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曹怀生,朱炜,马叶伟[1](2021)在《浅谈变频器在工业领域的冗余应用方案》文中研究说明变频器在当前工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由于通过变频器驱动既能实时调速又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因此变频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上,因变频器故障导致生产装置停车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导致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因此,加强变频器原理及冗余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变频器原理,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多个冗余应用方案以供参考。

肖奇[2](2021)在《架桥机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架桥机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工作效率及质量受到重点关注。文章以架桥机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为切入点,分析如何高效、高质量地进行安装调试工作,从而提高架桥机整体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探讨了在架桥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如何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影响实际操作时的工作效率。

侯波[3](2021)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变速风电机组及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Distribution Generation,DG)系统“风能转换和电能变换”的关键接口,变速风电机组和逆变器是DG系统的两个核心装置。然而,在复杂运行环境下变速风电机组的强非线性和参数不确定性、逆变器滤波参数的不确定性、本地负载的非线性、不平衡性以及本地负载随系统工况的变化而变化等实际工程因素的存在,使得以PI为代表的线性控制方法难以满足现代DG系统对这两个核心装置高性能的控制要求。先进控制方法是解决线性控制方法不足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以变速风电机组、单相和三相逆变器(并网运行时简称为网侧逆变器,离网运行时简称为负载侧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依据它们在DG系统应用中的不同控制模式,以滑模控制、预测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控制理论为基础,进行了相关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滑模抖振导致机组控制转矩发生高频振荡的问题,进行了传统等速趋近律的分析,指出了其趋近速度和滑模抖振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一种改进等速趋近律,在加快趋近速度的同时降低了滑模抖振水平。给出了基于改进等速趋近律的变速风电机组滑模控制器设计过程。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气动转矩观测器,实现了气动转矩的软测量。利用气动转矩前馈补偿减小了切换增益的取值范围,滑模抖振得到了进一步抑制。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叶尖速比法的变速风电机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滑模趋近律控制系统,提高了系统控制性能。(2)针对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对电感参数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网侧逆变器鲁棒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采用最优时间序列的定频模型预测控制为框架,保证了开关频率的固定。从提升电流预测模型鲁棒性角度出发,通过在电流预测模型中增加鲁棒项、预测误差反馈项和电感前馈补偿项的方式得到了鲁棒电流预测模型,在加快预测模型收敛速度的同时实现了对电感参数的强鲁棒性,降低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对电感参数的敏感度。基于电感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设计了物理意义明确、结构简单且响应速度快的电感估计器。(3)针对电感参数变化对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的稳态、动态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 一种网侧逆变器鲁棒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方法。建立了网侧逆变器简化功率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采用观测器理论设计了功率扰动观测器,通过功率扰动前馈补偿保证了电感参数变化下的系统稳态性能;基于功率扰动模型设计了电感估计器,实现了电感参数的在线调整,避免了非精确的电感参数对系统瞬态性能的影响。以上方式确保了电感参数变化时有功、无功功率的控制性能最佳。基于简化功率模型设计控制器,通过功率扰动观测器进行功率预测,避免了算法计算量的增加。(4)以单相DG系统中的负载侧逆变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种输出电压控制方法,以降低本地负载随工况的变化而变化、LC滤波参数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负载等实际工程因素对电压波形质量的影响,具体为:(a)针对本地负载随系统工况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进行了基于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的研究。基于串级控制理论,设计了电压外环滑模控制器和电流内环比例控制器。基于扩张观测器原理提出了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将观测的负载电流前馈补偿提升了系统对本地负载的自适应能力,避免了滑模抖振对电压波形质量的影响。所提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具有低通滤波的性质,可直接被应用于工程实际;(b)基于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对LC滤波参数不具备良好的鲁棒性,因此针对LC滤波参数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反步滑模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传统反步设计的最后一步通过增加滑模鲁棒项提升了逆变系统对LC滤波参数的鲁棒性和对本地负载的抗扰动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单闭环电压控制;(c)基于反步滑模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需要本地负载参数和LC滤波参数的先验知识,因此提出了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互补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互补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输出电压互补滑模控制器,然后分别设计了LC滤波参数自适律和电感电流估计器,实现了无需本地负载参数和LC滤波参数先验知识的单闭环输出电压自适应控制。(5)针对三相本地负载的不平衡和非线性、LC滤波参数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控制方法。在负载侧逆变器dq模型基础上,以输出电压及其导数为系统状态变量,得到了适用于单闭环电压控制的dq模型;将系统扰动分为稳态扰动和动态扰动两部分,分别设计了 PID控制器、稳态扰动自适应律和鲁棒控制项。PID控制器迫使电压跟踪误差趋于零,稳态扰动自适应律对稳态扰动在线补偿,鲁棒控制项对动态扰动进行抑制。所提控制方法无需相序分解,仅通过单闭环电压控制即实现了对任意类型本地负载的高性能输出电压控制和对LC滤波参数的强鲁棒性。

王亮[4](2021)在《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带式输送机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针对带式输送机传统的传动型式存在的传动效率较低,起动和制动性能相对较差的问题,提出永磁直驱方式,该传动型式可有效提高传动效率、起动和制动性能,缩短传动链,因此可选择永磁直驱的传动方式。大型带式输送机由于功率过大,经常采取双滚筒驱动,为提高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的工作性能,保证带式输送机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起动和制动性能,以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研究对象构建动力学模型,再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起动与制动特性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头部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采取最小张力法、等功率分配法等方法对驱动滚筒的功率进行分配;以经典粘弹性模型为基础,对头部双滚筒带式输送机进行离散化处理,获取整机动力学模型及状态方程。采取退磁模型确定永磁同步电机的剩磁密度和矫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对永磁同步电机模型进行计算,考虑环境温度因素的影响,基于Ansoft—Maxwell软件平台建立永磁同步电机二维模型,结合环境温度因素和带式输送机实际运行工况对永磁同步电机的影响,获取带式输送机各工况下和环境温度因素对永磁同步电机瞬态电磁场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永磁同步电机瞬态电磁场影响较小,负载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具有较大影响。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坐标变换,构建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数学模型,然后通过传统PI矢量控制、基于滑模速度控制器矢量控制及基于典型二阶系统的矢量控制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起动和制动进行研究,通过对拖样机试验平台验证起动和制动特性矢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典型二阶系统的矢量控制对电机的起动和制动控制效果相对更佳,样机模拟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相似,验证了矢量控制研究起动和制动的正确性。对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的结构和电路硬件系统,及其启动和制动、综合保护及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起动和制动方式对永磁同步电机与带式输送机进行机电耦合仿真研究,以随机负荷工况为例,获取了该工作状况下永磁同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以及转速曲线。结果表明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电机输出转速与给定转速几乎一致,转矩变化符合给定趋势,表明了该机电耦合模型的功率平衡设计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图53 表8参268

周庆哲[5](2021)在《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文中提出液化天然气(LNG)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动力燃料,因其具有清洁、经济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行业作为动力燃料,诸如汽车行业、发电行业以及水运行业等。如今,使用LNG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数量不断在提升,而水上船舶LNG加注站作为提供LNG动力船舶燃料补给的平台,益发凸显重要。因此,加大对水上船舶LNG燃料加注站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对此,本文将重点对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研究。(1)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分析了船舶航道、使用LNG燃料的船舶以及船舶LNG加注站的研究现状。同时,分析研究了船舶LNG加注站建站可行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包括市场预测、加注模式以及站址选择,总结分析LNG加注站的关键问题。(2)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市场预测问题研究。对船舶LNG两种不同市场预测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市场需求预测和针对项目的LNG加注需求预测。同时,对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市场预测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最后例举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实例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3)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加注模式问题研究。首先以加注站的功能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依次分析LNG加注站服务对象特点、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明确LNG加注站的功能定位。基于此基础,深入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LNG加注站的加注模式。结合加注模式类型的选择原则和相关法规政策,明确船舶LNG加注站加注模式的选择方法。(4)水上船舶LNG加注站的站址选择问题研究。对船舶LNG加注站的加注能力测算、等级划分等逐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船舶LNG加注站的站址选择展开研究,分别对选址基本原则、约束因素、基本要求以及规范要求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的改进方法,并例举相关实例进行应用研究。

李鹏[6](2021)在《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文中指出无油双螺杆空气压缩机在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整个空压机的运行成本也很高,尤其是能源成本的比重高达75%以上。当前,空压系统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出气口压力、降低用气量的波动、更改电机类型、使用高效的润滑油、清洗冷却设备等。事实上,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不仅包括空压机本体,还包括空压机的空气过滤室、风冷系统、冷干机和相关附属管道。将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耦合分析,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何将这一思路转化成可行的操作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为了提高企业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运行效率,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辅之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空压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优化。通过对空压系统的结构研究,分析了空压系统的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明确了现行空压系统的结构以及管网构成。通过空压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指出了空压系统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空压系统的冷却系统,管网结构和运行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通过ANSYS Fluent对采用袋式过滤器的空压系统的空气过滤室进行了分析,重点模拟了的不同结构的空气过滤室的全压降。结果表明,采用多进气口的空气过滤室的全压降在一定条件下要低于采用单独进气方式的空气过滤室结构。Solidworks对需改进的空压机风冷管道建模,并通过Flow Simulation研究的风冷管道外墙的流体分布。结果表明,当空压机的排气口与空压机的进气口在一定距离之后,空压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冷却气体是不会回流到进气口的。当冷却气体的出气口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低于一定范围后,从空压机的冷却气体排气窗的冷却气体是有可能再次进入空压机进气口。此外,冷却气体的排气的速度,空压的进气速度,百叶窗的结构,排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冷却气体排气外墙的气体分布。通过AFTFathom分析了冷却水循环,分别采用不同的离心泵和无油双螺杆空压机在不同的工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冷干机和空压机管道和换热器的型号差异,因此其对应的阻抗也不同,在不进行调节时非常容易导致水力不平衡。相对于空压机的高阻抗,调节冷干机的循环水阀门对空压机的循环水改变并不大。最后,对整个空压系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空压机的一级压缩多变指数比二级低,两者均高于等熵指数,且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加先减小后稳定;将中间冷却器考虑在内后,一级多变指数略高于二级,两者均小于等熵指数,且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加略微上升。随电动机负载率的增大,一级压缩排气温度逐步降低,二级压缩排气温度逐渐增加,一级排气压力略有降低,二级排气压力略有升高。

严文杰[7](2021)在《结构和操作参数对气波分压器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气波分压器是一种新型压力交换设备,其功能是通过输入一股中压流体而后输出一股高压流体与一股低压流体,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带液运行以及操作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制冷和天然气的开采与输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波转子是气波分压器的核心部件,本文借助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气波分压过程中波转子内部流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而后对各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气波分压装置的性能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膨胀比下气波分压器的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气体动力学相关理论对压力波的形成和反射特性进行分析,介绍气波分压器的工作原理并据此构建气波分压过程的理想波图,介绍气波分压器的结构特点。(2)建立气波分压器数值计算模型,对其内部流动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而后研究了压缩比、膨胀比以及转速对气波分压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气波分压器的性能随压缩比、膨胀比以及转速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在指定转速下,气波分压器的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存在一最佳匹配关系。(3)搭建气波分压实验平台,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气波分压器的性能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设计参数范围内,在膨胀比一定时,中、低压端口间制冷温降和高压出气流量占比随着压缩比的增大而减小;膨胀比越大,其所能达到的极限压缩比就越大,即在膨胀比越大的情况下,其能实现的增压范围越广;在压缩比一定的情况下,中、低压端口间制冷温降随着膨胀比的增大而增大,而高压出气流量占比随着膨胀比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其他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高压出气流量占比对应的膨胀比不随压缩比改变而改变。(4)针对大膨胀比下气波分压器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在三端口波转子的基础上额外开设一个新的中压排气端口,从而对通道内的高压气体进行多级泄压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此结构一方面可以避免低压端口内激波的产生,减少激波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减小通道内气体流速从而减少流动损失,使气波分压器在大膨胀比下的工作性能得到提升。当其它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不变时,中压出口排气压力存在一个最佳值,当中压出口排气压力较低时,中压排气端口内会出现激波从而造成激波损失,当中压出口排气压力较高时,低压排气端口内气速较高从而导致流动损失增大;中压出口宽度对中压出气流量以及低压出气流量具有显着影响,需根据实际工况需求进行设定。

李瑞杰[8](2021)在《空调系统能耗与运行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继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而各类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及娱乐的重要场所,其能耗问题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中有20%以上是建筑能耗,其中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其他建筑单位面积能耗的2-4倍左右,而在公共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约占其总能耗40%以上。因此,降低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对于降低公共建筑能耗以及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空调系统组成设备较多,除了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外,如何通过调整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实现高效节能运行,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某一办公建筑空调系统,利用TRNSYS软件建立建筑模型,对建筑夏季逐时冷负荷进行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气象参数为依据建立冷负荷预测模型,并分析不同气象参数与建筑冷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利用该办公建筑空调系统部分实际运行数据并结合设备厂家提供的样本数据,对空调系统各设备进行数学建模及参数拟合,建立其理论模型;在TRNSYS软件中建立各设备仿真模型并搭建空调系统仿真平台,对现有空调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能耗对比分析,验证所建立系统仿真平台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冷水机组以及冷却塔性能进行分析。其次,对现有运行策略下空调系统能耗进行分析后,针对多台机组联合运行时的运行策略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逐台启动法、机组平均负荷法及平均负载法三种运行策略下机组COP值,提出了一种基于机组高效运行区间的优化负载分配法;针对现有输配系统存在的“大流量小温差”运行工况,结合建立的负荷预测模型,提出冷冻水系统依据室外干球温度设定机组冷冻水供水温度的运行策略,并以不同建筑负荷为基础验证其可行性与节能性;针对冷却水系统,对比不同建筑负荷率下冷却水定流量运行、定温差变流量运行以及变温差变流量运行三种策略下空调系统能耗高低,分析不同负荷率下不同运行策略的节能性。最后,通过对空调系统运行策略优化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优化后空调系统能耗较现有系统下降约12%。

聂少芳[9](2020)在《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依托某大型煤化工生产企业当中的过滤单元来完成。在深刻分析探讨V型滤池运行与反冲洗控制过程及与之相关的工艺运行条件后,确定了该滤池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西门子旗下的S7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现场控制单元,应用了从站加主站的控制方式。其中,主站采用的是S7-300PLC,并设置了扩展机架,便于后期生产扩容,主站下设8台从站,且主站作为其中一个从站。从站采用的也是S7-300PLC,每个从站拥有独立的CPU,通过Profibus-DP光纤星形网络,与S7-300PLC主站通讯并进行数据交换。每个PLC子站均配置一块触摸显示屏,通过MPI方式与子站的CPU进行直接通讯。根据滤池在过滤周期与反冲洗周期内工艺运行条件,该控制系统有针对性的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其中过滤周期内,采用了PID算法实现对滤池液位的恒定控制。反冲洗周期内,为保证反洗强度充足进而保障滤池及时恢复过滤能力,设计并编写了其反冲洗控制程序,同时结合生产经验对反冲洗时各阀门的启闭顺序与启闭时长进行完善,确保气水联合反冲洗充分发挥其省水、反洗效果好的优点。为了保障各格滤池滤后水水质优良,配套设置了浊度巡检控制系统,通过取样泵与取样球阀的动作确保每一格滤池都得到浊度检测,保障滤后水水质优良。为保障控制程序顺利执行,该论文对各格滤池的现场设备、反洗公用设备、逻辑控制条件进行I/O点位设计与分配,确定控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硬件选型方面包括滤池各阀门与执行机构、液位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和浊度巡检设备的选型。其次,针对反洗公用设备和浊度巡检设备(取样泵和取样球阀)绘制电气原理图。最后,运用Wincc建立了组态画面,并根据项目设计了运行界面。基于上述讨论,该V型滤池的过滤与反冲洗工况均得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液位恒定保障了滤后水质的优良稳定,气水联合反冲洗使得滤料被彻底洗净以恢复其过滤能力,可以较好的完成净水功能,保障了下游生产平稳。

张博源[10](2020)在《变频器的使用及维护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推进,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变频器在生产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对变频器的使用和维护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技术人员对变频器的选择、使用、日常检查和维护以及故障维护问题等有充分的了解。文章阐述了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变频器的实际应用,针对变频器的故障分析和维护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二、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变频器在工业领域的冗余应用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带自动工频旁路功能的变频控制方式
2 2台变频器一用一备,在线备用控制方式
3 两用一备控制方式
4 结语

(2)架桥机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安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2 调试运行的常见故障
2 电气设备安装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安装区域的确定
    2.2 重视人员的交底培训
    2.3 做好设备的运输、装卸车工作
    2.4 严格遵守设备的安装方案要求
    2.5 注重设备安装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3 控制系统调试运行的方法步骤、注意要点以及故障应对措施
    3.1 调试的方法步骤及注意要点
    3.2 运行故障应对措施
4 结束语

(3)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变速风电机组及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
        1.1.2 变速风电机组和逆变器的运行方式
        1.1.3 变速风电机组和逆变器在分布式发电应用中的技术标准与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速风电机组MPPT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2 网侧和负载侧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变速风电机组MPPT滑模趋近律控制方法研究
    2.1 变速风电机组建模
        2.1.1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模型
        2.1.2 机械传动轴系数学模型
        2.1.3 控制目标及变速风电机组状态空间模型
    2.2 基于改进等速趋近律的变速风电机组滑模控制
        2.2.1 传统滑模趋近律
        2.2.2 等速趋近律的趋近时间与抖振分析
        2.2.3 改进等速趋近律
        2.2.4 改进等速趋近律的抖振分析
        2.2.5 改进等速趋近律的稳定性分析
        2.2.6 基于改进等速趋近律的变速风电机组滑模控制器设计
    2.3 气动转矩观测器
    2.4 仿真与实验
        2.4.1 实验平台简介
        2.4.2 仿真和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网侧逆变器鲁棒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研究
    3.1 模型预测控制概述
    3.2 网侧逆变器数学模型
    3.3 传统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3.3.1 传统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原理
        3.3.2 滤波电感对传统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的影响
    3.4 网侧逆变器鲁棒定频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3.4.1 鲁棒电流预测模型
        3.4.2 电感估计器
    3.5 仿真与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网侧逆变器鲁棒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方法研究
    4.1 网侧逆变器离散功率模型
    4.2 传统网侧逆变器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
    4.3 网侧逆变器鲁棒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
        4.3.1 功率扰动观测器
        4.3.2 基于功率扰动观测器的电感估计器
        4.3.3 网侧逆变器鲁棒无差拍直接功率控制器设计
    4.4 仿真与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单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鲁棒和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5.1 基于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
        5.1.1 单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数学模型
        5.1.2 负载电流滑模观测器
        5.1.3 输出电压控制器设计
        5.1.4 仿真与实验
    5.2 基于反步滑模的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方法
        5.2.1 反步法概述
        5.2.2 负载侧逆变器严参数反馈数学模型
        5.2.3 基于反步滑模的输出电压控制器设计
        5.2.4 仿真与实验
    5.3 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互补滑模控制方法
        5.3.1 互补滑模控制理论概述
        5.3.2 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滑模控制
        5.3.3 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互补滑模控制
        5.3.4 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互补滑模控制
        5.3.5 电感电流估计器
        5.3.6 仿真与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三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6.1 三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数学模型
    6.2 传统PI控制方法
    6.3 三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控制方法
        6.3.1 三相DG系统负载侧逆变器输出电压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6.3.2 稳定性证明与分析
    6.4 仿真与实验
    6.5 本章小节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瞬态特性研究现状
        1.3.1 瞬态电磁场
        1.3.2 起动特性
        1.3.3 制动特性
    1.4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式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分配及动力学模型
    2.1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布置及圆周力计算
        2.1.1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布置
        2.1.2 带式输送机圆周力计算
    2.2 带式输送机功率分配
        2.2.1 任意分配法
        2.2.2 最小张力法
        2.2.3 等功率分配法
    2.3 动力学模型
        2.3.1 模型假设
        2.3.2 经典粘弹性模型
    2.4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
        2.4.1 带式输送机离散化处理
        2.4.2 输送带动力学模型
        2.4.3 驱动装置动力学模型
        2.4.4 拉紧装置动力学模型
        2.4.5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
    2.5 状态方程
    2.6 本章小结
3 永磁同步电机的瞬态电磁场研究
    3.1 瞬态磁场及退磁模型
        3.1.1 二维瞬态电磁场
        3.1.2 典型磁滞模型
    3.2 环境温度对永磁同步电机的磁场影响
        3.2.1 基本假设
        3.2.2 环境温度对结构参数的影响
    3.3 瞬态电磁场
        3.3.1 空载瞬态电磁场
        3.3.2 满载瞬态电磁场
        3.3.3 随机负荷瞬态电磁场
        3.3.4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矢量控制的永磁同步电机起动与制动性能研究
    4.1 瞬态模型
        4.1.1 坐标变换
        4.1.2 瞬态特性
    4.2 矢量控制原理
        4.2.1 传统PI矢量控制
        4.2.2 基于滑模速度控制器矢量控制
        4.2.3 基于典型二阶系统PI矢量控制
        4.2.4 SVPWM原理及空间电压矢量
    4.3 永磁同步电机起制动性能控制研究
        4.3.1 起动过程研究
        4.3.2 制动过程研究
    4.4 样机模拟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系统设计及研究
    5.1 硬件设计
        5.1.1 结构设计
        5.1.2 电路设计
    5.2 软件设计
        5.2.1 起动制动控制设计
        5.2.2 综合保护控制设计
        5.2.3 功率平衡控制
    5.3 机电耦合研究
        5.3.1 起动与制动方式
        5.3.2 机电耦合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站可行性研究问题分析
    2.1 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问题
        2.1.1 市场预测
        2.1.2 加注模式
        2.1.3 站址选择
    2.2 水上船舶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的关键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市场预测的研究
    3.1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3.1.1 市场预测不同类型
        3.1.2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
        3.1.3 影响船舶LNG加注站市场规模的因素
    3.2 船舶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实例分析
        3.2.1 市场预测实例
        3.2.2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存在的问题
        3.2.3 完善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加注模式的研究
    4.1 船舶LNG加注站功能
        4.1.1 船舶LNG加注站服务对象特征
        4.1.2 船舶LNG加注站模式待解决问题
        4.1.3 船舶LNG加注站功能明确
    4.2 船舶LNG加注模式类型选择分析
        4.2.1 加注模式类型
        4.2.2 船舶LNG加注模式类型选择的原则
        4.2.3 船舶LNG加注模式法规政策
        4.2.4 船舶LNG加注模式的选择确定
    4.3 两种水上LNG加注模式的应用分析
        4.3.1 趸船式加注模式的应用与分析
        4.3.2 岸基式加注模式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舶LNG加注站建设方案中站址选择的研究
    5.1 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分析
        5.1.1 加注能力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5.1.2 船舶LNG加注站的等级划分
        5.1.3 水上LNG加注站规划距离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5.1.4 物料危险性分析
        5.1.5 主要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
        5.1.6 危险与可操作性(HAZOP)安全风险分析及主要分析结果
    5.2 船舶LNG加注站选址原则及要求
        5.2.1 加注站选址的基本原则
        5.2.2 加注站选址的约束因素
        5.2.3 加注站选址的基本要求
        5.2.4 加注站选址选择的规范要求
    5.3 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应用
        5.3.1 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
        5.3.2 改进后的船舶LNG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结构研究
        1.2.2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热力学研究
        1.2.3 无油双螺杆空压机的节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压系统的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空压系统的应用
    2.3 空压机的排气量与压力调节
        2.3.1 排气量控制
        2.3.2 压力调整的机械结构
        2.3.3 排气压力调整的矢量控制结构
    2.4 电机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
        2.4.1 转矩控制
        2.4.2 转矩与排气量的关系
        2.4.3 输入电压与转矩的关系
    2.5 空压机的启停调节
    2.6 空压机的冷却系统
        2.6.1 风冷系统
        2.6.2 水冷系统
        2.6.3 冷却塔
    2.7 干燥系统
        2.7.1 基本组成
        2.7.2 工作原理
    2.8 空压系统的管道布置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压系统节能的可行性分析
    3.1 引言
    3.2 空压机的选择
        3.2.1 供气量的确定
        3.2.2 排气压力的确定
    3.3 空压机的组合方式
        3.3.1 单一工况
        3.3.2 多工况和大用气量的工况
    3.4 空压系统的余热回收利用
    3.5 空压机冷却系统的改进
        3.5.1 风冷系统的改进
        3.5.2 冷干机系统对于空压机运行的影响
        3.5.3 冷却塔系统对于整体运行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压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进气过滤室的设计与仿真
        4.2.1 进气过滤室的典型结构
        4.2.2 进气过滤室的改进结构
        4.2.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2.4 结果与讨论
    4.3 空压机风冷管道的数值模拟
        4.3.1 风冷排热管道的结构
        4.3.2 风冷管道的百叶窗
        4.3.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检验
        4.3.4 结果与讨论
    4.4 冷却水循环泵与冷却管网的数值分析
        4.4.1 冷却水管网的结构
        4.4.2 冷却水管网模型的构建
        4.4.3 管道系统属性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4.4.4 管道压降分析的结果讨论
        4.4.5 管道流量分析的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压系统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空压机的热力学性能
        5.2.1 空压机的排气温度
        5.2.2 空压机的多变指数
    5.3 试验研究
        5.3.1 试验装置
        5.3.2 传感器设置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一级和二级压缩的多变指数
        5.4.2 冷却器对一级和二级压缩多变指数的影响
        5.4.3 电机负载率对压缩空气温度及压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结构和操作参数对气波分压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压力能交换技术
        1.2.1 间接式压力能传递技术
        1.2.2 直接式压力能传递技术
    1.3 气波压力交换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重点
2 气波分压器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2.1 振荡管内波过程分析
        2.1.1 压力波的形成
        2.1.2 压力波反射过程分析
    2.2 压力波对管内气体参数的影响分析
        2.2.1 激波前后气体参数的变化
        2.2.2 膨胀波前后气体参数的变化
    2.3 气波分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3.1 气波分压器的工作原理
        2.3.2 气波分压器结构简介
    2.4 气波分压器性能评价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气波分压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基本方程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湍流数值模型
        3.1.3 方程离散格式及求解器
    3.2 气波分压器数值模型构建
        3.2.1 二维气波分压器数值模型
        3.2.2 数值模拟验证
    3.3 气波分压器内部流动分析
    3.4 操作参数的性能影响研究
        3.5.1 膨胀比的性能影响研究
        3.5.2 压缩比的性能影响研究
        3.5.3 转速的性能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气波分压器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简介
        4.1.1 实验流程概述
        4.1.2 实验装置及配套系统
        4.1.3 参数调节方法
        4.1.4 重复性实验
    4.2 压比的性能影响研究
        4.2.1 膨胀比的性能影响研究
        4.2.2 压缩比的性能影响研究
    4.3 结构参数的性能影响研究
        4.3.1 中、高压端口间偏转距离的性能影响研究
        4.3.2 进、出气端间隙的性能影响研究
    4.4 转速的性能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大膨胀比下气波分压器流动分析及优化
    5.1 大膨胀比下气波分压器流动分析
    5.2 大膨胀比下气波分压器优化方法
        5.2.1 四端口气波分压器的提出与介绍
        5.2.2 四端口气波分压器流场分析
        5.2.3 中压排气压力的性能影响研究
        5.2.4 中压出口尺寸的性能影响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空调系统能耗与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及运行现状分析
    1.3 国内外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筑负荷动态模拟及预测分析
    2.1 建筑负荷动态模拟及TRNSYS软件简介
    2.2 建筑模型的建立
    2.3 基于TRNSYS的建筑负荷动态模拟
    2.4 建筑冷负荷预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系统各设备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建筑空调系统
    3.2 冷水机组模型的建立
    3.3 变频水泵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冷却塔数学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调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及设备性能分析
    4.1 中央空调系统仿真平台的建立
    4.2 冷水机组性能分析
    4.3 冷却塔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运行策略下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5.1 现有运行策略下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5.2 冷水机组运行策略优化
    5.3 冷冻水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5.4 冷却水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5.5 优化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过滤技术的发展
        1.1.2 滤池控制系统的发展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
2 净水厂V型滤池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净水工艺
    2.2 V型滤池工艺运行概况
    2.3 V型滤池总体控制方案
    2.4 V型滤池过滤控制系统
        2.4.1 液位流量串级控制
        2.4.2 液位控制逻辑
        2.4.3 过滤现场操作
    2.5 V型滤池反冲洗控制系统
        2.5.1 反冲洗强度的确定
        2.5.2 反冲洗控制
        2.5.3 反冲洗操作
    2.6 本章小结
3 V型滤池运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V型滤池控制系统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3.2 硬件组态配置
    3.3 控制系统I/O点设计
        3.3.1 单格滤池控制单元的I/O点设计
        3.3.2 公用设备控制单元的I/O点设计
    3.4 鼓风机电气原理图
    3.5 反洗水泵电气原理图
    3.6 滤后水浊度巡检控制
    3.7 硬件选型
        3.7.1 压力传感器选型
        3.7.2 液位传感器选型
        3.7.3 执行机构选型
        3.7.4 浊度巡检设备选型
    3.8 本章小结
4 V型滤池运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V型滤池PLC软硬件地址表
    4.2 阀门控制子程序的编制
        4.2.1 进水闸板阀控制子程序
        4.2.2 反洗进水阀控制子程序
        4.2.3 反洗进气阀控制子程序
        4.2.4 排水闸板阀控制子程序
        4.2.5 排气阀控制子程序
    4.3 反冲洗子程序
    4.4 过滤控制子程序
    4.5 浊度巡检子程序
    4.6 V型滤池组态界面
        4.6.1 项目工程开发
        4.6.2 滤池运行界面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运行维护
    5.1 滤池控制系统运行问题
    5.2 完善控制系统
    5.3 调整工艺运行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滤池PLC软硬件地址及端子对照表
附录 B 控制柜硬件接线图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变频器的使用及维护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选择
    1.1 变频器工作原理
    1.2 变频器选择原则
    1.3 变频器选择方法
2 变频器在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的应用
3 变频器的维护
    3.1 变频器的日常维护
    3.2 变频器的定期维护
4 变频器常见故障及处理
5 结论

四、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变频器在工业领域的冗余应用方案[J]. 曹怀生,朱炜,马叶伟. 聚酯工业, 2021(06)
  • [2]架桥机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技术研究[J]. 肖奇.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4)
  • [3]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变速风电机组及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D]. 侯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双滚筒永磁分别驱动带式输送机瞬态特性研究[D]. 王亮.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5]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方式研究及方案探讨[D]. 周庆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6]无油双螺杆空压系统的节能研究[D]. 李鹏. 山东大学, 2021(12)
  • [7]结构和操作参数对气波分压器性能的影响[D]. 严文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空调系统能耗与运行策略研究[D]. 李瑞杰.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9]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控制与分析[D]. 聂少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10]变频器的使用及维护探讨[J]. 张博源. 工程技术研究, 2020(20)

标签:;  ;  ;  ;  

变频器运行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