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和贝类诱饵生物的营养增强

鱼、虾和贝类诱饵生物的营养增强

一、鱼虾贝苗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祺[1](2020)在《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由于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性、生长周期性、地域差异性、环境依附性、价值波动性等特点导致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难度大。生物资产存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盘点过程复杂,监审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大。如何以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资产存货审计进行系统的概念与理论分析,积极探讨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獐子岛集团频发的“扇贝事件”为研究背景,大规模减值减产频发的生物资产存货为研究对象,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进行分析。獐子岛集团属于水产养殖企业,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生物生产周期长、生物资产存货分布范围广、盘点难、交易对象分散、公司业绩不稳定等特征。獐子岛集团的生物资产存货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庞大,生长遵循生物品种的养成规律,自然风险大,价值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的审计风险高、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进行审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进行研究。理论分析部分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概述,总结分析出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难点,包括风险多样化、监盘难度大、专业知识要求高等。案例分析部分首先对獐子岛集团的历史沿革、经营范围、行业概况、财务情况、存货概况五个方面简单地进行了介绍。其次概述会计师事务所对于獐子岛集团存货审计的过程,具体涉及的内容包括与存货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计价、监盘、会计处理、减值计提、原始记录和会计信息披露七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审计的过程分析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建议,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得出本文的结论。本文研究发现獐子岛集团在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盘点技术、减值处理、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水产养殖行业内具有普遍性,但是也存在特殊性问题。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建议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方面:科学决策苗种计划,控制苗种验收质量,全程监控苗种投放,动态监控存货的生长,降低与生物资产存货相关的控制活动的风险。创新存货盘点技术方面:利用数理公式推算数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控,借助外部的监督提高盘点工作的真实性。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工作方面:完善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方法、审批流程,加强存货减值结果的审核。信息披露方面:獐子岛集团应及时完整地对关键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高重要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与准确度;立法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披露条款避免企业利用制度的漏洞;监管机构应当强化监督责任意识,加大违规披露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本刊编辑部[2](2020)在《农业农村部部署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文中研究表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养殖和市场供应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春季气温开始逐渐升高,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频繁,是水产动物防病促长、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为加强水产养殖管理,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水产养殖稳定和市场供应充足,农业农村部渔业渔

章守宇,周曦杰,王凯,林军,赵静,赵旭,郭禹,刘书荣,程晓鹏[3](2019)在《蓝色增长背景下的海洋生物生态城市化设想与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为解决过度捕捞、污染、不可持续的沿岸渔业方式对栖息地、栖息地生态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产生的不可逆转破坏,以及传统渔业、养殖业转型难、环境污染大、渔业资源衰退、渔民生计受到威胁等严峻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其中以FAO提出的"蓝色增长"与我国提出的"海洋牧场"理念框架最具针对性与代表性。伴随着新趋势与理念的产生,相关技术必须及时提供支撑。然而,围绕"蓝色增长"与"海洋牧场"的环境整体性与技术可行性及其关键支撑技术,尚未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开发。本文通过对学界海洋牧场建设目标、核心工作以及其潜在问题进行梳理,整合目前"蓝色增长"与"海洋牧场"的主流技术,借鉴城市生态学中这一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学科的相关技术与体系,提出海洋生物的生态城市化设想及海洋生物生态城镇化设想的海洋牧场选址与规划、生境营造、生物资源增殖与行为控制以及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并详细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实用性与技术整合的实用性,以期为海洋牧场相关研究者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撑与参考。

杨薇[4](2011)在《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 ——轮虫、桡足类的种群增长》文中认为近年来,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克服苗种生产难关,能够获得相当数量的商品规格鱼苗,但是大批量生产技术还不稳定。本文依据已有的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基础性的调查,研究了此育苗方式下池塘水环境从育苗前的培水到育苗结束过程中的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轮虫、桡足类的种群的增长和生产率、呼吸率的变化规律。为优化石斑鱼池塘育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使得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斑鱼种苗生产成为了可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化因子的变化。石斑鱼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在29.5-34.7℃,水温普遍偏高;盐度变化范围在32-35;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在3.03~13.38mg·L-1,变化幅度很大pH的变化范围在7.48-8.78;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2~0.38mg·L-1;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5~1.00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01~0.003mg·L-1;总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30~1.50mg·L-1;活性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3~0.11mg·L-1;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4~0.52mg·L-1;COD含量变化范围在2.1~3.8mg·L-1。由于采取了相同的育苗技术措施,导致一些重要的水质指标(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活性磷、COD)有着一致性变化趋势。2.轮虫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轮虫种类组成单调,仅两种:褶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其中褶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由于人工控制的结果,轮虫的生物量呈现出早期较高,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轮虫在石斑鱼育苗池塘中具有较快的种群增长,平均世代时间29.445h,平均生产率3.355mg·L-1·d-1,平均日P/B系数1.0153,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1021mg(O2).dm-3·d-1,单只轮虫的平均呼吸率为1.401×10-4mg(02)·d-1。3.桡足类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变化规律。实验池中发现桡足类的种类主要有7种,矮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生物量呈现出前10d逐渐升高,第10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桡足类平均世代时间42.312h,平均生产率4.560mg·L-1·d-1,平均日P/B系数0.7235,在育苗全过程的呼吸率为0.0744mg(02)·dm-3·d-1,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O2)·d-1。

傅秀梅[5](2008)在《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物品性、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海洋环境的脆弱性启示我们:海洋生物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是有限的;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依据科学发展思路,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适度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并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海洋环境。本研究对海洋生物资源及环境特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宏观分析法与微观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以及模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依据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我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适度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和措施。我国海域辽阔,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宝库。海洋生物资源已广泛用作优质食品、药物、生物制品和其他精深加工品的原材料。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等海洋生物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在海洋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许多严重问题。海洋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衰退,近海水体污染,生态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掠夺性、粗放性开发,造成资源过度利用,超出海洋承载力及其环境容量,物质能量循环出现障碍,海洋生态系统失衡;海洋环境污染和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工程,造成生境破坏,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系统退化;人口增长和趋海发展,给沿海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涉海法律法规体系薄弱,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不力,未能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环境。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经济及其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从管理、利用、保护、修复、治理、研究多个层面,利用行政、政策、法律、制度、经济、技术多种手段,构建科学管理系统,进行综合、系统、整体的保护和管理。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利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必须树立海洋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自然资源价值理念、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综合管理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海洋环境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原则、海洋整体效益原则、海陆一体化原则、海洋综合管理原则、海洋功能控制原则和以法治海原则。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参照国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模式,提出我国近海生物资源适度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9条主张和政策建议: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采用捕捞配额许可证制度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立健全涉海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国家基础性服务网络;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运用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学研究并开拓和发现海洋生物新资源;提高全民海洋环境意识。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多种理论,对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性适度开发利用理念、科学管理系统构想和渔业生产全程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结果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海洋经济管理科学决策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具有借鉴作用。

张延青[6](2007)在《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的一部分。本文重点研究蛋白泡沫分离技术、臭氧消毒技术和生物滤池在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并对海水养殖水进行了中试研究。工厂化水产养殖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可控化高效养殖,解决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工厂化养殖体系中由于养殖密度较大,以及投饵等所引起的水质恶化是该体系维持正常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研究和建立高效的水质净化系统并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净化处理是工厂化养殖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其稳产高效的保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的水质特点探讨其高效净化的技术和方法,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泡沫分离、O3消毒灭菌、曝气生物滤池(简称BAF)和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及其影响因素,优化了工艺参数,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得出采用砂滤——BAF——泡沫分离——O3灭菌——活性炭吸附联合处理工艺对该循环系统进行净化处理的可行性,实现了工厂化养殖水循环使用。本文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泡沫分离器去除养殖循环水中的有机物是可行的,泡沫分离器的去除效率受有机物浓度和性质、最佳气液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机物的浓度和性质是影响泡沫分离器去除率的决定因素,在本文确定的最佳气液比、最小表面气体流速、最佳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下,可使泡沫分离器对有机物的去除达到理想的效果。2、经臭氧处理后的海水,其主要的水质指标pH、氧化还原电位(ORP)、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氧(DO)、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细菌总数等可以达到养殖海水循环水质要求,水质状况明显改善。3、生物培养实验表明:采用经臭氧处理的海水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sp.),发现臭氧生成氧化物对其生长具有明显影响。当其浓度低于0.735mg/L时,对小球藻不产生毒害作用;当浓度超过1.036 mg/L时,则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此时观察到大量小球藻死亡。在0.735mg/L和1.036 mg/L之间,稍有毒害作用。通过实验获得了臭氧投加量与小球藻生长量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消除和控制其毒害作用的对策。4、活性炭可以有效吸附臭氧生成氧化物。研究了在进水水质不变的前提下,活性炭吸附柱最佳高度;在进水量为45.6L/h时,炭层高度≥800mm。在该条件下能保证活性炭出水中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浓度在0.1mg/L以下。既能使臭氧处理再循环用水达到较好的消毒目的,又可消除O3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5、实验结果表明水中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ORO)浓度与氧化还原电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通过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来跟踪ORO在处理水中的残存量,从而提供了一个简便可靠的监测ORO的方法,为工厂化养殖系统控制生物生长的不利因素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6、对滤池滤料进行了优选实验,其中陶粒滤料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悬浮滤料次之,竹球最差;实验初期,陶粒滤池与悬浮滤料滤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接近,出水水质都能达到养殖水水质的要求,但是随着实验的进行,陶粒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逐渐超过悬浮滤料;竹球滤池对氨氮和亚硝酸盐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一直未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由于悬浮滤料价格较贵,对氨氮和COD的去除效果也一般,本实验把它舍弃。在本实验条件下,三种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出水COD和NH3-N浓度都随着进水有机负荷和氨氮负荷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所选用滤料的不同,负荷对它们的影响又有所不同;本实验确定的三种滤料滤池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是1h,最佳滤料层高60cm,最佳气水比为3:1,为BAF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蛋白泡沫分离技术和臭氧消毒技术在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中的应用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得到了一定水质下的蛋白泡沫分离器的相关参数;发现并首次定量探讨了臭氧生成氧化物对养殖循环水水质的影响和消除其影响的途径。得到了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处理利用砂滤——BAF——泡沫分离——O3灭菌——活性炭吸附联合处理工艺中各处理单元的控制参数。2、本文在研究臭氧水质净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臭氧及其氧化产物对海水生态系中的微藻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了防治对策。3、提出一种检测有害成分的简便方法,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4、进行了不同滤料在海水中的挂膜研究,探讨了对挂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同时还研究了氨氮负荷、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填料高度、水温、pH以及气水比对3种滤料去除氨氮、COD的影响,为BAF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李大海[7](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周素琴,陈飞,丁理法[8](2006)在《青蛤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青蛤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在借鉴泥蚶生产性育苗技术基础上,重点突破了青蛤亲贝强化培育与人工催产技术,幼虫饵料单胞藻培育技术,青蛤苗种中间培育与清涂除害技术,系统掌握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实现了青蛤苗种的规模化生产。2003~2005年累计培育平均壳高2mm的稚贝74.574亿粒,经中间培育后出池商品仔贝49.842亿粒,中间培育成活率达到66.84%。生产性育苗净利润163.82万元,中间培育总利润776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获利15 089元。

闫喜武[9](2005)在《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文中研究说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现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动物。本研究从 2002 年 5 月至 2005 年 5 月,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与生态学、养殖技术与工艺、病害与敌害生物及品种选育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菲律宾蛤仔的繁殖和生长 菲律宾蛤仔大连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 6.77℃和 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 315.21 和 172.79 ℃.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 1 个月,莆田群体比自然海区提早 5 个月。莆田二龄蛤仔第一次最高产卵量可达 104万粒,大连二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 65 万粒,大连蛤仔卵径 66.13±2.40(n = 40),莆田蛤仔卵径 71.88±3.14(n = 40),二者差异显着(P<0.01)。大连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96.13(±5.83)×76.75(±4.46)μm(n = 40);南方二龄蛤仔 D 形幼虫平均 107.63(±5.55)×82.88(±4.22)μm,二者差异显着(P<0.01)。莆田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9.63×9.79μm, 大连二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 12.20×12.47μm,后者快于前者(P<0.01)。大连蛤仔在水温 25℃以上条件下,浮游期为 10 天左右,附着规格为 179.9×174.4μm,附着至变态需 8~9 天,变态规格 230.0×220.0μm,相同条件下,莆田蛤仔浮游期仅 56 天,附着至变态只需 45 天,变态规格仅为 196.7×190.8μm。 2.环境因子对蛤仔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2.1 pH、氨氮 在 pH 为 7.248.69 之间孵化率较高;pH 在 7.91 时变态率最高;稚贝在 pH7.998.45范围内成活率较高;水温 22±0.2℃ , 盐度 27,pH7.86 条件下,氨氮为 11.83mg/l 时,可对孵化率产生明显影响;氨氮对 D 形幼虫的 96hLC50为 7.74mg/l;对 400600μm 稚贝的 96hLC50为 38.11mg/l。 2.2 饵料和幼虫培育密度 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1:1),幼虫生长和变态与单喂金藻相同,明显优于单独闫喜武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 博士学位论文 ii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密度对幼虫生长有显着影响,但对浮游期存活率影响不显着。随着密度增加,幼虫生长明显变慢。 2.3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浊度光照过强会使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显着降低;浮游期换水量以每天两次,每次 1/2为宜,换水量过小,影响幼虫生长和存活,过大增加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在砂滤水中,幼虫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在非砂滤水中,但浮游期成活率差异不显着。 2.4 附着基无附着基采苗和有砂采苗对幼虫变态率影响差异显着,前者可使稚贝变态率提高20~40%;海砂、矿砂和河砂以及粗砂和细砂之间在影响变态率和变态后生长方面差异均不显着。 2.5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幼体的毒性顺序为:汞>镉>铅>锌>铜>铬。汞对蛤仔 96h的 lD50的浓度为 0.73 mg/l;镉的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85、3.66 mg/l;铅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9.511、4.21 mg/l;锌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79.431、5.43 mg/l;铜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565.98、116.84 mg/l;铬对蛤仔 48h、96h 的 LD50分别为 219.58、148.73 mg/l。估算得到 Hg2+、Cd2+、Pb2+、Zn2+、Cu2+和 Cr6+对菲律宾蛤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0.036、0.183、0.711、0.772、5.842 和 7.436mg/l。2 种重金属联合毒性,汞、镉对蛤仔的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汞、铬和镉、铬表现为拮抗作用。 3.干露、淡水浸泡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同种规格的菲律宾蛤仔耐干露和淡水浸泡能力下降;同种温度下,菲律宾蛤仔耐干露能力随着规格的增大而增大,而淡水浸泡则是随规格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处理完的菲律宾蛤仔的生长试验表明:在开始的 7 天内生长缓慢,远不及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7 天后各种规格的稚贝生长明显加快,达到甚至超过未处理稚贝的生长速度;壳长小于 9.5mm 时,干露处理后,稚贝生长速度大于淡水浸泡处理的,壳长大于 9.5mm 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盐度生长试验表明:盐度 25 时生长速度最快,小于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大于 25 时随着盐度的升高生长速度降低。说明 25是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的最适盐度。 4.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16×10-6 时,卵的孵化受到显着影响,主要表现是孵化时间延迟;而当大蒜汁浓度达到 32×10-6 时,受精卵不能孵化为正常幼虫。大蒜汁浓度在 2~8×

农业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10](2004)在《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一、2020年中国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为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鱼虾贝苗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虾贝苗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1)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特征研究
        1.2.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方法研究
        1.2.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程序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相关概念理解
        2.1.1 生物资产的相关概念
        2.1.2 存货审计的相关概念
    2.2 生物资产的特点
        2.2.1 生物的自然增值性
        2.2.2 生物的生长周期性
        2.2.3 生物的地域差异性
        2.2.4 生物的环境依附性
        2.2.5 生物的价值波动性
    2.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难点
        2.3.1 生物资产存货监盘难度大
        2.3.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专业性强
        2.3.3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风险多样化
    2.4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主要内容
        2.4.1 评审企业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4.2 验证生物资产存货账面余额的真实性
        2.4.3 审查生物资产存货的存在性与完整性
    2.5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的理论基础
        2.5.1 内部控制理论
        2.5.2 存货管理理论
        2.5.3 审计需求理论
        2.5.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第3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
    3.1 獐子岛集团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经营范围
        3.1.3 行业概况
        3.1.4 财务情况
    3.2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现状
        3.2.1 生物资产存货概况
        3.2.2 生物资产存货种类
        3.2.3 生物资产存货经营情况
    3.3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主要流程
        3.3.1 了解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
        3.3.2 实施生物资产存货的监盘程序
        3.3.3 开展生物资产存货的计价测试
        3.3.4 核查生物资产存货的会计处理
        3.3.5 审核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计提
        3.3.6 核实生物资产存货的原始记录
        3.3.7 评估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第4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分析
    4.1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发现的问题
        4.1.1 生物资产存货内部控制不完善
        4.1.2 生物资产存货盘点技术不优化
        4.1.3 生物资产存货减值计提不合理
        4.1.4 生物资产存货信息披露不充分
    4.2 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集团改制公司治理混乱
        4.2.2 水产养殖经营风险复杂
        4.2.3 权力约束机制的缺失
        4.2.4 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4.2.5 监管机构干预力度不够
第5章 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问题的改进建议
    5.1 加强生物资产存货的内部控制
        5.1.1 苗种计划科学决策
        5.1.2 苗种验收控制质量
        5.1.3 苗种投放全程监控
        5.1.4 存货生长动态监测
    5.2 优化生物资产存货的盘点技术
        5.2.1 利用数理公式推算数量
        5.2.2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控
        5.2.3 利用外部监管加强独立
    5.3 完善生物资产存货的减值工作
        5.3.1 完善存货的减值方法
        5.3.2 完善存货减值审批流程
        5.3.3 完善存货减值结果的审核
    5.4 强化生物资产存货的信息披露
        5.4.1 细化信息披露内容
        5.4.2 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5.5 加强生物资产存货信息披露的监管
        5.5.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5.5.2 强化监督责任意识
        5.5.3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农业农村部部署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种苗生产
    (一)做好亲本培育
        1. 鱼类亲本培育。
        2. 虾蟹亲本培育。
        3. 贝类亲本培育。
    (二)做好苗种繁殖
        1. 鱼苗繁殖。
        2. 虾蟹苗繁殖。
        3. 贝苗繁殖。
    (三)做好苗种、鱼种培育
        1. 及时规划苗种生产计划。
        2. 精心培育。
        3. 严格防控疫病发生。
二、养殖生产
    (一)做好水质调控
        1. 及时调水。
        2. 及时增氧。
        3. 及时施肥。
    (二)做好种苗放养
        1. 适时放种。
        2. 选择良种。
        3. 控制密度。
    (三)做好饲料投喂
        1. 正常情况。
        2. 应急情况。
三、水生动物疫病防控
    (一)不同生产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
        1. 育苗期间措施。
        2. 养殖期间措施。
    (二)科学合理用药
    (三)加强重要种类疫病防控
        1. 鱼类。
        2. 虾蟹类。
四、投入品及养殖成品运输
    (一)做好苗种运输
    (二)做好商品鱼运输
        1. 器械消毒。
        2. 运输管理。
    (三)做好饲料等渔需物资运输

(4)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 ——轮虫、桡足类的种群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产养殖人工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2 生物饵料在人工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石斑鱼育苗水体轮虫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石斑鱼育苗水体桡足类的种群增长、生产率与呼吸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海洋生物资源环境特性分析
    2.1 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物品性
    2.2 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3 海洋环境的脆弱性
3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理论依托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系统动力学理论
    3.3 生态系统理论
    3.4 生态经济学理论
    3.5 循环经济理论
4 国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运行模式分析
    4.1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渔业资源为例
    4.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以渔业资源为例
    4.3 国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管理与保护发展趋势分析
    4.4 美、加、澳三国的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运行模式分析
5 中国近海环境与生物资源配置及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5.1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及栖息环境状况
        5.1.1 中国海域环境
        5.1.2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特点
    5.2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利用状况
        5.2.1 海洋捕捞业
        5.2.2 海水养殖业
        5.2.3 水产品加工业
    5.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问题与原因分析
        5.3.1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问题
        5.3.2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6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与实证分析
    6.1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规划与技术路线
    6.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指导思想与原则
    6.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性开发利用政策措施
        6.3.1 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6.3.2 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6.3.3 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6.3.4 建立健全涉海法律、法规体系
        6.3.5 建设国家基础性服务网络
        6.3.6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
        6.3.7 运用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6.3.8 海洋生物资源学研究与海洋生物新资源开拓
        6.3.9 提高全民海洋环境意识
    6.4 中国近海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性开发利用实证分析
        6.4.1 山东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例
        6.4.2 中国滨海湿地红树林资源管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例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课题来源
    0.2 课题研究背景介绍
    0.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 绪论
    1.1 过滤
    1.2 生物处理系统
        1.2.1 BAF 的构造
        1.2.2 BAF 的净水原理
        1.2.3 BAF 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4 BAF 滤料的研究发展
    1.3 蛋白泡沫分离系统
        1.3.1 表面粘度
        1.3.2 溶液粘度
        1.3.3 表面张力修复作用
        1.3.4 气体通过液膜的扩张
        1.3.5 表面电荷的影响
        1.3.6 其它影响因素
    1.4 臭氧灭菌系统
        1.4.1 臭氧的发现及其性质的研究
        1.4.2 臭氧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1.4.3 臭氧对生物的杀灭作用及其消毒机理
        1.4.4 几种消毒方法的对比
        1.4.5 臭氧消毒的毒性问题及去除毒性的方法
        1.4.6 臭氧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蛋白泡沫分离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1 实验用水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1.4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蛋白泡沫分离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与气液比的关系
        2.2.2 蛋白泡沫分离器的最大去除率与有机物浓度的关系
        2.2.3 蛋白泡沫分离器最大去除率对应的最佳高度与有机物浓度及曝气量的关系
        2.2.4 蛋白泡沫分离器的泡沫流量与曝气量的关系
        2.2.5 有机物去除率与水的停留时间的关系
        2.2.6 曝气量与泡沫层高度的关系
    2.3 实验小结
        2.3.1 蛋白泡沫分离器去除率的决定因素
        2.3.2 蛋白泡沫分离器去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3 臭氧对养殖海水水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3.1 臭氧在海水中的分解
        3.1.1 比色法测定海水中臭氧浓度
        3.1.2 臭氧在海水中的分解
    3.2 臭氧对海水水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3.2.1 臭氧对海水中COD 的去除
        3.2.2 臭氧对海水中溶解氧(DO)含量的影响
        3.2.3 臭氧对海水中二氮(NH_4-N,NO_2~--N)含量的影响
        3.2.4 臭氧对扇贝养殖废水中细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臭氧处理海水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测试指标
    4.2 实验结果
        4.2.1 小球藻(Chlorella sp.)的生长曲线
        4.2.2 小球藻培养液中二氮(NH3-N、NO_2~--N)的变化
    4.3 讨论
    4.4 实验小结
    4.5 实验结果在培养微藻中的实际应用
5 活性炭吸附的静态实验
    5.1 活性炭性质
    5.2 活性炭吸附过程
    5.3 活性炭吸附容量实验
        5.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活性炭吸附动力学实验
        5.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活性炭去除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的研究
    6.1 活性炭吸附接触塔的工作原理
    6.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6.2.1 实验原水
        6.2.2 实验装置
    6.3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不同炭层高度对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去除的影响
        6.4.2 臭氧加入量对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去除的影响
        6.4.3 滤速对残余臭氧生成氧化物去除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BAF 处理扇贝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的目的
    7.2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7.2.1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案
    7.3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7.3.1 实验装置
        7.3.2 实验方法
    7.4 BAF 的启动
        7.4.1 滤池挂膜预备实验中氨氮去除曲线
        7.4.2 3 种滤料的处理效能
    7.5 运行方式对滤池去除效果的影响
        7.5.1 污染物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7.5.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7.5.3 填料高度的影响
        7.5.4 水温对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7.5.5 pH 对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
        7.5.6 气水比的影响
8 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8.1 中试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8.1.1 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案
        8.1.2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8.2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8.3 运行工况
    8.4 运行结果及分析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录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7)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1.1 产量和产值
        1.1.2 养殖面积
        1.1.3 养殖单产
        1.1.4 主要品种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1.3.1 产量高,品种全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2.1 对虾养殖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2.2 扇贝养殖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2.3 海带养殖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2.4 海水鱼类养殖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2.5.1 发展的波动性
        2.5.2 波动的周期性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3.2 养殖容量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4.1.1 对虾
        4.1.2 扇贝
        4.1.3 海带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5.2.1 技术外生性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6.1.1 政策的演变
        6.1.2 主要管理手段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6.2.3 产业化政策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附表参考文献
致谢

(9)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1.1 繁殖
        1.1.1.1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1.1.1.2 繁殖周期和性比
        1.1.2 生长发育
        1.1.3 食性和饵料
    第二节 养殖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养殖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与应用
        1.4.1 选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1.4.2 常用的选择方法
        1.4.3 选择育种的基本概念及遗传参数的估计
        1.4.3.1 基本概念
        1.4.3.2 选择极限理论
        1.4.3.3 歧化选择中的反应不对称性
        1.4.4 遗传力估计
        1.4.4.1 广义遗传力
        1.4.4.2 狭义遗传力
        1.4.4.3 现实遗传力
        1.4.4.4 影响遗传力估计的因素
        1.4.5 海洋贝类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杂交和杂种优势
        1.5.1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假说
        1.5.1.1 杂交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
        1.5.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1.5.2 海洋贝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第六节 菲律宾蛤仔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二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的研究
    第一节 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组织学的研究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材料
        2.1.2.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群体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2.1 引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受精细胞学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发育
        2.4.1 卵径大小
        2.4.2 D 形幼虫大小及幼虫生长
        2.4.2.1 D 形幼虫大小
        2.4.2.2 幼虫生长
        2.4.3 附着和变态
        2.4.4 蛤仔生长过程中壳型的变化
        2.4.5.壳长与体重的关系
第三章 养殖生态学
    第一节 pH、氨氮对菲律宾蛤仔幼体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材料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幼虫密度、饵料种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第三节 光照、换水量和海水过滤与否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3.1 引言
        3.3.2 材料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第四节 附着基和采苗方法对菲律宾蛤仔变态的影响
        3.4.1 引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五节 重金属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急性毒性实验
        3.5.1 引言
        3.5.2 材料和方法
        3.5.3 结果
        3.5.4 讨论
        3.5.5 结论
    第六节 干露、淡水浸泡和盐度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
        3.6.1 引言
        3.6.2 材料与方法
        3.6.3 结果
        3.6.4 讨论
    第七节 大蒜对菲律宾蛤仔卵孵化、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3.7.1 引言
        3.7.2 材料和方法
        3.7.3 结果
        3.7.4 讨论
第四章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与工艺
    第一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人工促熟及提早繁育技术
        4.1.1 引言
        4.1.2 材料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室内健康苗种规模培育技术
        4.2.1 引言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第三节 菲律宾蛤仔土池中间育成技术
        4.3.1 引言
        4.3.2 材料和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第四节 菲律宾蛤仔温室越冬技术及几种中间育成方法比较
        4.4.1 引言
        4.4.2 材料和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黄海北部菲律宾蛤仔海区高效清洁养成技术
        4.5.1 引言
        4.5.2 项目区的自然环境
        4.5.3 滩涂改造和清洁生产
        4.5.4 苗种来源
        4.5.5 放苗时间、方法、密度、规格及区域
        4.5.6 养成期间生长速率
        4.5.7 潮下带养殖
        4.5.8 敌害
        4.5.9 收获
    第六节 北方海区菲律宾蛤仔三段法养殖操作规程
        4.6.1 室内全人工育苗
        4.6.2 稚贝越冬
        4.6.3 中间育成
        4.6.4 海区养成
        4.6.5 收获
        4.6.6 敌害及防治
第五章 菲律宾蛤仔的病害及敌害生物
    第一节 病害
        5.1.1 病毒性疾病
        5.1.2 细菌性疾病
        5.1.3 真菌性疾病
        5.1.4 寄生虫
    第二节 不同生长阶段的敌害生物
        5.2.1 幼体培育阶段
        5.2.2 稚贝室内培育阶段
第六章 选择实验和遗传参数估计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七章 群体杂交和家系建立
    第一节 莆田群体和大连群体杂交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7.1.1 引言
        7.1.2 材料和方法
        7.1.3 结果
        7.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不同家系生物学比较
        7.2.1 引言
        7.2.2 材料和方法
        7.2.3 结果
        7.2.4 讨论
第八章 菲律宾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家系的纯化和定向选育
    第一节 大连群体不同壳色和壳面花纹菲律宾蛤仔家系建立和子一代生物学比较
        8.1.1 引言
        8.1.2 材料和方法
        8.1.3 结果
        8.1.4 讨论
     第二节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的建立和生长发育比较
        8.2.1 引言
        8.2.2 材料和方法
        8.2.3 结果
        8.2.4 讨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和专利
致谢

四、鱼虾贝苗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獐子岛集团生物资产存货审计案例研究[D]. 刘嘉祺.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2]农业农村部部署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工作[J]. 本刊编辑部. 乡村科技, 2020(05)
  • [3]蓝色增长背景下的海洋生物生态城市化设想与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章守宇,周曦杰,王凯,林军,赵静,赵旭,郭禹,刘书荣,程晓鹏. 水产学报, 2019(01)
  • [4]石斑鱼池塘育苗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Ⅱ) ——轮虫、桡足类的种群增长[D]. 杨薇. 海南大学, 2011(12)
  • [5]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傅秀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6]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D]. 张延青.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2)
  • [7]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8]青蛤生产性育苗及中间培育技术研究[J]. 周素琴,陈飞,丁理法. 齐鲁渔业, 2006(11)
  • [9]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 闫喜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04)
  • [10]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农业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标签:;  ;  ;  ;  ;  

鱼、虾和贝类诱饵生物的营养增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