.3 跨境电商平台的相关文献 |
2.3.1 跨境电商平台概念界定及分类研究 |
2.3.2 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践及评价指标研究 |
2.3.3 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对贸易出口影响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现状分析 |
3.1 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现状 |
3.1.1 中国服装OEM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出口现状 |
3.1.2 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阻碍分析 |
3.1.3 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动因分析 |
3.2 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及其对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影响 |
3.2.1 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现状 |
3.2.2 国内外主要跨境电商平台的对比 |
3.2.3 跨境电商平台对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积极影响 |
3.3 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实践 |
3.4 小结 |
第四章 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的SWOT策略分析及典型案例 |
4.1 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企业内部因素 |
4.1.2 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成熟度 |
4.1.3 跨境电商平台约束条件 |
4.1.4 市场宏观环境影响 |
4.2 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SW分析 |
4.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4.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4.3 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OT分析 |
4.3.1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
4.3.2 威胁(Threats)分析 |
4.4 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转型的SWOT策略分析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B企业基本概况 |
4.5.2 B企业的转型过程 |
4.5.3 出口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服装OEM企业基于跨境平台出口转型的实施策略 |
5.1 转型策略的总体目标 |
5.2 转型路径的选择 |
5.3 跨境电商平台的选择 |
5.4 不同转型阶段的实施策略分析 |
5.4.1 启动期的策略及实施方法 |
5.4.2 推广期的策略及实施方法 |
5.4.3 品牌建设期的策略及实施方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出口转型对策建议 |
6.2.1 制定转型总体目标,选择“OEM-ODM-OBM”的具体路径 |
6.2.2 选择合适的跨境电商平台,加强跨境电商运营的团队建设 |
6.2.3 把握出口转型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转型策略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面向语义描述与数据查询的大数据组织方法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异构数据集成技术与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面向异构数据集成的统一建模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公共数据模型的逻辑推理与知识发现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1.2.4 以NoSQL为主的大数据模型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各章主要内容 |
第二章 GDM公共数据模型 |
2.1 异构数据集成问题描述 |
2.2 主要公共数据模型介绍 |
2.2.1 面向结构的数据模型 |
2.2.2 面向语义的数据模型 |
2.3 基于关系和概念的格数据模型(GDM) |
2.3.1 格数据关系 |
2.3.2 格数据类型 |
2.3.3 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DM模型的数据语义描述和推理 |
3.1 问题描述 |
3.2 GDM模型的语义表达和演化 |
3.3 GDM模型与描述逻辑及知识表示 |
3.3.1 概念映射 |
3.3.2 GDM节与公理映射 |
3.3.3 GDM关系与角色映射 |
3.3.4 GDM个体与事实映射 |
3.4 转化正确性及相关推理问题证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大数据集成的异构数据源模式转换 |
4.1 模式映射简介 |
4.1.1 模式映射方法 |
4.1.2 模式映射过程 |
4.2 关系数据模型的模式转换 |
4.3 以XML为代表的半结构化数据模型的模式转换 |
4.4 NOSQL数据模型的模式转换 |
4.5 混合模式及动态数据集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DM模型数据管理 |
5.1 GDM数据管理的图论基础 |
5.2 GDM模型代数运算 |
5.2.1 模式代数 |
5.2.2 GDM对象代数 |
5.3 GDM数据查询与操作 |
5.3.1 格数据操作模型 |
5.3.2 基于SQL的GDM数据查询与操作 |
5.3.3 GDM数据查询过程与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GDM的异构数据集成的查询、处理与优化 |
6.1 基于中间模式的多层局部自治集成模型 |
6.1.1 集成模型的定义 |
6.1.2 模式的类型与映射 |
6.2 异构数据集成的查询处理机制与过程 |
6.2.1 全局查询语言及查询变量关联 |
6.2.2 查询分解与查询计划生成 |
6.2.3 查询结果处理及并行调度 |
6.3 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基于并行调度的查询优化 |
6.3.1 异构数据集成中的查询处理代价模型 |
6.3.2 预定义查询优化 |
6.3.3 自适应查询优化 |
6.3.4 综合优化策略 |
6.3.5 查询优化策略的评价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DM模型特性分析与集成效率评价 |
7.1 数据模型综合分类与定性比较分析 |
7.1.1 数据模型分类 |
7.1.2 基本特性的定性分析与比较 |
7.2 与OWL的对比与分析 |
7.3 数据集成时间与空间效率的评价分析 |
7.3.1 数据集成的时间与空间效率评估模型 |
7.3.2 初始化参数的一些假设和解释 |
7.3.3 实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8.1 基于GDM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语义操作层次框架 |
8.2 一种综合的多策略相似度衡量方法 |
8.3 基于GDM模型的异构数据集成系统 |
8.3.1 开发环境与相关配置 |
8.3.2 系统架构及实施体系 |
8.3.3 格数据引擎核心功能展示与说明 |
8.3.4 Paragraph Turbo核心功能展示与说明 |
8.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GDM模型中数据以及关系的层次 |
附录B:GDM模型结点类型 |
附录C:GDM SQL语法定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G公司B产品线微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内容营销传播概述 |
2.1.1 .内容营销的定义及内涵 |
2.1.2 .内容营销传播方式 |
2.1.3 .内容营销与B2B企业营销的契合点 |
2.2 .社交(移动)传播概述 |
2.2.1 .移动互联网营销理论 |
2.2.2 .社交媒体营销理论 |
2.3 .微信的营销理论 |
2.3.1 .微信的定义 |
2.3.2 .微信的功能 |
2.3.3 .微信营销策略 |
第3章 G公司B产品线营销环境及现状分析 |
3.1 .B产品线发展历史及特点 |
3.2 .B 产品线营销环境的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B产品线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1 .B 产品的客户 |
3.3.2 .B 产品线的销售模式 |
3.3.3 .B 产品线的供应商 |
3.3.4 .B 产品的竞争者及竞争环境 |
3.3.5 .B 产品线的组织结构 |
3.3.6 .B 产品线波特5 力模型分析 |
3.3.6.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6.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6.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6.4 .替代品威胁 |
3.3.6.5 .同业者的竞争程度 |
3.3.7 .B 产品线SWOT分析 |
3.4 .B产品线营销策略现状及制度 |
3.4.1 .B 产品线STP分析 |
3.4.1.1 .市场细分 |
3.4.1.2 .目标市场 |
3.4.1.3 .市场定位 |
3.4.2 .B 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3.4.3 .问题总结 |
第四章 B产品线利用微信营销策略建议 |
4.1 .B产品线使用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
4.2 .微信的内容来源 |
4.3 .微信数据接口与企业CRM的整合 |
4.4 .利用微信进行客户满意度测量改进建议 |
4.5 .企业内部支持平台的搭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中使用的图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OEM板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概述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 |
2.1 接收机概述 |
2.2 需求分析 |
2.3 系统方案论证 |
2.4 模块论证 |
2.4.1 GNSS OEM板 |
2.4.2 嵌入式处理平台 |
2.5 TRIMBLE BD970 OEM板 |
2.6 RASPBERRY PI单板计算机 |
2.7 接收机整体架构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接收机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总体设计 |
3.2 电源设计 |
3.2.1 电源管理模块 |
3.2.2 降压稳压模块 |
3.2.3 电池模块 |
3.3 数据传输接口设计 |
3.4 前面板设计 |
3.5 其他接口 |
3.6 PCB设计与实现 |
3.6.1 电路设计开发环境 |
3.6.2 PCB布板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收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开发环境配置 |
4.1.1 安装系统 |
4.1.2 系统配置 |
4.1.3 远程登录 |
4.2 软件总体设计 |
4.3 基础软件设计与实现 |
4.3.1 LCD程序功能 |
4.3.2 按键程序功能 |
4.3.3 LCD与按键程序设计 |
4.3.4 Nginx服务器移植 |
4.3.5 网站开发技术 |
4.3.6 人机界面设计 |
4.4 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4.1 BINEX数据编码格式 |
4.4.2 实时数据流解码程序设计 |
4.4.3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程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收机检验与应用试验 |
5.1 接收机硬件质量检测 |
5.2 接收机数据质量分析 |
5.3 接收机内部噪声检验 |
5.4 接收机基本设置 |
5.5 标准单点定位应用 |
5.6 静态测量应用 |
5.7 基于IGMAS的实时应用 |
5.7.1 基本观测方程 |
5.7.2 消电离层组合 |
5.7.3 PPP函数模型 |
5.7.4 PPP滤波模型 |
5.7.5 PPP主要误差源 |
5.7.6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试验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从OEM到OBM,自有品牌的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探讨 ——以麦包包公司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主要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
2.1 OEM,ODM,OBM的概念 |
2.2 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理论综述 |
2.3 格里芬全球商品链二分法理论 |
2.4 4P营销理论和STP营销战略理论 |
2.5 整合网络营销概念和4C+4I理论 |
2.6 Web 2.0时代的AISAS网络消费者行为理论 |
2.7 微笑曲线理论 |
第3章 麦包包公司的产业升级路径和建立自有品牌的意义 |
3.1 麦包包公司的转型和发展历史 |
3.2 麦包包公司建立自有品牌的意义 |
3.2.1 麦包包公司OEM业务模式特点分析 |
3.2.2 麦包包公司产业升级建立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
3.3 价值链产业升级理论对OEM麦包包公司的产业升级指导 |
3.3.1 Porter的宏观价值链产业升级理论 |
3.3.2 Gereffi中微观价值链产业升级理论 |
3.3.3 Kaplinsky和Morris产业升级的四个层次 |
3.3.4 产业升级理论对麦包包公司产业转型的指导作用 |
3.4 麦包包公司产业升级路径分析和特点 |
3.4.1 格里芬全球商品链二分法与比较分析 |
3.4.2 全球价值链(GVC)类型与麦包包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
3.4.3 麦包包公司升级阶段特点分析、对策分析和个性化产业升级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从OEM到OBM,麦包包自有品牌的营销战略分析 |
4.1 OBM麦包包公司电子商务现状及特点分析 |
4.1.1 麦包包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和现状 |
4.1.2 麦包包公司的电子商务模式特点 |
4.2 麦包包公司的包具市场分析 |
4.2.1 国内皮具箱包市场容量分析 |
4.2.2 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 |
4.2.3 麦包包公司从业者竞争分析 |
4.3 麦包包公司STP营销战略分析 |
4.3.1 麦包包公司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
4.3.2 麦包包公司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3.3 麦包包公司多品牌定位(Brand Posi tioning)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从OEM到OBM,麦包包自有品牌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分析 |
5.1 麦包包公司的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 |
5.1.1 麦包包公司网络整合营销架构解析 |
5.1.2 麦包包公司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原则 |
5.2 麦包包公司基于AISAS网络整合式营销传播模式 |
5.3 麦包包公司网络整合营销的传播路径分析 |
5.4 麦包包公司E-IMC营销SWOT分析 |
5.5 麦包包公司E-IMC营销模式的改进建议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课题 |
6.3 麦包包公司模式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
一、何谓Wintel联盟 |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
二、OEM策略 |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
四、"标准战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特性 |
(一) IC产品的基本分类 |
(二) IC产业的主要特性 |
(三) IC产业的环节分解 |
(四) IC产业的下游延伸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架构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 |
(一) 创新点 |
(二) 研究局限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
(一) 产品生命周期 |
(二) 产业生命周期 |
(三) 企业生命周期 |
第二节 学习曲线理论 |
(一) 学习曲线的概念解释 |
(二) 学习曲线的理论发展 |
(三) 学习曲线的实证应用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理论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第四节 IC产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发达国家的研究 |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 |
(三) 中国大陆的研究 |
(四) 研究展望 第三章 世界IC产业的发展规律 |
第一节 发展阶段性 |
(一) 发展简史 |
(二) 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内在周期性 |
(一) 决定因素 |
(二) 周期图谱 |
(三) 近年发展分析 |
(四) 短期发展预测 |
(五) 产业成长空间 |
第三节 未来趋势性 |
(一) 产业整合趋势:大者恒大 |
(二) 企业战略趋势:分合轮替 |
(三) 市场变迁趋势:角色更新 |
(四) 空间迁移趋势:西业东渐 |
第四节 国际案例 |
(一) 美国 |
(二) 日本 |
(三) 韩国 |
(四) 欧洲 第四章 台湾IC产业的成长背景与全球地位 |
第一节 成长背景 |
(一) 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 |
(二)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发展历程 |
(一) 成长阶段 |
(二) 发展特征 |
(三) 主要企业 |
第三节 全球地位 |
(一) 全球市场地位 |
(二) 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
(三) 技术进步态势 第五章 台湾IC产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实证 |
第一节 世界IC产业的发展模式演化 |
(一) System House模式(系统厂商模式) |
(二) IDM模式(整合组件制造商模式) |
(三) Fabless & Foundry模式(晶圆代工厂商模式) |
(四) Fabless/Fab-lite模式(无晶圆厂和晶圆厂轻省化模式) |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的角色嵌入 |
第三节 不同模式选择下的案例实证 |
(一) Foundry成长模式——以台积电为例 |
(二) IDM转型模式——以联电为例 |
(三) Fabless专业模式——以威盛电子为例 |
第四节 未来发展模式预测 第六章 台湾IC产业的空间扩散 |
第一节 岛内布局——源头集聚 |
第二节 全球扩散——大陆指向 |
(一) 全球地域迁移 |
(二) 大陆扩散指向 |
(三) 大陆布局现状 |
第三节 空间扩散的机制和布局选择 |
(一) 经济位势 |
(二) 市场位势 |
(三) 技术位势 |
(四) 地方根植性 |
第四节 当局政策影响:扩散中的冲突 |
(一) 对大陆经贸投资政策的历史变迁 |
(二) 政策障碍所造成的损失 |
(三) 台资IC企业的应对选择 第七章 对大陆IC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大陆的IC产业发展 |
(一) 发展现状 |
(二) 忧患分析 |
(三) 世界影响 |
第二节 台湾IC产业对大陆的影响 |
第三节 选择与启示 |
(一) ODM与OBM的矛盾 |
(二) DMS与EMS的选择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10)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论文研究选题的缘起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背景及其影响 |
1.1.4 中国家具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1.5 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框架 |
1.4 国际与国内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1 国际与国内对艺术设计史论的研究现状 |
1.4.2 国际与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题的概念及其形成 |
1.5.1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预期研究成果 2 对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剖析 |
2.1 现代家具与设计教育模式的概念 |
2.1.1 现代家具的概念 |
2.1.2 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类型 |
2.2 西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
2.2.1 欧洲工业革命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
2.2.2 欧洲工业革命后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
2.2.3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
2.2.4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
2.3 现代设计教育的先行者 |
2.4.1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西方设计教育从孕育到起步 |
2.3.2 建筑师和设计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先行者 |
2.3.3 商行与行会在早期设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
2.3.4 英国早期设计教育的办学宗旨的模糊与盲目 |
2.3.5 艺术与技术的矛盾——英国早期设计教育的探索 |
2.3.6 设计教育的初步成型——德意志制造联盟与设计教育 |
2.4 世界着名设计大学的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个案研究 |
2.4.1 从行会培训转变为正规职业技术教育——巴黎布尔学校 |
2.4.2 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德国包豪斯学院 |
2.4.3 北欧设计学派的发源地——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 |
2.4.4 从默默无闻到誉满全球——赫辛基艺术设计大学 |
2.4.5 现代设计教育的新篇章——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
2.4.6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新的里程碑——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
2.4.7 以建筑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模式——米兰理工大学 |
2.4.8 历史悠久的世界顶尖设计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
2.4.9 家具设计本科专业名列英国前茅——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 |
2.4.10 注重装饰艺术的法国设计教育——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
2.4.11 美国一流的设计大学——罗得岛设计学院 3 对中国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反思 |
3.1 从明式家具高峰逐步走向衰落的中国近代家具 |
3.1.1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家具设计教育 |
3.1.2 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国传统家具研究 |
3.1.3 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家具设计分科教育的雏形 |
3.1.4 民国时期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建筑与家具设计教育 |
3.2 建国后的中国家具设计教育 |
3.2.1 建国初期至文革期间的中国家具设计教育 |
3.2.2 北京光华木材厂与新中国第一代家具人 |
3.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家具设计教育 |
3.3 中国台湾地区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 |
3.3.1 在台湾工业社会转型中建立的工业设计教育 |
3.3.2 台湾地区设计教育的基本状况 |
3.3.3 台北科技大学的家具设计专业 |
3.3.4 台湾设计教育体系对大陆设计教育的启示 |
3.3.5 “挑战2008”——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计划与创意家具设计 |
3.4 中国香港地区设计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
3.4.1 多元化与多层次的设计教育体制 |
3.4.2 亚洲地区的领导型设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
3.4.3 香港特区政府设计政策与创建亚洲设计之都的举措 4 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
4.1 设计教育模式的概念 |
4.1.1 从“模型”到“模式”的概念发展 |
4.1.2 “设计教育模式”概念的提出 |
4.1.3 “设计教育模式”概念的界定 |
4.2 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的差异 |
4.2.1 起源于建筑学科的西方家具设计专业教育 |
4.2.2 起源于林业木材学科的中国家具设计专业教育 |
4.3 中西方设计教育模式与设计师领域的差异 |
4.3.1 西方建筑师与家具设计师的紧密合作和设计的宽广领域 |
4.3.2 中国建筑师与家具设计师的分离和设计领域的狭窄 |
4.4 中西方设计师教育背景与教师队伍的差异 |
4.4.1 西方设计师成长的国际化背景,从设计师到教授的教师队伍 |
4.4.2 中国设计师成长的本土化背景,从校门到校园的教师队伍 |
4.5 中西方设计系统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差异 |
4.5.1 西方家具设计与建筑室内设计的整体系统关系 |
4.5.2 中国家具设计与建筑室内设计的分离脱节关系 |
4.6 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设计学派与设计思潮的差异 |
4.6.1 繁荣的设计学派与设计思潮的西方设计教育 |
4.6.2 缺乏设计学派与设计思潮的中国设计教育 |
4.7 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设计师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差异 |
4.7.1 西方家具设计师与家具品牌企业共同成长的双赢机制 |
4.7.2 中国家具设计师与家具企业家的雇佣机制 |
4.8 中西方设计教育在学科类型方面的差异 |
4.8.1 从“术”到“学”,突出“设计创造型”的西方设计教育 |
4.8.2 重“学”轻“术”,偏向“学科理论型”的中国设计教育 5. 中西方家具设计专业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
5.1 西方家具设计专业的多样性、课程模块化与学分制度 |
5.1.1 西方家具设计专业的多样性 |
5.1.2 西方家具设计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
5.1.3 西方家具设计学分制度的创新 |
5.2 中西方家具设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个案研究 |
5.2.1 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家具设计系的课程设置 |
5.2.2 美国创造研究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3 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4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5 芬兰拉合提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6 瑞典LiTH理工大学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7 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8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2.9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家具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
5.3 中西方家具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统计与分析 |
5.3.1 中西方设计大学家具设计课程与学分的基本比较分析 |
5.3.2 中西方设计大学中家具设计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分析 |
5.4 中西方家具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个案研究 |
5.4.1 对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专业课程现状的分析 |
5.4.2 丹麦DIS国际学生家具设计工作坊的课程教学案例 |
5.4.3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舒适坐具”的课程教学案例 |
5.4.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青少年生活方式研究”教学案例 6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6.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个案研究 |
6.1.1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的产业背景 |
6.1.2 错开普通大学办学模式 另辟蹊径探索高职设计教育新路 |
6.2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构建教育与产业的双赢机制 |
6.2.1 加强“政、校、企合作”,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
6.2.2 密切“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
6.2.3 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产业名牌和教育品牌 |
6.3 研究国际先进设计教育模式 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
6.3.1 “取法乎上”学习国际先进设计教育模式 |
6.3.2 “消化吸收”重构家具设计课程体系 |
6.3.3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
6.4 以全面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
6.4.1 整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
6.4.2 答辩、展览、招聘三结合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7 结论 |
7.1 对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再认识 |
7.2 重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 |
7.3 建立设计教育与制造产业的双赢互动合作机制 |
7.4 “大平台基础,多专业方向”,整合设计课程体系 |
7.5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
7.6 教师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蜡烛”到“芯片”的转变 |
7.7 从“学科理论型”到“设计创造型”教育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
四、基于OEM的网站用户访问历史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D]. 张宏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D]. 冯晓鹏. 吉林大学, 2019(02)
- [3]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中国服装OEM企业出口转型策略研究[D]. 黄博. 东南大学, 2019(01)
- [4]面向语义描述与数据查询的大数据组织方法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 王新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2)
- [5]G公司B产品线微信营销策略研究[D]. 曹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6]基于OEM板的测量型GNSS接收机设计与实现[D]. 魏绒绒.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06)
- [7]从OEM到OBM,自有品牌的网络整合式营销模式探讨 ——以麦包包公司的实践为例[D]. 宓洁.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9]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 吴聘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 彭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