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机卡死故障的分析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苏安良[1](2022)在《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文中研究指明迅速诊断液压系统故障,关键在于弄清故障原因,建立数据库,为智能诊断提供保障。笔者从液压系统材料出发,归纳故障类属,对故障进行溯本追源,提高识别精度,进而达到快速检测和维修目的。结果显示:立足系统材料因素分析产生的故障,能及时反馈设备不足及缺陷,便于对液压系统更新改良,使液压系统设备、运转、故障排除科学化、智能化,缩短迭代周期。
魏苏杰[2](2021)在《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包括工程机械在内的重大装备趋于智能化,为保证其可靠性,设备的健康检测成为研究热点。液压系统作为工程机械的主要组成部分,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液压健康检测的研究,主要有基于知识、数据驱动、基于物理模型的三种常用方法,基于知识的健康检测方法适合定性推理,要求有较高的经验及知识储备,基于数据驱动的健康检测方法要求有大量的故障或全寿命周期数据。鉴于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基于模型的液压系统的健康检测方法有明显优势,利用获得的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测。本文以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变幅液压系统的故障特征,提出典型故障的模拟与注入方案,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其次分析功率键合图和解析冗余关系理论,提出键合图与解析冗余关系相结合的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为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搭建基于Simulink的故障诊断仿真模型,验证所提故障诊断方法的合理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分析随车起重机结构组成和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对变幅液压系统典型故障的机理进行研究,制定各故障的模拟与注入方案,利用AMESim软件建立故障仿真模型,从而验证所提出的故障模拟方案的可行性;(2)采用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根据液压原理和各故障模拟方案,建立变幅液压系统有无故障的键合图模型,并建立各结点本构关系方程;(3)基于解析冗余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与键合图相结合的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残差生成、残差估计及故障诊断三个环节;(4)将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应用到变幅液压系统换向阀卡死的故障诊断中。在Simulink中搭建故障诊断仿真模型,通过控制部分注入故障信息,故障诊断结果与注入信息的一致性,来验证故障诊断方法的合理性;(5)在随车起重机实验台上设计换向阀卡死故障实验,通过实验曲线与仿真曲线对比,验证故障诊断仿真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验证故障诊断结果的可信度。
黄达力[3](2021)在《基于知识-机理-数据模型的电动螺旋压力机诊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十四五”规划的提出,国家对于高性能、低成本、短周期的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型成形装备也应运而生。由于大型成形装备系统耦合程度高、个性化定制程度高,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如何分析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问题,提高大型成形装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些年来,设备诊断方法不断发展,形成了基于知识、机理模型以及数据的三种常见方法,由于这三种方法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以某型号80MN电动螺旋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结合以上三种方法建立起符合设备特点和要求的设备诊断系统。首先,在深入了解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知识和先验经验,对故障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采用常见的知识诊断方法——故障树,搭建起针对电动螺旋压力机的故障知识库。随后针对这种知识诊断方法存在的主观性强、适应能力差的不足,提出结合设备机理与锻件成形机理的设备关键参数监控,对关键工艺参数与关键零部件位置实现了实时监控,并获取到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驱动的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哈希算法以及SOM神经网络对这些实时数据实现了设备状态判断与故障自诊断。最后将上述建立的诊断方法应用到电动螺旋压力机的诊断系统中,并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对其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诊断系统可以识别压力机设备的不同状态,提高了现场设备维护的效率,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姜金杏[4](2021)在《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故障分析及浮动模架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反应注射成型系统因其产品质轻、壁薄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系统中的模架对产品质量、生产周期等具有重要的技术经济意义,其可靠性与对中精度尤为重要。本文对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故障树分析和模架对中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建立了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故障树,并进行故障树定性分析。深入解析了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将其分为注射系统、模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液压传动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故障分析,建立了机械结构故障树与液压系统故障树。分析结果表明,模架的可靠性和对中精度会严重影响模具的寿命及零件的成型质量,并且平开式液压模架的薄弱环节确立在了导向机构与同步机构。(2)创新提出了一种浮动模架设计方案。采用浮动机构增加模架中A模板三个坐标轴方向的自由度,然后通过导向机构重新精准捕捉A模板的自由度,该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模架系统的对中精度。浮动模架为弹簧阻尼柔性机构,具体采用了双叉臂阻尼浮台机构、滚珠弹簧浮动机构、浮动套筒柔性连接、滚子导向机构。浮动模架具有对接无冲击、无摩擦、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最后、对浮动模架设计方案中浮动机构和导向机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3)建立了浮动模架的力学仿真模型,并对浮动模架60度锥面锥孔导向机构对接过程中的接触力进行分析。通过ADAMS软件对浮动模架进行仿真分析,首先简化了三维模型,接下来设置材料属性、连接副、驱动力和载荷,最后仿真计算了在不同偏离条件下模板驱动力及导向机构的接触力。结果表明:随着偏离距离与偏离角度的增加,模板对中所需的驱动力随之增加;当偏离距离相同时,模板随Z轴方向偏离时对中所需的驱动力低于Y轴方向偏离;当浮动模架在Y、Z轴方向有等距偏离时,Z轴方向的偏移距离先降低为0;导向机构的接触力48%以上分布在模板运动方向(X轴方向),随着模板逐渐对中,Y、Z轴方向的接触力先增加后降低至0。(4)分析了浮动模架中弹簧刚度对模板驱动力的影响。根据已建立的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双叉臂阻尼浮台机构的弹簧刚度K1(Y轴方向)和滚珠弹簧浮动机构的弹簧刚度K2(Z轴方向)对模板驱动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Y轴方向偏离距离相同的条件下,随着K1增加,模板对中时的驱动力增加;在Z轴方向偏离距离相同的条件下,随着K2增加,模板对中时的驱动力增加。当A模板在Y轴方向相对B模板偏移6mm时,K1=50N/mm,驱动力为1280.6N;当K1=500N/mm,驱动力为14180.4N;当A模板在Z轴方向相对B模板偏移6mm时,K2=50N/mm,驱动力为639.8N;当K2=500N/mm,驱动力为5633.0N。当弹簧压缩距离一定时,弹簧刚度的减少使浮动机构所能提供的最大接触力降低,因此浮动机构应选择合适的弹簧刚度。(5)对浮动模架的60度锥面锥孔导向机构的平移误差可对中判定及可对中平动范围进行分析。用五个变量来描述浮动模架A模板的位置及姿态,五个变量分别为Y、Z两个坐标轴方向的位移Δy、Δz和相对X、Y、Z三个坐标轴的旋转角度Δα、Δβ、Δγ。两个锥面锥孔导向机构左右对称布置于A、B模板上,当A、B模板的位置确定后,若A模板导向锥的小端面在YZ面上的投影均在B模板导向锥大端孔的投影内,此时模架可对中。研究了A模板在无旋转和绕坐标轴旋转条件下浮动模架的可对中平动范围。A模板绕X轴、Y轴、Z轴旋转后,可对中平动范围绕原点分布不均。随着A模板绕X轴、Y轴、Z轴旋转角度增加,浮动模架的可对中平动范围减少。
杨其明[5](2020)在《450T整形压力机的检修方案》文中研究表明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常规电解阳极板加工机组是1997年投产的20万吨常规电解工程的国外引进设备,该机组联动线是日本住友重工设计,日本川副机械制作所制作。
吴安冉,杨莉荣,陈杉,高诗莹[6](2020)在《水泥胶砂强度检测中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文中提出设备的使用在水泥胶砂强度检测中占据较大比重,了解其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对应解决措施,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可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检测准确性,从而控制检验成本。
林博宇[7](2020)在《热模锻压力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中,主要装备的状态直接影响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其正常工作是现代制造企业健康运转的根本保证,由于设备结构复杂,现场检测条件有限,使得设备的故障诊断以及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热模锻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意图建立符合设备特点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首先,对热模锻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和整体结构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分析了热模锻压力机的正常工作模式和常见故障模式,对故障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依据故障特点的相关性质和原因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匹配特点,建立与之适配的故障诊断模型,实现对故障原因到故障现象的集成建模,建立故障树、模糊数学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综合模型,便于系统推理和系统自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系统的构建,建立相关知识库、推理机和人机接口,并对诊断结果测试调试,直至有效结果输出。为了保证专家系统的有效数据输入,有针对性地利用相关传感器对设备的重要部件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过滤无用和干扰信息,挑选异常数据,将异常数据与设备正常参数进行拟合对比,确定阈值和节点权值,从而得到故障结论和解决办法,最终实现热模锻压力机故障的有效诊断。
吴力杰[8](2020)在《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安全避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料搬运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类别,广泛用于自动化生产以及柔性加工领域,代替人工完成车间内产品装配或货物搬运等工作。工业机械手主要由刚性极强的金属材料构成导致质量较大,一旦发生失控,其巨大惯性产生的冲击力必将产生巨大破坏力,造成人员安全隐患和财产设备的损失。机械手智能化主要依靠各种传感器的加持实现,正是基于避障传感器,机械手的避障技术的研究得以持续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了解搬运机械手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分析机械手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基于机械手的用途,使用Soild Works制图软件建立机械手的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以验证稳定性;分析用于机器人控制的控制系统并加以优化;以安全研究为重点,着重设计用于提升安全性能的安全避障系统;对目前应用于避障和路径规划领域的经典算法和智能算法进行介绍,选择人工势场法作为本次物料搬运机械手的避障算法,对该算法存在的传统局限进行分析和改进,提升算法的执行效率,提升机械手的安全作业性能,避免由于避障算法缺陷等因素造成安全事故。
刘明生,蒲珊珊[9](2020)在《压力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压力机液压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故障问题,对其运行质量和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在此情况下,全面分析压力机的液压系统故障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排除故障,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降低隐患的发生率,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故障问题带来的损失,排除故障问题并提升系统的运行水平,为其后续的合理使用夯实基础。
劳超超[10](2019)在《数控压力机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及可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数控交互是人机交互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触摸屏技术的发展,工业数控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提高,高端的工业数控产品的功能更加丰富。设计出符合业务逻辑又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数控交互界面,来提高工业数控产品的界面设计可用性,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目前业内的设计却仍止步于功能满足,缺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本文梳理了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理论,并将其扩展到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领域。对工业数控设备常用界面进行功能解构,分析归纳了常用功能页面的设计要点;提出了面向任务与角色分析的工业数控的核心业务功能页面构建流程;总结归纳了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的相关的可用性设计原则;提出了开发周期视角下的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的可用性评价体系,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开发周期下,从信息设计阶段、交互与操作阶段以及收集与反馈阶段三个阶段,快速地使用各种可用性评价方法灵活地对界面设计进行评价调整。完善了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的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理论,为同类型界面的设计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本文以工业数控压力的触摸式交互界面的设计与可用性研究为案例。用面向任务与角色分析的方法重新构建工业数控压力机的触摸式交互界面;用开发周期视角下的工业数控设备触摸式交互界面的可用性评价体系,对数控压力机触摸式交互界面定性定量地展开了多维度的可用性的评估,为同类系统界面的可用性评价,提供实际案例参考。
二、压力机卡死故障的分析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压力机卡死故障的分析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 |
1.1 液压油引起的故障分析 |
1.1.1油黏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2油温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3油面高低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4油污染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5油气泡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2 油管引起的故障分析 |
1.2.1油管漏气引起的故障 |
1.2.2油管接错引起的故障 |
1.2.3油管规格引起的故障 |
1.2.4与油管有关的其他原因引起的故障 |
1.3 密封不良引起的故障分析 |
1.3.1外漏故障 |
1.3.2内漏故障 |
1.3.3其他密封不良故障 |
1.4 系统弹簧引起的故障分析 |
1.5 马达引起的故障分析 |
1.6 材料造成的爬行故障 |
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
2.1 液压材料因素引起的故障归属是智能诊测的基础 |
2.2 几种智能诊断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
3 结束语 |
(2)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随车起重机技术与发展 |
1.1.1 随车起重机简介 |
1.1.2 随车起重机发展状况 |
1.2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 |
1.2.1 故障诊断方法 |
1.2.2 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主要内容 |
1.3.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3.2 工作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变幅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故障模拟 |
2.1 随车起重机液压系统介绍 |
2.1.1 随车起重机介绍 |
2.1.2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2.2 液压系统故障分类与特点 |
2.3 变幅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模拟 |
2.3.1 液压缸的故障分析及模拟 |
2.3.2 液压泵的故障分析及模拟 |
2.3.3 换向阀的故障分析及模拟 |
2.3.4 溢流阀与过滤器的故障分析及模拟 |
2.4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故障仿真 |
2.4.1 AMESim液压系统建模 |
2.4.2 液压系统故障注入与模拟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液压系统建模 |
3.1 功率键合图建模方法 |
3.2 液压元件功率键合图 |
3.3 变幅液压系统功率键合图模型 |
3.3.1 系统无故障建模 |
3.3.2 系统多故障建模 |
3.4 变幅液压系统多模式故障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型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4.1 解析冗余关系理论 |
4.2 残差与阀值计算 |
4.2.1 残差计算 |
4.2.2 阀值计算 |
4.2.3 故障隔离与故障特征矩阵 |
4.3 故障诊断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与实验验证 |
5.1 换向阀卡死故障诊断 |
5.2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知识-机理-数据模型的电动螺旋压力机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运行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电动螺旋压力机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动螺旋压力机故障知识模型 |
2.1 设备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故障机理分析 |
2.2.1 主要零部件故障机理分析 |
2.2.2 故障特点 |
2.3 压力机故障建模 |
2.4 基于单一知识模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设备工作机理与锻件成形机理分析的数据采集 |
3.1 锻件成形机理分析 |
3.1.1 热锻主要工艺参数 |
3.1.2 变形速度的理论分析 |
3.1.3 变形量的理论分析 |
3.2 压力机关键零部件运行机理分析 |
3.3 设备的状态监测 |
3.3.1 监测需求分析 |
3.3.2 传感器选型与安装 |
3.4 数据预处理 |
3.4.1 数据降噪滤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设备诊断 |
4.1 设备运行诊断 |
4.1.1 设备偏载与过载诊断 |
4.1.2 锻打成形速度判断 |
4.2 设备故障判断 |
4.2.1 平衡缸故障判断 |
4.2.2 制动器故障判断 |
4.3 设备故障自诊断 |
4.3.1 自组织特征神经网络 |
4.3.2 SOM算法计算步骤 |
4.3.3 故障数据特征的提取 |
4.3.4 SOM网络初始参数设置 |
4.3.5 SOM神经网络分类结果分析 |
4.3.6 SOM神经网络分类结果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螺旋压力机诊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5.1 数据采集中心 |
5.1.1 软硬件环境 |
5.1.2 数据存储格式 |
5.2 数据处理中心 |
5.2.1 软硬件环境 |
5.2.2 结果存储方式 |
5.3 系统界面与功能 |
5.3.1 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的诊断部分 |
5.3.2 采用故障知识模型的诊断部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故障分析及浮动模架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故障分析 |
1.2.2 合模精度与浮动模架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故障树建立与故障分析 |
2.1 故障树建立与分析 |
2.1.1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2.1.2 故障树构建过程 |
2.1.3 故障树定性分析 |
2.2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
2.2.1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工作过程 |
2.2.2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组成 |
2.3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故障树建立 |
2.3.1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机械结构故障树 |
2.3.2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液压系统故障树 |
2.4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的故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浮动模架设计 |
3.1 现有平开式液压模架导向机构问题分析 |
3.2 浮动模架方案设计 |
3.2.1 功能需求和设计指标 |
3.2.2 浮动模架的结构方案 |
3.2.3 浮动模架的工作过程与特点 |
3.3 浮动模架的机构 |
3.3.1 浮动机构 |
3.3.2 导向机构 |
3.4 本章小结 |
4 浮动模架的导向机构接触力仿真与可对中判定 |
4.1 机构力学分析方法及步骤 |
4.1.1 ADAMS简介 |
4.1.2 ADAMS动力学分析基本步骤 |
4.2 浮动模架导向机构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2.1 分析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4.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浮动模架平移误差可对中判定及范围确定 |
4.3.1 YZ平面可对中判定条件及建模 |
4.3.2 YZ平面导向机构可对中平动范围的确定 |
4.3.3 绕单轴旋转条件下导向机构可对中平动范围的确定 |
4.3.4 绕三个坐标轴旋转条件下导向机构可对中平动范围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450T整形压力机的检修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原因 |
2 检修方案 |
3 检修作业 |
4 总结 |
4.1 在应急处置上 |
4.2 在检修方案上 |
(6)水泥胶砂强度检测中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
1.1 振实台 |
1.2 抗折强度试验机 |
1.3 抗压强度试验机及夹具 |
2 解决措施 |
2.1 振实台 |
2.2 抗折强度试验机 |
2.3 抗压强度试验机及夹具 |
3 结束语 |
(7)热模锻压力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专家系统发展趋势 |
1.3.2 热模锻压力机及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热模锻压力机故障分析 |
2.1 设备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设备故障模式分析 |
2.2.1 常见故障分析 |
2.2.2 故障特点 |
2.3 故障诊断分析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诊断模型研究 |
3.1 故障树建模 |
3.1.1 故障树简介 |
3.1.2 故障树建立流程 |
3.1.3 热模锻压力机的故障树模型 |
3.2 模糊数学建模 |
3.2.1 模糊数学简介 |
3.2.2 模糊数学运算 |
3.2.3 热模锻压力机的模糊诊断模型 |
3.3 神经网络建模 |
3.3.1 神经网络简介 |
3.3.2 神经网络结构 |
3.3.3 神经网络学习方法 |
3.3.4 热模锻压力机的神经网络诊断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家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4.1 总体结构 |
4.2 知识库设计 |
4.2.1 知识获取 |
4.2.2 知识表示 |
4.2.3 知识库设计 |
4.3 推理机构建 |
4.3.1 推理方法简介 |
4.3.2 推理控制策略 |
4.3.3 冲突消解策略 |
4.4 解释程序及人机接口 |
4.4.1 解释程序 |
4.4.2 人机接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
5.1 硬件选型 |
5.2 数据采集基础 |
5.3 软件环境 |
5.4 软件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8)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安全避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机械手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机械手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机械手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1.3 机械手避障技术综述 |
1.3.1 避障传感器技术 |
1.3.2 基于智能算法的路径规划技术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工业机器人安全问题与事故分析 |
2.1 工业机器人安全问题 |
2.2 工业机器人的事故分析 |
2.2.1 工业机器人的事故调查统计 |
2.2.2 工业机器人事故分析 |
2.3 工业机器人故障分析 |
2.3.1 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原理 |
2.3.2 搬运机械手避障失灵故障树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物料搬运机械手三维建模 |
3.1.1 Soildworks三维建模软件 |
3.1.2 物料搬运机械手建模过程 |
3.2 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动力学分析 |
3.2.1 虚拟样机技术 |
3.2.2 动力学仿真软件 |
3.2.3 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动力学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料搬运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全性自评 |
4.1 机械手的运动控制系统 |
4.1.1 机械手的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2 机械手的运动控制系统安全性自评 |
4.2 机械手的安全避障系统 |
4.2.1 机械手的安全避障系统设计 |
4.2.2 机械手的安全避障系统安全性自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人工势场法的搬运机械手避障路径规划 |
5.1 传统人工势场法 |
5.1.1 人工势场函数的建立 |
5.1.2 基于人工势场法的避障规划 |
5.1.3 传统人工势场法的缺陷 |
5.2 改进人工势场法 |
5.2.1 虚拟障碍物法 |
5.2.2 目标不可达缺陷的改进 |
5.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5.3.1 目标不可达问题的改进仿真验证 |
5.3.2 局部极小值问题改进仿真验证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展开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压力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压力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 |
1.1 振动和噪声故障 |
1.2 压力不足的故障问题 |
1.3 换向冲击的相关故障 |
2 压力机液压系统的故障排除措施 |
2.1 加大日常检查力度 |
2.2 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
2.3 合理开展维修工作 |
3 结语 |
(10)数控压力机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及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价值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课题创新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
1.5.1 课题创新点 |
1.5.2 课题难点 |
1.5.3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相关概念 |
2.1 用户体验理论 |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
2.1.2 用户体验的学科体系 |
2.1.3 用户体验的发展 |
2.1.4 用户界面设计体验五要素 |
2.2 可用性概述 |
2.2.1 可用性的定义 |
2.2.2 可用性评估方法 |
2.2.3 常规的可用性测试流程 |
2.2.4 可用性评价中的眼动技术 |
2.3 可用性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中的用户体验与可用性 |
3.1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构建中的用户体验 |
3.2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的功能解构 |
3.3 面向任务与角色分析的工业数控功能页面构建流程 |
3.4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开发周期中的可用性 |
3.4.1 信息设计阶段的可用性 |
3.4.2 交互与操作阶段 |
3.4.3 收集与反馈阶段 |
3.5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开发中常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 |
3.6 工业数控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中的可用性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任务与角色分析的数控压力机交互界面设计 |
4.1 简介 |
4.2 研究阶段 |
4.3 拆解阶段 |
4.4 目标阶段 |
4.5 需求阶段 |
4.6 框架阶段 |
4.7 内容阶段 |
4.8 开发阶段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发周期下的数控压力机触摸式交互界面可用性 |
5.1 产品开发周期视角下的数控压力机可用性测试 |
5.2 信息设计阶段中的可用性 |
5.2.1 数控压力主界面的信息布局可用性 |
5.2.2 数控压力主界面的视觉可用性 |
5.3 交互与操作阶段的可用性 |
5.4 收集与反馈的可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附录1 方太车间用户问卷 |
附录2 SUS量表 |
附录3 压力机首页布局眼动被试招募 |
附录4 可用性测试脚本 |
附录5 用研报告 |
附录6 测试方案 |
附录7 视频二维码 |
四、压力机卡死故障的分析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J]. 苏安良. 南方农机, 2022(02)
- [2]随车起重机变幅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魏苏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知识-机理-数据模型的电动螺旋压力机诊断系统[D]. 黄达力.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4]反应注射成型系统故障分析及浮动模架设计与分析[D]. 姜金杏. 四川大学, 2021(02)
- [5]450T整形压力机的检修方案[J]. 杨其明. 内燃机与配件, 2020(20)
- [6]水泥胶砂强度检测中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J]. 吴安冉,杨莉荣,陈杉,高诗莹. 水泥, 2020(S1)
- [7]热模锻压力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D]. 林博宇.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8]物料搬运机械手的安全避障技术研究[D]. 吴力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9]压力机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J]. 刘明生,蒲珊珊. 装备维修技术, 2020(02)
- [10]数控压力机触摸式交互界面设计及可用性研究[D]. 劳超超. 江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