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二级支行深化集约化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中国工商银行二级支行深化集约化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一、工商银行二级分行深化集约经营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贾晗[1](2019)在《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微企业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长足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小微型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如何利用银行的微观金融服务,使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银行应该为小微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信贷服务,才能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以前没有得到各大银行的关注。但近年来,随着小微企业在各地的蓬勃发展,其在促进人民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步增加了对小微企业金融营销服务的关注。不断探索小微企业的营销,解决小微企业的财务需求,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前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好。换言之,中国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快速发展推动了小微企业的进步,而小微企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伴随着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各类金融机构也已不再采用传统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单一营销策略,而是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服务二位一体的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外市场的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也开始停滞增长,中国也越来越依赖于外部需求。经济模式不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正处于过渡期的镇痛阶段。外部经济环境使得这些外向型、低技术的小微企业受到很大影响。而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使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崛起成为了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提供更适合小微企业日常经营的融资贷款,这是银行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以JS银行LC分行为例,以小微企业金融市场为基础,立足金融业基本国情,对当前市场营销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针对JS银行LC分行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营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剖析,构建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行优化,提出具体的举措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开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为其他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推广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张文斐[2](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 40年的持续增长。但自2014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年下降,到2018年增幅下降到6.6%,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复杂、长期、动态的过程。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各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的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受到经济下行和地区信贷风险凸显的影响,法人客户信用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的现象。本文在对国内外专业学者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新常态进行研究,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综合运用研究整合法、比率和结构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述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农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质量、信贷产品结构、行业信贷结构以及不良贷款区域集中分布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从信贷经营和风险理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信贷精细化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信贷队伍建设以及营造稳定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路径。研究成果对于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决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降低信用风险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对各类信用风险的处置应对能力。

丁芳伟[3](2013)在《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文中指出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经济现实,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从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来考察,建立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现有的关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对组织结构本身的关注有余,而对影响其组织结构因素的分析不足。本文拟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银行战略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尝试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本文以我国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战略-组织-绩效(S-O-P)”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托研究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如何由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决定,以及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从“S-O-P”的运行框架来看,国有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要求国有银行在不同时期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要求其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其信贷行为体现出来。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历史验证了S-O-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运行特征及其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本文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理论上清晰描述战略目标对组织结构的规定性,组织结构对绩效的制约问题,第二步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绩效实证考察,并以中国银行为例做案例研究。基于国有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间断性决定其绩效衡量适合采用分阶段和多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量,并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历史考察。结果显示,国有专业银行时期的四大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资产质量在这一时期逐年恶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也继续恶化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但在此时期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市场绩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国际通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指标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水平;不同历史时期国有银行的人均盈利能力和机构盈利能力,表明国有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其组织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有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战略目标调整,本文对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金融深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国际化、金融监管、信息技术等网络化发展构成,环境变化会使国有银行在经营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追求精简和高效、分权和集权相结合、适度虚拟化等为原则,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是必须继续完善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在笔者看来,要使国有银行运行达到以上的格局,就必须把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丹华[4](2013)在《中国工商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张掖分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和银行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工商银行在2005年及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实施了以减少机构层级为主要内容的扁平化改革。改革后二级分行城区二级支行网点实行了“二级分行—城区二级支行(营业网点)”两级机构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改革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选取工商银行张掖分行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我国工商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背景、主要做法、成效与不足,并结合扁平化组织结构理论以及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标杆启示,在剖析其扁平化改革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管理模式、明确二级分行各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分层营销体系、完善经营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城区二级支行资源配置、优化城区渠道建设、建立城区二级支行的激励和问责机制等强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具体建议和改进措施。

张静[5](2011)在《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引进研究 ——以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事业部制模式自诞生以来,在国外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西方多数商业银行普遍都采取了事业部制战略,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依托事业部制,赢得了独立业务单元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对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变革明显滞后于银行整体改革的步伐,更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国内银行中,实行事业部制改革的银行为数很少,但也有少数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的对事业部制进行引进和探索,但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这些银行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对事业部制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外商业银行事业部制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总分行制的组织结构存在的弊端及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然后,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的事业部制改革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本次改革中的结构优化效应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事业部制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广泛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威[6](2011)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国家推进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过去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层面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技术性破产问题、内部控制和案件防控问题等,已经不再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必须迈出更全面、更重要的步伐。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学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文献及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国际知名跨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特征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国内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配套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用风险管理优化,要建立信息的有效利用和激励相容的机制,努力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完全及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实现信用风险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的同时,商业银行要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关键指标取得显着改善,以提高整个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已经得到明显提高,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审批机制、管理流程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沟通成本较高、风险管理局部环节的合理性与整体流程的复杂性并存、信用风险信息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整合度不高、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不强。苏格兰皇家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清晰,政策方法有效,沟通协调顺畅,监督控制及时,系统支持有力,风险文化强大,拥有高质量的风险评估、定价和决策机制,以及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风险模型和方法论,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其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其信用风险管理实践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是,必须突出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全面性、有效性和独立性。优化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应主要从信用审批机制、信用监控机制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着手。为完善信用审批机制,需要引入信贷组合管理理念和工具,推广平行作业模式,规范信贷评审框架,实施柔性决策流程。要优化信用监控机制,必须以风险分类为基础,以计提拨备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突破口,把信用风险监控做到实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要引入拒绝推论方法构建信用评分模型,同时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传统的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适应个人客户的需要和风险管控的要求。从优化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要着重解决防范虚假贷款、合理判别客户风险、有效监控客户风险三个问题,需要建立以直客式为主的个人贷款营销模式、差异化的个人贷款审批流程和针对性的个人贷款贷后管控机制,实现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配套措施,需要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推进风险管理一体化,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以“责任和能力”为价值导向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陈皓宇[7](2011)在《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结构变革是构造科学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组织架构的变革,可以使企业在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变得更加灵活、灵敏、高效、快速。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典型的实践经验和借鉴意义,以中国工商银行的扁平化改革历程为线索,以泉州工行为典型个案来展开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扁平化改革研究。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后梳理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典型的实践经验,并将国内外商业银行扁平化改革实践进行对比,总结其借鉴意义。对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的研究是以中国工商银行的扁平化改革历程为线索,简要介绍中国工商银行的概况、经营结构设置以及内、外部组织结构所存在的不足,结合厦门分行和莱芜分行的扁平化改革的行动及其经验,动态分析中国工商银行扁平化改革进程中的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泉州工行为典型个案来研究,分析了泉州工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的措施及改革中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泉州工行改革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五点对策。

中国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课题组,周乃,庄钧,刘凯,唐镇,阎锦鸣[8](2010)在《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对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绩效考评改革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现行绩效考评体系在考核导向偏重即期指标、考核维度单一、考核指标设计随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指出绩效考评机制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结合镇江市分行的经营实践,本文提出了构建科学绩效考评机制的有关建议:理清绩效考评思路,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健全绩效考评办法。

徐桦[9](2007)在《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竞争加剧和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步伐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组织效能、获取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银行再造,作为一项新兴的革新理论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正悄然登上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舞台并逐步带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向崭新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再造已为西方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斐然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创新活力。在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也已有四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它们虽然在总体形式上向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但其在流程再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再造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体制再造的多元化与现代化的深度与力度上仍显欠缺,并与外资银行及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分析研究银行再造的理论体系,借鉴国内外银行再造的成功经验与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改进,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再造道路提出意见与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再造中的流程再造、管理再造、体制再造等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比较分析法,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以及西方银行再造理论与我国银行再造实践中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见解和操作方案。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银行再造的国内外理论综述;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银行再造理论的涵义、内外部动因及具体的再造内容:第三部分提出了银行再造的模式、方法、核心策略,并重点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模式选择;第四部分结合了我国银行再造的案例,提出了优化业务流程、构建高效组织结构、打造全功能现代化银行的观点:第五部分引入了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为研究对象,有的放矢的制定了银行再造的具体方案,指出其潜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对策与建议,并探讨了今后仍有待努力的方向。

惠平[10](2006)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为研究主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理论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历史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不同发展战略和经营措施,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提出了战略转型的核心在于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具体包括从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从“弱总行—强分行”向“集约化、扁平化、分层次”转变、从单一银行业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由经营资源的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从实务操作层面来看,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营销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改革、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和提高,加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金融中介”向“服务中介”的战略转型,实现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把我国从国有银行建设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企业。论文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考察及对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现代商业银行将逐步实现由“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变的发展方向,继而从营销机制转型、风险管理机制转型、业务流程再造与组织机构转型及绩效考核机制转型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从实践操作的环节丰富了我国国有商业战略转型的具体内容。

二、工商银行二级分行深化集约经营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商银行二级分行深化集约经营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实地调研法
        1.2.3 案例研究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2 小微信贷业务相关理论
    2.1 小微信贷业务一般理论
        2.1.1 小微企业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2.1.2 小微信贷业务的定义
        2.1.3 小微信贷业务的特征
    2.2 本文理论基础
        2.2.1 4P理论
        2.2.2 SWOT分析
        2.2.3 STP理论
        2.2.4 信贷配给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JS银行LC分行简介
    3.2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现状
        3.2.1 业务产品现状分析
        3.2.2 营销团队现状分析
        3.2.3 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3.3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单一
        3.3.2 定价机制不健全
        3.3.3 渠道不畅
        3.3.4 服务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4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技术环境
        4.1.4 社会文化环境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行业内竞争
        4.2.2 潜在竞争者
        4.2.3 替代品
        4.2.4 存款者议价
        4.2.5 贷款者议价
    4.3 内部环境分析
        4.3.1 JS银行LC分行营业部信贷结构
        4.3.2 JS银行LC分行小微中心机构职能及业务流程
    4.4 营销战略环境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挑战分析
5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方案构建
    5.1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方案构建理论与原则
        5.1.1 提升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理念
        5.1.2 小微信贷业务营销方案设计原则
    5.2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的STP分析
        5.2.1 市场细分
        5.2.2 市场选择
        5.2.3 市场定位
    5.3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5.3.1 品牌策略
        5.3.2 产品策略
        5.3.3 价格策略
        5.3.4 渠道策略
        5.3.5 促销策略
        5.3.6 服务策略
6 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营销组织
        6.1.1 明确营销目标
        6.1.2 加强督导
        6.1.3 强化控制
    6.2 完善营销团队
        6.2.1 提高业务能力
        6.2.2 强化业务培训
        6.2.3 完善考核制度
    6.3 加强风险控制
        6.3.1 履职尽责,把好入口
        6.3.2 要精细管理,防控风险
        6.3.3 要运用政策,转化风险
    6.4 信贷业务营销体系保障
        6.4.1 完善考核办法
        6.4.2 加速小微中心体制改革
        6.4.3 批量化小微企业营销体系
    6.5 企业文化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信用风险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信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2.2 信用风险管理步骤
    2.3 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2.4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2.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3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2 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3.3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 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4.1 内部因素分析
    4.2 外部因素分析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成因定量分析
5 新常态下加强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培育稳健经营和风险理念,坚持理性可持续健康发展
    5.2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客户行业信贷结构
    5.3 加强信贷真实性核查,强化各环节信用风险防控
    5.4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守住信用风险底线
    5.5 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
    5.6 深入推进信贷队伍建设,重塑合规审慎信贷文化
    5.7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营造协调稳定外部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26家上市银行2018年中期不良贷款率排名
附录 2 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程序代码
附录 3 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 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一般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
        2.1.1 企业组织的基本内涵
        2.1.2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2.1.3 企业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2.1.4 企业的组织绩效衡量
    2.2 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选择
        2.2.1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选择的影响因素
        2.2.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的多重性
    2.3 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绩效
        2.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
        2.3.2 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S-O-P框架分析
    3.1 环境分析
        3.1.1 转轨经济中的金融深化环境
        3.1.2 信息化与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
        3.1.3 环境因素的作用路径
    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战略—组织—绩效”分析框架
        3.2.1 “S-O-P”分析框架
        3.2.2 框架中的国有银行战略目标(S)和组织结构(0)
        3.2.3 框架中的银行绩效(P)
    3.3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运行机理
        3.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衡量与动态运行机理
        3.3.2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影响绩效的行为机理
    3.4 国有银行S-O-P框架的实践分析
        3.4.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之不足
        3.4.2 基于S-O-P框架的理论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历史演进与国际比较
    4.1 商业银行的纵向与横向组织结构
        4.1.1 商业银行的纵向组织结构
        4.1.2 商业银行的横向组织结构
    4.2 我国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4.2.1 改革开放前至1978年:充当政府“出纳机关”阶段
        4.2.2 1979-1993:国有专业银行建设阶段
        4.2.3 1994-200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4.2.4 2003至今: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阶段
        4.2.5 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演进的路径特征
    4.3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4.3.1 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
        4.3.2 标准渣打银行的组织结构
        4.3.3 汇丰银行的组织结构
        4.3.4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银行现代组织结构的运行基础:公司治理机制
    5.1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属性
        5.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5.1.2 一般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5.2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5.3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
        5.3.1 国有银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5.3.2 国有银行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战略目标的国有银行绩效衡量
    6.1 国内外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
        6.1.1 西方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6.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
        6.1.3 国有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确定
    6.2 国有银行分阶段的绩效衡量
        6.2.1 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绩效衡量的指标选择
        6.2.2 国有专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6.2.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6.2.4 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阶段的绩效衡量
    6.3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跨期比较
        6.3.1 国有银行组织绩效的纵向比较
        6.3.2 国有银行组织规模与数量的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中国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
    7.1 中国银行概况
    7.2 中国银行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的演进历程
        7.2.1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概要
        7.2.2 中国银行的外汇专业银行阶段(1979-1993年)
        7.2.3 中国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1994-2002年)
        7.2.4 中国银行的股份制银行建设阶段(2003年-至今)
    7.3 中国银行的组织绩效(1980年-2011年)
    7.4 中国银行案例评析
第八章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对策建议
    8.1 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发展趋势
        8.1.1 金融深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8.1.2 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日益健全
        8.1.3 信息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络化迅速发展
    8.2 国有银行未来的战略目标向量组合
    8.3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8.3.1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
        8.3.2 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8.4 政策建议
        8.4.1 政府的宏观政策
        8.4.2 国有银行的微观对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4)中国工商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张掖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二、组织扁平化理论
    (一) 扁平化组织的结构和特点介绍
    (二) 扁平化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 扁平化组织理论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践
三、张掖分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研究
    (一) 研究对象----张掖分行选取缘由
    (二) 张掖分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基本做法
四、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建议
    (一) 张掖分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二) 进一步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建议
五、结束语
    (一) 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 对完善机构扁平化改革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引进研究 ——以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内容
    1.3 基本结构
2 事业部制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事业部制的概念
    2.2 事业部制产生的背景
    2.3 企业采用事业部制必须符合的前提
    2.4 事业部制的特点
    2.5 事业部制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2.5.1 事业部制的优势
        2.5.2 事业部制的劣势
3 国外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概况及借鉴
    3.1 国外商业银行采用事业部制的概况
        3.1.1 荷兰银行的组织结构
        3.1.2 美联银行组织结构
        3.1.3 德意志银行组织结构
    3.2 国外商业银行事业部制组织机构设置取得成功的原则
    3.3 国外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取得成功的可借鉴性分析
4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组织模式解析及引进事业部制的必要性
    4.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模式的特点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的弊端
    4.3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4.3.1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
        4.3.2 我国政府的政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
        4.3.3 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5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的引进研究
    5.1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背景
        5.1.1 经营模式调整是建设银行总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5.1.2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5.2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5.2.1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准备工作
        5.2.2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实施事业部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2.3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改革的特点
6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引进事业部制后结构优化效应
    6.1 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运营机制的创新
    6.2 建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改革结构优化效应
7 建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改革遇到的难点和对策
    7.1 建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改革遇到的难点
    7.2 建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事业部制改革对策建议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理论分析
    2.1 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2.1.1 信息经济学与信用风险管理的耦合
        2.1.2 信息搜寻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2.1.3 激励机制设计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2.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2.2.1 制度构成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2.2.2 制度变迁理论与信用风险管理
    2.3 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看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与技术的关系
第三章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
    3.2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
        3.2.1 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3.2.2 中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3.2.3 招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3.3 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信用风险管理借鉴
    4.1 RBS概述
    4.2 RBS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4.3 RBS公司信贷审批机制
    4.4 RBS公司信贷监控机制
    4.5 RBS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4.6 RBS信用风险管理特点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5.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目标
    5.2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原则
    5.3 优化后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5.4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的总体框架
第六章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6.1 公司金融信用审批机制优化研究
        6.1.1 构建信贷组合管理框架
        6.1.2 实施信用审批平行作业模式
        6.1.3 完善信贷评审机制
        6.1.4 实施柔性信贷决策
    6.2 公司金融信用监控机制优化研究
        6.2.1 完善风险分类机制
        6.2.2 改进贷款风险拨备机制
        6.2.3 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6.3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优化研究
        6.3.1 公司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6.3.2 风险管理数据收集和处理
    6.4 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6.4.1 推行小企业信用评分
        6.4.2 创新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6.4.3 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
第七章 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7.1 建立以直客式为主的个人贷款营销模式
    7.2 建立差异化的个人贷款审批流程
        7.2.1 确定不同类型贷款的审批流程
        7.2.2 建立个人贷款集中审批制度
        7.2.3 推进个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制度
    7.3 建立针对性的个人贷款贷后管控机制
        7.3.1 明确个人贷款信用生命周期的监控重点
        7.3.2 建立个人贷款预警叫停机制
        7.3.3 提高单笔个人贷款管控的针对性
    7.4 实现个人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与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的对接
第八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配套措施研究
    8.1 做实信用风险管理独立性
        8.1.1 强化董事会在风险治理中的独立性
        8.1.2 明确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直接责任
        8.1.3 提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8.1.4 理顺风险条线的报告关系
    8.2 推进信用风险管理一体化
    8.3 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
    8.4 建设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和创新
    9.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7)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环境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推进扁平化改革
        1.1.2 扁平化改革能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内部发展的矛盾
    1.2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相关理论
        1.2.1 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1.2.2 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的理论概述
        1.2.3 有关“银行再造”文献的主要观点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逻辑框架图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动态
    2.1 国内银行扁平化改革经验
        2.1.1 将信息化改革作为扁平化改革的先驱
        2.1.2 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展开的扁平化改革
        2.1.3 二级分行“营管结合”的扁平化改革
        2.1.4 综合传统银行制的稳健和事业部制的效率的扁平化改革
        2.1.5 初探事业部制改革
    2.2 国际银行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
        2.2.1 荷兰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的SBU 组织架构
        2.2.2 英国渣打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总分行制度
    2.3 对比和借鉴
第三章 中国工商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分析
    3.1 中国工商银行扁平化改革背景
        3.1.1 中国工商银行概况
        3.1.2 工行经营结构设置
        3.1.3 中国工商银行组织结构剖析
    3.2 中国工商银行分行组织扁平化变革的动态分析
        3.2.1 厦门分行组织扁平化改革
        3.2.2 山东省莱芜市分行扁平化改革
    3.3 总结与启示
第四章 泉州工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现状剖析
    4.1 泉州工行概况
    4.2 泉州工行扁平化改革措施
        4.2.1 革新组织架构
        4.2.2 盘活人力资源
        4.2.3 缩短经营链条
        4.2.4 扩大管理半径
        4.2.5 完善绩效考核
    4.3 扁平化改革所获成效
        4.3.1 扁平组织架构有效运作
        4.3.2 市场竞争活力显着增强
        4.3.3 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4.3.4 整体经营效益有效提高
        4.3.5 员工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4.4 扁平化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4.4.1 新支行定位不准确,未能充分发挥优势
        4.4.2 绩效考核有待细化、完善
        4.4.3 员工经营理念与技能的改变滞后于业务发展速度
第五章 泉州工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5.1 新支行需寻求市场细分,推进特色经营
    5.2 以“综合贡献度”为绩效考核的标准
    5.3 加大对员工的理念与技能培训力度
    5.4 建立健全且具有决策监督职能和权力的委员会
    5.5 以经济区域设置支行
参考文献

(8)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镇江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一) 逐层级绩效考评办法
    (二) 直通式考核办法
    (三) 现有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考核导向存在局限性, 偏重即期。囿于目前科技手段的限制, 未能将经济增加值 (EVA) 指标纳入考核, 被考核对象远期风险和远期绩效无法计量, 不计风险的短期经营行为难以被有效识别和遏制。
        2. 考核体系有欠缺, 维度单一。
        3. 考核指标随意, 变数较多。考核指标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在同一考核年度中, 又会出现各种专项考核和激励政策, 造成考核重复计价, 导致考核结果有失公允, 不能真正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4. 考核注重产出, 忽视投入。成本因素未能引入考核体系, 只注重指标完成, 导致不计成本的现象屡有发生, 明显不能适应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对二级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构建的认识
    (一) 绩效考评机制应具有科学性
    (二) 绩效考评机制应具有灵活性
    (三) 绩效考评机制应具有实用性
    (四) 绩效考评机制应具有创新性
三、构建科学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 理清绩效考评思路
        1. 绩效考评思路必须与经营目标、战略导向紧密结合。
        2. 绩效考评思路必须与同业竞争、经营业绩紧密结合。
        3. 绩效考评必须与市场变化、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二) 创新绩效考评机制
        1. 创新绩效考评模式。
        2. 创新绩效考评指标。
        3. 创新绩效考评手段。
        4. 创新绩效考评内容。
    (三) 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四) 健全绩效考评办法
        1. 完善考核指标计分内容。
        2. 完善重点产品计价考核内容。

(9)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成果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1.4.1 预期成果
        1.4.2 创新之处
        1.4.3 可能存在的问题
2 银行再造的理论分析
    2.1 银行再造的涵义
        2.1.1 企业再造
        2.1.2 银行再造
    2.2 银行再造的动因
        2.2.1 外部条件的推动
        2.2.2 内部经营压力
        2.2.3 我国国有银行再造的动因
    2.3 银行再造的内容
        2.3.1 流程再造
        2.3.2 管理再造
        2.3.3 体制再造
3 银行再造的模式分析
    3.1 银行再造的方法
    3.2 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
        3.2.1 从价值链分析入手,突出核心流程
        3.2.2 从细分市场入手,实现流程多样化
        3.2.3 以客户为中心,形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亲密接触”
        3.2.4 适应信息社会,建立持续再造的机制
    3.3 银行再造的模式选择
        3.3.1 银行再造的模式
        3.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再造的模式选择
4 我国银行再造的案例研究
    4.1 招商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4.1.1 流程再造,体现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
        4.1.2 管理再造,构建新型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
        4.1.3 体制再造,打造全功能的直接银行
    4.2 工商银行再造方案研究
        4.2.1 流程再造,构建综合化平台,提供分层次服务
        4.2.2 管理再造,推行扁平化管理、推动人才发展
    4.3 银行再造案例的启示
5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造的建议
    5.1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现状分析
    5.2 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再造的建议
    5.3 银行再造实施的几点考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写作意图
    1.2 论文的框架结构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外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考察
    2.1 转型的背景:美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转变
    2.2 美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变化的因素分析
    2.3 美国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实施的转型战略
    2.4 实例:市场营销战略转型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考察与战略转型选择
    3.1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阶段
    3.2 不同发展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与作用
    3.3 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根本动因
    3.4 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选择:功能观视角分析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两个转变
    4.1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
    4.2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4.3 国有商业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
    4.4 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目标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机制转型
    5.1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机制的主要问题
    5.2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营销机制的创新
    5.3 “三个层次”的营销模式
    5.4 推进分层次营销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转型
    6.1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6.2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转型的途径
    6.3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转型要求文化创新
第七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组织机制转型
    7.1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概述
    7.2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7.3 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制
    7.4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制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转型
    8.1 绩效考核机制的演变
    8.2 价值最大化与风险损失
    8.3 价值最大化绩效考核机制的核心
    8.4 价值最大化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工商银行二级分行深化集约经营的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JS银行LC分行小微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贾晗.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2]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张文斐.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D]. 丁芳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09)
  • [4]中国工商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张掖分行为例[D]. 丹华. 兰州大学, 2013(11)
  • [5]商业银行事业部制引进研究 ——以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昆明地区为例[D]. 张静. 云南大学, 2011(07)
  • [6]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胡威. 中南大学, 2011(12)
  • [7]商业银行组织扁平化改革研究 ——以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分行为例[D]. 陈皓宇. 华侨大学, 2011(05)
  • [8]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探讨[J]. 中国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课题组,周乃,庄钧,刘凯,唐镇,阎锦鸣. 金融论坛, 2010(04)
  • [9]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再造研究[D]. 徐桦. 安徽农业大学, 2007(09)
  • [10]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D]. 惠平. 厦门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中国工商银行二级支行深化集约化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