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动脉内辅助化疗6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叶[1](2021)在《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并且与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宫颈癌及HPV上安全有效。紫蛇理冲汤是在近现代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的理冲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经过前期初步的临床观察,紫蛇理冲汤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R-HPV感染IIb-IIIc期宫颈癌患者的HPV转阴率、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明确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对HPV转阴及对PFS的作用和影响。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变化,分析细胞免疫水平与HP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中药治疗HPV感染的作用机制。3..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探究中药干预、HPV感染状态与PFS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HPV感染状态和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是否是影响PFS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拟纳入60例中晚期宫颈癌(Ⅱb-Ⅲ期)经西医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CR或PR,仍伴有HR-HPV感染,且HR-HPV阳性亚型明确患者,根据接受治疗药物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组给予紫蛇理冲汤口服,同时合用外洗方坐浴熏洗,中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照组使用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纳药,对照组按西医临床标准规范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及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复查HR-HPV转阴情况,之后每4-6个月随访一次,一共随访2年,监测两组患者HPV转阴率、无进展生存,并监控观察患者在药物干预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4+CD25+CD127-及 NK 细胞变化(期间HPV检查连续2次阴性以上可以改为1年1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宫颈癌Ⅱb-Ⅲc期经之后宫颈癌伴HR-HPV感染患者。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是否绝经、初治肿瘤大小、肿瘤疗效评价、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有60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脱落2例(3.33%)。1.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治疗组HR-HPV亚型全部转阴11例(36.67%),部分转阴7例(23.33%),总有效率60%;对照组全部转阴6例(20%),部分转阴4例(1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VS对照组转阴率为:86.67%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研究随访期结束,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HR-HPV转阴总有效率分别93.33%(28/30)和73.33%(22/30),结果显示两组对HR-HPV转阴都有促进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紫蛇理冲汤合外用方能促进清除病毒,且在本实验中疗效大于用干扰素治疗。2.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经描述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结果为t=-1.459,P=0.15>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上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组间P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治疗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一年里有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第二年里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PFS分别为10、11、20、19个月。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发现3例(10%)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PFS 分别为 1 1、8、10.5、9、6.5、1 1 个月;第二年 2 例(6.67%)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患者中有1例(3.33%)死亡,PFS分别为14、14.5、12.5、13、15个月。两组1年/2年复发转移率、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为 6.67%/13.33%、100%/100%。对照组为 20%/16.67%、100%/96.67%。可以看出,治疗组在1年/2年复发转移率和总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P=0.028<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中位PFS都为24个月,2年总的PFS生存曲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4.647,P=0.031)。HPV感染状态与PFS的生存时间曲线图,HPV阴性和HPV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7.618,P=0.006)。调节T细胞水平升高与正常,与PFS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12.276,P=0.00)。4.两组治疗前在 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比值、CD4+CD25+CD127-%、NK细胞水平比例上经描述统计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比例均较前升高,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水平较前也升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D4+CD25+CD127-%均下降,且组内、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CD3+CD8+差值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OX回归分析,入组后干预方式、HPV感染状态、肿瘤疗效评价、调节T细胞是影响宫颈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6.治疗后两组组间在四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38<0.05)。结论:1.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在治疗HR-HPV阳性宫颈癌伴疗效确切,能够促进HPV病毒清除,提高转阴率,整体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转移率,延长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2.治疗前后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较阴性患者更为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可以调节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其中对T细胞亚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CD4+、CD8+和Treg细胞的水平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调CD4+水平,协调CD4+/CD8+比例平衡,下调Treg细胞水平,促进恢复免疫功能。所以其发挥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水平达到平衡,恢复机体免疫力,帮助抗病毒和抗肿瘤,尽量消除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经过COX回归分析,HPV阴性、调节T细胞水平正常、肿瘤疗效评价为CR、入组后用中药治疗是影响宫颈癌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李婷[2](2021)在《SNP位点rs2686344和SCCAg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SNP位点rs2686344基因型、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到2019年10月的92例来自武汉的ΙB2-ⅢB期接受新辅助化疗(NACT)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686344基因型、化疗前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分析位于12号染色体CAMKK2上SNP位点rs2686344基因型、化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肿瘤大小与NACT临床疗效和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NACT后,血清SCCAg低水平(≦3.5ng/m L)中反应有效组占84.85%,反应无效组占15.15%;SCCAg高水平(>3.5ng/L)反应有效组占41.67%,反应无效组占58.33%,治疗后血清SCCAg水平与NACT反应显着相关(P=0.003)。rs2686344基因型与NACT疗效也显着相关,snp位点rs2686344 CC型NACT反应有效组占89.58%,反应无效组占10.42%,CT型反应有效组占70.27%,反应无效组占29.73%,TT型反应有效组占28.57%,反应无效组占71.43%,rs2686344与NACT反应也显着相关(P=0.0007)。多因素分析显示,反应后血清SCCAg水平是NACT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rs2686344位点基因型也是NACT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治疗后SCCAg不同水平患者显示的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化疗有效及无效的患者显示的5年无病生存期和5年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不同rs2686344分型的患者显示的5年无病生存期和5年的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肿瘤大小与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也无明显相关。结论:1、反应后SCCAg高水平(>3.5ng/L)、rs2686344 TT型提示NACT反应不良风险性较高。2、化疗后SCCAg、rs2686344基因型、化疗反应与宫颈癌患者生存无明显相关。
孟子琦[3](2020)在《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肝癌、胰腺癌、肺癌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功能的特点,导致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复方苦参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新理念、新思路不断涌现,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成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认肝癌、胰腺癌中的关键基因。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筛选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进行网络构建,从系统层面揭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机制。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肝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之后采用RobustRankAggreg包对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筛选出共同被确认为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STRING获取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信息,导入Cytoscape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在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中,从TCGA数据库下载转录组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信息,利用WGCNA包构建共表达网络、识别基因模块并与临床信息相关联。通过Cytoscape对模块进行可视化,并使用CytoHubba确定关键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富集分析,并通过DAVID进行KGEE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urvival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随后根据单因素的P值筛选基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生存相关的线性风险评估模型,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高、低风险组样本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情况。采用survivalROC包绘制ROC曲线,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网络药理学分析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GEO、TCGA获得肝细胞癌相关基因。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肝细胞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KM plotter、GEPIA进行生存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 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 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合并TTD、TCGA以及WGCNA筛选出的关键基因得到胰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化合物靶点-胰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药物-化合物-蛋白互作靶点-通路网络”,并使用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文献检索获得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TITCH、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TTD、OMIM获得肺癌相关基因。随后通过STRING获取蛋白互作信息。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肺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化合物-肺癌靶点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对网络的关键拓扑参数进行分析。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systemsDock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13个肝细胞癌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到380个差异基因,包括293个下调基因和87个上调基因。通过蛋白互作网络与模块分析得到1 1个关键基因(CDK1、CCNB2、CDC20、CCNB1、TOP2A、CCNA2、MELK、PBK、TPX2、KIF20A、AURKA)和2个重要模块。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与代谢相关通路有关,关键基因和模块1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生存分析发现关键基因均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表达水平分析表明关键基因均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关联性分析表明CDK1的表达与其他关键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对TCGA胰腺癌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筛选,共得到177个样本和5000个基因用于WGCNA分析,并得到11个基因模块。通过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和患者的生存状态最终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作进一步研究。GO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蓝色模块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黑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等通路上。蓝色模块中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粘蛋白型O-聚糖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ECM-受体相互作用、紧密连接等通路上。通过网络分析,分别筛选出黑色模块和蓝色模块中的5个关键基因(NCAPG、BUB1、CDK1、TPX2、DLGAP5;INAVA、MST1R、TMPRSS4、TMEM92、SFN),且这些基因均在胰腺癌中高表达。生存分析得到5个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其中TSPOAP1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ADGRG6、GPR87、FAM111B、MMP28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BCHE、SRD5A2、EPHX2、ADH1C、ADH1A、CDK1),其中 CDK1 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其余5个均为低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肝细胞癌有关的靶点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凋亡过程调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有关。此外,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SRD5A2、EPHX2、ADH1C、ADH1A的表达与CDK1的表达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K1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SRD5A2、EPHX2、ADH1C、ADH1A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与模块分析,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AKT1、MAPK1、MAPK3、EGFR、CDK1、JAK1)和3个重要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3个重要模块主要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JAK-STAT级联、MAPK级联、磷酸化,凋亡过程调控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3个重要模块显着富集在细胞周期、Erb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通路上。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CHRNA3、DRD2、PRKCA、CDK1、CDK2、CHRNA5、MMP1、MMP9)。GO 富集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调控的与肺癌有关的靶点显着富集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G1/S转换、蛋白质磷酸化、ERK1和ERK2级联的调控、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点主要参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通路。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治疗肝癌、胰腺癌、肺癌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宁[4](2020)在《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世界上第四常见的癌症,也是发展中国家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治疗已有30余年历史,但是对于其受益人群的筛选、利弊的权衡及疗效的评价仍是近期研究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中国宫颈癌多中心临床诊疗大数据平台,对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与对比不同类型宫颈癌(包括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不同化疗方式(包括化疗途径、化疗方案、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为宫颈癌规范诊疗提供研究基础及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调查项目(简称1538项目),目前已收录并完成入库的有国内34家医院的31599例宫颈癌病例,其中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5535例。数据使用已取得主办单位的授权。2.研究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再进一步进行分组进行近期疗效对比,组织学类型分为鳞癌和非鳞癌(腺癌、腺鳞癌)两组;大体类型分为外生型及非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及颈管型)两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FIGO分期分为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化疗途径分为静脉化疗和动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分为紫杉醇+铂类、铂类+非紫杉醇类两组,化疗疗程分为≤2个和>2个两组;肿瘤直径分为<4cm和≥4cm两组。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1:n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病例匹配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趋势及城乡分布2004-2016年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50例(0.9%)增加到2016年的542例(9.7%)。各年份农村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平均应用百分比高达57.1%。2.5535例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我国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应用的FIGO分期存在乱象现象,Ⅰ-Ⅳ期均有采用,其中ⅠB2、ⅡA2及ⅡB期共占比61.3%,是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的统计结果是鳞癌构成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绝大部分,比例高达占85.5%;分化程度主要以中低分化为主,所占百分比为93.7%;大体类型中外生型3502例,占63.2%,为主要构成部分;初诊肿瘤最大直径中大于等于4cm的最多,占比52.4%;化疗途径的选择主要以静脉化疗为主,比例高达76.2%。化疗方案多样,主要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而化疗疗程通常为1-2个疗程,占比高达86.9%。3.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3.1.1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直径的变化3206例疗效确切的病例中,新辅助化疗前肿瘤最大径为(4.40±1.41)cm,化疗后肿瘤最大径为(3.13±1.50)cm,比较后t=34.82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2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总体有效率就国内目前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应用现状分析,化疗总体有效率为47.9%,较文献报道低,主要与其应用的分期杂乱,Ⅰ—Ⅳ期均有、化疗方案种类繁多,存在一些不标准的化疗方案以及病例记录不规范导致疗效缺失例数较多等原因有关。3.2不同类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2.1不同组织学类型病例匹配后鳞癌组(259例)与腺癌和腺鳞癌组(260例)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9.7%、36.9%,两组比较P=0.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2不同大体类型病例匹配后外生型组(692例)与非外生型组(693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为46.4%、44.4%,两组比较P=0.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不同分化程度病例匹配后进行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高分化组VS.中分化组、高分化组VS.低分化组、中分化组VS.低分化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46.9 VS.43.4、44.4 VS.47.9、48.7 VS.49.5,对应的P值依次是0.422、0.520、0.6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4不同FIGO分期病例匹配后进行ⅠB2期、ⅡA2期及ⅡB期三组近期疗效对比,经两两之间对比分析,ⅠB2期组VS.ⅡA2期组、ⅠB2期组VS.ⅡB期组、ⅡA2期组VS.ⅡB期组的化疗有效率依次是58.4 VS.60.2、60.7 VS.54.8、60.3 VS.56.8,对应的P值依次是0.652、0.392、0.2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不同化疗方式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3.3.1不同化疗途径病例匹配后静脉化疗组(409例)和动脉化疗组(446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2.0%、43.7%,两者比较P值为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2不同化疗方案病例匹配后紫杉醇+铂类组(703例)和铂类+非紫杉醇类组(732)两组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1.0%和43.6%,两者比较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3不同化疗疗程病例匹配后疗程≤2个组(179例)和疗程>2个组(260例)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5.2%、48.3%,两组比较P=0.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肿瘤直径对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影响病例匹配后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组(578例)和≥4cm组(780例)两组的化疗有效率为32.6%和47.2%,两者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004-2016年间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农村患者占大多数。2.我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现状:应用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59岁年龄段;ⅠB2、ⅡA2及ⅡB期构成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主要部分;组织学类型主要以宫颈鳞癌为主,分化程度多为中低分化,大体类型多数是外生型,初诊肿瘤最大直径超过一半为大于等于4cm的肿瘤;化疗途径主要选择经静脉化疗,疗程多为1-2个疗程,在化疗方案的选择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为主。3.与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相比,宫颈鳞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更好。4.与铂类+非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相比,使用紫杉醇+铂类化疗方案的化疗近期疗效更佳。5.初诊肿瘤最大径≥4cm的宫颈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优于<4cm的疗效。6.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化疗途径及化疗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相当。
马雅娜[5](2020)在《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女性中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发达国家中第七大常见癌症。中国的宫颈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在45至50岁人群中的死亡率有所上升,这也说明了宫颈癌的发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并且约40%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处于生育年龄。根据201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建议,IA1期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为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Pelvic lymphadenectomy,PELN),IA2-IB1期患者应行次广泛或广泛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目前认为早期宫颈癌(IA-IB)的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是相对安全的。多数学者推荐广泛子宫颈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切除术,但是该术式对妊娠率及妊娠结局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手术的创伤,改善妊娠结局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探讨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和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LEEP)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及对妊娠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齐鲁医院病历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病例,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从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间诊断为早期宫颈癌(IA1-IB1,按照FIGO 2018重新分期)患者的病例信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手术方式分为生育组和对照组。生育组入组标准为:年龄<40岁、有生育要求且无不育的因素、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或者腺癌、实施保留生育功能手术(CKC/LEEP±前哨淋巴结活检)且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对照组入组标准为:年龄<40岁、无生育要求、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或者腺癌、在CKC/LEEP后再行根治性手术(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或者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前哨淋巴结活检)且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病历信息检索系统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开始时间为首次手术确诊时间,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09.17或患者死亡。随访内容:1.门诊复查:临床评估,肿瘤标志物(例如CA-125、CA-199、SCC),宫颈TCT涂片检查,HPV-DNA监测,阴道镜检查;2.电话随访:患者有无术后补充治疗及后续治疗,术后有无并发症,有无复发及复发时间、治疗方案及治疗结果,是否死亡、死亡原因;3.生育组患者术后有无妊娠、开始妊娠的时间、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及原因、有无妊娠合并症等;4.随访频率:术后前2年随访间隔为3个月,随后3年随访间隔为6个月。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两组间的比较,以P<0.05为具有显着性差异标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孕产史、术前TCT结果、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间隙浸润以及生存信息等。结果生育组共入组66例患者,年龄范围21-40岁,平均年龄为32.24±4.28岁。对照组共入组44例患者,年龄范围22-40岁,平均年龄为33.18±4.50岁。生育组及对照组在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术前TCT及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生育组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3-110个月),随访中1例宫颈腺癌IB1期患者,在CKC术后38个月发现肺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并于术后42个月因多发转移死亡,五年无进展生存率98.53%,五年生存率为98.53%;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3-104个月),1例IA2期宫颈鳞癌伴LVSI的患者于经腹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6个月时复发,给予多西他赛和顺铂静脉化疗,达到部分缓解,随访期内未再进展,五年无进展生存率97.73¥,五年生存率为100%。生育组共随访到30例患者术后尝试怀孕,16例(53.33%)共妊娠16次,其中早孕期流产8例(50%),早产1例(6.25%),足月分娩7例(43.75%),平均妊娠时间为术后14.94个月(2-33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中、术后7、20个月行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其中1例在环扎术前曾因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孕中期流产,该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妊娠。结论对于早期(IA2-IB1)有生育要求的宫颈癌患者,如经术前及术中充分评估无淋巴结转移,行宫颈锥形切除术/环形电切除术是安全的,且术后有较高的妊娠成功率。
乔云锋[6](2020)在《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宫颈癌是世界上第四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达国家的5年生存率达66%,但是发展中国家的5年生存率仅不到50%。目前,关于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一些争议。LACC患者广义上包括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的IB2-IVA期的宫颈癌患者,约占所有确诊者的60%。其中,IB2期患者的3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81%,IIIB期为51%,IVA期为28%。与单独放疗(radiotherapy,RT)方案相比,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方案降低了LACC患者30%至50%的死亡风险。在1999年,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建议使用CCRT方案替代单独RT方案成为LAC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尽管同步放化疗后部分患者局部得到控制,但仍有25%至40%的患者复发,甚至发生远处转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新辅助化疗在LACC患者中的疗效。目前,国内外比较新辅助化疗联合CCRT方案和单纯CCRT的大型临床试验数据较少,多数研究仍然是回顾性分析和II期临床试验。因此,为了进一步比较新辅助化疗联合CCRT方案和单独CCRT方案在治疗LACC患者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合患者的诊断、治疗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此项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两所教学医院,经病理科确诊的宫颈癌患者,经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155例LACC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CCRT组(A组)和CCRT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每日1.8Gy至2.0Gy的外照射放射治疗,总剂量共45.0Gy至50.4Gy。A组(n=103)化疗方案为:静脉内滴注紫杉醇135mg/m2d1,顺铂70 mg/m2d1,每21天(1至2个疗程);放疗时同步在静脉内滴注由500ml的0.9%氯化钠稀释的40mg/m2顺铂(或30mg/m2奈达铂),每7天(5个疗程)。B组(n=52)化疗方案为:放疗时同步在静脉内滴注由500ml的0.9%氯化钠稀释的40mg/m2顺铂(或30mg/m2奈达铂),每7天(5个疗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是患者反应率、OS和安全性。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LACC患者的OS和PFS。为了平衡大量不受人为控制的暴露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采用1:1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结果:PSM之后A组与B组分别有44例LACC患者。在PSM后,结果显示在LACC患者中,A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是81.8%,B组的ORR是8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OS是56.9个月(95%置信区间:50.6-63.3个月),B组的平均OS是53.6个月(95%置信区间:46.5-60.7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3);A组的平均PFS是50.9个月(95%置信区间:43.2-58.6个月),B组的平均PFS是45.4个月(95%置信区间:37.3-53.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0)。A组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为贫血(52.3%)、白细胞减少(50%)、恶心/呕吐(34.1%)和放射性直肠炎(31.8%),而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27.3%);B组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为贫血(47.7%)、白细胞减少(52.3%)、恶心/呕吐(31.8%)和放射性直肠炎(31.8%),而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29.5%),两组间的毒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LACC患者的治疗中,与同步放化疗方案相比,由顺铂和紫杉醇组成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的未明显提高患者的PFS和OS,且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和毒副反应亦无统计学差异。由于缺乏大型的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的证据,临床医生应谨慎的使用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方案。
郭梓耘,江布英,雷嘉,郭毅,罗业琳,黄宇璐,黄德萍[7](2019)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行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术前行后装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30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新辅助化疗的副反应、有效率及评价其安全性;对两组患者术后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组肿瘤最大横径由化疗前的(4.47±0.32)cm缩小为化疗后的(3.07±0.2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325,P=0.0000 <0.05)。观察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32例,稳定13例,进展0例;对照组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1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对照组为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分别为10例,7例,各占16.67%和11.67%,给予积极对症治疗3~5d后,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术后宫颈深间质浸润发生率、脉管癌栓发生率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提高年轻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邱玥[8](2019)在《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化疗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共158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研究分为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根据初始治疗方式,分为直接手术组(组1)和介入栓塞化疗+手术组(组2)两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中并发症、术后病检、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及生存率;第二部分将ⅡB期宫颈癌患者,根据初始治疗方式,分为同步放化疗组(组A)、介入栓塞化疗+手术组(组B)、单纯放疗组(组C),分析比较三组的生存率、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对存活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1)第一部分:各期别介入栓塞化疗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组2的手术时间短于组1的手术时间(2.88±0.22h vs 3.11±0.21h),组2术中出血量少于组1术中出血量(104.55±14.60ml vs140.22±24.9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47.83%vs 24.24%)、宫旁浸润率(32.61%vs 15.15%)、肿瘤直径>4cm的患者占比(47.83%vs 21.21%)、深间质浸润≥1/2的患者占比(43.48%vs 18.18%),组1均大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缘阳性率(4.35%vs 0.00%)、淋巴脉管浸润率(21.74%vs 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比例高于组2(86.96%vs 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3、5年总生存率(OS)及无瘤生存率(DFS)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第二部分:组A的3年OS为94.4%、DFS为88.5%;组B的3年OS为92.1%、DFS为88.1%;组C的3年OS为72.2%、DFS为66.7%,两组间分别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A的5年OS(88.5%)、5年DFS(79.7%)均高于组C的5年OS(58.2%)、5年DFS(42.9%),P<0.05;组A的5年OS、DFS与组B的5年OS(82.3%)、DFS(7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B的5年OS、DFS均高于组C,P<0.05。调查发现组A、组B及组C在功能领域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恶心呕吐症状方面,组A症状重于组B、组C,P<0.05。在便秘与腹泻症状方面,组A症状重于组B、组C,组C症状重于组B,P<0.05。在性生活质量方面,组B高于组A、组C,P<0.05;在泌尿系统症状方面,组B症状较组A、组C重,P<0.05。结论: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近期疗效显着,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一定意义,但并未明显改善生存预后,且有掩盖术后病理因素的风险,选择时需慎重,不能作为常规的治疗方式。
孙春丽[9](2019)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治疗方式116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收治的临床分期为IB2、IIA2期宫颈癌患者116例,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组:直接手术组、术前新辅助化疗组(分为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其中直接手术组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手术治疗。术前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给予个体化化疗1-2个周期,并在化疗结束后21天返院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淋巴结取样。分别统计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病理情况、以及3年的累积无瘤生存率;同时对比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近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临床指标分析:(1)直接手术组、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04±0.53h、2.70±0.49h、2.75±0.58h,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直接手术组与两组化疗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8.14±236.35ml、322.96±153.29ml、345.33±169.7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直接手术组与两组化疗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在术中并发症及感染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直接手术组与动脉介入化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直接手术组与静脉化疗组、两组化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病理情况:直接手术组、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术前静脉化疗组淋巴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2.71%、7.41%、33.33%,;脉管受累发生率分别为67.80%、11.11%、40.00%;宫颈深层浸润发生率分别为44.07%、14.81%、16.67%,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淋巴转移、脉管浸润及宫颈深层间质浸润,直接手术组与化疗的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与术前静脉化疗组相比在淋巴转移及脉管浸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宫颈深层间质浸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症状缓解率: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率为62.96%,其中症状完全缓解为6例(22.22%),明显缓解为5例(18.52%),中度缓解为6例(22.22%);术前静脉化疗组临床有效缓解率为36.67%,其中症状完全缓解为2例(6.67%),明显缓解为4例(13.33%),中度缓解为5例(16.67%)。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有效缓解率明显优于术前静脉化疗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近期有效率: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近期有效率为74.07%,其中完全缓解6例(22.22%),部分缓解14例(51.85%);术前静脉化疗组近期有效率46.66%,其中完全缓解4例(13.33%),部分缓解10例(33.33%)。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近期疗效优于术前静脉化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动脉介入化疗组肝肾功能受损、胃肠道反应、I-III级骨髓抑制的发生分别为5例(18.52%),19例(70.37%),3例(11.11%);术前静脉化疗组依次为6例(20.00%),22例(73.33%),2例(6.67%)。统计分析后结果显示,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生存分析:分析比较3组患者3年的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为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提供可能性,同时降低了术后高危病理因素的发生率,但其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尚不明确。(2)与静脉全身化疗相比,动脉介入栓塞化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近期有效率,且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张嵘[10](2019)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新辅助化疗TP/TC方案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新辅助化疗方案TP、TC方案的应用价值展开比较,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淮河医院2014年1月-2018年07月收治的6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均实施根治性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均实施2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根据化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以TP方案化疗(紫杉醇+顺铂)进行治疗;观察组36例,以TC方案化疗(紫杉醇+卡铂)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有效率、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病理情况、1年及2年生存率。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P>0.05)。(2)两组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直径均有明显缩小,且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组肿瘤直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0.56%,临床控制率86.11%;对照组组治疗总有效率84.38%,临床控制率90.6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对照组与观察组阴道切缘阳性、宫颈浸润深层间质、宫旁浸润、脉管受累、淋巴结转移等人数占比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4)两组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肾功能受损、脱发发生情况及程度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毒性、肌肉关节痛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2年转移率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中,于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时,TP化疗方案和TC方案的疗效相当,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病理情况、生存情况均无明显差异,而TC方案的毒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更易耐受。另外,TC方案应用期间无需实施大量水疗,操作更为简便,患者接受度更高,更易于推广。
二、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动脉内辅助化疗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动脉内辅助化疗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HPV与宫颈癌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
2. HPV和宫颈癌的治疗 |
3. HPV与预后的关系 |
4. HPV持续感染与预后的相关性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HPV及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1. HPV与宫颈癌 |
2. 中医对HPV及宫颈癌的认识 |
3.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及HPV |
4.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检测方法 |
研究内容 |
1. 治疗方案 |
2.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 |
4. 随访计划 |
5.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宫颈癌及HPV病机探讨 |
3. 组方意义及依据 |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的应用 |
小结 |
不足、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SNP位点rs2686344和SCCAg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学术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样本与方法 |
2.1.1 样本收集 |
2.1.2 临床病理资料的收集 |
2.1.3 分析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一般临床资料与疗效 |
2.2.2 化疗前后SCCAg水平变化 |
2.2.3 新辅助化疗疗效与rs2686344基因型之间的联系 |
2.2.4 化疗后SCCAg水平联合rs2686344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作用 |
2.2.5 新辅助化疗临床反应不良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
2.2.6 Rs2686344基因型与化疗前后SCCAg水平的关系 |
2.2.7 生存分析 |
2.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一、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肝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三、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胰腺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胰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性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一、前言 |
二、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入排标准 |
2.3. 随访方法 |
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结果 |
3.1. 年龄分布(见表1) |
3.2. FIGO分期(见表1) |
3.3. 术前病理情况比较(见表1) |
3.4. 高(中)危因素(见表1) |
3.5. 孕产史(见表1) |
3.6. 手术治疗(见表2、3) |
3.7. 辅助治疗(见表3) |
3.8. 生育信息(见表3) |
3.9. 生存信息(见表1) |
3.10. 生育组患者随访情况(见表3) |
四、讨论 |
4.1 手术指征 |
4.2 早期宫颈癌的诊断 |
4.3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 |
4.3.1 经阴宫颈广泛切除术(Vag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VRT) |
4.3.2 经腹宫颈广泛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ART) |
4.3.3 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Cold knife conization,CKC)、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LEEP)和单纯宫颈切除术(Simple trachelectomy) |
4.3.4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 |
4.3.5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 |
4.3.6 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 |
4.4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妊娠情况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8)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介入栓塞化疗的近期临床疗效 |
3.2 手术病理及术后补充辅助治疗 |
3.3 不良反应 |
3.4 不同治疗方式生存率比较 |
4 讨论 |
1、介入栓塞化疗的应用意义 |
2、介入栓塞化疗的近期疗效 |
3、介入栓塞化疗对手术的影响 |
4、术前介入栓塞化疗与直接手术的远期疗效比较 |
第二部分 术前介入栓塞化疗治疗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放疗不良反应对比 |
3.2 三种治疗模式生存率比较 |
3.3 ⅡB期宫颈癌生活质量调查 |
4 讨论 |
4.1 同步放化疗、术前介入栓塞化疗与单纯放疗比较 |
4.2 生活质量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导师评阅表 |
(9)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治疗方式1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新辅助化疗TP/TC方案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对照组 |
2.3.2 观察组 |
2.3.3 手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
3.2 治疗有效率 |
3.3 术后病理情况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随访分析 |
4 讨论 |
4.1 新辅助化疗的实施目的 |
4.2 新辅助化疗的常用方案 |
4.3 TP、TC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结果 |
4.3.1 TP、TC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
4.3.2 TP、TC方案对患者手术情况的影响 |
4.3.3 TP、TC方案对患者术后病理的影响 |
4.3.4 TP、TC方案对患者毒副反应的影响 |
4.3.5 TP、TC方案对患者生存情况及转移情况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动脉内辅助化疗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D]. 陈秋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SNP位点rs2686344和SCCAg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D]. 李婷. 江汉大学, 2021(01)
- [3]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三种常见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孟子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国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D]. 李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5]宫颈冷刀锥切术和环形电切除术在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分析[D]. 马雅娜. 山东大学, 2020(12)
- [6]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比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回顾性研究[D]. 乔云锋. 武汉大学, 2020(03)
- [7]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J]. 郭梓耘,江布英,雷嘉,郭毅,罗业琳,黄宇璐,黄德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19(18)
- [8]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分析[D]. 邱玥.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局部晚期宫颈癌不同治疗方式116例临床分析[D]. 孙春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 [10]局部晚期宫颈癌中新辅助化疗TP/TC方案的效果比较[D]. 张嵘. 河南大学, 2019(01)